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看似紛亂複雜的諸子百家,實際上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

從春秋末期一直到戰國時期這段時間,被譽為我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全盛時代"。不少學者認為,諸子百家的興起不僅是我國學術史上的盛事,更是世界學術史上不可多得的無價之瑰寶。但

經過兩千多年的流傳和演變,一些學說被歷代當權者改造和利用了(如儒家),一些學說被人們誤解了(如道家),一些學說則被歷史的塵埃無情地湮沒了(如墨家)

看似紛亂複雜的諸子百家,實際上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

今天,每當人們提起"諸子百家",常常會認為,那不過是一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無聊論調而已,彼此之間似乎並無什麼瓜葛。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諸子百家面臨的共同背景

通過 、 兩篇文章,我們不難了解到戰國時期的基本情況,那就是冶鐵技術的成熟和鐵器的廣泛應用,既使農業獲得了空前發展,也使諸侯國的實際掌權者們發動戰爭更為便利。各國都積極地開展"國力競賽",要麼伺機吞併周邊的諸侯國以攫取土地、資源和人口等巨利,要麼為應付和回擊鄰國可能的入侵行為而不得不積極準備,以免遭受亡國之辱。同時,繁忙的國君們還不得不提防和應付國內可能發生的"叛變",時刻防範那些有能力、有實力取自己而代之的世卿的勢力。

內憂外患的雙重夾擊之下,原本(在春秋時期)只有最低也是士階層以上的貴族才有資格參加的戰爭,因為各方面因素的作用,把越來越多原先並沒有資格參戰的平民捲入其中,導致大量百姓流離失所,甚至生無可戀。

看似紛亂複雜的諸子百家,實際上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

而此時,宗法制體系下"學在官府"的王官學傳統也難以為繼,越來越多的新角色,比如商人、地主、遊俠等,從原有的社會結構和王官學傳統中游離出來,成為各自領域的代表。學術下移使得各種新的社會學說和理論層出不窮,各類新型知識分子紛紛站出來為自己的新立場代言,希望得到列國國君與社會各階層的認可,甚至能夠取代昔日的王官學,成為新的"一家之言"。

以上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共同面對的大環境。可以說,正是因為這個紛亂複雜的大背景,使它們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深刻的內在聯繫,即各家言論的目的,都是針對如何儘快結束戰爭而提出的。

"諸子"思想的內在關聯

"諸子"是指古時候被尊稱為"子"的人們的統稱,如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莊子等;"百家"是前面那些"子"們所代表的當時的各派學說。據《漢書·藝文志》載,"百家"共有189家,《四庫全書》甚至認為有上千家。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漢書·藝文志》

通常認為,"百家"是個概說,表示學派之多。而且總的來說,在當時影響比較大的、歷代文獻記載比較多的,來回不過十多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陰陽家、農家、兵家、縱橫家、小說家、醫家、雜家。我們一般人所知的就更少了,無非是排名靠前的那幾家。

看似紛亂複雜的諸子百家,實際上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

表面上看,各家似乎都是各佔山頭自說自話,最多看誰不順眼了,就拿過來擠兌擠兌。實際上,如前文所述,由於他們面對著同一個紛亂複雜的"戰國"大背景,因此各家言論的目的,也都是針對如何儘快結束戰爭而提出的。

1. 以"兼愛"取代"仁愛"?

面對愈演愈烈的戰爭,與舊的王官學關係最近的儒家首先站出來,徐徐地說,現在之所以這麼亂,是因為人們不守禮制,缺乏仁愛,做國君的沒個國君的樣子,做兒子的也沒個兒子的樣子。只要人們能在自己各自的位置上,按照過去周禮的規定,做好與自己名分相符的事,社會就能回到安定狀態了。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

看似紛亂複雜的諸子百家,實際上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

孔子畫像

代表平民階層的墨家立刻起來反對:戰爭就是你們儒家宣揚的那套所謂的"仁愛"引起的!說是親親之愛,其實是有分別的親親之愛,那不就是披著"親疏有別"的外衣,把不同等級和它們之間的利益差別合理化嗎?就是因為你們那套,平民嫉妒貴族,小貴族嫉妒大貴族,大貴族還想佔有更大的利益,甚至把國家都佔了。

要我說,應該推行"兼愛"來取代"仁愛"。普天之下,如果大家都像愛自己一樣愛他人,那麼每個人都能獲得來自別人的同等的愛;沒有了貴族,大家都是一樣的身份,收穫的都是同樣多的愛,得到的都是同樣的利益,誰還會嫉妒誰呢?戰爭自然就打不起來了嘛!大家都抓緊精力搞生產,讓社會趕緊富起來才是正理。一切以生產為主,人死了簡單埋葬就可以了,沒必要因為死人而耽誤活人搞生產。還有什麼音樂,飯都吃不飽,還聽什麼音樂?!

看似紛亂複雜的諸子百家,實際上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

總之,儒家提倡的那套舊制度肯定是回不去的了,那套制度如果有效,現在的天下也就不會這麼亂糟糟了!

"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墨子·兼愛上》

"用財不費,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 ——《墨子·節用上》

2. 兼愛?笑話!應以"自愛"取代"仁愛"

聽了墨子的話,楊朱馬上忍不住跳起來反駁:放屁!你怕不是石樂志!雖然儒家太老套,但你這套也太不現實了,根本不可能實現。誰會像愛自己一樣去愛別人?他怕不是傻吧?都像你說的那樣愛別人,也就是像對待別人那樣對待自己,那明顯是不自愛,不愛自己好嗎?!要我說,想終止戰爭,唯一的辦法就是大家都只愛自己。每個人都顧著愛自己了,誰還顧得上為了別人的利益去拼命、去打仗呢?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子·盡心上》

3. 禽獸啊!沒人性的東西!

墨家和楊朱兩家的主張雖然有些粗糙,但因為他們針對的都是大家都已經失去了信心的舊制度,而且又都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見,所以很快,這兩家就成了當時的顯學,逼得儒家不得不做出回應。

"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一邊毫不留情地罵人,一邊又委屈巴巴地說,我這樣做,實在是不得已呀!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看似紛亂複雜的諸子百家,實際上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

人與禽獸之所以不同,就在於人的高貴性;而人的高貴性則在於,人是有心的,人天生就是有良知良能的——孟子的學說被人們概括為"性善論",他說,楊墨的說法之所以行不通,是因為他們的意見根本就是違揹人性的。我的說法之所以可行,是因為儒家的說法是符合人性的。

父子之間、親人之間的愛,難道不是天生的嗎?誰會真的像愛自己一樣去愛其他所有人?誰又能一點沒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儒家所說的"禮"也好,"仁義"也罷,都是源自人性呀!楊墨那種違揹人的本性的做法,又怎麼能夠長久呢?

4. 群起而攻孟子

孟子的確為儒家爭足了面子,儒家又重新回到了會議桌上。但是儒家內部卻有了不同的聲音。作為儒家乃至各家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批評孟子過於樂觀,直接正面懟孟子: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篇》

人性是惡的,你看到的"善"都是人為的。荀子首次把"法"的概念引入禮制,為法家的亮相做足了準備。

看似紛亂複雜的諸子百家,實際上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

荀子畫像

同時,一直沉默的道家發話了,批評儒家違背了天地之間的"大道":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

在道家看來,什麼都比不上"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拋卻世間所謂的仁義道德和虛偽的利益就給我,隨"大道"一起神遊於天地之間才是最重要的。

法家也不甘示弱地指出,你們爭來爭去,不就是因為現在的人心無所繫嗎?我看用法就很好。法律清楚明瞭,對所有人一視同仁,該賞則賞,該罰則罰,最公平不過了!你們看李悝,看商鞅,那效果都是明擺著的!

縱橫家:……

陰陽家:……

看似紛亂複雜的諸子百家,實際上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

“稷下學宮”

小結

諸子百家"此起彼伏"的情景,好比一群人圍著一張桌子議同一件事(如何能儘快結束戰爭,使社會恢復穩定狀態),誰都有一套自己的高明理論,之後滔滔千言,你來我往,唇槍舌劍,但始終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當然,真實的情境要比筆者所述複雜的多,也深刻的多。在他們看似針鋒相對的學說背後,是對當時社會最為深切的現實關懷。

看似紛亂複雜的諸子百家,實際上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

當我們把諸子百家中這些比較重要的流派的代表人物的生卒年月進行排比後,再一併放在戰國時期紛亂的大背景中,結合他們著作中所表達的思想一併進行考察時,便會發現他們內在的邏輯關聯,也會深切地感覺到他們所言非虛,他們的建議並不是毫無根據地空穴來風,而是與當時風譎雲詭、變幻莫測的現實狀況有著割不斷的關聯。正由於這種為解決同一個問題的向心力牽引,才使得諸子百家成了"戰國"乃至"中國"這塊畫布上濃墨重彩的一幅思想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