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历史思想家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在这之前三十多年,日本的醍醐天皇被足利尊氏赶出了京都,日本进入了南北朝时代,同时日本国内地方势力割据,战乱不断,当时的日本很穷,资源也很匮乏,所以各地的大名就支持落魄的武士,海盗去掠夺,骚扰朝鲜,中国沿海一带,倭患是在元朝末年就已经出现的问题。

日本倭寇画像

元朝时期,中国在周边有很多的藩属国,但是元朝没能征服日本,两次东征十多万的部队,大败而归,十不存一。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元朝时期的藩属国们,纷纷转投了大明,公元1368年,朱元璋就让使臣,带着国书东去,让高丽、安南、占城、日本四国归服大明,承认大明帝国的宗主国地位,前面三国见元朝都被朱元璋灭了,所以纷纷归服,但是日本却对朱元璋派使臣送来的国书不以为然。

元朝没能征服日本,明朝也未必能征服日本,朱元璋派使臣出使日本,一个是为了让日本归服,另外一个就是让日本天皇管好自己的国民,别像野人一样到处打家劫舍,朱元璋一统天下,大明军队正是士气鼎盛的时候,也真没把日本当回事,见第一次派使臣去,日本没有反应,第二年又派使臣送了一封国书去,但是却被日本怀良亲王当成了威逼,怀良亲王是后醍醐天皇的儿子,性格暴躁,彪悍,他竟然把朱元璋派往日本的使臣杀了,就留了两个传信的人回来。

朱元璋画像

大明的使臣竟然被日本人杀了,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蔑视啊,朱元璋顿时火冒三丈,下令要将日本夷为平地,但是在大臣们一番劝导后,朱元璋冷静下来了,大明建国不久,不适合远征,日本那边也正是南北朝对峙,所以怀良亲王想了想,现在不适合过多数敌,也对大明表示了歉意,朱元璋也就没有和他计较。

后来朱元璋又派大臣赵秩出使日本,这次大明的使臣得到了日本的礼遇,日本也给朱元璋送来了不少贡品表示愿意称臣,之后大明和日本在正常邦交下度过了十多年,但这之后日本开始慢慢变得猖狂了,日本天皇对于大明皇帝而言是臣子,但是在朝贡时,递交给大明皇帝的国书,却让手下大臣代写,用语也不符合礼节,朱元璋就很不高兴,对日本天皇表示了强烈的谴责。

其实日本天皇也真没把大明当回事,当即回了朱元璋一封信,里面的一些话很有意思: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差。

这封书信,日本天皇很明确表达了态度,你想打仗我也不怕你,奉陪到底。朱元璋见了这封回信,当即就决定要讨伐日本,朝中很多大臣们也纷纷响应支持,但是这个时候,刘伯温却极力反对朱元璋征讨日本。

刘伯温给出了这么几个理由,日本之所以敢这么猖狂,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虽然日本资源匮乏,但是仍然不可小看了日本的实力,大明只能以水师远征日本,但是水师并不是大明军队所擅长的,并且明军对日本的地理环境也不了解,并且日本人不通教化,明军很容易遭到日本的强烈反抗而陷入困境,所以对于日本不可轻易动兵。元朝东征日本

另外大明建国不久,国家的建设才步入正轨,远征日本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资,并且即便打赢了日本,日本资源匮乏,还很贫穷,那么皇帝除了得到日本人的仇视,和武力征服后臣服大明的日本外,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日本不过弹丸之地,即便以后发展强大,也远远不是大明的对手,而明军现在更应该建设强大的水师,日后在一击击溃日本便可。

日本在元朝最鼎盛的时期,也曾经两次东征日本,但是正因为对日本并不了解,轻敌而导致了两次东征的失败,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这一番分析后,觉得挺有道理,并且即便维持现状,日本在表面上也还是对大明称臣的,所以冷静之后,朱元璋也就放弃了征讨日本,而是加强了海防,处处提防着倭寇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朱元璋该不该征讨日本还真不好评价,远征了打赢日本还好说,至少能确保几十年的和平,但是如果明军打输了,不但会导致大明国力下降,大明面子上更是挂不住,甚至会导致倭患的加剧。既然这样还不如加强沿海一带的防御能力,建设好大明来的实在,朱元璋心里也没底,所以干脆就忍了,不和日本计较了。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原本臣服于元朝的藩属国也都转到了明朝,然而在我国周边的小国里,唯独日本没有臣服于明朝,还把朱元璋的使臣杀了,朱元璋想要发兵攻打日本,刘伯温确一再阻拦,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为大家简单明了的谈谈!


其实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就是刘伯温认证日本此举并非是有心的!

在我国元朝的时候,因为日本没有像元朝臣服,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就派人征讨日本,虽然最后没有征讨成功,但是对于日本的打击来说也是够惨的了,所以在那个时候日本就开始痛恨中国人了!

而朱元璋派遣的使臣日本人以为是元朝的人,因此才一怒之下杀了朱元璋的使臣(这也是刘伯温认为日本不是有意的原因)!

第二;就是当时明朝的国情了

在朱元璋想要攻打日本的时候,明朝发生了自然灾害,加上明朝初年百姓刚刚经历过战乱,需要和平的年代来生产和耕田,在刘伯温劝说后,朱元璋也意识到明朝此时确实不易攻打日本,刘伯温一再阻拦,所以朱元璋也就放弃了征讨日本的想法!

总结;要按照刘伯温的意思,明朝刚建立,没有能力在继续战斗,要养民生息,虽然说元朝当时灭亡了,但余孽又在北方建立了北元,此时出兵也是对大明不利的。最主要的就是,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易守难攻,就是打下来了,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不好管理!


武大官人


刘伯温的能力,在中国历史上可是排的上号的人物,他能掐会算,通晓天文地理,可以洞察天机。很多人都喜欢刘伯温,唯独一件事情,成为了他的污点,那就是当年明朝的时候,朱元璋要攻打日本,但是刘伯温给誓死劝阻了,这还不算,朱元璋当时听了刘伯温的话,写了一个祖训,把日本列入了不征之国的名单,也就是说,明朝只要还在就永远不可以攻打的日本,于是,中国再也没有攻打过日本,很多年之后,日本攻打了中国,为中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刘伯温劝阻朱元璋这件事也一直被人诟病。那么,如此聪明的刘伯温怎么犯了糊涂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刘伯温非要劝阻朱元璋灭掉日本呢?

其实刘伯温有他的考虑,虽然当时的日本一分为二,分为南北朝,在分裂的日本时期,去进攻日本本来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但是刘伯温认为,朱元璋此时不应该去进攻日本,因为在元朝时期,曾经就攻打了两次日本,但是元朝没有占到任何的便宜,还损失惨重。

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元军浩浩荡荡去了32000人,900多艘战船登陆对马岛,这一次的出征日本很顺利,将对马岛的日本人全部灭了,这时候,日本的幕府组织的十万人杀来,这一次的进攻,忻都在属下的劝导之下,选择了见好就收,只是元朝没想到的是,在撤退的前一天晚上,日本刮起了台风,本来占了大便宜的元军却没能全身而退,被台风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回到家的时候就剩下13000人了。

元朝在第一次进攻之后,占了一点小便宜,随后被台风袭击,心有不甘啊。于是再一次组织了对日本的进攻,这次的被称为弘安之役,规模极大,足有4400多艘战船出征,人数更是高达二十多万人,浩浩荡荡的就要扫平了 日本。

结果到了日本的时候,日本选择了坚壁策略,在海岸上筑起了高强,架起了强弩,元军无论如何也无法强攻上岸。在尝试了多次强攻之后的元军,有点士气低落,没想到这小日本这么难缠。

元军在日本的四周晃悠了一个月,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日本的台风又来了,本来必胜的元军,却再一次被日本的台风给收拾了,元军只好撤退,十分狼狈。日本就在这种情况下,一脸蒙圈的状态下,获得了胜利。

元朝两次大规模的进攻都没能拿下日本,全是被台风给击败,如果明朝军队前去,恐怕依然无法对付台风,除非能够速战速决,但是明朝的水军恐怕也难以做到。出于这种考虑,刘伯温就劝朱元璋不要去攻打日本。

朱元璋一想啊,那就不打日本了吧,派个使臣去劝劝日本的良怀,让他赶紧称臣,给点钱就算了。

于是朱元璋派了使节前去日本,结果没想到,使臣到了良怀那里,被日本人直接给砍了,留了两个活口回来报信,还带了一封信,信中说了一大堆,说明朝怎么怎么样,他们日本怎么怎么样,你要是非得打,日本也不怕。

朱元璋能受得了这个吗?虽然大明朝初建,但是明朝的水军不是盖的呀,他朱元璋自然要出一口气,但是刘伯温还是觉得不妥,就希望使用别的办法来惩治日本,惩治日本不打他的话,就只能用海禁了。

在海禁之下,日本的矛盾又爆发了,有的日本武士没吃的了,就坐船来到咱们大陆,伙同当地的一些不法分子,形成了一股倭寇势力,对明朝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你去抓他们吧,他们就立刻登船逃跑了。一看效果不错,这日本的良怀就在背后支持他们。

朱元璋又派使臣去日本,让良怀消停点,不要骚扰大明朝边境。这一次良怀还是挺乖,表示臣服明朝,每年给进贡,但是这倭寇的骚扰却一直没断。

朱元璋真想灭了日本,但是他也明白,没那么容易,而且国力也不允许,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在刘伯温的苦劝之下,朱元璋顺坡下驴,还留下遗书,让后代不许攻打日本,给了日本喘息和发展的机会。


刘伯温劝朱元璋不打日本,在当时看来是对的,因为他们打日本的风险很高,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多年以后,日本给咱们中国造成了多大的危害,国耻永不敢忘,更没资格原谅。



野史日记


若不是当年刘伯温劝阻,恐怕日本可能早就被明军踏平,哪里还来的日本侵华战争使我国受如此羞辱啊?

朱元璋得有多生气?才想着去灭日本。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后,便派遣使者前往各国,一来是和各国友好交往,二来是宣告元朝已经被明朝取代,现在是朱氏的天下。

日本当然也是被访的国家之一,在其他国都来朝拜愿意称臣时日时,接到使者来信的怀良亲王却无动于衷,并不在意朱元璋的国书。

如今朱元璋派人前去访问,却被无视,我国大国颜面何在?但是就因此而动兵未免兴师动众,不符合大国形象,于是第二年又写封国书,派遣7位使者前去。

7位使臣到达日本后,将国书递给怀良亲王。怀良亲王看到国书后,感觉到自己被赤裸裸地威胁,武夫出生的怀亲良亲王好战而勇猛,哪里会怕朱元璋的威胁?

一气之下竟将我国五位使者都杀了,留两名回去告诉朱元璋以显自己不怕他的威胁,但是那两位也得关押数天,才能放回明朝。
自古以来两国交往不斩来使的理念各国基本上都已经遵守,但怀良亲王竟杀了5名使者,可见他是要将挑衅进行到底。

两位使者回去之后将此事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更是生气了,但又不甘心,于是洪武三年三月,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等再次出使日本。赵秩,有史料记载:日本对秩礼遇有加,秩遂引其使入朝。”

可见赵秩是个能说会道之人,但应该也是经过一番周旋和口腔舌战才能使亲王服软吧。于是怀良亲王派和尚祖来捎带了大量的贡马和日本的土特产来到明朝,表示愿意称臣,并且将倭寇所抓七十多个中国人释放。

朱元璋见到此状况,自然是乐开怀,好生招待日本来使,并且赏赐了大量财物,以显皇恩浩荡,还派了和尚护送使者回国。但殊不知怀良亲王并不是日本国王,没有那么大的影力,日本那个天皇更是骄傲自大,怎可能安分守己,规规矩矩称臣。

在“称臣”的日子里,日本也曾偶尔朝贡,但他们并非真心实意,只是贪图赏赐,所以正规的表文和印信,朱元璋心中不悦,也就不大理睬。


洪武十三年,日使再次来贡,和以往没什么不同,只是多了一封书信,但却是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奉丞相写的,两国交谈天皇不动笔而由下官代,是对明朝的侮辱,而且文章写得极其嚣张。朱元璋发怒,便拒绝了日本的朝贡。

洪武十四年日本又来了,朱元璋对日本是打心眼里痛恨,恨不得将日本岛踏平,于是又拒绝了,并且让礼部写了一封书信谴责日本不守臣道:

王居沧溟之中,传世久长,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环海为险,限山为固。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上帝将假手于人,祸有日矣。 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与王。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嫌之源乎?”也就是告诫日本若是好好遵守臣子的本分,要不然就将日本打个稀巴烂。

这封信把日本也惹毛了,日本并不怕朱元璋,自然不甘示弱,狠狠地回了朱元璋: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


这篇文章把朱元璋也骂了一通,史载“帝得表愠甚”,朱元璋气炸了,决定出兵收拾日本,踏平那个岛国。如虎将军也支持讨伐日本,给它点儿教训,以雪前耻,但刘温伯却不同意了。

刘伯温为何不同意?

作为朝廷大臣,自己君主被骂,国家尊严被辱理应出谋划策如何征战,却誓死阻拦,这又是何道理?刘伯温向朱元璋表明了以下观点:

其一,在元朝时忽必烈御驾亲征,前后共两次,但两次均讨伐失败,损失惨重。第一次是因为元军善骑马与弓箭,却不善于水战,结果大败而归。

第二次是因为遇到台风,根本无法东渡,而且自己的军队损失惨重,便是不战而败。可知若是贸然行动,明军未必能凯旋而归。

其二,建国初期,刚打完战争,大明江山根基未稳,军资缺乏,而刚从战火中出来的百姓饥寒交迫,理应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应再才将战火点燃,不然就更加民不聊生了,民若是爆发,其主必亡。


朱元璋也算是英明的一位皇帝,孰轻孰重他还是知道的。若是不顾眼前国内情况,而毅然宣战,有可能失去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

所以尽管朱元璋就算咬牙切齿,也得眼睁睁地看着倭寇猖狂,但朱元璋也不是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他决定加强国内防守,断绝与日本贸易来往,并且告诫子孙要时刻提防日本倭寇。

但刘伯温却不曾想到,他认为应该交给后人解决的事情而后人却被日本解决了。我们那时不打他们,他们却反过来打我们,在我国大地上进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

若是刘伯温能预料到,也不会誓死阻拦了吧。但庆幸的是我们站起来了,我们将他们赶出了国土,并且现在我们强大了,我们背后有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可以骄傲地抬起头了。

若是当年刘伯温不劝阻而是支持,也许结局会不一样,毕竟我国那时还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能好好筹划,踏平日本岛也不是不可能,那有可能也就没有了以后我们被凌辱的侵华战争。


史之策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我来说说我知道的吧!

关于日本的来历,说法最多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长生不老,派遣手下方士徐福,为他四处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在多次寻找无果的情况下,徐福对秦始皇说海外有个蓬莱仙岛,上面住着神仙,我到那里为您寻求不老仙药,秦始皇听说有这么个地方很高兴,于是为徐福造了一艘大船,给了他无数的金银财宝,并为他配上了3000童男童女。而徐福却带着童男童女及金银财宝到了现在的日本建立了日本国。

这个说法的真实性虽然有待商榷,但日本是个野心勃勃的民族却是事实。虽处弹丸之地,却不断的骚扰我国领海,以至于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位帝王要将其灭族!

第一位就是元朝时期的忽必烈,他的蒙古铁骑曾横跨亚欧大陆。在当时忽必烈也曾派兵想灭掉日本,但由于他的军队不擅长水战,而攻打日本必须要跨海,忽必烈军队在海上经过两次尝试失败后,遂放弃了攻打日本!


第二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后,曾派使臣前往周边小国递交国书,希望它们称臣并朝贡,其它小国面对强大的明朝都俯首称臣,而派遣到日本的2名使臣却被日本人杀了一个,另一个人带回了日本亲王的回信,上面写着“天朝有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意思就是你来打我吧,我奉陪!

面对挑衅朱元璋气愤不已,要派大军征战日本,这时刘伯温对朱元璋说:“日本乃是撮尔小国,蛮荒之地,劳师远征耗资巨大而收益低微。况且海战也并不是明军的强项。”

朱元璋一想也是,自己刚建立大明应该休养生息扩充国力,如果再劳民伤财的攻打日本,必将引起国内哗变,所以朱元璋宽容的放弃了攻打日本!

当然朱元璋的宽容并没有得到日本回报,在明朝后期它们更加肆无忌惮的侵略大明领海,朱元璋要知道它们是这德性,当初肯定会不顾一切的派兵将它们灭族。


唐古看今


毛泽东认为历史最能打仗的皇帝,第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二就是朱元璋。李世民平突厥、征高丽,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吞安南(越南),难道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朱元璋吞并不了日本吗?更何况日本那时还是南北朝,怎么看都能轻易拿下日本呀!一些人认为,要是朱元璋当时挥师日本,让日本成为我们的一个省,哪里还有后来的甲午之耻、抗日之苦呀!?甚至个别人偏激地认为,都是朱元璋听信刘伯温惹的祸,都是刘伯温誓死阻拦朱元璋惹的祸。

一些人固执地认为:要是没有刘伯温的阻拦,尤其是誓死阻拦,日本一定要成为大明朝的一个省——倭奴承宣布政使。这“誓死”两字简直是说神一样的刘伯温是日本在明朝的卧底、汉奸似的。真的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明初朱元璋为什么不灭日本?这一切福垊还要从倭寇说起。

一提倭寇,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戚继光、俞大猷还有就一个操控日本人为他卖命而他又绝对不听命日本天皇日本幕府将军的“大汉奸”汪直。其实倭寇早在元朝时期就有了,不过朱元璋时期已经很猖獗了,很意外吧。

《湖南宪副赵公神道碑》载,至元年间(1335–1340),赵天纲曾奏称“山东傍海诸郡,奸盗潜通岛夷,叵测上下,数千里无防察之备,请置万户府益都,出甲兵、楼橹以制其要害,凡七十二处。

当年朱元璋先灭陈友谅,再平张士诚,又灭陈友定以及方国珍。福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陈友定跟陈友谅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其实陈友谅原本不姓陈,只因他爷爷谢大爷是赘婿才冒姓陈的。因为朱元璋对江南比较苛刻,江南北部的老主人张士诚和江南南部的老主人陈友定还有方国珍的残余势力,就流亡到海上继续抗击朱元璋。

他们这不是作死吗?他们当然知道这是以卵击石、飞蛾扑火,于是就勾结日本失业的武士、渔民、豪强、农民还有一些走私的海盗、奸商,不断侵犯沿海地区,他们甚至得到日本南朝怀良亲王的支持。1369年正月,他们来势汹汹都侵犯到了山东承宣布政使沿海府州县,抢劫美女、财物屠杀男人,然后就跑了。

1369年三月朱元璋让杨载出使日本南朝,目的只有二:臣服明朝,不支持倭寇。杨载当时说:赶紧过来称臣跪拜吧,不然你就好好练兵吧。再在我们沿海闹事,灭了你!良怀亲王的回答,杀了大明五名使者,埋汰祸害剩下两名使者后还关押两天就让他们回去报信了。然后就是,1369年四月侵入苏州、崇明,抢劫杀人,官府缉拿,捉住92人。并在山东布政使沿海府县,以及浙江布政使温州、台州、明州劫掠,并劫掠福建布政使沿海州府。

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回应的呢?

朱元璋勃然大怒,实行海禁——寸板不许入海。同时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南朝,目的还是胡萝加大棒,批评日本让它称臣不支持倭寇。结果赵秩一到日本就被良怀给抓了,良怀的理由:朱元璋为什么让一个蒙古的后裔来招抚啊。想当年元朝的派老赵说尽好话,结果却是“先礼后兵”。老赵做了郦食其,蒙古将军做了韩信,若上天保佑,祖宗有灵,日本就灭了。

赵秩的解释:大明皇帝聪明神武,蒙古就被他老人家(那时朱元璋才40来岁)赶到北方苦寒的漠北了。而且我也不是蒙古使者的后代,你要作死你就作。有种你打我大明啊!

良怀亲王赶紧满脸堆笑,好茶好酒招呼着。还让人写好降表奔赴大明称臣,献上宝马和土特产。为表诚意还将明州、台州被掳的人口送回。朱元璋很高兴,赏给良怀日历《大统历》还有绫罗绸缎。但没有多久,他们又犯明沿海了。朱元璋非常生气,派人斥责日本南朝国王,表示征伐。良怀上书说:中华有主,俺们有君。你地盘那么大,还吃着碗里的看着碟里的。你看尧舜汤武他们都是靠仁义,让八方臣服的。你伐我妙策,我有御敌良谋。你打赢我还好,打不赢我你不糗大了吗?不如为了两国百姓讲和吧。

朱元璋非常生气,但就是不打日本。而且以后仍然是一边来朝贡,一边扰边,朱元璋所做的是强化禁海令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捕捉倭寇。为什么朱元璋非常生气,就是不打日本呢?难道真的是刘伯温不断劝说朱元璋甚至誓死阻拦朱元璋“抗日”呢?

当然不是!刘伯温不是朱元璋的心腹,说话没那么大的力度。他更不敢誓死阻拦,那样会被朱元璋认为是“汉奸”而被灭族的!胡惟庸被灭族都有通倭这个罪名,当然可能还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那为什么朱元璋非常生气却又不打日本呢?

福垊以为原因有三:

第一、元朝两次伐日都遭遇失败,更何况是朱元璋。从元朝闹倭寇以及朱元璋时期倭寇猖獗,我们可以得知他们的“水军”(真正的水军哦)不行!故而朱元璋才退而求其次,实行禁海令对日本进行招抚。

第二、朱元璋虽然荡平群雄,但还有很大威胁。群雄残余势力(尤其是倭寇),还有各地不断的起义(明初起义很频繁),尤其是北元残余一直都想南下。一旦朱元璋大军漂洋过海来灭日,且不论明军成败,他们也会趁机攻打朱元璋的老巢。

第三、隋炀帝三次征伐高句丽结果导致国破家亡身死,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帝王中打仗最厉害的李世民征战高句丽,还征伐了三次,打得很费力。只到唐高宗时才把高句丽吃掉。从公元644年到668年用了整整25年!而,明朝时期的日本很明显要比唐朝的高句丽强大,而且高句丽与唐朝接壤。这也就决定了战圣皇帝朱元璋(第二)是不可能取得超过战神皇帝李世民(第一)的成就的。

正是朱元璋知道这些因素的存在,才放了日本一马。而且当时的日本也明白这些因素,才对明朝阴奉阳违,不断滋扰的。说到底,明太祖朱元璋也是没办法呀,而绝对不怪刘伯温!真实的刘伯温没有传说的那么神,更没有个别野史说的那么不堪(如题主所为问),本文也算是为刘伯温讨个公道吧。谢谢大家。


福垊


历史上,朱元璋要灭日本,刘伯温为何以死相逼也要保护日本呢?

在我国存在过的众多朝代里面,明朝算是发展的比较好的一个朝代,这和明朝强大的国力、先进的武器等原因有分不开的关系。当年朱元璋拿下了天下之后,顺理成章的就建立了大明朝。咱们也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位比较强势的帝王,所以在他的震慑下,很多曾经依附于元朝的小国家都纷纷转头依附于大明朝。但是,在这众多小国家里面,却有一位比较狂妄的小国家拒绝依附于明朝,这个国家就是日本。



当年朱元璋派了使臣去到日本,向日本的天皇送达了国书,要求他们依附于自己,结果日本拒绝了这一个要求。第1次,朱元璋忍了,第2次又派了使臣过去。但结果这一次他们更狂妄了,将派过去的使臣杀了,只留了两个回来传信。这一下真的让朱元璋怒了,他决定要出征日本,给这个小国家一点教训瞧瞧。他将这个决定在朝中一提,绝大部分大臣都表示了赞同,认为应该灭一灭日本的威风。但是刘伯温却持有反对意见,甚至以死要挟也要护住日本,他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奇怪的举动呢?



其实刘伯温护住的不是日本,他只是认为攻打日本对于大明朝没有好处,所以他是站在明朝的角度考虑后做出的这个举动。刘伯温认为,此时出征日本,可能对日本造成不了太大的伤害,反而会使得大明朝的国力衰弱,届时会给外人可乘之机。



一、明朝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安定。每次到了朝代更换交替之时,最主要的是稳定国家,实现安天下的目标。因为一个新的朝代刚刚建立之时,百姓的心还没有齐,一旦国家内部出现动荡,就容易给外部敌人造成可乘之机。刘伯温认为,若是攻打日本,派出大量兵力之后,国家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

二、日本地理条件特殊,不易攻打。当年元朝就想要征服日本,但是多次派兵都失败了,不仅没对日本造成伤害,反而使得兵力大大减少。这就是因为日本属于岛国,要想去攻打它,就需要派出水师远渡大海。而海上的意外很多,不可操控性大,一旦遇到天气不给力,可能就会在海上全军覆没。再者,当时的明朝水师力量并不强大,贸然派兵,并不是明智的举动。

就是考虑到了这些原因,刘伯温才持有反对意见,甚至不惜以死相逼来让朱元璋打消这个念头。


江上孤舟


若不是当年刘伯温劝阻,恐怕日本可能早就被明军踏平,哪里还来的日本侵华战争使我国受如此羞辱啊?朱元璋得有多生气?才想着去灭日本。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后,便派遣使者前往各国,一来是和各国友好交往,二来是宣告元朝已经被明朝取代,现在是朱氏的天下。 日本当然也是被访的国家之一,在其他国都来朝拜愿意称臣时日时,接到使者来信的

怀良亲王却无动于衷,并不在意朱元璋的国书。 如今朱元璋派人前去访问,却被无视,我国大国颜面何在?但是就因此而动兵未免兴师动众,不符合大国形象,于是第二年又写封国书,派遣7位使者前去。 7位使臣到达日本后,将国书递给怀良亲王。怀良亲王看到国书后,感觉到自己被赤裸裸地威胁,武夫出生的怀亲良亲王好战而勇猛,哪里会怕朱元璋的威胁? 一气之下竟将我国五位使者都杀了,留两名回去告诉朱元璋以显自己不怕他的威胁,但是那两位也得关押数天,才能放回明朝。

自古以来两国交往不斩来使的理念各国基本上都已经遵守,但怀良亲王竟杀了5名使者,可见他是要将挑衅进行到底。两位使者回去之后将此事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更是生气了,但又不甘心,于是洪武三年三月,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等再次出使日本。赵秩,有史料记载:日本对秩礼遇有加,秩遂引其使入朝。” 可见赵秩是个能说会道之人,但应该也是经过一番周旋和口腔舌战才能使亲王服软吧。于是怀良亲王派和尚祖来捎带了大量的贡马和日本的土特产来到明朝,表示愿意称臣,并且将倭寇所抓七十多个中国人释放。 朱元璋见到此状况,自然是乐开怀,好生招待日本来使,并且赏赐了大量财物,以显皇恩浩荡,还派了和尚护送使者回国。但殊不知怀良亲王并不是日本国王,没有那么大的影力,日本那个天皇更是骄傲自大,怎可能安分守己,规规矩矩称臣。 在“称臣”的日子里,日本也曾偶尔朝贡,但他们并非真心实意,只是贪图赏赐,所以正规的表文和印信,朱元璋心中不悦,也就不大理睬。

洪武十三年,日使再次来贡,和以往没什么不同,只是多了一封书信,但却是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奉丞相写的,两国交谈天皇不动笔而由下官代,是对明朝的侮辱,而且文章写得极其嚣张。朱元璋发怒,便拒绝了日本的朝贡。 洪武十四年日本又来了,朱元璋对日本是打心眼里痛恨,恨不得将日本岛踏平,于是又拒绝了,并且让礼部写了一封书信谴责日本不守臣道: 王居沧溟之中,传世久长,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环海为险,限山为固。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上帝将假手于人,祸有日矣。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与王。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嫌之源乎”也就是告诫日本若是好好遵守臣子的本分,要不然就将日本打个稀巴烂。这封信把日本也惹毛了,日本并不怕朱元璋,自然不甘示弱,狠狠地回了朱元璋:

这篇文章把朱元璋也骂了一通,史载“帝得表愠甚”,朱元璋气炸了,决定出兵收拾日本,踏平那个岛国。如虎将军也支持讨伐日本,给它点儿教训,以雪前耻,但刘温伯却不同意了。刘伯温为何不同意?作为朝廷大臣,自己君主被骂,国家尊严被辱理应出谋划策如何征战,却誓死阻拦,这又是何道理?刘伯温向朱元璋表明了以下观点: 其一,在元朝时忽必烈御驾亲征,前后共两次,但两次均讨伐失败,损失惨重。第一次是因为元军善骑马与弓箭,却不善于水战,结果大败而归。 第二次是因为遇到台风,根本无法东渡,而且自己的军队损失惨重,便是不战而败。可知若是贸然行动,明军未必能凯旋而归。 其二,建国初期,刚打完战争,大明江山根基未稳,军资缺乏,而刚从战火中出来的百姓饥寒交迫,理应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应再才将战火点燃,不然就更加民不聊生了,民若是爆发,其主必亡。

朱元璋也算是英明的一位皇帝,孰轻孰重他还是知道的。若是不顾眼前国内情况,而毅然宣战,有可能失去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 所以尽管朱元璋就算咬牙切齿,也得眼睁睁地看着倭寇猖狂,但朱元璋也不是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他决定加强国内防守,断绝与日本贸易来往,并且告诫子孙要时刻提防日本倭寇。 但刘伯温却不曾想到,他认为应该交给后人解决的事情而后人却被日本解决了。我们那时不打他们,他们却反过来打我们,在我国大地上进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 若是刘伯温能预料到,也不会誓死阻拦了吧。但庆幸的是我们站起来了,我们将他们赶出了国土,并且现在我们强大了,我们背后有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可以骄傲地抬起头了。 若是当年刘伯温不劝阻而是支持,也许结局会不一样,毕竟我国那时还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能好好筹划,踏平日本岛也不是不可能,那有可能也就没有了以后我们被凌辱的侵华战争。



菩萨我想对你说


在元朝和明朝两朝之间,两国先后对日本发动过或者准备发动战争,元世祖派遣大军多次入侵日本,但是在日本台风的影响下,日本的武士在岸上将元军予以全歼,成为元军不多的败绩。到了明朝之后,朱元璋继续准备对日本发动战争,但是朱元璋的手下刘伯温,就曾经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过日本。

说到了刘伯温就不得不提到皇帝朱元璋,两个人在一个朝廷为着天下的局势操心。当时的朱元璋可以说是有着很强的势力,于是不管到哪里都能打赢胜仗,甚至将自己的军队开到了周边的国家,而如果没有当时刘伯温的建议,恐怕现如今的日本也成了他铁蹄下的一个俘虏,那么到底为何要如此力劝皇上不要消灭日本呢?

1:明朝建国后的局势

其一:当时连年征战不适合继续扩张

当时朱元璋已经发动了多年的战争,虽然自己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是避免不了的就是要发动战争,这也会让许多的老百姓受到战争带来的伤害。当时的大明朝已经建立,军队也都尝到了胜利的滋味,于是已经杀红了眼的朱元璋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扩张。但是这时候理智的刘伯温则认为现如今已经发动了太多的战争,实在不应该继续征战,而是应该休养生息,让百姓们过上安稳的日子。

其二:明朝海战经验不足

在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之前,明朝对于海外的航行技术是属于捉襟见肘的。这点可以从和陈友谅的鄱阳湖水战就可以看出来。在陈友谅的进攻下,朱元璋险将成为失败者,在明朝初年,明朝对于远洋航行的经验和军事力量显然是准备不足的,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拿下日本,所以对日本只能望洋兴叹。

2:前朝失败的借鉴

其一:元朝东征日本的经验

在元朝的成立之后,元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唯一遭到失败的经验就是东征日本的失败。在和日本多次征战的情况下,元朝的军队因为原始的运输方式和补给的遭到了日本的迎头痛击。因为遭受台风的影响,不熟系海战的元军在日本的国土上没有援军和补给的绝境下,多次遭到失败,刘伯温自然不可能不知道这事情,成为了一个原因。

其二:当时的日本并没有对明朝造成影响

当时的大明朝可以说是腾飞的,一个小小的日子根本不足以撼动这个强大的王朝,但是如果一味的对其进行攻打,其实是有点赶尽杀绝的意味。而彼时日本这个小国也根本没法对明朝造成威胁,于是刘伯温更是不赞成去攻打那么遥远的国家,还不如好好建设自己的王朝,也借鉴了元朝失败的经验。

其实刘伯温作为一个十分聪明的人,用他的思想曾经影响了皇帝很多,更是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对自己的国家和朝廷都是十分忠心的他拿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在最末端,而是把百姓和大明看得十分重要,我想胸中自由大爱就是如此之体现。


历史课课代表


日本斩杀明使属实,但老朱可不是忍气吞声的主!他一怒之下本想讨伐日本,不过后来权衡再三,加上群臣劝谏,最终放弃,这说明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绝不妄动干戈。

日本为何胆大包天,斩杀明朝使者?

倭寇之患早已有之。元末明初,倭寇经常袭扰我国东南沿海,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7名使者到日本持诏书问罪,当时明朝军力强盛,老朱口气非常强硬:

“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廷,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

老朱的意思很明显,你小日本看到诏书后,乖乖给我称臣纳贡,否则就老实在家呆着,如果倭寇再敢来犯,别怪我大兵压境,捣你老窝!


可惜的是,明朝并不了解日本国内形势,当时日本正处在所谓“南北朝时期”,有南北两个天皇。明朝使者到了日本,两眼一抹黑,并没有见到任何一个天皇,而是把诏书送到了南朝的怀良亲王手中。

这个亲王是武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一点政治敏锐性都没有,他看到老朱的诏书这么霸道,一怒之下,二话不说,当场把五个使者给斩杀了,留下两个回去报信!

老朱反映令人称奇,继续派使者沟通

剩下两个使者回国后一汇报情况,老朱发怒了,但后果很不严重。或许是觉得其中有误会,第二年(1370年)朱元璋又派使者出使日本,这次诏书的口气就缓和多了。

这一趟,使者幸运地拎着脑袋回来了,同时带回了那位怀良亲王的回信:

“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

不得不承认,这封国书水平太高了!小日本表面称臣,语气却十分强硬,宣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日本人根本不怕你!无论是胜是败,最后都是你大明吃亏!放着两国实力对比不说,其中利弊分析还是一针见血的!

再三权衡加群臣劝谏,老朱放弃讨伐日本

敢跟大明这么嚣张,以老朱的暴脾气,肯定要动手了,但这次他没有轻举妄动,在刘伯温为首的群臣劝谏下,老朱再三权衡,最终放弃了动武。分析其中原因,无非有以下三点:

一是忽必烈的前车之鉴。元世祖忽必烈曾调遣空前强大的蒙古军队东征日本,却因各种因素遭遇失败,明军虽正值鼎盛,但却缺乏大规模跨海作战经验,一旦开战胜负难料。

二是北元残余势力尚存。蒙古人虽被明军打回大漠喝风了,但其残余势力建立的北元实力不可小觑,仍然是明朝最大的威胁,东南倭患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何况是远在东洋的日本,更是几乎没有任何直接威胁,不值得兴师动众。

三是国内亟待休养生息。元末年以来,战乱频仍,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生产废弛,明初最迫切的任务便是休养民力,恢复生产,发展农业,若穷兵黩武,势必极大增加百姓负担,甚至激化阶级矛盾。

以刘伯温、李文忠为首的朝廷重臣也考虑到这几点因素,极力劝谏老朱不要冲动。

朱元璋毕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再三权衡后,恢复了冷静和理智,最终决定吸取历史的教训,不再冒险出兵,讨伐日本,而且还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国”,专门写入祖训,让后世子孙严格遵守,不得违背。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