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追星”式重組隱患漸現:跨界收購成部分公司燙手山芋

“追星”式重組隱患漸現:跨界收購成部分公司燙手山芋

外匯天眼APP訊 : 2019年A股市場併購重組規模再破萬億元大關,特別是針對新興熱點產業的跨界併購尤為熱門。然而隨著上市公司年報的逐漸披露,投資者發現跨界收購成為部分上市公司業績下滑的罪魁禍首,相關公司的投資風險也因此驟增。

跨界併購資產成業績“黑洞”

2019年A股市場掀起併購重組大潮,當年共有601家上市公司完成或正在實施併購重組事項,其併購總金額高達10791.33億元,其中上市公司“跨界”併購尤為盛行,在601家參與併購重組的A股上市公司中,有337家上市公司的併購標的與現有主營業務存在較大差異。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上市公司發現當初費盡心力實現的“跨界”併購非但沒有成為公司業績的助推器,反而屢屢淪為業績“黑洞”。就在3月3日,江特電機發布2019年業績快報,披露2019年公司虧損20.52億元,而導致江特電機鉅額虧損的原因之一便是將當初作價29.17億元跨界收購的九龍汽車給公司造成5.31億元的處置損失。由於2018年已鉅虧16.6億元,江特電機不得不在業績快報中提示:“公司股票將在2019年度報告公告之日起被深圳證券交易所實行退市風險警示。”

實際上,像禾盛新材這樣因為“跨界”併購而在2019年遭遇業績“滑鐵盧”的A股上市公司並非少數,據記者對已發佈2019年業績快報和2019年年報的A股上市公司進行梳理後發現,目前已有通鼎互聯、法爾勝、華星創業等236家在2016年~2019年實施了“跨界”併購的上市公司因併購標的業績不及預期或者因為併購引發經營費用激增等原因在2019年遭遇業績下滑。比如主營業務是珠寶首飾設計、生產和銷售的明牌珠寶便因為其併購的專注房產交易的共享經紀服務平臺蘇州好屋營收不及預期而導致2019年業績下滑近23%。

上市公司盲目“跨界”風險大

安信證券投資顧問喻緣認為,上市公司實施“跨界”併購的公開目的主要在於扭轉經營困境、協調發展原有業務,但在實際操作中,不少上市公司推動“跨界”收購的目的都是為了迎合市場熱點,以配合資金炒高股價。而那些“跨界”收購主要是為了實施轉型戰略的上市公司也面臨較大的經營不確定性,一方面上市公司在轉型陌生行業後,主營業務的“青黃不接”可能造成公司業績的劇烈波動,而由此造成的風險都將由投資者承擔。另一方面多元化經營的業務是否與上市公司主業形成協同效應也不確定,如果互相爭奪資源、分散力量可能落得“兩頭不討好”的窘境。

海通證券投資顧問翁玉洋指出,上市公司“跨界”收購的標的多為新興產業,但是不少新興產業併購標的本身就處於行業萌芽期,其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市場空間的拓展、技術壁壘的有效性都存在變數,過高的收購溢價實際上是將收購標的的經營風險轉嫁給上市公司及其股東。另外,當前有不少A股上市公司在進行“跨界”併購之時,都抱有強烈的投機心理,沒有長期的經營戰略,從歷史上看大多數轉行的公司難以成功。

三角度可淘金重組併購個股

不過業內人士也提醒投資者,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跨界”收購仍是上市公司改善主營業務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投資者也不應刻意迴避相關重組併購上市公司。但在具體操作時最好從三個角度進行甄別,一是公司“跨界”的行業前景要好,重點關注上市公司收購的標的是否真的在行業內具備發展優勢。其二,最好選擇有央企背景或機構投資者話語權較大的上市公司,這類上市公司的決策程序較為嚴謹,所作出的“跨界”轉型決策較為理性同時在執行上也相對到位。第三,現有主營業務發展前景不佳但現金流相對充沛的公司,這類公司有意圖也有能力收購質量較好的“跨界”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