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人感覺中國的傳統文化慢慢都丟失了,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

秦時明月128111571


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造成人們部分精力在賺錢上。再一個傳統文化學習以後並不能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人們產生了一定的懷疑。傳統文化的丟失對社會穩定,人們生活和諧會產生不良影響。需要大師級別的人物出現。


dongjiaao





冒牌董事長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當前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很多人感覺很多傳統文化慢慢丟失了,為它的現狀和前途擔憂。這種擔憂源自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珍愛和作為中華後世子孫守護傳承的強烈擔當,值得充分肯定,但筆者認為無需過慮。


一、中國傳統文化根植於華夏大地,根深蒂固,源遠流長,千萬村寨都是它的庇護所,億萬華人都是它的傳承者,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不那麼容易丟失。丟失的現象存在,但或許沒那麼嚴重。

比如像傳統戲曲,我們直觀的感覺是現在聽戲的人很少,聽各種流行音樂的人很多,但有可能這不夠全面準確。比如秦腔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西北地區。大體有形成於秦代(或先秦),形成於唐代,形成於明代三種說法。像這種古老劇種,其實還是有大批粉絲的。比如下面這張照片,是河西走廊最西頭的一個村裡組織演出時拍的,在這個地方每年都會請秦劇團演出,非常受老百姓歡迎。

現代城市裡是不是就沒有傳統文化生存的土壤呢?非也。這張圖片演出地點在甘肅省蘭州市的濱河路上,算是上海外灘這樣一個地方,票友不少,幾乎天天有,經年不休。

而且在蘭州的茶社,很多也都有秦腔演出,秦腔茶社幾乎成了一種自成一派的本土茶社代表性種類。我本以為可能觀眾很少,其實不然。有一年老丈人想招呼一個親戚去喝茶看戲,讓我去買票,跑了至少三家都人滿為患,完全刷新了我對這種古老劇種受歡迎程度的認識。

這只是一個例子。說實話以前我也有同樣的擔憂,但隨著閱歷的加深特別是走的地方多了,這種擔憂反而少了。總之一句話,丟失是有,但可能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嚴重。


二、文化具有根據社會發展不斷演化的自適應能力,部分傳統文化或許沒有丟失,而只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而我們可能對此不太敏感。

比如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孔子認為:“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是說,父母培養教育子女,子女奉養父母,這是人類一種天性。又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這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種表現:在日常起居生活中以最誠敬的心情任勞任怨地服侍父母;父母生病時以最憂慮的心情照料父母;父母過世時以最哀痛的心情來料理後事;舉行祭祀時以最嚴肅的態度來追思父母。這五方面做到,才稱得上是能侍奉雙親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體現了人的孝親的聖潔本性。孔子還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同時孔子強調“敬”,認為僅僅“能養”是不夠的。所以,孝敬父母應在既養又敬上下工夫。

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二十四孝的故事:

而前些年,相關部門發出了新二十四孝的倡議,如下圖:

這就非常好,與時俱進。比如很多獨生子女在外地工作,每日侍奉父母無法做到,但是可以經常打打電話,或者視頻聊天,都是一種關愛的方式。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一些傳統文化在身邊丟失了,可能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文化還在,只是表現形式不同了。

文化發展有其規律,部分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傳統文化丟失,同時新發展孕育產生新的文化形態。比如隨著網絡的發展,在網絡空間產生各種“”社交禮儀”和“”文明用語”,形成網絡文化,這就屬於屬於正常的新陳代謝。當然,若干年以後,它可能也會被歸為傳統文化也未可知。


三、傳統文化尤其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丟失,確實令人可惜,需要保護恢復,需要繼承發揚,但最根本的是要增強其自身活力。

一種文化不管最初是自然生成還是外來輸入抑或強制推行,要想生生不息,還得看人們接受與否、喜歡與否。傳統文化也一樣,在劇烈變化的時代,客觀上需要選擇性加以保護,實質上是避免“誤淘汰”,先保護起來看,但最終還要看人們接受和喜歡與否,不然一直保護而不放歸,文化就成了無根之木,遲早要凋零。

2019年2月19日,人民網刊發蘇砥的時評:是什麼原因讓傳統文化成了新的時尚,我深以為是,不再多言,直接上圖,以表敬意:

傳統文化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代一代中華兒女創造和積澱出來的,也需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我們應該抱著揚棄的態度,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傳統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A千里眼


只能說部分已丟失,不能說全部。

比如孝道。傳統文化中長輩吃飯要坐上位,吃飯先動筷子,兒孫們才能跟著動筷子開吃。現在是一家人都是圍著孩子轉,小孩子怎麼舒服怎麼來。傳統文化中的問安現在也鮮有人堅持,所以長輩們的身體狀況並沒有多上心。啃老之風盛行,長輩們不如心願就惡語相向,更不要指望“香九齡能溫席”了。

孝道的丟失主要歸根於快速提升的物質文化需求與傳統精神文明之間的衝突所致。處在溫飽追趕時期的人還是比較感恩於創造幸福生活的長輩們,而處於小康生活狀態的今天,這種感恩會急劇下降。一方面歸結於長輩們的不堅守,他們自身放下身段,說委曲求全有些過了,但也是為了迎合後輩們的變化。另一方面是成長起來的後浪們,發現前輩們的日漸落伍,自我認定也隨之提升。

不得不承認孝道已經走上了不可挽回的路線,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時代的悲哀。

再說夫妻相處之道。無論是傳統婚姻中的“嫁狗隨狗,嫁雞隨雞”還是“糟糠之妻不下堂”都很難在現代社會在每個家庭中兌現。我們總是驚訝於傳統婚姻中的父母包辦,我們總是在追求選我所選愛我所愛。離婚率的日漸升高,說明我們在夫妻相處方面問題很多。我們在追求自我幸福指數的時候忽略了包容與感恩。試問離婚的人中有多少是因為日子太苦過不下去的?

很多時候離婚率高與女性地位提升有很大關係,她們離開男人也能活,自然不會任由自己的愛人對自己要麼惡語冷戰要麼拳腳施暴。

離婚率高更多是因為男性的獵奇欲和控制慾有關。愛江山更愛美人,沒有男性不好美裝,只是有的人把心思轉移到家國大業,有的人卻在獵奇的路上越走越遠。“家花不如野花香,沒有吃到嘴裡的永遠招人惦記”話糙理不糙,這與雄性與生俱來的控制慾有關,只是因為婚姻習慣和法律所限,沒有給男性太多的空間來滿足私願。

很多人好奇,明明都是自由戀愛結婚的人,咋還離婚率攀高了呢?太閒,太閒,太閒。



大朋友小朋友


中國的傳統文化慢慢丟失了,敝人覺得在我們農村尤為倍顯突出。

每每在年初歲末回家過年,那還有過去的年味,貼春聯濃濃的傳統氛圍也沒了,過去每當年關將至、都會請村裡一擅長文墨長者寫春聯,小孩子放鞭炮,大人們殺豬宰羊、打餈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新時代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不斷髮展壯大的精神命脈,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沃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呈現出光明的前景,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撐。我相信有我們中華五千年悠久歷史,有我們這些炎黃子孫會傳承傳統文化,祖國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大!!


絢麗陽光美好人生


丟失是肯定的,國家提倡人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東西方文化融合碰撞,就像篩子一樣去掉陳風陋習,去蕪存精,丟掉的文化傳承不一定是好的,留下的一定是精華。

比如中國四大名繡,還有在sars和最近發生的病毒性新冠肺炎中大放異彩的中醫,那一樣不是從幾千年的時光中大浪淘沙,脫穎而出。


黑衣無道


我國文化源遠流長,傳承數千年,但在市場經濟大潮下,一切向錢看,文化沉底、大浪淘沙,淺層的民俗娛樂在一段時期氾濫成災,娛樂一切、一切娛樂取代了文化思考,造成了文化退行、丟失的現象……值得慶幸的是,這種情況在今天得到了遏制。相信被遺忘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娛樂泡沫消散後,必定會重新迴歸,再次閃爍智慧光芒……


wenyingniao


我不這麼認為,失和得?本身就是相互衣存,雖著科技飛速發展,更新換代以是常太,傳統理念背創新發展所代替。兒童時,玩的竄天猴如今變成了東風火箭。過去的路路車如今變成大氣車。個式各樣的替代品層出不窮。過去的茅草屋如今變成高樓大廈。

丟失,應該不是,而是發展進步了。在中國5千年的精髓,依然在中國人的心中流淌,而且會延續下去,例如,家國情懷,中國人的思考方式,治家理念,生活方式,餐飲方式也都在創新發展當中。最精髓的還是保留了下來,如筷子,中醫藥,中國文化最最精髓的還是沒有改變,更談不上什麼丟失,

也只是更新換代而已,而中國人善於存款就是最傳統的制家理念。


找回童年記


”感覺中國的傳統文化慢慢都丟失了”的觀點”並不準確。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互聯網,越來越多地承載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是由於此前互聯網缺乏有效治理,以致低俗的信息內容佔據較大的空間。相信隨著2020年3月1日,《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的正式施行,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將越來越多、越來越好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好玩的ruby


中國傳統文化是反映民族風貌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它以儒、佛、道三家傳統文化思想為主幹 ,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

有人感覺中國的傳統文化慢慢丟失,這是片面的看法。中國傳統美德積澱著中國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包含著人類社會道德發展的精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和“魂”,對於中華傳統美德,我們可以從家庭、社會、國家、世界、自然等方面來概括提煉。 在家庭方面,強調尊老愛幼、父慈子孝、長幼有序、夫妻恩愛、兄友弟恭,崇尚“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等等;

國難當頭,匹夫有責。

就在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爆發時,國難當頭,有多少年輕的醫護人員奔赴武漢救援,主動請纓上一線。這就是說明我們祖國沒有丟失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