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文學需要哲學來點睛麼?


文學和藝術屬於感性思維下的產物。只是這裡思維邏輯需要運用到的工具有所不同而已。現實主義,理性思維,中庸之道,這些東西到了這裡都成了束縛和捆綁藝術和文學的累贅。但是在所有感性思維下的創作,卻仍然歸屬於哲學思維邏輯之下。用盡極致的底線進行創作的形式,才能展現出對於事物的表現情感的釋放,盡情的宣洩。沒有了它不存在藝術和文學的作品。文學需要哲學思想來幫其塑造筋骨。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必定要有其所需要宣揚的中心思想的。或是對於美的詮釋,或是對於人性的解讀,或是對於現實社會的批判,亦或者內心深處的吶喊等等。。。讓人領略之後有愉悅感,有傷懷惆悵,有所得,有所悟。不然呢?只是亂七八糟堆在一起的字而已。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


塵飛揚007


文學需要哲學來點睛嗎?

回答是肯定的,需要!作者必須要有廣泛的知識領域作為基礎,除哲學之外,如歷史、詩歌、數學、自然、倫理學、邏輯學、等等,出來的作品,才會有厚重積澱的經典鑑賞魅力。

魯迅先生曾說:“非有天馬行空似的大精神,即無大藝術的產生。”

所有的文學藝術作品都是和真理並存的,而哲學恰是探尋真理的學問,所以在文學作品中真正內在的思想,其實就是哲學的觀念。

文學作品,是盡百家之美的藝術,一句精闢哲理的名言名句出現,,如畫龍點睛、文筆增輝、趣意橫生。它所含蓋的真、善、美、奇、至高境界,都是刺透人生角落深處,看似沒有道德目的,卻有著巨大的道德影響。

“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任何文學作品,都應給讀者益處和樂趣、沉思與感悟、永恆的感覺和生活的啟諦。


奇堯最棒


凡中外名著,皆有畫龍點睛之筆:哲理。

百度解釋哲理:關於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通常是關於人生問題的哲學理論,它是人生觀的理論形式。它主要探討人生的目的、價值、意義、態度等,相比理論化、系統化的哲學而言,它的表現形式通常是智慧箴言式,典型作品:《重大人生啟示錄》。它也可以泛指一切價值觀和生活智慧。它的功能是讓人瞭解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道理,對人們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


家傳紅


一般來講,文學不需要哲學來點睛。文學是感性的,哲學是理性的。何況文學不承擔表達什麼哲理,文學重在瞭解人性,表達情感,人物的命運。當然,這有點二元的味道,事實上,文學暗含哲理,哲理也表現文學,比如黑格爾哲學,有人在羅輯思維的過程中,居然讀出激情流下眼淚,如讀情書。肉體和精神不能分離,感性豈能和理性切割。但文學畢竟是文學,哲學不能替代。某種意義上來講,文學遠比哲學表達的更多,特別是人物形象是全息的。文學雖然不能象哲學分析實相,但比哲學更逼近實相。文學強調感動,哲學重在明理。成功的文學讓你在感動中精神昇華,同時又自然而然的強化理性的力量,或進一步提高了認識水平。殘雪說,感性與理性,精神與物質是同一個東西。但具體呈現應該各有側重,否則還叫什麼這是文學那是哲學呢

王陽明的心即理,心外無物,我同意。但我同意南懷瑾,王不新鮮,把他抬得太高了。我說,早在孟子不是說完了嗎:萬物皆備於我。


徐地本


我認為有一定哲學基礎對寫作幫助很大的。。這樣最起碼文章思想能遠離假大空。


愛文哥


易哲文三緯一體密不可分:易者無巧無玄不成書,說破感悟天下未知。哲者不是冤家不聚頭辨證天下良知。文者打破時空,流傳千古天下皆知,公佈天下共知。


劉映初成名中心


文學繪畫藝術是人類社會形象初哀!文學是母本!歷史車輪是文化輪!哲學世界方論,是在文字文化發展起來塔尖!文學藝術是根基,向前發展,就是用世界觀方法論,觀察,探索開異,打破人類思維侷限,向廣寬的空間發展科學技術,為人類造福!


宋德山357



哲人的情思,詩人的情懷,從古至今都是文人騷客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文字就好像白米飯,每個字、每個詞都固定在那裡,連成一句話,都會有不同的表達。可以很平實,也可以很澎湃。文字表達的核心不在口語,而在於思維邏輯。你要以什麼樣的口吻、情緒和方式來敘述一件事,描繪一幅場景,讚美或者批評一個人,結果都會不一樣。各色的修辭手法,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各自獨立的觀點,會延伸出不同的角度和立場。



文字的世界裡沒有對錯,文學的世界裡也沒有是非善惡。一碗白米飯只能填飽肚子,而一段又一段的哲學思考,就像一勺醬油,一杯黃酒,一道佳餚,給白米飯平添了許多滋味。酸甜苦辣,都嘗一嘗,文學故事充滿喜悅悲傷,飯後總有餘香可以回味。


文學,如果失去了哲學的點睛,那麼文字就像米飯,只能下肚,世間從此少了美食。世界是五彩斑斕的,需要不同的文字組合去描繪,如果世界只剩下黑白,那就什麼也看不見了。


希望筆者的回答,對你有所啟發和幫助,歡迎在文末留言和評論;


關注【思考大學】,讓我們一起思考和探討。


如果覺得好,請點個贊,謝謝O(∩_∩)O~


你的認可,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葉老師數學課堂


文學是要有文學感覺的。沒有或者缺乏文學感覺,就會產生一種阻隔,讀不懂文學,難以進入文學。

許多人,或者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我覺得,他們是讀不懂現代的純文學作品的。就像七歲小孩寫了《鵝鵝鵝》,許多小孩子就因為只見過鵝就以為鵝鵝鵝是最好的詩。就像路遙寫了通俗小說《平凡的世界》,許多人因為只有《平凡的世界》的感覺經驗就會以為《平凡的世界》是最好的小說。

讀懂現代文學作品,是需要有起碼的一些文學修養的,需要時間,慢慢的積累,首先,不是運用邏輯,而是培養自己的對文學的感受,文學感覺。

你有了文學感覺,才可以進入複雜的文學作品。比如殘雪的作品,讀殘雪的作品,你能進入殘雪的感覺,你才能發現她的一個個混亂骯髒的意象的美感,繼而找到了混亂骯髒的形象中所蘊含的內在的邏輯,你最終找到了殘雪的內在邏輯,進入到了殘雪的哲學,就是讀懂了殘雪。

所以,純文學的內在邏輯,就是哲學。能夠運用文學感覺並最終從純文學作品中讀出哲學的人就是讀懂了文學。


飛過夏天的鳥


當然,高層次的藝術必須是哲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