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兩則小故事帶你領略,王陽明心學精髓知行合一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兩則小故事帶你領略,王陽明心學精髓知行合一


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間遊玩。朋友指著岩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嗎?

王答: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兩則小故事帶你領略,王陽明心學精髓知行合一


花當然是自開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擾動我心,卻是由我來決定的。哪怕天崩地裂、電閃雷鳴,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遠是在桃花源、豔陽天。

這就是陽明心學精髓之一所謂的“萬法唯心造”。世間的一切問題,追到根子上,其實都只是心靈上的問題。不管面對人生或工作上的任何艱難險阻,只要我心不動,不自欺欺人,困難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兩則小故事帶你領略,王陽明心學精髓知行合一


我們都知道王陽明助正德平定了寧王叛亂,曾有人問他用兵的技巧。王說,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因為心不動才能冷靜,冷靜才能沉著,沉著才能在危機面前正常甚至超常發揮,所謂急中生智。事事講技巧,似乎看著聰明,其實都是投機者的小聰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會從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實實做功夫。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大巧若拙。

王陽明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據說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王問他:家裡還有何人?和尚答:還有老母。王再問:想念她嗎?

和尚不語,一片寂靜,靜的能聽到和尚頭上汗水流淌的聲音。最後,和尚打破了這一死寂,用一種愧疚的語氣回答:怎能不想念啊!王陽明向和尚輕輕地擺手說:去吧,回家去照顧你的母親吧。第二天,和尚離開寺廟,重回人間。


兩則小故事帶你領略,王陽明心學精髓知行合一


這個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視已經三年,王陽明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說、不看,心裡卻終日在說、在看。說和看的,正是“存天理,滅人慾”與人的天然良知之間的衝突。但是王打破了這一桎梏。


這就是陽明心學精髓之二所謂的“致良知”。順應自己的本性,順從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絕不是要別處再求一個凌駕於人心萬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所以,大道至簡。好好生活,好好做人,聽到自己內心善的聲音,聽從自己內心的良知召喚,就足夠了。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陽明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

兩則小故事帶你領略,王陽明心學精髓知行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