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阿里為什麼偏向全資收購(高德、優酷、餓了麼等)?騰訊只是投資?

白話戰略


阿里為什麼要偏向收購,而騰訊為什麼偏向投資?

這其實跟阿里和騰訊主要的業務有關係,我們都知道阿里是做商務為主,是現在電子商務的領軍人物,開發了淘寶,就是為了能夠讓交易能夠在網上進行,更容易被人看到,交易也變得更簡單。支付寶的推出也是為了解決商戶和消費者的交易問題,芝麻信用體系的建立,也同樣是為了更好的解決交易雙方的信任度問題。那麼收購或者注資高德、優酷、餓了麼等是為了什麼呢?收購了優酷,我們發現阿里很好的解決了淘寶直播的問題,餓了麼不用說,雖然是線下的,但也是為了交易,而高德地圖,我想餓了麼送餐應該會用到吧,同時也是可以利用我們的出行數據進一步的去推算分析我們的消費趨勢。而且當阿里在社交上,是處於劣勢的,只用通過收購和注資我們日常生活接觸的公司,才能夠進一步的挽留住客戶。因此,阿里通過買買買的方式讓他的存在感更強,如果只是投資,自己不掌握主動權的話,那很可能就像美團一樣,最後分道揚鑣,因為主動權不在你手裡,即便你出了錢,但別人想要拍拍屁股走人,你也攔不住。

但騰訊不一樣,騰訊在社交上的地位,目前是無人撼動的。所以騰訊不用像阿里那麼操心,我只要給你平臺就可以。因為騰訊的優勢是社交流量,只要提供網絡流量就可以了,沒必要操心對方跑步跑,跑了還有下一個,只要手握流量就行。舉個例子,假如我是做服裝的,騰訊只要投資我一筆錢,再依靠社交流量幫我推送,全國人民都知道我的衣服,就可以了,剩下的,就看我能不能把控好服裝的質量和銷售。犯不著在公司裡培養一個賣衣服的來接替我,那還不如自己創建一個服裝公司。如果可以培養,早就培養出來,還收購,那不是畫蛇添足麼?


囧僾


謝謝邀請!阿里為什麼傾向於全資收購、而騰訊更喜歡投資?

騰訊是有錢你先賺、我還給你支持點創業基金、我的品牌授權給你你拿去隨便用,賺了錢別忘了我就好;阿里巴巴是有錢了我先賺、我先吃飽了再說,等我掙夠了錢我會給你一口湯喝的。

這是兩家企業的性質,以及長期以來阿里巴巴、騰訊跟大股東相處哲學,加上馬雲、馬化騰兩位企業家的性格決定的。不過總體來看,騰訊的投資哲學更加成功,騰訊系企業美團、京東、滴滴、58同城、搜狗、快手、bilibili、鬥魚、每日優鮮、摩拜、閱文集團、騰訊音樂等等企業都發展得越來越好,而阿里這邊被收購的企業除了高德地圖,其他如UC、餓了麼、優酷、天天動聽、蝦米音樂等基本上都走向了衰亡的道路,因此至少從實際戰果來看,騰訊的投資哲學更成功。

馬雲、馬化騰和大股東關係決定;馬化騰希望出現更多的騰訊和馬化騰、馬雲不希望出現下一個阿里巴巴和馬雲

騰訊的大股東是南非的MIH公司, 這家公司跟馬化騰的關係一直很好,當然這跟馬化騰一直以來在戰略決策上非常正確有關。騰訊從成立那一刻開始,馬化騰幾乎做出的每一個大的戰略決定都沒有出過問題,騰訊從上市那一刻開始發展也一直非常穩定,股價什麼的也沒出現過太大的問題,業務從來沒有經歷過太多的波動,一直非常穩健。馬化騰因此贏得了大股東的絕對信任,大股東也放心大膽把董事會的投票權全權委託給馬化騰,這也是馬化騰在沒有特殊股權下還能很好掌控公司的根本原因。

阿里巴巴的大股東有日本軟銀和美國的雅虎,Yahoo成為阿里巴巴大股東是當年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的代價。阿里巴巴成立以來,中國供應商事件,分拆支付寶事件,合夥人制度,儘管某些事情上對於阿里巴巴的發展、對於中國的金融制度是非常有利的,可是本質上確實違背了一家企業的經營道德,在沒有獲得大股東的授權下,馬老師乾綱獨斷就率領國內管理團隊做出了很多不符合規則的決定,這也導致了馬老師和大股東軟銀和Yahoo的關係一直比較僵硬。

騰訊的大股東二十年來對馬化騰絕對信任,阿里的大股東這二十年來跟馬雲矛盾基本上就沒斷過,這是決定了兩家企業投資哲學差異的根本原因。

兩家公司不同的經歷,讓他們在投資企業的時候投資哲學的不同。馬化騰和他的騰訊效仿自己的大股東,自己也深知創業得到大股東絕對支持的重要性,因此馬化騰願意放權給投資企業的管理層。相應馬雲和他的阿里巴巴,也吸取了自己的經驗教訓,要是自己投資的企業的老闆也跟自己一樣不聽話,那麼最終受到傷害的不就是阿里巴了麼,因此阿里需要的是絕對控制權。

大家回想一下這些年的阿里和騰訊的投資 ,他們各自選擇的策略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甭管這些企業最終成了什麼樣子,至少基本符合兩家企業的假設。

騰訊投資京東、美團、滴滴、58同城等企業,馬化騰是又給錢、又給流量,可以說是非常夠意思了,這些企業最終也發展得很好,最終馬化騰把當年大股東怎麼對自己的然後又傳遞給了騰訊投資的企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良性循環。而阿里巴巴早期也確實嘗試過,阿里巴巴和馬雲又不想放權,投資了以後又要對人家指指點點,最終人家就真的成了下一個“阿里巴巴和馬雲”,一個是滴滴、一個是美團、一個是ofo小黃車,這些企業不想淪為阿里巴巴的配角,最終王興、程維這些人像當年馬雲對付Yahoo一樣對付阿里巴巴,最終阿里投資不能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也是沒有撈著太大的好處,美團和滴滴還逐漸成為了騰訊系。

阿里和騰訊業務區別:流量起點與流量終點

從業務上講,騰訊的核心基礎是社交,也就是QQ和微信,社交軟件是流量起點,是超級平臺,不需要額外的流量支持,騰訊只需要變現的手段。阿里的業務核心是電子商務,就是淘寶、天貓之類的,電商業務是流量終點,阿里不缺變現手段,可是阿里缺攬客的流量起點,也就是我們說得平臺。

騰訊的投資哲學就只要拉起一個牌子告訴大家,我這裡有兩個馳名商標“QQ、微信”,大家快來快來看呀,我這裡面入住了很多商家,有京東大家可以買東西、有美團大家可以點外賣打車開房、有58同城大家可以找工作,大家還可以在這裡讀書、看小姐姐直播、打遊戲、聽音樂、看視頻啥的,你們賺了錢別忘了我就成。

阿里的投資哲學就是你看你來幫我拉客,甭管男的女的、帥的醜的,我這裡質量好的商品不少,便宜的廉價貨也很多,最終你看你把客人拉過來消費了這不就賺錢了嘛。你看UC你推薦幾篇文章,文章裡面放幾個穿著美美連衣裙的小姐姐;優酷你推薦幾個視頻,視頻裡面放幾個單手開法拉利的小哥哥......最終把那些想買東西的都騙到我這裡來,剩下的事情就交給我了,要是能賣出貨我會給你紅包的。

這些就是阿里巴巴和騰訊投資哲學不同的兩個根本原因,阿里和騰訊業務上有差異,再加上阿里和騰訊從來跟大股東的關係就有很大的區別,這是導致兩家企業後來投資哲學不同的根本原因。騰訊是有錢你先賺、我還給你支持點創業基金、我的品牌授權給你你拿去隨便用,賺了錢別忘了我就好;阿里巴巴是有錢了我先賺、我先吃飽了再說,等我掙夠了錢我會給你一口湯喝的。因此假設你是一個創業者,騰訊要投資你就偷著樂吧,假設阿里要投資你你就要慎重了。


本文為字節跳動簽約作者EmacserVimer悟空問答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轉載、抄襲必究!

EmacserVimer


阿里巴巴自從在美國上市之後,就在國內開啟了買買買的通道,幾乎國內半個互聯網公司被阿里巴巴拿下了,像我們比較熟悉的UC瀏覽器,優酷,高德,餓了麼都是阿里集團下屬的公司了,而且不是簡單佔股這麼簡單的事情,都是全資控股基本上創始團隊拿錢走人,完全的阿里文化覆蓋,這種算法相對比較霸氣,因為這種霸氣的做法在業內也是讓很多人不舒服,美團就是典型的例子開始屬於阿里集團極力扶持的項目,結果王興也不是這麼容易備受束縛的人,就這樣王興偏向了騰訊集團,騰訊集團也是和大半個互聯網公司有瓜葛,但做法和阿里巴巴截然相反,騰訊大部分情況下只是注資,說白了就是能夠分錢,至於控制權基本上還是大部分創始人團隊擁有,京東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騰訊屬於絕對的大股東,而且在流量上也有大規模的支持,但實際控制人還是劉強東本人,保持原生團隊足夠的創造力,只是在資金和流量給與足夠的支持。

阿里巴巴和騰訊公司都屬於抓住移動互聯網而做強的公司,在第一代互聯網發展時期,百度公司屬於絕對的霸主,手握著絕對的流量,但在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百度步伐明顯沒有跟上。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打造了微信這個社交巨無霸產品,並且打造了以微信為核心的生態系統。阿里巴巴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夯實了國內電商霸主的地位,並且通過每年的雙11活動不斷的刷新記錄,通過大量的收購部署自己的護城河,現在擁有的流量入口足以震撼國內半個互聯網江湖。當然這兩個企業掌握著支付的入口,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都掌握巨大的用戶資源。

從市值上看百度已經和阿里巴巴,騰訊公司相提並論了,今年的財務報表收入已經開始有了下滑的趨勢了,本來從最初的bat的屬性來看百度是最注重技術的公司,現在已經慢慢演化成阿里巴巴成為了真正的技術公司,現在排名全球第三的雲計算阿里雲還在國內外不停的拓展業務,成立的達摩院也是在瞄向高端技術領域,現在的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以及芯片方面都有了不同層次的提升,從涉足領域上看阿里巴巴更加天馬行空一些。騰訊公司相對保守一點,從公司的調整來看阿里巴巴變化總是比較大,騰訊公司只是在初期業務比較臃腫的時候調整成聚焦的幾個目標,基本上延續到現在。

每家公司的文化是和創始人賦予這個公司的基因有一定的關係,阿里自從誕生就瀰漫著一種強大的運營氣息,在這種基因下阿里巴巴所做的雙11等等活動就是這種文化的產物,阿里巴巴很流行的一種文化就是迎接變化,從阿里內部調整的頻率可以看出端倪,但整體來講阿里集團在向著更高更大的目標邁進。騰訊在外界看來這些年變化不是很大,投資公司基本上只是投資佔股份很少直接參與運營,但騰訊有一點就是在關鍵的轉型期從來都沒有掉過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恰當的實際推出了微信,並且在短短几個月時間內用戶量就上億,這些都是商業奇蹟般存在。

在下一代的萬物互聯時代現在看阿里巴巴走的走的更加靠前一點,百度不是一點機會沒有,畢竟現在全力做人工智能,真的做出東西並且挺到市場的爆發期,那麼注重技術的百度公司還是會回來的,但這一切裡面的變數非常大。騰訊公司在不溫不火中也是在積攢著下一次的發力點,每家公司都有獨特的基因,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希望能幫到你。


大學生編程指南


如果你能搞清楚這兩家對流量的需求就能明白為何阿里要全資,騰訊只要投資!

互聯網賺錢的核心就兩個字流量,有量啥事都好說,沒量你東西再好也白搭,因此整個國內互聯網都是圍繞這流量在轉的,官方點的說詞就是運營。

阿里和騰訊這兩家目前均擁有國內最強大的流量池,阿里就是淘寶系電商平臺,騰訊就是社交平臺。但是這對流量的取向卻是是完全相反的,阿里的流量池就是個黑洞,不斷吞噬流量(內部和外部)來為自己的電商服務,而騰訊是不斷往外傳輸流量給擴張自己的地盤。

阿里吞流量:為何阿里需要不斷吞噬流量來為自己的電商平臺服務呢?因為這是其自身屬性所決定的,淘寶系的本質就是一個搜索平臺,和百度其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無非一個搜的是各種資訊信息等,一個搜的是商品信息。

但是電商這塊又和普通搜索不一樣,淘寶必須得將自己的流量圈在自己的平臺才能讓買賣雙方在這上面交易,從而才能讓阿里自身獲得穩定的收益,如向賣家提供競價排名,收取各種技術服務費等。如果淘寶系流量外流,那平臺顯然就廢掉了,人都跑光了還怎麼做生意賺錢。

所以阿里必須讓淘寶有流量,圈住賣家,然後再拉來買家,最後再從賣家身上賺取各種費用。依靠這種模式阿里才有了今天的成就,電商仍舊是阿里最核心的賺錢機器。

也正因為為了保證淘寶系平臺的流量,最終就造就了阿里是流量的吞噬者,也造成了阿里的收購基本以全資收購為主。些收購的產品在自身行業內基本都數一數二,擁有不菲的用戶基數,這樣的產品就能為阿里提供穩定的流量入口。同時這些產品也能讓阿里補自己的短板,對現有的產品線做出一定的補充,使得整個阿里戰略體系更為完整。

此外,由於對外部流量很依賴,阿里也很擔心被外部流量卡脖子,因此對於不能收購或無法掌控的流量就直接封堵,比如屏蔽百度,比如直接封扼殺蘑菇街這種導流平臺。

騰訊流量輸出:騰訊的社交流量池和阿里是完全相反,由於其不是電商平臺本身不需要靠吞流量來生存,而社交屬性又導致其自身能源源不斷的產生流量。這種流量溢出的情況下,騰訊能做的就是將這部分流量導出然後來扶持那些需要流量支撐的產品。

因此,我們能在騰訊的平臺上能看到很多其投資合作的產品的入口,最典型的就是京東、滴滴,以及當年的摩拜等產品,都通過微信的流量輸出再進行扶持。

此外,騰訊現有的投資模式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和當年的3Q大戰相關,經歷此役之後的騰訊承諾搞開放,也就是此後騰訊不再簡單的複製人家的產品,而是將更多的資金投入一些新產品以及創業公司。

我想也正因為承諾開放,因此騰訊對於投資的產業和公司採取了不管的模式,只扔錢,不干預實際運營。再加上騰訊本身能提供流量支撐,可以較好的為創業者提供服務。

綜合來說,造成現在這種局面是由這兩家的基因或者業務體系所決定的!阿里天生需要外部流量為自己服務,但又為了不被外部流量所左右挾持,就只能全資收購以便控制,不能控制的直接封殺掉。而騰訊有大量的流量溢出,以流量+投資的形式就能很好的獲得效果,也就沒必要搞全資收購。



Lscssh科技官


裡巴巴自從在美國上市之後,就在國內開啟了買買買的通道,幾乎國內半個互聯網公司被阿里巴巴拿下了,像我們比較熟悉的UC瀏覽器,優酷,高德,餓了麼都是阿里集團下屬的公司了,而且不是簡單佔股這麼簡單的事情,都是全資控股基本上創始團隊拿錢走人,完全的阿里文化覆蓋。

這種算法相對比較霸氣,因為這種霸氣的做法在業內也是讓很多人不舒服,美團就是典型的例子開始屬於阿里集團極力扶持的項目,結果王興也不是這麼容易備受束縛的人,就這樣王興偏向了騰訊集團,騰訊集團也是和大半個互聯網公司有瓜葛,但做法和阿里巴巴截然相反,騰訊大部分情況下只是注資,說白了就是能夠分錢,至於控制權基本上還是大部分創始人團隊擁有。

京東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騰訊屬於絕對的大股東,而且在流量上也有大規模的支持,但實際控制人還是劉強東本人,保持原生團隊足夠的創造力,只是在資金和流量給與足夠的支持。

阿里巴巴和騰訊公司都屬於抓住移動互聯網而做強的公司,在第一代互聯網發展時期,百度公司屬於絕對的霸主,手握著絕對的流量,但在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百度步伐明顯沒有跟上。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打造了微信這個社交巨無霸產品,並且打造了以微信為核心的生態系統。

阿里巴巴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夯實了國內電商霸主的地位,並且通過每年的雙11活動不斷的刷新記錄,通過大量的收購部署自己的護城河,現在擁有的流量入口足以震撼國內半個互聯網江湖。當然這兩個企業掌握著支付的入口,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都掌握巨大的用戶資源。

從市值上看百度已經和阿里巴巴,騰訊公司相提並論了,今年的財務報表收入已經開始有了下滑的趨勢了,本來從最初的bat的屬性來看百度是最注重技術的公司,現在已經慢慢演化成阿里巴巴成為了真正的技術公司,現在排名全球第三的雲計算阿里雲還在國內外不停的拓展業務,成立的達摩院也是在瞄向高端技術領域。

現在的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以及芯片方面都有了不同層次的提升,從涉足領域上看阿里巴巴更加天馬行空一些。騰訊公司相對保守一點,從公司的調整來看阿里巴巴變化總是比較大,騰訊公司只是在初期業務比較臃腫的時候調整成聚焦的幾個目標,基本上延續到現在。

每家公司的文化是和創始人賦予這個公司的基因有一定的關係,阿里自從誕生就瀰漫著一種強大的運營氣息,在這種基因下阿里巴巴所做的雙11等等活動就是這種文化的產物,阿里巴巴很流行的一種文化就是迎接變化,從阿里內部調整的頻率可以看出端倪,但整體來講阿里集團在向著更高更大的目標邁進。

騰訊在外界看來這些年變化不是很大,投資公司基本上只是投資佔股份很少直接參與運營,但騰訊有一點就是在關鍵的轉型期從來都沒有掉過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恰當的實際推出了微信,並且在短短几個月時間內用戶量就上億,這些都是商業奇蹟般存在。

在下一代的萬物互聯時代現在看阿里巴巴走的走的更加靠前一點,百度不是一點機會沒有,畢竟現在全力做人工智能,真的做出東西並且挺到市場的爆發期,那麼注重技術的百度公司還是會回來的,但這一切裡面的變數非常大。騰訊公司在不溫不火中也是在積攢著下一次的發力點,每家公司都有獨特的基因,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動炒幣機器人


我用一句話就能說明原因:阿里巴巴有完整的變現渠道,但缺少流量;騰訊有全世界最大的流量池,但缺少變現渠道。

阿里巴巴有淘寶、天貓、支付寶,都是很好的賺錢工具,很好的變現渠道,但缺少流量。所以要收購大量的流量,倒流進來賺錢,比如投資餓了麼、哈羅單車、優酷,都是為了倒流。所以阿里巴巴投資的項目有沒有賺錢並沒有關係(餓了麼、哈羅、優酷都是大虧本),倒流進來後,阿里巴巴可以在淘寶、支付寶賺錢。所以阿里巴巴一般的投資模式是全資收購。

而騰訊剛好相反。有QQ、微信兩大世界最大的流量池,根本不缺流量,但QQ、微信本身是不賺錢的,他需要大量的變現渠道來賺錢,所以他一般採取的方式是投資並不控股,投資京東、滴滴、拼多多、美團,給他們流量,讓他們成長,從而賺錢。當然也倒流到他自己的大變現渠道--遊戲和增值服務賺錢。

他們的商業模式決定他們的賺錢姿勢。


啊金口


先拋核心觀點:

阿里的全資收購和騰訊的投資不控股,不是霸主霸氣、盟主懷柔的區別,是業務邏輯的區別,也就是基因問題,和價值觀沒什麼關係。


阿里業務的起點是流量, 是吸入更多流量的電商邏輯。而騰訊業務的終點是流量,是輸出流量的社交邏輯。


很多人都覺得阿里很霸道,像秦滅六國一樣,吞併高德、優酷、餓了麼,要的是完全控制,一旦阿里開啟投資,那麼被投業務大部分會以併購或者佔據控制權而終,包括最近重整併入阿里的車聯網企業斑馬網絡。


投資圈內,看中控制權的小巨頭、獨角獸都不太喜歡和阿里合作,願意站隊騰訊。


美團的王興,就是因為在控制權這件事情上,和阿里鬧翻了,即便當時美團主力有很多老阿里人。


相反,騰訊對於合作者廣結盟友,把自己的流量拿出來扶持投資對象,投出了一系列獨角獸和上市公司,滴滴、美團都先後從阿里投靠到騰訊。


因為這種業務模式區別,就會產生這樣的一個局面,騰訊和阿里之間是代理人的戰爭。阿里每條核心戰線都是親自下場,騰訊是用流量扶持京東、拼多多VS天貓、淘寶;同程VS飛豬;美團VS餓了麼……


造成這種業務差別,大部分說這是馬雲和馬化騰性格使然,其實這只是佔了一部分,一小部分的。真正的決定因素還是我剛才強調的業務邏輯、基因:


阿里業務的起點是流量, 是吸入更多流量的電商邏輯。而騰訊業務的終點是流量,是輸出流量的社交邏輯。


通俗講,這是個人奮鬥和“躺贏”的區別。


騰訊的佛系、對被投資對象的懷柔,是因為騰訊社交基因打造了一個大的流量池,流量是騰訊業務的終點。一旦建立起強大勢能,就可以積蓄一個巨大流量池,後續基本就可以靠流量坐收漁利了。


所以,騰訊這些流量就像發電廠的電一樣,不用白不用,騰訊可以靠流量投資,這對於被投資對象就是個巨大籌碼,比如微信九宮格的位置。


這種情況下,騰訊自然是比較佛繫了,就像箇中央上國向朝貢的打賞一樣。


但阿里則完全不同了。


雖然都是你做流量生意,但為什麼說阿里的流量就是業務的起點呢。


阿里的基因是電商,大部分業務的邏輯也是按電商來操作的。


流量為了成交,因此需要不斷圈入新的流量來刺激GMV(成交總額)增長,因此阿里就成了是流量怪獸。



更多流量才意味著業務增長,阿里投資高德、優酷,也是為了讓流量不要離開這個生態,為自己的成交服務。控制力,意味著我圈進來的流量,要為我核心目標服務,生態企業從屬於我成交目標。


這些流量兜兜轉轉都是還是阿里的。


阿里就像個不斷奮鬥的窮小子,要拉流量進來,才能捍衛自己增長、成交。


這就是,為什麼阿里會長成一個無所不包的巨頭,騰訊還比較佛系的規模。是因為是前者需要不斷裂變,不斷擴展邊界,尋找一切可能流量;後者勢頭起來就是考慮分流量收過路費了。



新的業務盒馬、天貓精靈也是這樣,一個是語音打撈流量近體系,一個是從線下打撈流量到線上。


而且,由於現在app封閉造成的信息孤島,阿里還要不斷收購有大流量的入口,接入自己的生態。


這種業務邏輯,當然不能像騰訊那樣縱容自己被投資對象野蠻生長。


歸根結底,這是業務特徵決定的,和誰霸道誰慈祥無關。阿里真是賺得辛苦錢。



更多財經、房產內容請關注我——姆們研究者。


財華社社長


阿里和騰訊業務不同。

阿里是主業是電商,電商的是需要流量的。阿里收購的所有企業都是為了完善生態,給電商引流。如果僅僅是投資,那麼這個企業對於整個生態來講都是不穩定的,可能出於各種原因將流量轉移。因而為了保證流量的穩定,收購不為是一種好的方法。


騰訊為何採用投資而不是收購。騰訊主業是社交,也就是騰訊就是流量商,他是不缺乏流量的,他需要的是變現能力。在國內,特別是移動時代,還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在流量上敢於騰訊一較高下。流量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公路,而騰訊把控了絕大多數公路,你需要出門,就需要走公路,需要給我交錢,那麼如果我投資你,你就不需要交錢或者交錢很少,如果你想背叛我,那麼你將無路可走。


萬能擼Sir


阿里巴巴和騰訊都是國內互聯網的巨頭,讓無數中小互聯網公司景仰的對象,他們作出的決策,自然有其自己的想法,我們作為普通人,只能以觀察者的角度,淺顯的談談自己的看法。關於提主所講的這個問題,為什麼阿里巴巴偏向全資收購,而騰訊卻偏向做投資?我也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這是是兩個公司的價值觀不一樣所致的。簡單來說:

阿里巴巴重在佈局,騰訊重在盈利!

阿里巴巴對這些公司,偏向的是全資收購,成為自己的子公司,成為自己的子公司後,就是自己的業務,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業。需要投入各種資源全面支持,包括阿里儲備的各種雲計算、大數據資源,都會全面分享自己所收購的公司,比如從題主所舉的高德、優酷、餓了麼這幾個公司為例來講,即是阿里向物聯時代位置信息入口、大娛樂時代的佈局(包括將阿里影業的資源與優酷整合)、線下大消費場景(與美團雙雄之爭)的佈局。

而騰訊的佈局更看重的是盈利,騰訊主要是做社交。騰訊QQ和微信這兩大社交軟件很難被取代,牢牢的搶佔了流量入口,而騰訊這些年更多的利潤來自於遊戲,遊戲業務正是基於騰訊巨大的流量入口發展起來的,再包括對京東的投資,將拍拍網賣給京東做二級交易平臺,對拼多多的投資,將微信分享入口開放給拼多多。都是騰訊利用自己巨大的流量優勢,分享給投資方,實現共贏,大家有錢一起賺。

因此,我個人更看好阿里巴巴的方式,雖然短期來看,全資收購花更多錢,全方面整合耗費更多精力,但從長遠來看,有利於打造一個完整的生態,包括阿里巴巴成立平頭哥半導體公司,在很多人看來,會有“從零開始困難重重是否值得”的質疑,但回顧多年前阿里巴巴投資做阿里雲一樣,現在國內其他做雲計算的公司,還有誰能追得上阿里巴巴?包括騰訊。

所以我站阿里巴巴!


財經宋建文


不過行業內認為在投資這事上,阿里傾向於收購,騰訊傾向於間接持股。其實這樣的結果主要是騰訊與阿里的商業模式本質不同,騰訊主要靠QQ、微信佔據了用戶流量,而盈利模式自然是靠流量分發,所以現在騰訊投資大部分是防守型地去佔坑(比如在社交領域裡面的投資)和豐富自己的生態體系。

再來看看阿里巴巴,主要靠電商但是不產生流量的,但是從商業本質來看電商相對來說業務是個消耗流量的業務,因此阿里需要花大價錢去買產生流量的東西,所以我們看到了諸如優酷、UC、高德等被阿里拿下。其實也有行業人士認為這也與阿里和騰訊的文化有關,阿里控制慾太強,騰訊相反就比較包容。

所以基本上來看,阿里收購的大部分是在為它的核心服務,通過收購來控制流量流向電商,騰訊投資的更多是通過社交的微信QQ去給他們倒流比如京東,是通過流量給投資的企業變現,是以點到面的過程,這又與騰訊微信一直秉承的思路一樣,連接世界萬物 所以它不一定要擁有全世界,而只要全世界都跟它產生聯繫就可以。

所以兩者投資的目的不同,一個是出去,一個是進來。對於騰訊來說,其他企業越好,自己才能越好,賺的越多。而對阿里來說,其他企業好不好沒關係,只要能把流量引過來,自己業務賺到更多錢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