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了我們的口罩,這些上海製造業龍頭們在“接力”

疫情發生以來

全社會對於口罩的需求激增

為支持口罩企業擴大生產

“上海製造”多家龍頭企業

依託全產業鏈的雄厚積澱

以戰時狀態快速轉產

展開了一場特殊的“接力”

第一棒:上游原材

接力的第一棒是口罩原材料的生產企業。在位於金山的上海石化下屬企業金昌公司,生產部經理陸軍從生產線上捧起一把米粒狀的顆粒。他告訴記者:“這就是即將發往各地熔噴布生產企業的高熔融值的熔噴聚丙烯。”

起過濾作用的熔噴布被稱為口罩的“心臟”,其產量是眼下影響全國口罩生產的最大瓶頸。疫情發生以來,價格漲了十倍,依然現貨難求。

为了我们的口罩,这些上海制造业龙头们在“接力”
为了我们的口罩,这些上海制造业龙头们在“接力”
为了我们的口罩,这些上海制造业龙头们在“接力”

金昌公司原先並不生產熔噴布專用料,春節後復工第一件事,就是組織員工對生產線進行改造。陸軍介紹,雖然同屬聚丙烯,但與公司以往生產的家電、汽車塑料件相比,熔噴布專用料的熔融指數要高30倍。

於是他們通過增加變頻器、更換機器皮帶輪等方法,讓擠出機切粒從“慢跑”到“快跑”;通過組合現有螺桿,使得2米長的螺桿,發揮出了3米長度的混合功能,以保證物料混合均勻。用陸軍的話來說,“我們讓三輪車跑出了奔馳車的速度”。

为了我们的口罩,这些上海制造业龙头们在“接力”

陸軍帶著團隊改造後的螺桿

金昌公司原有18條產線目前已經有3條完成改造,開足馬力每天可生產8噸口罩熔噴布專用料。

为了我们的口罩,这些上海制造业龙头们在“接力”为了我们的口罩,这些上海制造业龙头们在“接力”

金昌公司經理單春風介紹,第四條產線預計在本月中旬改造完成,屆時日產將再增加6噸。“我們所有的員工都復工復產了,自己原有的產品也在做,做到兼顧。”

第二棒:口罩機

光有原材料還不夠,目前全國範圍內生產口罩的設備也處於緊缺狀態。接力棒傳到了裝備製造巨頭——上海電氣手中,旗下的上海機床廠原本生產磨床的車間裡,正在進行數十臺口罩機的組裝調試。

为了我们的口罩,这些上海制造业龙头们在“接力”
为了我们的口罩,这些上海制造业龙头们在“接力”

這樣一條口罩生產線,不算前期研發,原先僅製造就要35天,安裝調試要10天。上海電氣僅用了不到20天,就實現了從無到有。上海電氣自動化集團總裁賈廷綱說: “鄭建華董事長在電話裡就跟我講,上海電氣所有的工廠對你開放。我們是五個企業的聯動,設計、零件加工、組裝、總裝裝配、調試,這樣才能把時間壓縮得很短,把口罩機做出來。”

一臺口罩機有1400多個零件,市場上缺貨,上海電氣就全部自己幹。企業甚至用加工精密磨床和核電堆內構件的特種機床,來生產口罩機的核心零部件。上海機床廠總經理蘆華說:“全廠不用動員,大家知道要做口罩機,甚至廠裡面退休的人都回來了。在現場裡邊你看到有的頭髮很白的,他自己就來了,問我過來能幹點什麼事情。”

第三棒:口罩生產企業

第三棒交給了下游生產企業,上海電氣已經向緊急轉產口罩的三槍交付了一批設備。浦東康橋的三槍廠房正開足馬力。

為配合口罩生產,三槍集團專門配備人手,外地員工回來需要隔離,就召集了各門店的營業員,“三班倒”確保生產線24小時運作。

隨著50條口罩生產線近日陸續到位,日產量有望達到500萬隻。

为了我们的口罩,这些上海制造业龙头们在“接力”

17年前的非典期間,三槍就曾全面轉產口罩,支援全國。此次疫情發生後,這家上海民族品牌再次急速轉產,醫用防護服等產線也在同步新建。三槍集團總經理王衛民說,當國家有這樣一個需要的時候,這是企業義不容辭的義務。

企業火線轉產,是為了緩解口罩生產的燃眉之急,同時也是對企業應對需求、統籌資源、柔性生產能力的一場大考。在實戰中,各家企業都有自己的收穫。金昌公司生產部經理陸軍希望口罩的生產早日結束,這樣就意味著疫情過去了。“但是高熔融指數的這類產品將來可能跟碳纖維等結合起來,用於汽車輕量化等領域,這可能是我們將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人民需要什麼

我們就生產什麼

對在疫情防控阻擊戰各條戰線上戰鬥正酣的全國人民來說,口罩就相當於抵禦病毒的戰甲,多一個口罩就多一份贏得戰鬥的信心,多一份復工復產的保障。眼下,口罩的供應還有點緊,但大家都知道,情況在變得越來越好。統計顯示,國內每天生產的口罩已超過1.16億隻,一個月內增長了11倍,而且還在持續擴產。

作出貢獻的,有很多大家熟悉的企業,除了剛才報道中提到的上海這幾家。還有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富士康、甚至深圳地鐵都加入到口罩生產的行列,有一家企業在口罩包裝上印了一句很硬核的話——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生產什麼。

這句話看著就提氣,背後也確實有底氣。作為全球唯一一個擁有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不折不扣的世界工廠,在抗疫的大旗之下,各方生產要素迅速聚集,各種口罩源源輸出。產業鏈是向下兼容的,只要突破了天花板,任何產品形成規模都不是什麼問題。

疫情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困難,但改變不了中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特點。口罩供應鏈是特殊時期開啟的一個小小窗口。在這裡,我們窺見中國製造的強大動員能力。

眼下,我們還是要提倡科學使用口罩,按需使用口罩。給中國製造一點時間,口罩的問題總能夠解決,其他的溝溝坎坎,我們也一樣能夠邁過去。

为了我们的口罩,这些上海制造业龙头们在“接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