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专家:区域连片大雾加剧本轮空气污染

新京报快讯(记者 邓琦)12月6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河南大部和湖北北部出现污染过程,多个城市出现短时重污染。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专家表示,本轮空气污染过程中,雾区与污染较重区域基本一致,表明高湿条件使气态污染物向PM2.5快速转化,使污染加剧。

区域大雾加剧污染

12月6日起,受静稳、逆温、高湿等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出现连片污染。污染首先形成于“2+26”城市南部和关中地区,随后发展至区域性污染,整体程度为中至重度。

截至7日18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小时峰值浓度为255微克/立方米(石家庄,12月7日18时),达小时严重污染。

专家分析,气象条件加剧了本次污染过程。首先是大范围静稳逆温。我国东部大范围静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北部、湖北中部等地区近地面风速小于2米/秒,而且持续出现强度较高的近地逆温,容易导致一次排放污染物的累积。

另外是区域上连片大雾。中央气象台12月7日18时发布大雾预警,7日夜间–8日早晨河北南部、天津中南部、河南中东部、山东西北部和南部、湖北中部等地有大雾,雾区与污染较重区域基本一致,表明高湿条件使气态污染物向PM2.5快速转化,使污染加剧。

应加强部分城市燃煤管控力度

专家们分析,本次污染过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西南传输通道和东南传输通道典型城市的污染特征不尽相同。石家庄市PM2.5组分特征显示,在PM2.5小时重度污染期间,硫酸盐与硝酸盐浓度相当,在20–30微克/立方米左右,占比分别约为20%;有机物、元素碳浓度和占比也明显升高,表明燃煤排放影响显著。

沧州市PM2.5组分特征显示,硝酸盐、有机物和硫酸盐是主要组分,占比分别为20%、15%和15%左右,7日8时起,硝酸盐、硫酸盐和有机物浓度显著升高,表明重污染由燃煤、工业和机动车等源排放的一次颗粒物和气态前体物二次转化造成。

7日夜间在偏南风作用下,污染将沿西南通道和东南通道传输,并叠加北京本地机动车排放,使北京市PM2.5浓度升高。因此,需进一步加强上风向城市燃煤、机动车和工业源的管控,特别是加强西南通道沿线城市燃煤管控的力度。

38个城市发布橙色预警

为减轻污染程度,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6省市中,共有38个城市发布橙色预警、8个城市发布黄色预警,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以针对重污染过程“削峰降速”。

根据最新预测预报结果,9日,受西风和高湿影响,污染形势小幅改善,预计河北省沿山地区可能出现重度污染,北京市为轻度污染。10日,受新一轮冷空气影响,污染自北向南逐步缓解,具体形势有待跟踪研判。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

新京报记者 邓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