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巧詐不如拙誠,為什麼?

南方妹紙


天道忌巧,厚德載物!也就是說天地的法則以及規律就是崇尚德行的,古人認為天地法則就是宇宙自然的真理!天的法則是包容,是無私,是天命唯微,很微妙,不是普通人輕易可以看到的,曲折的,但是是因果絲毫不爽的!大地的規律就是承載萬物,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但不索取,正因為如此百姓才常祭拜天地,崇尚天地的德行,所以發揮出來到人的身上就是德行,就是仁義禮智信,就是至誠之心!

天道的法則一定是厚待有德行的人的,厚待積德之人的,勤勞的人的,但是天道最忌諱的是巧詐之人,厭惡的是違背自然法則的巧,所以往往巧詐之人必得其禍,違背自然規律的巧也會得到應有的懲罰,這就是原因所在!



林叢木


“巧詐不如拙誠”,出自《韓非子,說林》。

說了兩個故事,一個是魏國派樂羊子領兵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將困在中山國的樂羊子的兒子殺死,煮成肉湯送給樂羊子。

古書說的簡略,中間應該還有一些過程。比如中山國想以樂羊子的兒子的性命逼樂羊子退兵,樂羊子不同意,中山國絕望之下殺死樂羊子之子,並且煮成肉湯送給樂羊子的過程。這是我的想像,應該也合乎情理。

前面這些都順理成章,後面自然應該是樂羊子悲憤不己,提兵為子報仇,可是讓人恐懼的是樂羊子喝下了用自己兒子的肉煮成的肉湯,不要說現代的我們無法接受,就是當時的魏國國君,心裡也在大臣們提醒後變的惴惴不安,雖然因為樂羊子打敗中山國而賞了他,但從此也不再信任他。

另一個故事是說魯國君主出去打獵,抓住一隻小鹿讓手下大臣秦西巴先帶回去。秦西巴帶小鹿回去的路上看見一隻母鹿一路跟隨,不住哀鳴,秦西巴心中不忍放了小鹿。

國王回來後沒有看見小鹿,責問秦西巴,秦西巴實話實說。國王很生氣,趕走了秦西巴。大家都覺得秦西巴仕途無望,恐怕難有翻身之日了。那知道一年後魯國國王卻將秦西巴召回做了太子的老師,近臣不解,對國王說;秦西巴有罪,為何您還要重用他?魯國君主說,秦西巴見母鹿哀鳴而放歸小鹿,說明秦西巴心地仁慈,這樣的人我才能放心地讓他做太子的老師啊!

這兩個故事都說明了,一個人的才能固然重要,但品德的高低也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走的長遠。

歷史也無數次的證明了這一點,比如漢朝的韓信,其人軍事才能當世無雙,可是鋒芒畢露,不善藏拙,最後慘死於婦人之手。

宋朝如蔡京,秦檜雖然在當時文才出眾,世所罕有,但品德低下,為一己私利殘害忠良,雖才高八斗,卻空留千古罵名。

就我看來,這兩個故事除了上面所要表達的主旨之外,其實還能看出一些用人之道。

魏國君主雖然內心討厭樂羊子的殘忍,但卻不因厭惡之心,而不給戰勝有功的樂羊子應有的獎賞。魯國君主雖然欣賞秦西巴,但卻沒有因為這分欣賞之情而不追究秦西巴擅作主張,放走小鹿的過錯。

有功當賞,有過必究,不以個人的好惡影響對事物的判斷,這永遠是領導者不能忘記的用人之道。


用戶寒星一點雙鳥飛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很多名人都說過這類的名言,大多數名人也認為誠為立身之本,這可能是根據其一生經驗所總結的肺腑之言。但是目前這個觀念並不被大多數人所認同,這是因為什麼呢?

因為在我國改革改革開放以後,出現了下海潮流,很多人人都跑出去經商。靠著當時國家信息不對稱,法律不完善,人民群眾善良樸實等特定條件。再通過巧舌如簧的嘴皮子,打法律的擦邊球等手法說,很容易就積累了第一桶金。他們並沒有付出太多的努力,靠的也是小聰明。

然後,現代人就有很多感覺不公平的地方,誰誰誰也沒辛苦過,靠著嘴皮子就可以賺大錢。於是人們就開始有樣學樣,畢竟人性就是這樣,都不想吃苦,還能過好生活。社會體系的畸形就是由此開始,都想靠巧招取勝,腳踏實地的人反倒被嘲笑沒腦子。

這種現象確實是有的,而且通過投機取巧,偷奸耍滑而賺錢的人也大有人在。不過,隨著網絡化的發展,法律的完善,善良群眾繳納的智商稅,會讓奸巧之人的賺錢之路舉步維艱。前些年憑運氣賺的錢,早晚也要靠實力虧掉。因為他通過奸巧之術賺來錢以後,就會愛上此道,再也不會勤勤懇懇腳踏實地的去工作了。他們只會繼續尋求此道,結果也無非是大騙子騙小騙子,騙來騙去一場空。

現在時代已經變了,未來絕對是擁有誠信品質,腳踏實地,靠著一步一步經營出來口碑的人才會有資格享受財富。

所以,請相信,每個人都不會一生一帆風順,也不會一輩子坎坷不平,俗話說風水輪流轉。保持你自己誠信的品質,不要以投機取巧為榮,總有一天,上天會給你個公平的結局。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謝謝!


易生君子


這就涉及到中國古人關於君子的定義了。

孔老夫子孜孜不倦的教育子弟,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子弟做正人君子。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道德品格的養成。孔子對於君子提出了非常明確的要求,對君子的論述,孔子還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講得比較 廣泛,是講言行中各個方面的總原則。後世儒家對“君子”做了更多的規範和要求,比如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 第四、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

其實說到底,君子就是要有赤誠之心,有誠信,哪怕人愚鈍一點,也沒關係。千萬不能投機取巧,自作聰明。中國文化裡認為那些蠅營狗苟、不擇手段、口蜜腹劍、旁門左道都不是君子,而是小人做派。即使取得了一時的成功,也會被人所不齒。正所謂巧詐不如拙誠。

最後我們來看看菜根譚的一句話:勢力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意思是說,權利和財勢,以不接近這些的人為清白,接近了而不受汙染那就更清白;權謀術數,以不知道才算高明,知道了而不使用那就更高明瞭。可見,中國古人是很反感機心巧詐的。

《菜根譚》上還有一句話:“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心易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涉世不深的人,閱歷不深,沾染的不良習慣也少;閱歷豐富的人,權謀奸計也很多。所以,一個堅守道德準則的人,與其精明老練,熟悉人情世故,不妨樸實篤厚;與其謹小慎微曲意迎合,不如坦蕩大度,不拘小節。一個人立身於社會,必須保持自己純真的本性,不要過於拘泥小節,遇事也不要一味講求圓滑練達,以免給人過於世故、心機難測的感覺。

最後講一個故事。蔣介石去拜訪大學者馬一浮,請教馬一浮治國之道。馬一浮送他十二個字“唯誠可以感人,唯虛可以接物。”蔣介石聽後,默然良久。


種商養禪


巧詐拙誠您取哪一個呵?說實話我取得是拙誠,為什麼?拙誠做事是要慢一點,但這哥們可靠,沉穩,不耍心計,交關的任務能按時完成,是單位上少有的人才。巧詐雖然能完成好任務,但他要你多操心,甚至是守候在他身邊,否則一事無成,偷懶是他的夲性,弄虛作假是他的手段,天花亂墜是他的品德,完不成任務是他的無奈,你拿他沒有辦法,只好認了。凡事單位上這兩種人都應有盡有,我選擇的是老實巴交,嘴笨講不出二句話的人,只要狠幹有成績的人為最好,這就是底線。





河山59286680


古人給我們留下很多處世之道的小句子,他們不會像國外哲學一樣講究邏輯自洽和圓滿。它更多的是讓人在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上有所共鳴。所以你常會覺得古人的道理看似簡單易懂,卻總是在吃虧上當,歷盡千帆或者暮然回首時才感嘆這些理論的精妙。

“巧詐不如赤誠” 很簡單意義就是,再巧妙的詭計也不如一顆赤誠的心。詭計可能一時讓你有所成功,但常用詭計的人會形成習慣產生依賴,常覺的完事都有簡易的辦法,然後心思都放在找方法上,而大多時候忽略瞭解決事情本身。對於社會工作這種方式無可厚非,然而對於處世交人,唯有真情才最為有效,找更多的花花心思只能帶來一時的效果,日久見人心,只有赤誠的人才能讓人赤誠相待。



睡前一點光


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這句話的出處吧。

“ 巧詐不如拙誠 ” 出自《韓非子·說林》,原本講了這樣兩個故事:

樂羊是魏國的將領,他的兒子卻被中山國當成了人質。當他帶兵攻打中山國時,中山國國君將他兒子煮成肉羹送給他,樂羊就在軍帳內端著肉羹一飲為盡。最終,樂羊贏得了勝利,也獲得了魏文侯的獎賞。然而他食子的事情卻讓魏文侯懷疑起他來。

魯國國君打獵時活捉了一隻小鹿,讓秦西巴帶回去。秦西巴發現小鹿的母親一直跟著後面不停地哀號,於心不忍,便將小鹿放生了。國君非常生氣,將秦西巴趕走了。然而一年之後,國君又重新將他召回,讓他做太子的老師。眾人不解:“ 秦西巴之前有罪,您為何找他做太子的老師呢?”國君卻說:“秦西巴有一顆仁慈的心,對小鹿都心生憐憫,他做太子的老師最合適了。”

這兩個故事總結起來就是:樂羊有功卻被懷疑,秦西巴有罪卻被重用。

因此,漢劉向說“巧詐不如拙誠”,即巧妙的奸詐不如拙樸的誠實。

至於為什麼以及該如何,我只能說: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楚犢子


巧詐一時難久長,

畫皮摘下心自涼。

拙誠一世天地佑,

似秤民心有主張。






費玉山905


巧詐份屬聰明,拙誠可知智慧

世上的萬物都是公平的,有如物理的能量守恆,且看人生,也是如此,有應必有果,有舍便有得。聰明的人,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聰明的小回報。而有智慧之人,會在時間軸上,審時度勢,從而得到大的回報。

就如同下棋子一般,如若讓有小聰明的人和有大智慧的人同下一盤棋,巧詐之人必然是步步逼近,看上去力壓狂瀾。恕不知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何謂智慧?拙誠可言智慧,聰明可以是腦子聰明,思維轉的快。但智慧不僅體現在腦子,更體現在一個人的心。

真正掌大局者,絕不是因為他們的小聰明,而是因為他們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小聰明者把眼光侷限於利,因此,他們得到了利,也損失了利。大智慧者,把眼光放得更高,以誠心對待世界,他們也收穫了誠心,而利只是它的附屬品。

結論:以誠立本,大智若愚


九號桌的夏先生


譯文:樂羊作為魏國的將領攻打中山國。當時他的兒子就在中山國內,中山國國君把他的兒子煮成人肉羹送給他。樂羊就坐在軍帳內端著肉羹喝了起來,一杯全喝完了。樂羊攻佔中山國之後,魏文侯雖然獎賞了他的戰功,卻懷疑起他的心地來。

魯國國君孟孫打獵時活捉了一隻小鹿,讓秦西巴帶回去,秦西巴發現這隻小鹿的母親跟在後面不停的哀號,秦西巴不忍心,就把小鹿放了,孟孫氣得將秦西巴趕走了,一年後又把他找回來當太子的老師,左右的人說:“秦西巴對您是有罪的,請他來做太子的老師,不妥當吧?”

孟孫說:“秦西巴有一顆仁慈的心。他對一隻鹿都生憐憫之心,請他做太子的老師,我最放心了。”所以漢代劉向說“巧詐不如笨拙而誠實。樂羊因為有功卻被魏王懷疑,秦西巴因為有罪卻得到更多的信任。”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說林》。

原文:樂羊為魏將以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坐於幕下而啜之,盡一杯。文侯謂堵師贊曰:“樂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誰不食?“樂羊罷中山,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孟孫獵得麑,使秦西巴載歸。其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與之。

孟孫適至,求麑安在。答曰:“餘弗忍而與其母。” 孟孫大怒,逐之。居三月,復召,以為太子傅。其御曰:“曩將罪之,今召以為太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詐不如拙誠,樂羊以有功而見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與不仁也。

一、巧詐不如拙誠揭示道理

巧妙的奸詐不如拙樸的誠實。樂羊因為有功而被疑心,秦西巴以有罪而更加得到信任,原因就在於仁與不仁的差別啊。

二、創作背景

《巧詐不如拙誠》出自《韓非子》之《韓非子·說林》。《韓非子》是韓非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

其學說的核心是以君主專制為基礎的法、術、勢結合思想,秉持進化論的歷史觀,主張極端的功利主義,認為人與人之間只有利害而沒有仁愛,強調以法治國,以利用人,對秦漢以後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的建立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賞析

該書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的風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邏輯嚴密,善用寓言,其寓言經整理之後又輯為各種寓言集,如《內外儲說》、《說林》、《喻老》、《十過》等即是。著作中許多當時的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也成為成語典故的出處。韓非子的文章構思精巧,語言幽默,於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

韓非子還善於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說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體現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在他文章中出現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豐富的內涵,生動的故事,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至今為人們廣泛運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