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經濟學家張五常:我的思考方法,總結了這六點

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應該被很多人熟知吧,最近讀了他的專欄,受益匪淺這裡也推薦給大家。人跟人區別本來沒有大,但為什麼離開後的數年,拉開的差距可能這輩子都追不上了,因為在你努力的時候人家也依然努力,方法比一般人的還要實用。

那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下張五常先生的思考方法,更詳細的大家可以通過閱讀他的書籍來獲取。

張五常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寫道自己讀大學時,他從來都不缺課,不是因為要去聽老師講的具體什麼內容,而是想要學習老師們的思考方法,這也是他稱為的偷“思”。那咱們今天也來“偷”一偷張先生的“思”。

第一點:誰是誰非不重要,觀點是誰的也不重要

張五常先生說:“一個人如果總是強調某個觀點是自己,把自己放到問題之上的人一般都是低手,低手多成見,高手多變。”

他們的變不是沒有主見而是能夠去儘可能地吸收他人的思想,進行轉化。這裡說呢,並不是高手的觀點總是正確的而是他們善於吸收,把問題推論深入而廣泛,低手則總是淺顯而狹窄的。

經濟學家張五常:我的思考方法,總結了這六點

第二點:重視問題本身

這一點跟我們現在常說的學會提問很相像,判斷一個人在某一塊兒是不是真的有水平,通過簡單的幾個問題就可以得知。當然了,想要達到一針見血的地步,前期一定是需要不斷的錘鍊和磨合的。

第三點:不要用邏輯推理抹殺掉預感

人的成長總是一個不斷打怪升級中進行的,尤其是當我們接受了一種方法,就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這種定勢在某一階段可能會給我們帶來非常大提升,但是如果僅僅是為了符合某種模版和定律而套用的話,我們很快就會走進另一個死衚衕。

邏輯能夠幫助我們判斷推理的重要性,但這並不是思想或見解的根源。

第四點:轉換角度,事半功倍

張五常認為高手之所以稱之為高手,他們總是能夠通過多種角度去看待同一個問題,既不輕易放棄一種行得通的可能性,也不會墨守成規。

多角度思考的確能夠給我們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比如我面對一個新的話題開始寫作的時候,我喜歡把第一反應剔除掉,再去從其他的角度考慮問題。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變!

經濟學家張五常:我的思考方法,總結了這六點

第五點:善用例子

例子是什麼呢?通常來說,就是故事嘛。沒有人喜歡一直聽別人講大道理,但是我們總是喜歡聽故事。能將道理揉進故事裡的人一般都不會混的太差。但是我們卻總是喜歡犯講大道理的毛病,理論要有,但結合故事會更好。

尤其是我們能夠對一個主題尋找到不同故事的時候,更是如此。因為故事不同,但是故事背後的邏輯是一樣的,所以能夠善於運用例子的人,多數都是對例子中的邏輯和道理了然於胸。這就是看A不是A的一個很好的解釋。

這裡可以給大家多延伸一點,比如你看到某個人做什麼項目掙錢了,咱們心裡也很著急,也想通過它去學習,也許我們看到的只是他生意中的某一點而已。這就是典型的看A不是A,多去接觸這類人,多跟他了解自己的項目的佈局和邏輯,真的可以快人一步。至於如何去鏈接,大家可以發散思考,但是有一點就是互利共贏才能走的長遠。

第六點:逆向思考,尋找反例

在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尋找一些支持論點的例子當然沒有問題,但思考的另一個方向就是尋找反例。通過逆向思考的方式來進行作證。

經濟學家張五常:我的思考方法,總結了這六點

就比如很多人都在談職場不需要玻璃心,那我們能不能通過如何讓玻璃心在職場中混的更好呢?

思考就是這樣,向高手學習,更多的學習的是思考方法,思維方式,而不是具體的內容。希望本文能夠對你有所啟發。

想看更多更精彩、有趣的職場故事,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