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本是一代帝王,死后竟不允许葬入皇陵,还给了一个极为难听的恶谥

曾作为一国之主,修建了十三陵,最后,自己却未能葬入其中;在位8年,国强民安,却与皇帝陵无缘;有书记载,病渐康复,然而,却突然加重… ...明景帝朱祁钰死亡之谜究竟是为何?

明景帝背景:是一个在太子朱祁镇后面出生的皇子,是太子朱祁镇的皇弟。其母吴氏乃汉王府的侍女,后被明宣宗邂逅,因其是罪人之身,不能封为妃嫔。后来,产下朱祁钰,被封为贤妃却未能住入宫中。由此看来,朱祁钰的出身并不高贵。在正统元年,其哥哥太子即位,他被封为王。

本是一代帝王,死后竟不允许葬入皇陵,还给了一个极为难听的恶谥

英宗遭擒:正统十四年的七月,瓦次军与明军交战,英宗率军亲征,然“土木堡之变”使英宗成为了他国之犯,国不可一日无主,而皇太子年小无知,作为皇弟的朱祁钰便被众人推上了皇位。代宗即位时,人民深受战争危难,再加上灾害连年,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代宗体恤民情,便广开言路,任用有能之人,同时对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励精图治,使得国泰民安,社会稳定。

自北京保卫战之后,瓦次军多次失利,瓦次首领本想通过放了明英宗来达到求和的目的,可朱祁钰不想接。在自己最得力大臣的劝说下,代宗最终答应接回英宗,可内心确实一万个不愿意。英宗抵达北京时,朱祁钰竟曾亲自从东安门出迎,二人互相以礼相待,携手相哭,场面十分感人。

本是一代帝王,死后竟不允许葬入皇陵,还给了一个极为难听的恶谥

即使如此,可朱祁钰并未退位仍是天子,虽尊英宗为太上皇却对其实行软禁,代宗之心可谓深之。除了软禁英宗,代宗也对英宗进行秘密监视,为防英宗与其人取得联系,便砍光了南宫外的树木,更不允许百官对英宗行礼。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私欲即做皇帝。

景泰元年正月初,代宗生病,十六日晚,将军石亨、宦官曹吉祥发动了谋划已久的政变,一迎出英宗后,众人便簇拥其往东华门,遇卫士不开门,英宗则大呼。所以,政变人马几乎无阻挠就进入了皇宫,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宫复辟”亦称“夺门之变”。

本是一代帝王,死后竟不允许葬入皇陵,还给了一个极为难听的恶谥

英宗重新登皇位,改元天顺。忘不了所受的屈辱与不幸,英宗多次下诏指责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有失天理,最后,他甚至削减了代宗的势力与地位,让其被孤立。经受了如此巨变的代宗,身体却日渐康复,却于二月十七日又毫无征兆的突然死在宫中,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然从《英宗实录》看,代宗之疾是日趋严重,最后不治身亡。在《宪章录》、《皇明资治通纪》及《皇明从信录》中却未记载代宗死因。对代宗之死,明代人大多都有忌讳,避而不谈。李贤《天顺日录》、杨宣《复辟录》、尹守衡《明史窃》中均仅记代宗“薨”,而未说清原因,所以,代宗之死之因实在是无从考证。

本是一代帝王,死后竟不允许葬入皇陵,还给了一个极为难听的恶谥

然如若我们稍加分析与思考,代宗之死还真有其根源。轻轻松松坐上了万人之上的皇帝之位,却并不满足于自己做皇帝,先是废除英宗之子的太子位,为保皇位更好的继承,紧接着又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让诸位大臣对其怀有了恻隐之心。甚至,在接回英宗后,对其严加看管,丝毫不信任,还不允许文武百官对其行礼… ...

对于英宗来说,不幸成为他国之俘虏,自己的大权又落入他人之手,儿子的也无了势。好不容易回家,却受到如此待遇,其之心定不舒坦,他对代宗怨之深,恨之切,任何人都很容易便可体会到。所以,当他得势后,对代宗实行报复是极有可能的,当得知代宗病情渐转后,在其药里放药也是可能的。毕竟,英宗曾先对其不仁不义。

本是一代帝王,死后竟不允许葬入皇陵,还给了一个极为难听的恶谥

不久之后于谦等当初拥立朱祁钰的大臣,纷纷被明英宗以谋逆之名,处死,景泰朝结束。明英宗复位后,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并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朱祁钰终身为恶。

而与做皇帝有过几年之交的代宗死后未被葬入十三陵,这是受英宗安排的,也许是英宗不承认其的皇帝之位,认为其不拘资格被埋在那里吧。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有谁会愿意与自己有怨之人埋在一起呢?最为重要的是在他死之前,他已被废为王,死了自然不能按皇帝的规模安葬了。

本是一代帝王,死后竟不允许葬入皇陵,还给了一个极为难听的恶谥

也许,无论代宗是否病重,其之死都将成为必然。因为,其之心勃也,狭也。因而,他已渐失人心,他的江山已不再稳固。所以,与其说他是病死,不如说是被害死,死于无形之中。而为什么历代史书都对其死因有所避讳,或许,是因为英宗皇帝本身是一个卓越的皇帝,人们不想坏了他的名声吧!

『《英宗实录》、《宪章录》、《皇明资治通纪》、李贤《天顺日录》、杨宣《复辟录》、尹守衡《明史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