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東鄉族生活習俗

東鄉族生活習俗

東鄉族是中國甘肅省頗具特色的一個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其歷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發展了多方文化。東鄉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肅臨夏地區)東鄉地區而得名。該民族自稱“撒爾塔”(Sarta),是以撒爾塔人為主,融合當地漢、蒙古族等逐漸形成的。撒爾塔原始意思為“商賈”,指定居於中亞一帶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主要有突厥人、塔吉克人、波斯人,統稱為色目人。

東鄉族的來源和形成,一度觀點頗為分歧。其中蒙古人為主說,早在明末清初時期,東鄉族人民積極參加了以米刺英、丁國棟為首的農民起義。由於民族形成的特殊環境,所以東鄉族形成時,其社會結構即為社會制度。

東鄉族至今只有本民族的語言:東鄉語,而沒有文字,如今使用的是漢文,絕大部分群眾懂漢語。東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東鄉語的詞彙中,漢語藉詞較多,也有不少突厥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藉詞。

現今的東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鄉族地區位於甘肅省的洮河以西、大夏河以東和黃河以南的山麓地帶。

東鄉族生活習俗

東鄉族建築主要有民居建築、清真寺建築、拱北建築三種。居民的建築風格簡單,樸實,實用。式樣不多,有窯洞、平房、瓦房、土棚等。

民居建築:窯洞有橫穴式和上炕式兩種,前者較為寬敞,後者門窗合一,進門便可上炕。莊院有一字院、三合院、四合院、連鋪院等。傳統莊院以平房為主,主要建築材料為土弈,除門窗,柱樑外,其餘均由泥土土窮砌平,屋頂鋪一層白土,用碌礙壓實。瓦房有“陽撒瓦”和“陰陽瓦”兩種,“陽撒瓦”是指將瓦片仰天覆蓋屋頂,“陰陽瓦”是指在“陽撒瓦”縫隙處再鋪一層筒瓦,從結構上講有“單流水瓦房”和“兩流水瓦房”。

東鄉族生活習俗

清真寺建築:是東鄉族宗教建築,一般佈局是“三堂合一”,即禮拜堂、水堂和經堂三堂合一,禮拜堂在中,水堂和經堂分居兩邊。在清真寺大門建一高聳的宣禮塔。大殿的建築風格有三種:一種為阿拉伯式圓拱建築,第二種是中國宮殿式建築,第三種是中阿合壁式的建築,在這三種類型建築中中國宮殿式建築佔絕大多數。

東鄉族生活習俗

拱北建築:一般建在深山空谷,偏僻寂靜,人煙稀少之地,其主體或核心建築為各教主,老人家的墓廬。墓廬都是在磚砌的長方型“拱子”上面再蓋一座墓亭,建築中多采用磚雕、木雕、彩繪等工藝。墓廬一般稱之為“八掛”。有圓形、 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形狀,可建成一層、二層、三層高,其中以二層和三層居多。

東鄉族生活習俗

在服飾方面,幾十年來,變化較大,並開始與漢族和回族的服飾相近,其特點主要表現在頭飾上。東鄉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無簷小帽,稱“號帽”;婦女一般戴絲、綢製成的蓋頭”,少女及新婚少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青色的,年老婦女戴白色的。蓋頭一般要長到腰際,頭髮全部被蓋住。一些參加工作的年輕婦女,為了勞動和工作方便已不再戴蓋頭,而喜戴一頂白色小帽。

東鄉族男子一般多穿寬大的長袍,束寬腰帶,腰帶上掛小刀、荷包、鼻菸壺和眼鏡盒等物,頭戴或白或黑平頂軟帽。東鄉族男子不喜留長髮,但習慣留鬍鬚,這與回、保安和撒拉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不一樣。據說,穆斯林男子,到適當年齡留有鬍鬚,同教者見到都要以禮相待。老年人喜穿長袍和“仲白”,一般用灰色或黑色布縫製,對襟長袍。婦女穿大襟上衣外套齊膝坎肩。非常別緻的是婦女的帽子,小女孩域一種圓形帽頂為綠色或藍色,帽簷有紅色或綠色皺褶花邊的帽子,帽沿上墜有彩色線編成的穗子和各色珠子。未婚少女的蓋頭用細薄柔軟的綠綢紗做成,結婚後改用黑色的,而老年婦女則戴白色蓋頭。

東鄉族生活習俗

在飲食習慣上,東鄉人以小麥、青稞、玉米和豆類、洋芋(馬鈴薯)為主食。通常人們的麵食種類有:“饅頭、麵條、油香等。最負盛名的“拉拾哈”(“拉麵”或“刀削麵”)、炸油香、“尕雞娃”和手抓羊肉等飲食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東鄉族的飲食上喜吃飯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東鄉族每日三餐不離洋芋。洋芋既可當菜,又可當飯。煮、燒、烤、炒均可,特別是冬春二季。東鄉族還喜把青稞面,大麥面做成“鍋塌”或“瓊鍋饃”作為主食。

東鄉族製作“棧羊”肉,也獨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鍋上蒸“發子”,屠宰棧羊吃發子是東鄉族改善生活的一種形式,當地有句諺語說:“先來的發子比後來的肉香”。東鄉族還善於把棧羊肉製成清湯羊肉,美味可口,滋補營養,老少皆宜。東鄉族人也喜歡喝紫陽茶和細毛尖茶,一般每餐離不開茶,多數用蓋碗泡茶,也有用小茶壺的。蓋碗亦稱“三炮臺”,即由茶蓋、茶碗和底盤座組成。

東鄉族人熱情好客,來了客人,都是長者出門遠迎,客人進屋要先請上炕,隨後要獻上比較講究的蓋碗茶。有時還在茶中加冰糖、桂圓或燒棗,俗叫三香茶。正餐時東鄉族喜用“尕雞娃”待客,在宴席上吃雞十分講究,通常把雞的各個部位分成13個等級,按輩分吃相應等級的部位。在13個部位中,雞尖(雞尾部)最為尊貴,一般只有席間主客和年長者才有資格享用。東鄉族待客最隆重的要屬端全羊,即把羊的各個部位如脖子、肋條、前後腿、羊尾巴依次上盤,使餐桌上樣樣俱全。

東鄉族生活習俗

東鄉族的筵席也別具一格。每逢節慶,都要擺"古隆伊傑宴",意為"吃麵食"。主要食品有炸油香、麻貼(油花小饅頭)、酥饊(大麻花)、仲卜拉(3 公斤左右的白麵蒸饃)、拉拾哈(刀切面)、錕鍋子(果糖蛋奶餡料的發酵餅)、蕎麥煎餅、芽嘗、米麵窩窩等。客人來後全部上炕,主人負責招待而不陪吃。 開席前由德高望重的老人致頌詞,大家靜心恭聽,此為"告畢";然後眾人邊吃邊議,山南海北地聊天,此為"論"。客人的食興與談興愈高,主人愈高興,說明飯菜精美,客人滿意,待客熱情。

東鄉族男人還一直保留有“吃平夥”的習慣。即在農閒時,一些人湊在一起,選一隻肉膘好的羊,在羊主人家或茶飯做得好的人家,把羊宰了,整羊下鍋,雜碎拌上調料上鍋蒸,吃平夥的人就喝茶、吃油餅,等“發子”熟了,一人一碗,爾後又在肉湯裡揪面片吃,完了再把煮熟的羊肉按羊的全身部位分成若干份,每人一份,最後大家攤錢給主人。也可以用東西和糧食折價頂替。

東鄉族人民很講禮節,熱情好客,尊老愛幼,講究衛生。老人居上方,在就餐中,老不食,晚輩不得動手。除老年婦女外,婦女一般不與男子同桌吃飯。客人上炕需脫鞋,女客可不脫。東鄉人待客一般不與客人一道同餐,只站在炕沿招待,以示對客的敬重。男賓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

東鄉族生活習俗

東鄉族男孩在12歲或13歲時要舉行“割禮”成年儀式。“割禮”,穆斯林稱之為”遜奈“,是人生之途上必不可少的一項”聖行“之一,東鄉族相當重視割禮。割禮過後,便象徵著受禮的人已步入青年的行列,方可以娶親結婚。

東鄉族在傳統婚姻關係上,還保留尊從“阿哈交”觀念的婚俗,所謂“阿哈交”,是一種宗族或家族的殘餘形式。一個“阿哈交”包括有血緣關係的上百戶不等,輩分最高的年長者,稱為“當家”。同屬於一個“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違者將受到譴責。寡婦再嫁,同輩親屬有優先權。包辦婚姻為主。男女十六七歲就可舉行婚禮,但按中國《婚姻法》法定年齡結婚的男女越來越多。婚禮儀式帶有宗教氣氛。

東鄉人因為宗教關係,保持著良好的沐浴習慣。有“大淨”和“小淨”之分。“小淨”每天洗,保持手、腳、口腔、面部、鼻孔的乾淨。“大淨”,一週一次,保持全身潔淨。每逢節日前,人們普遍要沐浴。在禁忌方面,東鄉人因宗教原因,禁食豬、狗、馬、騾、驢肉,忌說豬;不食動物的血;禁帶汙濁之物進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開玩笑;忌在人面前坦胸露背;禁忌遞煙敬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