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王朝末梢处的壮志与离愁、古代驿馆如何化身成近代邮政体系?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早在西周时候,国家大事是依赖烽火台及一些功能单一的邮驿进行传递,覆盖范围非常有限;汉朝时开始出现官方的公路网络,官道上每30里置驿,全国驿馆均由太尉来统率。

太尉是军事长官(如周勃、周亚夫都曾是太尉),驿站里的自然都是兵了,如此设定之后,即便后世驿馆的用途发生了巨大变化,驿馆却一直隶属军方。

王朝末梢处的壮志与离愁、古代驿馆如何化身成近代邮政体系?

唐代驿馆比汉朝更为细化,分为了陆驿、水驿,部分水陆路节点位置上的驿馆更是兼顾到了水陆两用,驿馆总数超过了1500个。在行政划分上,节度使辖区的驿馆就设有驿巡官、直属中央的行政区域则由县令兼理驿馆事务,这些驿馆实际上地处在了古代王朝行政功能的最末梢位置,起到了王朝“毛细血管”的作用。

作为主宰全国的朝廷中枢,它的具体运作时刻都离不开这些“毛细血管”的协同效力。杨贵妃的荔枝、安禄山的造反信息、还有某位路过诗人所发过的牢骚……哪怕两地相距逾三千里,朝廷里也是5~6天内就能知悉消息。

王朝末梢处的壮志与离愁、古代驿馆如何化身成近代邮政体系?

重庆武隆的这外景在电影里见得多了吧,其原址也是一处古代驿站

在唐宋的基础上,元朝和明朝又强化了驿馆中的邮驿及物流作用,不过当中所衍生出的腐败却让李自成这样的卑贱驿卒都失业被裁;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明末农民起义由“毛细血管”处蔓延全国、一发不可收拾。

清朝中叶后,由于公路交通的巨大发展,从前的近两千处驿馆就转化为了我国最早的邮局,这些古代王朝的最末梢设置终于有了它们的最新用武之地。

由单一的军事传讯功能发展为邮递物流枢纽,古代驿馆中曾承载着太多太多的壮志与离愁;正是当中的世情百态促使着驿馆功能的演变,我们今日所至的某处邮局,昔日的它或许就曾是古代士人们嗟叹流连过的地方!

王朝末梢处的壮志与离愁、古代驿馆如何化身成近代邮政体系?

优美的环境,曾让驿站成为了古代旅途上的“服务区”

科举制度与“驿馆文化”的诞生

正如前文所述,通常由老弱残兵驻守管理的驿馆与“文化”是毫不沾边的。唐代科举制度兴起后,为方便各地士子进京赴考,唐朝对驿馆制度进行了一番大调整,允许所有往来官员、赶考士子及贬谪之士以驿馆为旅途歇息地。

这么多各色人等都聚到同一个地方,驿馆设施自然也得与时俱进,里面开始有了驿厩、驿库、驿厅等功能区域,环境也逐渐好了起来。

人们说古代驿馆就相当于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此说应在唐代后才能成立,毕竟一处可以“泛舟垂钓、听雨观花、凭栏赏月”的旅途歇息之地,也只有当代的服务区才能与之相比拟了。

唐代许多考生在进京途中通常都自信满满、大有“功名非我莫属”的气概;然而事与愿违是更为常见的,当他们落榜后,回家路上再经过同一驿馆时,往往就会触景伤情诗兴大发,驿馆中的石壁、屏风、廊柱、门扉等上面经常会留下比科场里精彩得多的诗句。

王朝末梢处的壮志与离愁、古代驿馆如何化身成近代邮政体系?

题壁涂鸦,这可不是“牛皮鲜”,而是古代驿馆文化的重要内容

“云别青山马踏尘,负才难觅作闲人。莫言馆驿无公事,诗酒能消一半春”,这是唐宣宗时期的诗人赵嘏(音GU)的作品。《唐才子传》里记载,赵嘏虽很早就考取了进士,但所任官职一直都很低。

在及第之前,赵嘏家中的爱妻被权贵所夺,由于地位相差悬殊,赵嘏只能一直以诗文自怨自艾,所作诗文竟获得了杜牧的大加赞赏。唐宣宗听闻后,也特意取来赵嘏的诗文一读,无奈一句“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惹怒了唐宣宗(抱怨统治者对士人不公),他的一生前程算是就此泡汤了!

后来,夺赵嘏爱妻的那位权贵被其诗文所感动,给他写了道歉信并答应送还他的妻子。当时赵嘏正在外出路上(显然并未看到书信),在路过横水驿时忽然偶遇正赶往京师的爱妻,夫妻二人抱头痛哭一宵后,其妻竟就此香魂渺渺。

前程与爱妻均化云烟,赵嘏在这心情下写下的诗句一时间引起了士人们的强烈共鸣。

王朝末梢处的壮志与离愁、古代驿馆如何化身成近代邮政体系?

象赵嘏这样的题壁诗词,也是唐代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及第与否,士人们都有强烈的参政愿望,但真正的国家大事哪容得他们来胡说?于是各地驿馆中留下的多是这类抒发壮志或失意离愁的内容,有得意志满的、也有抨击科举不公的,上面洋洋洒洒的内容成了当时世情百态的真实写照。

“五步成词”与驿馆留言壁上的佳话

当然,驿馆文化也不尽以“吐槽”为主,这跟具体年代的文化氛围也相关。宋朝时文人的地位较唐代高了许多,驿馆里的内容开始有了“留言壁”般的娱乐功能,有点类似当代的BBS了。

古有曹子建七步成诗,北宋花间派诗人谢逸(号无逸)也在驿馆里留下了“五步成词”的佳话。谢逸同样两次科举不第,但他没有象唐代士人那样整天在路上拿驿馆来“发泄”,相反地,他的诗文一直保持着乐观清雅之风,颇有南朝谢灵运的样子。

王朝末梢处的壮志与离愁、古代驿馆如何化身成近代邮政体系?

原来,古代秀才爱“恶搞”不是没根据的!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时的中国诗话集)里记载,“元祐中,临川谢无逸过黄州关山可花村馆驿”,在驿馆偶遇来自其它省份的四位秀才。四人皆知谢逸才名,戏虐说“曹植七步成诗,诸君七步为词“,谢逸行五步后,即挥毫出了《江城子·题黄州杏花村馆驿壁》一词: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扬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另据《复斋漫录》载,驿卒因为苦于墙壁长期被人涂鸦,谢逸问他拿笔时,驿卒是一百个不愿意;最后,那首词是以泥巴写出的(卒苦之,因以泥涂焉)。我们可以想象,谢逸以泥挥毫时,那驿卒该是怎样的无奈神情呢?

王朝末梢处的壮志与离愁、古代驿馆如何化身成近代邮政体系?

为何说这些词文有“留言壁”功能呢?我们看看谢逸这首借景喻人的词,写的分明就是“忆往事、思旧人”的情景,“人不见,草连空”,他不知如何找寻曾经邂逅的某位美人,只好借此“留言壁”抒发其思忆之情。从文中所看,他邂逅美人的地方也正是此处驿馆,就不知那位“她”能否看到此词了!

从宋朝的“急脚递”到明朝的“急递铺”,近代邮政根基终于成型

谢逸在黄州驿馆里挥毫时,我们应当对驿卒的无奈表以深深同情,因为在宋朝,驿卒这行当确实很苦、地位也非常低下(所以还是不敢轻易得罪“乱留言”文人的)。

王朝末梢处的壮志与离愁、古代驿馆如何化身成近代邮政体系?

古时候真正的“速递”也多是军事用途

沈括在《梦溪笔谈》载:“驿传旧有三等:日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速,日行四百里,惟军兴则用之”,由此可见,宋朝的“急脚递”已成了当时的“邮政速递”。遇上大事情时,跑死几匹马、累死几位驿卒、因故延误罢免几位县令都是常事(跟唐代一样,宋代驿传由县令管辖、但驿卒由军方派遣)。

作为古代王朝的末梢管理者,县令们除了需要维护地方经济与治安,驿馆里的接待设施也是他们的“政绩工程”之一,因为路经之人各有身份,难保哪位士子他日不会高中、也难保哪位贬官他日不会东山复起呀!

同样的邮驿管理模式在金元两朝就称为“急递铺”,明朝沿用的也是元朝那套做法,但大大增加了物流上的比例,在驿馆体系中增设了“递运所”机构。我们可以将“递运所”理解为今日的邮局、那么“急递铺”就相当于EMS邮政速递了!清朝继续沿用明朝的“递运所”,到最后,就演变为了近代邮局。

王朝末梢处的壮志与离愁、古代驿馆如何化身成近代邮政体系?

驿站牌匾一换,不就是处邮局了?

“递运所”变邮局不是没有原因的,明中期后吏治败坏,各驿馆腐败横行、驿卒们也戾气横生常欺负途人,文人们都不爱到那里去落脚了。崇祯二年时,刑科给事中刘懋建议整顿驿递,曾在全国范围内裁撤了不少驿馆。

比如李自成,他所在的驿站就因被裁,无奈下才跑去当兵;当了兵还是拿不到饷银,最后才被迫造反。

经明朝这么一折腾后,民间客栈全面接管了路上途人的业务,持续千年的“驿馆文化”彻底消失。到清朝的时候,以往的驿馆只剩下了纯粹的邮驿功能、又回到了西周时的样子。

看着这么庞大的邮驿网络,1878年,在上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就建议清朝官方设立邮局,于是当年,我国的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就诞生了五处近代意义的正式邮局、并发行了我国第一套邮票(即“大龙邮票”)。

王朝末梢处的壮志与离愁、古代驿馆如何化身成近代邮政体系?

此后,我国的邮政事业发展进入了快速成长期。由于既有近两千处驿站,而且各驿站间早就具有成熟的往来线路系统,这些馆驿华丽化作邮政体系就轻而易举了!从“邮驿”到“邮局”的转身、仅是没了“服务区”功能而已。

遥想当年的“服务区”式驿馆,古人们吟诗题壁的情形已难复现,我想这就是历史吧!历史总会变迁、也总会变得更好。

没了驿馆,我们多的是难以数计的酒店旅舍,可惜谢逸们已不被允许在酒店里“五步成词”了,当代保安们虽不隶属军队,但他们可是比古代驿卒更要刻板!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