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南斯拉夫的一些二战电影很精彩,为何实战中130万军队不堪一击?

陈纵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南斯拉夫王国军队本来就没战斗力。

其实南斯拉夫王国根本就是拼凑起来的一个国家。

在巴尔干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南斯拉夫的概念,分为七八个小国,各有各的统治者。

这些小国大部分是斯拉夫人,但之间有不小的区别,文化也有不同。

这个南斯拉夫是一战结束后的1918年,首先是战胜国的塞尔维亚王国和黑山合并建立的,随后又兼并了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小国。

这主要是英法的布局,因为巴尔干地区本来是奥匈帝国的地盘。

英法肢解了奥匈帝国,再成立南斯拉夫这种新的国家,目的是让德国彻底减少一个盟友。

所以,南斯拉夫王国自从1918年12月成立,就有严重的内部问题。

他的国王为原本塞尔维亚王国国王彼得一世,其他民族则采用国会的方式维护自己利益。

这样勉强到了1929年,各民族都开始要求独立,尤其克罗地亚人闹得最厉害。

为此,国王亚历山大一世以镇压对付,直接搞了独裁。1929年1月,他解散议会、废除宪法,开始独裁统治。

这样一来,国家更是混乱。各民族独立者因被亚历山大一世打压,将他当做最大敌人。

1934年亚历山大一世在法国遇刺,刺客是马其顿民族主义者弗拉多·切尔诺泽姆斯基。然而,幕后策划者是克罗地亚极右组织乌斯塔沙。

看看,乱成这样,连国王都被刺杀了,南斯拉夫内部混乱可见一斑。

这样一个国家是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一旦遭遇强大外敌就很容易解体。

1939年欧战爆发后,南斯拉夫王国怕被德意入侵,开始妥协。

1941年南斯拉夫签署三国公约,答应与轴心国合作。

为此,南斯拉夫高层发生政变,新政府开始倾向英美。

然而,巴尔干地区是德奥传统的势力范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政府也不敢彻底同德意决裂。

这样做了墙头草的结果就是,两面挨打。

1941年4月,德军借口南斯拉夫是英法的盟友,大举入侵。

当时南斯拉夫皇家军队,表面上很强大,共有28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及32个独立旅,六七十万之众。

然而,这些部队都是虚的。

他们民族成分复杂,分属不同民族,塞尔维亚人占据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并不是多数民族。

很多军官和士兵不想打仗,不愿意这个塞尔维亚人统治的王国卖命。

另外,他们的武器装备也非常差,大体是一战水平,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

话说回来,南斯拉夫主要地区都是复杂山区,如果坚决抵抗还是可以阻挡德军的。

南斯拉夫王国军队并没有誓死战斗的决心。

德军几乎没有遭遇什么强烈抵抗,就占领了首都贝尔格莱德,推翻了亡国政府。

德军前后进军12天,轻伤轻微,仅有500多人。

而南斯拉夫王国军队没有像样抵抗,就有30多万人投降,其中主要是克罗地亚等其他民族。

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其他民族不愿意为了塞尔维亚人去作战。

诸如克罗地亚的乌斯塔沙组织,还希望德军尽快打垮南斯拉夫王国,这样克罗地亚就能够独立。


萨沙


南斯拉夫二战电影很少有德军入侵时的电影,大多数都是铁托起义之后,率领的南斯拉夫人民军在和德军对抗,铁托并不是代表之前那个南斯拉夫政府在和德国人打。实际上,南斯拉夫在二战中,仅仅用了12天就被德军灭了,南斯拉夫皇上都跑了。

我们看下德国入侵南斯拉夫的兵力对比,德军方面,有33万人参加,意大利派出22个师的兵力,也有30万人,匈牙利派出9个旅,外加三个预备队,加一起,轴心国这一边有七八十万人的兵力,配备不到2000架战机。而南斯拉夫方面,战前33个师的兵力,进行战争动员之后扩军,达到120万人。但是这120万人里面,至少有40万人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只有一百多辆坦克,四五百架老式飞机,而对面德军装备了875辆坦克。这些决定战争的重武器方面,南斯拉夫是绝对落后的,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人数。

从4月6号开始,德军开始对贝尔格莱德进行全方位的轰炸,大轰炸中,南斯拉夫的防空火力根本无力对抗德军飞机,上万平民被炸死,在南斯拉夫内部造成巨大恐慌,这也就导致后来贝尔格莱德轻松被德军占领。

德军三路突进到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的军队根本就没法对抗德军。德军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斗力,都远强于装备不足的南斯拉夫军队。德军在质量上,远胜于南斯拉夫的数量。

除了装备不够,动员不足之外,南斯拉夫还有一个败因,内部不稳定。南斯拉夫这个国家,他包含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而南斯拉夫的主导则是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并不愿意为塞尔维亚拼命,南斯拉夫内部并不是团结一致的。

德军入侵之前,南斯拉夫军队就受到了国家分裂的影响,南斯拉夫军队内部是非常动荡的,内部的分裂,甚至克罗地亚人还抵制塞尔维亚的军队。而克罗地亚的第四军和第七军还发生了造反,新成立的克罗地亚政府,直接向德军投降了,在萨格勒布,克罗地亚人开城欢迎德军。

南斯拉夫的局面就是,军队装备不足,准备不够,仓促应战,而内部又极其不稳定,南斯拉夫只能一触即溃。而后来和德军作战的是铁托,也是后来的南斯拉夫领导人,当时率领南斯拉夫游击队,后来又变成了南斯拉夫人民军。


军武文斋


南斯拉夫的二战电影很精彩,但是影片中作战勇敢的角色基本上是铁托的游击队。战后他们拍战争题材电影自然有自我表彰的意味。为颂扬民族精神提高士气,理所当然。

1941年4月德军突击,不堪一击的是南斯拉夫皇家军队,没多久就向德军投降。而后,南斯拉夫共产党揭竿而起发动了全国起义,不久就汇聚了32万人,到了1944年铁托游击队就达40万之众。这三年里,铁托几次跳出德军重围,使德国人始终没有达到剿灭铁托的目的。南共游击队英勇善战,在《苏捷斯卡战役》等影片中可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战斗异常惨烈,以至南斯拉夫每十人中就有一人死亡,铁托部队抵抗侵略者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然而,胜利突围和局部的胜利,并不能改变游击队的整体劣势。若说消灭了德军有生力量那只是鼓舞士气的宣传。因此,需要指出的是,在战争期间,铁托游击队并没有重创德军。实际上,德军在整个巴尔干地区,1943年11月1日至1944年8月共阵亡6927人。这段期间,铁托军队给德国人的杀伤有限,战事频繁时每月只打死数百人左右。

游击队的存在,只是在巴尔干半岛牵制了几十万德军,对盟军来说也实现了其战略目标。

面对德军重兵集团,游击队显然无能为力。南斯拉夫解放军虽然解放了大片国土,但是,直至1944年9月前,南斯拉夫所有重要城市、主要铁路和公路仍被德军牢牢控制着。

在解放南斯拉夫城市时,铁托请求苏军帮助。1944年10月,苏军和铁托军队发动贝尔格莱德战役,当月,德军在巴尔干战区的阵亡人数第一次超过1000人,为1247人,3348人失踪、4939人负伤。11月,德军在巴尔干阵亡2102人、负伤7419人、失踪2223人。

战后德国的统计资料揭示,只有当苏军参战后,在巴尔干战区德军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毁灭性损失,个人认为,此说法比较客观。

1944年9月苏军攻入南斯拉夫,铁托曾派人前去联络苏军,商讨贝尔格莱德战役协同作战事宜,没想到苏军不理睬,并且傲慢拒绝:没有你们的事。

显然,俄国人看不上铁托游击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一支没有集群战经验的游击队去迎战57万的德军“F”集团军群及坦克第2集团军,仅凭借游击队的战力和装备,无异于以卵击石。

即使当年达百万之众的白俄罗斯游击队,也同样无力单独对战成建制的德军集群,明斯克战役还得苏军强大的方面军扛鼎,游击队只是协同作战。

后来南民族解放军协同苏军解放了贝尔格莱德,对铁托而言,实则是荣誉之战。

2019.8.4


掌上三言两语


希特勒装甲部队正面打击的是南斯拉夫王国“皇家军队”,也就是当时这个国家的政府军,跟电影里的铁托游击队(南斯拉夫人民军)不是一码事。如果不是南斯拉夫政府军迅速崩溃,恐怕也没有铁托崛起的机会,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上个世纪30年代的南斯拉夫政府原本是亲德的,是纳粹德国的盟友,本来两国之间不会发生战争。不过在南斯拉夫政府和军队内部,确实有一批亲英的少壮派。1941年3月,受英国出兵援助希腊(抵抗意大利人)的刺激,亲英的军官们发动政变,空军司令西莫维奇组织新的政府。

虽然南斯拉夫新政府声称在英德两个阵营间保持中立,但其亲英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希特勒为了在打击苏联之前确保侧后方的稳定,遂下定决心对东南欧用兵,打垮南斯拉夫和希腊两个国家,彻底赶走英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于是“巴尔干战役”爆发。



南斯拉夫“皇家军队”拥有28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和32个独立旅,纸面兵力大约有120万人。但是装备低劣训练不精,只拥有110辆法国造的雷诺轻型坦克和400来架陈旧的飞机,其部队数量和质量甚至远逊于法国,“欧洲第一陆军”在纳粹坦克进攻下都稀里哗啦,何况南斯拉夫?

德军在巴尔干战役中投入了两个集团军和一个装甲集群,差不多是一个“集团军群”的力量,刚刚历经波兰战役和西欧战役的德军配合娴熟经验丰富,根本不是南斯拉夫军队可以抗衡的。同时,德军还有意大利和匈牙利军队的助战,总兵力超过80个师,“联军”拥有2000辆坦克和2000架飞机,对南斯拉夫军队有压倒性优势。



更要命的是,南斯拉夫是个“捏在一起”的国家,其境内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两个地区具有强烈的分裂主义倾向,这是复杂的民族矛盾造成的。所以战争爆发后,德国人的进攻给这俩地区提供了“揭竿而起”的良机,由上述地区兵员组成的南斯拉夫皇家军队第一集团军(辖第4、第7两个军团),迅速倒戈成为德国盟军。

看过《苏捷斯卡战役》《内雷拉瓦河战役》等电影的军事爱好者,都应该记得配合德军作战的克罗地亚部队,那些原来都是南斯拉夫的政府军,他们是欢迎德国人的。因此,德国人需要主要打击的,根本没有120万军队,南斯拉夫野战部队只编有三个集团军六个军团,等于倒戈了三分之一。



说句题外话,哎,就跟90年代北约打击南联盟的情况差不多,铁托用强力手腕组成的南联盟,再次四分五裂,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南斯拉夫政府军的最大贡献,是在政府宣布投降后,部分爱国者加入了铁托游击队,同时给游击队留下了相当多的武器。

至于说到前南电影里铁托游击队有多么厉害,也是夸大宣传的结果,真有那个本事也不用被德军围剿了。南斯拉夫人民军得以生存和壮大,与苏德战争爆发有直接关系,整个巴尔干战役是在1941年5月全部结束的,而不到两个月后希特勒就实施了“巴巴罗萨计划”,主力全部东调。



所以当发现铁托游击队有所壮大后,希特勒早已深陷东方战场,无力抽出太多精锐进行打击,动用的都是番号在100甚至300以外的后建步兵师和党卫军外籍部队,比如“欧根亲王师”就算绝对主力了,以及克罗地亚、意大利等杂七杂八的混合部队,战斗力只能算三流,

到战争末期,南斯拉夫人民军已经发展到百万之众,而德军在南斯拉夫境内只留驻20万兵力。即便如此,在苏联红军到来之前,铁托游击队也只解放了三分之二的领土。如果德国人不是受苏德战场的牵绊,哪怕调动两个精锐集团军进剿铁托,那南斯拉夫人民军在1943年之前也不是对手,逃往苏联是不二选择。


度度狼gg


南斯拉夫政府投降非常快是因为根本没有充分的战争准备,内部民族统一战线根本没形成,克罗地亚人、穆斯林纷纷效忠德国,这和南斯拉夫内战的情况差不多,克罗地亚人传统上是亲德的,任何时候都会为德国而战,而塞尔维亚是反德的,本来是亲德势力控制南斯拉夫,已经签约同意加入轴心国了,塞尔维亚人发动政变推翻亲德政府反德,激怒了希特勒,入侵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名义上有130万军队,作战意志非常弱,大部投敌了,德国大量招伪军,伪军都是自愿参加的,克罗地亚人为德国人作战非常勇敢,杀起人来比德国人还狠,而塞尔维亚人报复起也很凶,双方都达到灭绝的程度,这就是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人仇很深的重要原因。反德游击队主体是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伪军在德国投降时都已逃往德国,苏联南斯拉夫政府强迫英美交还所以苏南的伪军,否则就扣住救下的英美战俘不放,英美把俘获的苏联克罗地亚伪军战俘强制遣反后,塞尔维亚游击队基本杀光了克罗地亚伪军,克罗地亚对塞尔维亚可以说是仇深似海了。南斯拉夫电影中表现的是塞尔维亚游击队,他们在二战中的表现使南斯拉夫在二战中取得很高的地位,美国电影中也经常表现。


海中岩haha


提到南斯拉夫,那就绕不过一个人的名字铁托。作为南斯拉夫最伟大的领袖,铁托的存在完全承载了南斯拉夫当年所有人的希望。而这里所提到的130万不堪一击的军队,其实并不是铁托领导的,而是在铁托上台之前联合王国的军队。

南斯拉夫是一战的产物,由三个王国组成。

南斯拉夫过去其实并不是一个整体,所以现在在霸权主义的掺和下,再次沦为一盘散沙。一战以后的南斯拉夫是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诺文尼亚三者组建而成,所以国家内部压根就没有达到一个团结的地步,更加不会有平衡存在。

各路诸侯都想着自身的利益,虽然组建了所谓的联合政府,但是该联合政府的号召力明显不够,这就直接导致了南斯拉夫面临一个严重的困境,没有发展能力。

从一战到二战这么多年的时间给南斯拉夫,可是他们楞是没能发展起来。而这个时候德国已经从战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逐渐开始吞噬周边国家。在英国放弃了波兰以后,其实南斯拉夫也应该已经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了。

130万大军不堪一击,12天时间南斯拉夫便被征服。

德国跟南斯拉夫本身关系还可以,但是南斯拉夫内部的政局十分不稳定,反对德国的派系逐渐走上领导舞台,这就让德国比较慌了。慌乱中希特勒自然是要对南斯拉夫发起进攻了。这一次希特勒没有掉以轻心,他组建了一支多达70万的军队,直奔南斯拉夫而来。

于是说是消灭一个国家,倒不如说是在同时应付三个国家。南斯拉夫的军备力量虽然很差,但是从来不缺少人口。匆忙组织之下,火速拉起了一支多打130万的大军。

不过南斯拉夫的飞机落后,坦克陈旧,跟现代化装备的德国是完全没法比的。所以仅仅12天的时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就被德军给征服了。

南斯拉夫的领导人选择跑路,抛弃了他的子民,南斯拉夫的子民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伤害,死亡人数直线上升,多数是被飞机轰炸而死。而且德国纳粹还在南斯拉夫各地建立不同的临时政府,以此想要彻底分裂这个被凑拢起来的国家。



英雄铁托的问世,彻底改变了南斯拉夫的命运。

要么说一个民族在危亡的时刻,一定会有一位盖世英雄的出现。铁托显然就是这样的人,他早先是在苏联留学,从斯大林那边学来了一整套共产主义的模式,回到国内后,国内发生动乱。政府军被德国纳粹顷刻间击败,铁托成立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游击队,铁托担任该军队的总司令。

在铁托的带领下,游击队逐渐击败了在国内的傀儡政府,粉碎了德军占领南斯拉夫的梦想。不久之后铁托甚至成立了一支多达80万人的人民武装。经历了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铁托总算是击败了所有入侵者,在1945年完成了全国解放,成立了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

可以说没有铁托,那那斯拉夫的人民将会一直成为战争下的牺牲品。甚至会遭受到同犹太人一样的悲惨命运,所以完全可以说南斯拉夫最伟大的英雄就是铁托。

苏联解体以后,南斯拉夫也遭受了解体。

苏联过去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可是在1991年宣布解体,从此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了我们国家。当时南斯拉夫其实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所奉行的一套制度跟苏联是非常类似的。

铁托作为南斯拉夫的领导人,一直以来都努力推动南斯拉夫的经济发展。可是在1980年的时候,铁托在88岁的时候去世了。随后南斯拉夫便一蹶不振,一直到了苏联解体以后,欧美力量逐渐插足南斯拉夫内政。

欧美的介入,导致南斯拉夫内部内乱不断,最终南斯拉夫联盟在1992年彻底解体。一个人的力量对一个国家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可能整个国家上千万人,真正能够带领大家走向光明的,就那么一两个。


江湖小晓生


二战前的南斯拉夫,由三个王国组成,分别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组成,是奥匈地国分裂的产物,向心力不强,军心、军力不振,战术和装备都极为落后,空有强大的兵力,发挥不了相应的作用,只对德国抵抗了十来天就战败投降。

而做为当时南共创使人之一的约瑟夫.布罗茨.铁托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斗争能力。他在苏联学习归国时,没走苏联人设计的线路,结果免于身亡(那是苏联派系斗争的死亡之路),这说明他有敏锐的感识。在斯大林死后,在斯大林办公室发现一封铁托写给他的信:你已两次派人暗杀我,都已失败,如果再来,我只需派人暗杀你一次就能成功。这也是南斯拉夫刚建国不久,可见南共的组织严密性。

二战时,南共在南斯拉夫组织已然壮大,加上铁托的组织和斗争能力,还有英国的秘密外援,组织不断壮大,最成功的一次,打败十万德军对山区的围剿,游击区扩大到克罗地亚等地。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大卫思想


因为没有后勤没有武器弹药!南斯拉夫的工业力量跟德国完全不能比,没有武器弹药的话,他们的士兵就只能拿烧火棍去打仗了。

当时的德军实在是太强了!这种强大主要是基于德国强大的国力。我们以法国战役为例,当时的法国称得上是世界的一极,法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至少也是世界前五的存在,但是德法战争打了一个月,法国的工业系统崩溃,所有弹药全部消耗殆尽,枪械大炮没有枪管跟炮管替换,有大约180多万法军是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德军缴械投降的。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没有弹药没有后勤工业系统,打个屁仗。

在南斯拉夫战争中,南斯拉夫的士兵也碰到了这个问题,当时的南斯拉夫没有自己的工业系统,所有武器必须全部依赖于进口。但是呢,当德军对南斯拉夫发动进攻的时候,又有谁敢顶着被德国入侵的风险去给南斯拉夫提供武器弹药?所以,南斯拉夫的士兵们就只能拿着烧火棍去打仗了。

其次,德国在进攻南斯拉夫的时候恰恰是在巅峰状态,总兵力达到了480万人,兵力是南斯拉夫的4倍以上。同样的德军入侵苏联370万人,在三个月内消灭了650万苏军中的240万人,南斯拉夫拦不住德国实乃合情合理。


优己


南斯拉夫王国的军队不堪一击,并不代表由南斯拉夫共产党人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游击队)也不堪一击。温斯顿·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客观评价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游击队)的历史功绩:“游击队在巴尔干牵制了不少于21个德国师,此外还有9个保加利亚师驻扎在希腊和南斯拉夫。就是说,这些勇敢的游击队牵制了敌军的30个师”。

史载,希特勒对铁托的顽强抵抗耿耿于怀,亲自下令粉碎这个胆敢自称“元帅”的家伙……

二战期间,英国和苏联先后向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游击队)派驻了军事代表团。由此可见这支反法西斯武装力量在反法西斯同盟国中的重要地位。

反法西斯战争英雄铁托不朽!


草民879


二战前的南斯拉夫与二战后的南斯拉夫实际上不是一个国家,一战之后,战胜国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将多个民族与地区合并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国家就是南斯拉夫,在二战之前,这个国家的内部还是有了许多分歧的,某些地区想独立,某些地区还有自己的主张,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还有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德裔民族在这个国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只有得以人组成的以,这部分人在德军进攻之后,主动的投向德军。

其实在一九四零年的时候,德国与南斯拉夫的关系还不错,南期拉夫实际上可以算一个亲德国家,但是在内政出现问题之后,双方关系拉开了,后来出现让德国不安的局面,才导致德国要出兵了,南期拉夫内部不团结,这就造成了德国可以快速将其击破的原因,这也是后来分裂的基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