09.15 五六十年代的溧阳县报刊登了什么,你知道吗?

编者按:五六十年代中期,全省报纸工作有较大的发展,曾经县县都有报纸。后来由于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困难,县报全部停刊。这一时期的县报,也是江苏报业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共溧阳县委机关报《溧阳报》创刊于农业合作化高潮时的1956年3月。起初,是八开二版五日刊;之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曾两次缩短刊期,扩大版面,到1959年1月,改为《溧阳日报》四开四版周六刊。由于县委的重视和编辑部同志的努力,报纸受到读者欢迎和上级的好评,报社先后被评为溧阳县全面跃进单位、溧阳县文教系统先进集体;1960年5月,被评为江苏省文教系统先进集体,派代表出席了江苏省文教群英大会。

《溧阳报》之所以能办得如此好,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县委加强了对报纸的领导,认真贯彻了“全党办报”的方针。就在创刊号上,当时的县委书记魏永贵同志发表了题为《全党动手,办好党报》的署名文章,要求全党和全县人民关心和爱护县报,“经常为她写稿,提意见,时时学习她,运用她,并认真地为她做好发行工作。”创刊不久报纸发表的头条新闻《农业高额丰产运动在全县展开》,就是经魏永贵同志逐字逐句推敲、修改而成的。

1957年,四十年代盐阜区有名的“博古通讯员”颜景詹同志调来溧阳任县委第二书记(后任第一书记),就直接过问报纸工作。凡是县委召开常委会、县委会、扩大会等重要会议,总要通知报社的领导或编辑、记者去列席或参加。平时,他常到报社来面谈;下乡工作时,常要报社派员随同,以便编辑部及时了解基层情况和县委的意图,搞好报道工作。他还亲自为县报撰写社论和文章。县委对编辑部送审的重要文稿,不论时间多晚都能及时阅览。

1958年12月30日,县委在“关于《溧阳报》改为《溧阳日报》的决定”中,再一次强调要进一步贯彻“全党办报”的方针,并对各级党组织建立与健全通讯组,开展写稿,读报、用报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1960年3月,《溧阳报》创刊四周年之际,县委召开有各公社宣传委员、文教主任、秘书和积极通讯员180人参加的大会,着重讨论了如何发展壮大通讯员队伍,以及做好党报的发行和读报工作。

当初,参加《溧阳报》办报工作的同志大多是25岁上下的小青年,对办报没有实际经验。在县委的领导下边干边学,不断总结经验,摸索丰富报纸内容、提高报纸质量的路子。《溧阳报》一问世,编辑部就注意不断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对报纸上报道的大事、要事,或者值得提倡应引起群众注意的事,都配上评论、短评或社论,旗帜鲜明地阐述编辑部的立场和观点,发挥党报的喉舌作用。同时,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和实际情况,编辑部经常派编辑、记者深入第一线抓重点报道。

如1956年7月30日全县遭9至12级台风袭击,降暴雨300毫米,严重威胁全县的塘坝、圩埂等水利工程,位于圩乡最低洼地区的大溪埂超过警戒水位而告急。编辑部立即派一名编辑顶风冒雨步行30多里赶往现场采访,并用长途电话发回通讯《守卫大溪埂的人们》,及时报道了当地群众在县领导同志坐镇指挥下战胜洪涝灾害的决心和信心。

为了发挥輿论指导作用,报纸重视树标兵、学先进的报道。经公社党委推荐和县委认定,在《溧阳报》上曾经陆续报道了一批农村工作中的标兵。其中有:农业标兵方土法,多オ多艺的女标兵李凤英,生产队长刘锁金,出色的大队书记邹永来,坚持常年劳动的公社党委副书记徐玉庚,农村食堂会计滕押金,还有生产队中的一面红旗一一上街生产队,社办工业的榜样一一南渡农具厂等等。报纸在报道这些标兵时,配了言论和照片。

编辑部还注意不断改进专栏。起初,经常固定的专栏有“天下大事”“在兄弟国家里”“祖国在前进”“农业技术”和“文化生活”等。后又增辟了“溧阳简讯”“溧阳古今”“上游副刊”,这三个专栏办得较有特色。以“上游副刊”为例,发表过一批生活气息浓、短小精悍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和演唱材料等通俗文艺,还刊登影评、书评和美术作品,使这个副刊成为读者喜爱的一个园地。

报纸创刊不久,编辑部就发表了马垫乡淦西农业社彭富保的来信,批评城东区委委员陶维禄同志强迫群众填河、造成200亩田无处出水的错误。这是一次对干部中强迫命令的官僚主义作风公开性的指名批评,影响很大。报纸重视读者来信,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疾苦并为之呼呼,因而受到群众的信赖,读者来信不断增加。编辑部经常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来信加以整理发表。

五六十年代的溧阳县报刊登了什么,你知道吗?

在办报过程中,编辑部团结了一大批热爱党报、积极写稿的通讯员。1958年5月和1959年5月,报社曾两次评出积极通讯员204人,在报上公布名单以资表扬,并赠予纪念品。编辑部还编印内部刊物《溧阳报通讯》,刊登报道提示、业务辅导材料和通讯员来信等,以加强编辑部和通讯员之间的联系。副主编还经常抽查编辑的阅稿情况,以督促编辑人员爱护通讯员的劳动成果,保证有价值的稿件不致被埋没。

五六十年代的溧阳县报刊登了什么,你知道吗?

《溧阳报》最初的负责人是管秉达,之后由宣传部长王化彦兼报社主编,马锡超等担任过副主编。该报改为日刊后,每天的发稿量约1500字,而工作人员(包括会计在内)仅18人。那时,内部虽有编辑、记者之分,但除了分条条外,一般集编、采、校于一身,还要轮流值夜班,收听记录广播新闻、处理拼版问题和校阅清样,工作十分紧张,经常忙到“两头红”(从当天白天忙到第二天日出)。

翌日,只休息半天,下午又要上班。在工作中,大家亲密合作,互相帮助,力争把每一篇重头稿写好,把每一个版面编好。为了拟好一个通讯标题或一条新闻标题,大家集思广益,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由于报纸的质量逐步提高,其发行量也从创刊时的每期7000份上升到24000份。

在三年调整时期,根据上级的决定,全省各县县报停刊,《溧阳报》也于1961年2月11日停办。从创刊到停刊,整整办了5年。时过30年,在中共溧阳市委的重视和关怀下,《溧阳报》于1991年5月22日又正式复刊了。从此,《溧阳报》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内容来源:中共溧阳市委党史工委、溧阳市地方志办公室、《金濑札记续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