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三国中的黄权为什么投降魏国后可以身居高位?

尹鹤翔


作为臣子来说,无论对刘璋、刘备,还是曹丕、曹叡,黄权还是比较尽心的。

先侍奉刘璋的时候,刘璋要招刘备入川,帮他对付张鲁的威胁,皇权就表示反对。因此,刘璋就把他贬为广汉县令。刘备开始进攻四川之后,皇权坚守不降,一直到刘璋都已经投降了,他才向刘备投降。

无论是从刘备还是刘璋的角度看,他这次投降都算是势穷力竭之后的理智选择,并不丢人。因为他投降的时候,他的主子刘璋都已经投降了,他也是按照刘璋的命令投降的,算是为刘璋战斗到最后一刻。从大节来说,这次投降没有问题。

投降刘备之后,一开始被刘备拜为偏将军,之后,黄权和法正一样,建议刘备尽快攻占汉中,这样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刘备在益州就都有主动权。如果不占领汉中,那么刘备就只能被动消极防御,这对割据四川来说是不利的。这样,在攻占汉中的问题上,他对刘备的重大决策是发挥了影响的,算是立功。

刘备准备伐吴的时候,公开表示反对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赵云,一个就是黄权。包括诸葛亮在内的其他人虽然都不同意刘备伐吴,但都没有公开表示。赵云和黄权敢于主动向刘备表明自己的反对意见,就说明刘备对他们是比较信任的,也不会因此而在刘备那里减分。

但刘备出兵伐吴的时候,赵云留守后方,作为二线接应兵团,同时督运粮草,而黄权则奉命率军在江北防御魏军。因为这时曹丕也已经到了宛城,魏军云集在南阳到襄阳这一带,是有可能在蜀吴大战之后来趁机占便宜的。黄权反对伐吴,但却能被刘备委以重任,也说明黄权这时候是刘备比较信任的人。

当时刘备全军大约六七万人,而黄权率领在江北防御魏军的就有两万人,可以算是独挡方面,也说明刘备对他的能力和才干都是比较赏识的。除了他个人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大概是,他在益州本地也是名士,刘备需要考虑荆州和益州当地士人之间的平衡。

夷陵之战中,因为吴军是采取了蛙跳式进攻的方式,江南的蜀军是全线崩溃,刘备仅以身免,逃到了白帝城。这时候黄权手下的两万人的归路就被吴军切断了,进退两难。从黄权的角度来说,如果他这时候直接向吴军投降,就是向敌人投降,而曹魏在蜀吴之战中算是中立第三方,向曹魏投降不算失节。

对曹丕来说,这是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求之不得,又是带资入股,带来了两万蜀军,当然要给予优待,至少要给他和在蜀汉时一样的官职和地位。所以刘备拜黄权为镇北将军,监视魏军,曹丕则封他为镇南将军,级别都是一样的。不过投降曹魏之后,黄权所率军队主要是针对吴军,而不是蜀汉。

虽然黄权投降了曹魏,而且是带走了军队,但刘备并没有责怪他,让相关部门放了已经被抓起来的黄权妻子家人,并表示“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意思就是说,黄权当初劝他不要伐吴是对的,他没听黄权的意见,而他在军败之后逃回白帝城,让黄权失去了归路,所以不能怪黄权。如果他能拼力死战,让黄权有归路,黄权也不会降魏。

侍奉刘璋的时候一直坚持到刘璋都投降了他还没投降,侍奉刘备的时候,刘备都已经弃军逃跑了,他还没跑,这就已经很够意思了。所以刘备说,不是黄权对不起他,而是他对不起黄权,等于是他甩了黄权先跑了。从人臣之节来说,能做到这个份上,也就够意思了。

后来曹魏以黄权遥领益州刺史,这显然是在利用黄权在益州的身份和名望,招徕益州人向曹魏投降。之后,他的职位不断高升,到公元240年才去世,被谥为景侯,待遇是很高的了。他留在益州的儿子黄崇一直在蜀汉当官,后来邓艾伐蜀,黄崇随诸葛瞻出战,临阵战死。


萧武






可能大家不知道,在三国演义里被罗贯中贬低的黄权,不仅在正史中是个能臣,还上演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终身不为曹魏设一谋”的故事。

作为出身大郡巴西(今四川阆中)的士族子弟,黄权一出道就当了巴西郡吏(相当于今市直属机关干部),很快就被刘璋召为益州主簿(相当于今省委书记第一秘书)。这个职位表面看没有实权,实际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非领导的“体己人”不能担当,可见刘璋是把黄权当作心腹来培养的。在益州面临曹操、张鲁窥视侵犯的巨大威胁时,以张松、法正为首的一派势力积极酝酿迎接刘备入蜀,借此推翻刘璋的统治。作为刘璋姻亲的吴壹、费观等人明知张松、法正别有用心,却谁也不挑头劝谏,黄权倒是迎面泼了刘璋一盆冷水:“刘备以骁勇闻名于世,现在您却把他请到益州。如果把他当作下属来对待,他肯定不满;如果把他当成贵宾来接待,那么一国不容二主。如果客人安如泰山,主人就会危如累卵。不如关闭边界谢绝他,等待时局安定再作打算。” 此番直言足见黄权的先见之明,可惜刘璋无法理解这种深谋远虑。他大为光火,认为被自己视为心腹的黄权在大庭广众下削领导面子,立马把黄权打发到广汉县当县长去了。

说老实话,进忠言反而被连降数级,换了别人心里大概就有想法了,但黄权就没有二心,依然兢兢业业地为刘璋打工。 形势发展不出黄权所料:刘备入蜀后很快反戈一击,同刘璋展开了益州争夺战,刘璋连战连败,刘备兵锋直指成都。即便是这样的危难时期,刘璋也没有想起黄权这位忠心的臣子,更谈不上召回黄权为自己出谋划策。而面对刘备大军压境,连吴壹、费观都率军倒戈、各处郡县望风归附之际,黄权仍然坚守广汉不降,直到刘璋开成都投降,刘备保全了刘璋一家后,他才撤除守备前去拜见刘备。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对此称赞说:“权既忠谏于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可谓十分恰当。

在交谈之后,刘备发现黄权还具有相当高的军事才能,大喜之下直接把这位黄县长提拔为偏将军(五品常设将军)。刘备自己是左将军(三品常设将军),他起家时的老班底关羽此刻也不过是荡寇将军(五品杂号将军)。何况刘备入蜀掌权后,刻意对益州本土势力进行压制,与黄权同受重用的益州本地官员只有另一出身建宁土豪的李恢而已,可见刘备对黄权的信任。对于刘璋这个前主公,黄权绝对是尽到了做臣子的职责。眼见刘备如此赏识自己,黄权自然是感激涕零,把对刘璋的一腔忠心全部转移到了刘备身上。刘备确实有知人之明,他对黄权的重用很快将得到回报。

建安二十年(215年)春,曹操发动了汉中战役,盘踞汉中的小军阀张鲁大败,弃城逃入巴中山区一带,曹操的强大压力扑面而来,汉中下辖三巴地区(巴西、巴东、巴郡)纷纷遣使投降。作为三巴土著出身的黄权,清楚地意识到汉中对三巴乃至蜀中的战略重要性,他马上向刘备上书建议:“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言下之意就是唇亡齿寒,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刘备也了解了救援张鲁的重要性,封黄权为护军(相当于前敌总指挥),带着一支军队去接应张鲁。

然而张鲁在逃离汉中时就已经存了投降的心思,曹操刚派人招安,他就高高兴兴地跑回南郑向魏军报到去了。 事情演变成这样,本来已经没黄权什么事儿了,他的任务只是迎接张鲁,如今张鲁降魏,他大可以不过不失,带领全军安然返回蜀中。但黄权不甘心就这么算了,他当机立断,自行出击将曹操所任命的巴东太守朴胡、巴西太守杜濩、巴郡太守任约全部赶走,夺取了对嘉陵江、渠江上游地区的控制权,为蜀汉夺得进取汉中的桥头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国时代著名的汉中争夺战爆发,并最终以蜀军斩杀夏侯渊,曹操放弃汉中退走,刘备大获全胜告终。当事人都认为这是法正、黄忠的功劳,然而此战的胜利基础,却是由黄权亲手奠定的。在四年前他违抗君令收复三巴地区后,其汉中攻略计划就在刘备心中扎下了根,四年来蜀汉不断对汉中用兵,如今终于开花结果。在丢失荆州后,汉中更是成为蜀汉北伐中原乃至抗拒曹魏入侵的重要基地,黄权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所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

不久,刘备自立为汉中王,黄权被提升为益州治中从事(相当于今省办公厅主任),这当然是刘备对黄权在汉中之战中优秀表现的认可。黄初二年(221年)刘备称帝,下诏倾举国之兵讨伐东吴。虽然这个决定已经被后世一致判定为大错特错,但在当时,就连诸葛亮也三缄其口,偌大的蜀汉政权,一众文武百官都对这个刘备盛怒下做出的错误决定噤若寒蝉。又是黄权,和以前劝谏刘璋时如出一辙,第一个跳出来唱反调:“吴军勇猛善战,加上我们水军顺长江东下,前进时容易,后退可就难了。您的身份太重要了,不要老是亲自担任大军的前锋,万一受挫,对士气影响太大。要不干脆让我当前锋,您坐镇后方,如果遇到挫折还不至于坏了全局。”

黄权不仅对刘备的东征决定进行了含蓄的反对,还在后续战术上提出了正确的意见。可惜刘备此时已经是铁了心要进攻东吴报仇,对黄权的意见充耳不闻。然而刘备不像刘璋,虽然心里不痛快,但并不处罚扫自己兴的黄权,还拉着他同行,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都督江北军队防备曹丕从宛城偷袭。这说明刘备对黄权的将才还是非常放心的,所以委以保护蜀军侧翼的重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黄权在刘备心中的分量。

爆发于黄初三年(222年)的夷陵之战以蜀军惨败,刘备仓皇逃回白帝城告终。从荆州回益州的路全让吴人给截断了,黄权及其所部被隔绝在江北。于是黄权举军投降曹魏。消息传到蜀汉,有司官员就向刘备报告:“按照法律,应该把黄权的妻子、儿女都给抓起来。”刘备却比这些人更理解黄权,他长叹道:“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当初要是听黄权的话绝对不会败得那么惨,他降魏也是没法子啊。刘备对此网开一面,不予追究,还是继续照顾黄权一家。

至于曹魏这边,对于黄权的投降,曹丕是高兴得不得了。这位魏文帝亲自在承光殿设宴款待归降蜀将,初见黄权时劈头就问:“你舍弃叛逆,归附我国,是想仿效当年陈平、韩信舍弃暴虐的项羽,投奔汉高祖那样的义举吧?”这话明显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黄权本可以借坡下驴,顺着曹丕的心思说上一段慷慨激昂的话来表忠心,不但能博得曹丕的欢心,更能凭此换取高官厚禄。不料黄权内心沉痛,硬邦邦地答道:“我以前受到刘主的厚待和信任,现在兵败,既不能降吴,又因道路不通而无法回蜀,只能归顺陛下。何况败军之将,能保住一条性命已是万幸,哪里还敢奢谈效法古人呢?”潜台词就是:我投降完全是被迫的;细细思量,还有些暗示曹丕不如刘备的意思。虽然是由衷之言,但实在是不合时宜,当场搞得曹丕下不来台。好在曹丕虽对待家人兄弟十分刻薄,却也是个爱才之人,加上此刻正是曹魏对兵败后人心惶惶的蜀国官员进行统战之际,非但没有怪罪黄权,还马上拜其为侍中,镇南将军(二品),封育阳侯,另赏了一大堆金银绸缎和房屋,其余蜀将“四十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百余人”。

在归顺曹魏后,黄权并没有急于为曹魏立功,对付旧主。正好有几个投降的蜀人胡扯,说黄权一家都让刘备给杀了,曹丕马上派人通知黄权,试图激发黄权为自己立功,报家人之仇的志向。黄权公然上书道:“我和刘备、诸葛亮推诚相待,他们知道我有不得已之处,是不会杀我家人的,请陛下再详细审问一下。”曹丕没辙了,下令对那几个降人严刑拷打,结果对方就把实话给招出来了,黄权果然没有说错,弄得曹丕尴尬不已。

黄初四年(223年)刘备去世,消息传到曹魏,满朝文武都向曹丕道贺,庆祝去一大患,唯独黄权一言不发。他平时就喜怒不形于色,如今板着个脸竖在一群兴高采烈的魏臣中间,异常扎眼。曹丕是个喜欢开玩笑的人,想就此测测黄权的器量,看看这人失态后是什么样子。于是在下朝后派人叫黄权入宫觐见。黄权还在路上呢,来催他进宫的使者就一个接着一个,快马加鞭而来,大有杀头问罪之势,黄权的下属侍者都吓得肝胆欲裂,以为大难临头了,事主黄权本人却依旧“颜色自若”。

之后曹丕试探性地任黄权为领益州刺史,黄权仍然一点表示没有,根本不为曹魏攻打蜀地出谋划策,真真正正一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架势。曹丕自讨没趣,对黄权也不再强求,为了对蜀国官员进行统战,在面子上一直很尊崇黄权。魏明帝曹睿即位后,在曹营一言不发的黄权居然坐上了车骑将军(一品,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仪同三司(相当于今副总理级待遇)的高位。司马懿曾私下问道:“蜀中像您这样的人才有几人?”言下就存着拉拢之意,黄权却笑着打太极道:“呵呵,明公你也太看得起在下了。”纵使司马懿绝代奸雄,对黄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心为公的人格也是非常佩服的,在给死敌诸葛亮写信时还不忘称赞道:“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意即黄权真是个豪快之士,每每在我司马懿面前称赞你诸葛亮的好处,从来不担心落下话柄。 景初四年(240年),黄权在魏国去世,魏明帝赐谥号为“景侯”。


用户69792950182


这是一种政治手段,吸引人才的一种方法,当然跟黄权的个人能力,以及对时事的判断相当精准有关。

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从陈、韩邪?——三国志黄权传

从这里可以看出,曹丕重用黄权,其实是在造势上对蜀国的一种打击,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字眼。“舍逆”“效顺”,说的就是黄权舍弃了刘备这个逆贼,而效顺自己,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跟天下人宣布,自己的正统,从名望上打击刘备。

而黄权投降的时候,时机把握的不可谓不精准。在黄权投降之前,魏国经历了一场“忠臣风波”,那就是于禁投降了关羽

“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候,加侍中,使之陪乘!

我们可以看到,黄权在解释为什么投降魏国的原因之际,特别强调了“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说明自己怎么都不可能辜负旧主的意思。

而曹丕在刚刚经历于禁降关羽这件事后,迫切需要一个榜样来镇场子,而这个时候黄权出现了。

这也就相当于跟天下人说:我魏国和天下摆明,我曹丕欣赏这种不负旧主的人,你们不要学于禁。

对于稳定内部局势有着明显的作用,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黄权得到了高位。

当然,黄权确实对曹丕胃口,而曹丕就是一个对自己胃口的人使劲提,不符合自己胃口的使劲打压的主。

结果,就是这么个结果了


笑尝历史百态


看了一圈,都没答到点子上。从古至今,无论何人投降,身份高低,能力强弱,都是一场买卖。比如最明显的例子,水浒传的宋江

宋江要投降一个人早就能投降了,但他一个人投,朝廷看得上他吗?当然不,水泊梁山是宋江的政治资本,他拉着整个梁山投降,就不一样了。当然这样的例子很多,又比如亮剑的钱伯钧

楚云飞愿意放他一个人走,他不愿意。他知道日本人看中的是他的军队,没有军队,他投降日本人估计连班长都当不上。

所以军队是个人投降的政治资本。黄权随刘备东征,率领偏师独自在江北防卫魏军。军队数量不会太多,也不会少。估计有一万到两万人之间。



这支军队就是黄权投降曹魏的政治资本。一万多的军队投降即使是现代也是一支不小的部队,别说古代三国了。这对曹丕来说,是白捡一支强军,还顺带他的装备和物资。

黄权的政治地位高,纯粹他的政治筹码足。

但一万多人的安置也是个麻烦事,也许黄权在安置这支部队做了很多工作,功绩显著。另外他们靠近荆州,黄权有可能在荆北一线长期与东吴作战,积累大量战功。加上他做人稳重,口碑也好,能爬上曹魏高位也不出奇。


铯媒体


一部《三国演义》,使得关羽封圣,成为“忠义”的代表。即便是有过投降的小小污点,那也是“降汉不降曹”的忍辱负重,反而让其更显高大。关羽的反面典型就是吕布,“三姓家奴”让这人中吕布得了千古骂名。

但先不说《三国志》正史,就是《三国演义》也有颇为值得玩味之处。那就是不少次出现过一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比如董卓使者李肃劝吕布的场景,

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三姓家奴 人中吕布

吕布这个反面典型比较极端,因为他最为人诟病的,不是他“择主而事”而是“择主而噬”。

就说刘备的五虎上将,马超,降过曹操,投靠过张鲁。赵云,以前是跟公孙瓒的。黄忠,还射过关羽一箭。三人都算是“择主而事”改换门庭并没有“以死尽忠”殉主的。

可见,即便是小说也不能无视时代背景,推崇的忠义也只是一个界限模糊的道德范畴。

在三国时代,虽然推崇忠,却不是人才人品道德认定的最高标准。比如本文将要介绍的黄权,历刘璋、刘备、曹魏三个势力,作为降臣却最后坐上了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的车骑将军之位。而且,后世史书,对其多有褒美,而非背主恶评。

史书与演义完全不同的评价

关于黄权,《三国演义》因为以蜀汉为正统的缘故,所以,罗贯中写了首诗,

“降吴不可却降曹,忠义安能事两朝?堪叹黄权惜一死,紫阳书法不轻饶。"抨击黄权的不忠。紫阳书法说的是朱熹的书法,借指史书。

但是,陈寿著《三国志》,却评价黄权说,“黄权弘雅思量,以所长,显名发迹,遇其时也。”

虽然黄权是弃汉投魏,但蜀汉官员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则说,“镇北敏思,筹画有方,导师禳秽,遂事成章。偏任东隅,末命不祥,哀悲本志,放流殊疆。”不提黄权变节,而是哀叹其命不好。

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时引用东晋人徐进对黄权的评价,

权既忠谏于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武王下车,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所以大显忠贤之士,而明示所贵之旨。先主假权将军,善矣,然犹薄少,未足彰忠义之高节,而大劝为善者之心。

黄权字公衡 益州本土派

可见,黄权在明清时代被批判,而在魏晋时期,书者更关心的是他的才能人品,而非是否忠君。

这自是与当时人的认知有关。毕竟有仁义之称的刘备更是换地方换得勤。先是公孙瓒,然后是曹操,而后又是袁绍,接着去依附刘表,再后来更是坑了自家亲戚的地盘。

事主刘璋 得事君之礼

黄权之名第一次见于史书,正是刘备入蜀之时。

益州本地人出身的黄权为刘璋参赞机要的主薄。当时带路党张松劝诱刘璋,请刘备入蜀对付汉中的张鲁。

黄权坚决反对,对刘璋说,

“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刘璋不仅不听,还把黄权撵到了广汉去当了县令。

就如黄权所料,刘备果然翻脸不认人,不仅赖着不走,而且要吞并益州。

刘备攻益州 露出枭雄本色

张松虽然被杀,可是法正这些东洲集团的带路党们却一个个开城投降,只有黄权坚守广汉。

“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

对此,裴松之赞了已经改换门庭的黄权一句,“权既忠谏于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

孔子曰,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话在三国时期特别有现实意义。就是前面提到的“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也不需要再矫情,黄权这个良禽就择了刘备这个主,被任命为假偏将军,级别和关羽差不多,都是五品官。可见对黄权的重视。一方面当然是看中黄权的才能,还有一方面就是刘备需要安抚一下益州本土派,而黄权就是千金市骨的“骨”。

事主刘备 直言不讳 勇于任事

熟悉益州形势的黄权,在三年后终于发挥了大作用。

215年,曹操攻汉中。当时刘备麾下的荆州集团并不太了解汉中对于益州的重要性。黄权就对刘备说,

“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

刘备一听,就命黄权领一支人马去救援张鲁。不过张鲁早有降曹之意,没等黄权的援军赶到,张鲁自己就跑南郑去投降了。

对于一般中规中矩的官员而言,已经算是被中止任务了。可是黄权却深知汉中的重要,于是主动出击,将曹操刚刚任命的几个太守都打跑了,控制住了蜀中通往汉中的门户。

刘备夺取汉中后称王

刘备起大军与曹操争夺汉中,黄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只不过因为他后来背主,所以《三国演义》隐瞒了他的功绩。

不过《三国志》却记下了,“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刘备起兵复仇东吴时,就连提出联吴抗曹战略的诸葛亮都缄口不言,只有黄权挺身直言,陈说利弊,

“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

刘备不从,和刘璋一样,把黄权赶离了身边,封他为镇北将军打发到了江北去防备曹魏,而这也使得黄权再也没能回到蜀汉,不得不再次改换门庭。

刘备说 “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刘备在夷陵被火烧了联营,大败而返,而此时曹魏大军也到江北,失去退路的黄权被曹魏和东吴的大军堵住了。无奈之下,黄权投降了曹魏。

夷陵之战 黄权孤军北上抗曹

魏文帝曹丕见成建制的蜀军前来投降,而且领头的还是蜀汉忠臣,自是十分高兴。见面就问黄权,“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

黄权直接摇头,说我可不敢和陈平韩信相提并论,“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绝口不提刘备是逆贼,而且也等于拒绝了曹丕将其作为陈平韩信一类的名臣任用。

曹丕本意也是想把黄权当成“千金市骨”的“骨”,让蜀汉人马放心来投,所以也不在乎黄权怎么想的,就封他为镇南将军,还封了侯。

刘备方面知道黄权已经投降曹魏后,相关部门就把黄权一家老小给抓了。刘备知道后,马上就制止了手下的行为,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对此,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将刘备与汉武帝做了比较,

“汉武用虚罔之言,灭李陵之家。刘主拒宪司所执。宥黄权之室,二主得失县邈远矣。”

而后,蜀汉的投降人士说刘备已经杀了黄权全家,黄权却不信,曹丕见他一直不为家人发丧,还特意下诏让他发丧。结果黄权说了,

“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

就是说,他知道刘备和诸葛亮一定能理解自己的苦衷,所以那些人说的全是谣言。

事主曹丕 身在曹营心在汉

很有意思的一点,虽然黄权死前为魏国高官,可是陈寿却将他作为蜀汉臣子写入了“蜀书”。

曹丕看起来十分看中益州大族出身的黄权的,封他为镇南将军,后来还封他益州刺史,遥领益州,其意自明,就是希望黄权能够为谋夺益州做出应有的贡献。不只是黄权,对于随黄权一起投降的蜀汉旧部,曹丕也是封赏有加,“四十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百余人。”

曹丕画像

只是曹丕到底信任不信任他还是两说,毕竟三国曾有过投降记录的名人中,于禁就是被他逼死的。也许就像是刘备对待马超一样。只是把黄权当成了一面招降纳叛的旗帜。

黄权虽然在魏国为官,后来官居一品,史书却未记载他有何实质贡献,甚至在刘璋、刘备那里的耿直谏言也没有,完全是庙堂里的一尊木菩萨。

《三国演义》说,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实则应该是说黄权的。而且,在蜀汉被灭时,黄权的儿子黄崇战死殉国,替他父亲完了忠义。这也应该是史书中没有批评他为不忠之人的缘故。

三国时代,像黄权这样身事二主、三主的人很多。一则是有良臣择明主的习惯,二则也是时人认为这种行径无可厚非,没有太激烈的道德批判。

东汉名将马援早就说过,“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结论

从黄权事三主而一路平步青云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忠是相对的,与主君是否值得追随、与天下大势也息息相关。

三国时代,忠义的概念很模糊,因为名义的君是汉献帝,那各路野心昭显的诸侯再强调忠义就等于是在打自己脸。就说曹操为魏王之后,夏侯惇坚决要求不做汉朝的官做魏国的官,而曹操也允了。这对天下之主的汉献帝肯定是为不忠,而曹操因为夏侯惇是对自己忠所以才封了他魏国的官。等于是在奖赏这种行为。

究其根本,三国时代是世家门阀主导的时代,不仅掌握着地方大量的土地财富人口,而且能够影响朝廷的政令。所谓“有千年世家没有千年王朝”,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的自私性影响了整个社会,使得三国成为一个家大于国、国家观念淡薄、忠义概念模糊的时代。

曹操即便针对性地颁布了“唯才是举”令,想要打破官场被世家垄断的局面,改变“孝”为“忠”先的传统思想,但时代惯性制约之下,最后仍不得不传位于世家门阀推出的继承人曹丕。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魏晋春秋》《九州春秋》


辽风物语


这是一种政治手段,吸引人才的一种方法,当然跟黄权的个人能力,以及对时事的判断相当精准有关。

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从陈、韩邪?——三国志黄权传

从这里可以看出,曹丕重用黄权,其实是在造势上对蜀国的一种打击,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字眼。“舍逆”“效顺”,说的就是黄权舍弃了刘备这个逆贼,而效顺自己,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跟天下人宣布,自己的正统,从名望上打击刘备。

而黄权投降的时候,时机把握的不可谓不精准。在黄权投降之前,魏国经历了一场“忠臣风波”,那就是于禁投降了关羽

“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候,加侍中,使之陪乘!

我们可以看到,黄权在解释为什么投降魏国的原因之际,特别强调了“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说明自己怎么都不可能辜负旧主的意思。

而曹丕在刚刚经历于禁降关羽这件事后,迫切需要一个榜样来镇场子,而这个时候黄权出现了。

这也就相当于跟天下人说:我魏国和天下摆明,我曹丕欣赏这种不负旧主的人,你们不要学于禁。

对于稳定内部局势有着明显的作用,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黄权得到了高位。

当然,黄权确实对曹丕胃口,而曹丕就是一个对自己胃口的人使劲提,不符合自己胃口的使劲打压的主。

结果,就是这么个结果了


中天傲


大家好,我是“离合岂无缘”,回答本问题,略述己见,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先八卦一下,黄权何许人也?

黄权(?—240年),字公衡。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三国时期蜀汉、曹魏将领。

主要生平:

黄权年轻时为郡吏,后被州牧刘璋召为主薄。

一、谏迎刘备

劝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因而被外放为广汉县长。至刘备开始进攻益州,各郡县都望风归顺,而黄权闭城坚守,刘璋败,才被刘备劝降,拜为偏将军。

二、建计刘备占取汉中,后拜护军。刘备为汉中王,仍领益州牧,以黄权为治中从事(刺史高级佐官)。

三、刘备称帝,将伐吴,黄权劝谏而不纳。以其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进攻。

四、道绝降魏

刘备伐吴败还(夷陵之战),而归途隔绝,黄权不得归,无奈之下率部降魏。被魏文帝所赏识,拜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同车陪乘。后领益州刺史,进驻河南。更被司马懿器重,赞为“快士局量”;

景初三年(239年),黄权升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之名始于黄权)。正始元年(240年)去世,谥号景侯。


人物评价

三国时期,各国战将不是战死就是归降,没有没什么对错,而黄权原侍刘璋,后降刘备,再降曹魏,可谓三易其主。后人对此褒贬不一,三国演义中就有两首诗对其责备批评:

“倒挂城门捧谏章,拼将一死报刘璋。黄权折齿终降备,矢节何如王累刚!”

“降吴不可却降曹,忠义安能事两朝?堪叹黄权惜一死,紫阳书法不轻饶。”

同时也有正面的评价,如陈寿:“黄权弘雅思量,以所长,显名发迹,遇其时也。”,徐众:“既忠谏於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等等;

我本人认为,黄权虽不是三国里的名将,但其颇有谋略,忠心耿耿,但却不愚忠,几次易主也是迫不得已,是可以理解的:

1、黄权在刘璋处并不受重视,提出阻止刘备的劝谏深谋远虑,实为忠良之策,然刘璋并不信任;后刘备出兵,黄权忠于刘璋一直坚守,直到刘璋彻底失败后才降刘备;可谓忠义两全;

2、黄权在刘备处也并不受重用和信任,官职并不高,然黄权仍极尽忠臣之义,献良策、战功卓越,但是刘备在紧要关头仍没有信任黄权,执意孤行而败,黄权被迫降曹而不降吴;也是保全了将士性命,并没有背叛刘备;亦可谓忠义两全;

3、黄权降曹后,虽受高位,仍时刻感怀刘备之恩,孔明之识,足见其忠心,也正是其忠义刚直的性格才受到曹丕、曹睿、司马懿等器重!


至于,黄权降曹后为什么官居高位?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黄权忠义爽直的性格,及以往忠心为主的行为颇受魏帝赏识:

2、黄权降曹时,曹魏实力逐渐增强,已有统一全国的策略,正是大力收买人心的时候,给予降将高官厚禄实是做给天下人才看的,政治目的很明显!

3、曹丕文治武功、雄才伟略集于一身,虽在位仅六年,但政绩颇丰:比如平胡征吴,推行新政,消除割据完成北方统一,继续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而使北方安定繁荣,文化复兴等等,实为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明主之君,他善待黄权,充分利用也是曹丕帝王度量的表现!


所以,黄权的一生忠、义两全,不迂腐,不卑屈,能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更是忠于天下百姓的一种度量和眼界,其最后能高官厚禄,寿终正寝,是幸运的也是必然的!

本答案由“离合岂无缘”原创作答,纯属个人见解,还望点评指教!


离合岂无缘


黄权此人文武双全,是蜀汉一流的人才。无论对旧主刘璋、刘备,还是新主曹丕都忠心不二。

黄权因退路被阻,不得已降魏。他跟旧主刘备推心置腹,从不说刘备、诸葛亮的坏话,而刘备也不追究他家人的责任。可谓千古君臣的楷模。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领导都欣赏和重用既忠诚可靠、又有能力的下属。因此,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廖化千里走单骑都被赞誉有加,而背主的许攸、张松、孟达、于禁,即使功绩再显著,在历史上的评价都不会很高。


小明奇葩说


口碑差的孟达

都爱的黄权

“三姓家奴”典出罗贯中《三国演义》,张飞大骂吕布为三姓家奴。史实典籍中,并无关于吕布“三项家奴”一说,是杜撰的素材。

三国有两位人物,孟达和黄权。先后跟随刘璋、刘备、曹丕打天下。

看上去人生的轨迹非常相似,内容却大相径庭,史书上赞誉黄权,鞭挞孟达。

一样的人生道路,却被划分到不同的圈子,这个是为什么?

01

刘璋岁月

汉末的天下大乱,袁绍曹操刘备孙权这些雄心勃勃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都在马不停蹄地抢地盘争人才。益州牧刘璋,是个懦弱的老实人,在乱世中只求自保,不求发展。黄权、孟达都在他手下做事。

树欲静而风不止,益州在野心家的眼里是块大肥肉。

建安十六年(211),曹操拿下汉中,兵锋指向益州。

刘璋害怕了。

大家伙看一看,现在怎么办?

手下的人都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

孟达和好友张松、法正等本来不满刘璋“暗弱”,早就想攀高枝另谋高就。

一起撺掇刘璋向荆州的刘备求救。

没主见的刘璋答应了,派法正孟达带四千多人去迎接刘备入川。

两人见了刘备,替他出谋规划,怎么搞掉刘璋,成为益州的主人。

孟达的作为,说难听点就是卖主求荣。

黄权得到消息,第一时间赶来见刘璋。

劝阻说:“刘备英名远扬。现在请他来,把他当作部下,他不满;把他当作客人,这就是一座山上住两只老虎。他稳如泰山了,主公您就危如累卵。千万不能答应让他进川!”

刘璋猪油蒙了心,听不进,还把黄权贬到边远的广汉县去当县长。

刘备入川,广树恩德收买人心。

以刘备的英明,益州人物都佩服,远近归心。

没多久刘备动手,进攻刘璋。

几经交手,刘璋大势渐去投降。

孟达在刘备阵营积极努力地打刘璋,相当卖力。

黄权在广汉坚守,不降刘备。直到刘璋下令大家投降,得知刘璋的生命和个人财产得到保障,黄权这才投降。

刘备诸葛亮等人对黄权的节操很欣赏。

这才是个有底线的人嘛!

02

孟达的叛逃

孟达黄权在刘备那儿,得到了重用和提拔。孟达有上佳表现,他攻下房陵。进一步进攻上庸时,刘备空降了干儿子刘封前来任一把手,两人合力打下上庸。

这一年是三国历史重要的节点,建安二十四年。关公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给刘封、孟达去信,要他们出兵向我靠拢,扩大战果。孟达二人以刚打下上庸,人心不稳为由不出兵。料不着没多久,形势急转直下,关公大意失荆州,战败被杀。

关公在蜀汉的重要位置是大家都知道的。刘、孟二人的不配合,对他的失利有一定的责任。刘封是个霸道的人,仗势欺人,把孟达的仪仗队一套行头也霸占了去。这让孟达很不爽也感觉到潜在的危险。

怎么办?深谙谋略的孟达知道疏不间亲的道理。自己去和刘封讲理是没用的,三十六计走为上,他一转身,率领部下四千多人投降曹魏去了。临走时给刘备写了封信,内有“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的表白。承认自己是个真小人。

黄初元年,曹丕刚刚代汉,大魏朝初成立。敌对阵营就有一条大鱼叛归,把曹丕高兴坏了。对孟达非常优待,请他和自己坐着“陆军一号”专车出行,拍拍老孟的肩膀:“你不会是刘备派来的刺客吧?”

孟达口才很好,仪表堂堂。和曹魏许多大臣交谈,印象不错。特别是崇尚浮华的贵族们更是看重他,像夏侯尚、桓阶这些人都成为他的好友,极力向曹丕推荐,说老孟有乐毅之才。虽然曹魏的刘晔、司马懿这些智谋之士,并不看好夸夸其谈的孟达。曹丕还是很器重他,派他和大将徐晃、夏侯尚等反攻上庸等地,打败刘封,抢占西南要点。把上庸等三城合为新城,任命孟达为太守。交于方面之重。孟达在曹魏阵营,又是春风得意马蹄轻。

03

黄权的选择

黄权在刘备打汉出了大力。

指出:汉中是益州的门户,丢掉汉中,就是切断了益州的胳膊。

刘备诸葛亮发动了所有力量,甚至女人也上阵搬运物资,终于战胜曹操,抢占汉中。成为刘备集团蓬勃发展的一个标志。

关公之死是刘备集团走下坡路的起点。多米诺骨牌推翻,一张接一张倒下。荆州丢了,上庸又丢了,刘备早年创业的手下关羽张飞庞统法正等先后死去。盛怒之下,刘备发起了对昔日盟友东吴孙权的战争。

蜀汉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黄权对刘备说:“吴国的水军很厉害。这样进军,易进难退。让我当先锋在前面吧,陛下您还是在后军安全点。”刘备没听他的意见,我打仗打了几十年,怕什么?派黄权为镇北将军,率一支部队到长江北岸,防备潜在的敌人曹魏军。

刘备急功近利的打法受到了惩罚。

东吴名将陆逊避开蜀汉军初期的锋芒,待其疲惫倦怠,发起反攻,火烧连营七百里,把刘备打得大败。

刘备羞愧道:“我居然让陆逊给羞辱。真是老天爷不长眼哟!”

黄权没料到蜀军败得这么惨,一下子撤退的后路给吴军切断了。现在面临着一个抉择,打到底,这支蜀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投降吴军,那是军人的耻辱啊!黄权思来想去,向第三方力量曹魏投降吧!虽然曹魏名义上实际上都是蜀汉的真正敌人——但这一战中他不是。

黄初三年八月,黄权率他的北路军向曹魏荆州刺史投降。消息传到洛阳,曹丕又一次自信心爆棚:大魏国的国运越来越旺喽!敌军又归降一个高级将领!

曹丕亲自在洛阳承光殿接见了黄权等三百一十八名代表。

曹丕笑着问:“黄将军,你是仰慕陈平、韩信,学他们弃暗投明吗?”

黄权回答得不亢不卑:“我是个败军之将,退路没有了。回不到蜀地,所以归降陛下。只是为了保住一条命,谈不上学古人的高风格。”

曹丕呵呵笑,表示赞许。

大国君主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嘛。封侯拜将,统统升官一级,黄权连老婆都再发几个。

也让黄权陪乘皇帝专车,风光风光。但给黄权的官职是镇南将军!正对应刘备封黄权镇北将军。

04

结果

蜀地传来消息,称刘备把黄权留在益州的妻儿老小都杀了。曹丕对黄权说,准备办丧事吧!

黄权回答:“请等几天。我和刘备诸葛亮肝胆相照,还是等消息确定下来再说。”

真实情况是有关部门提请刘备,黄权叛国要把他的家属治罪。

刘备回答:“是我对不起黄权,不是黄权对不起我。”下令:黄权在蜀中的家小,按原来的待遇不变。这才是真相,黄权的自信得到证实。

接着刘备去世,曹魏的大臣都向曹丕祝贺:这个我们的死对对终于死啦!只有黄权没有贺书。——他还是守住自己的底线。曹丕要吓唬一下黄权,试试他的胆色。连续派侍卫骑着快马,一个接一个地飞驰向黄权的官宅,要黄权立即觐见。

马蹄敲击地面的脆响,一次次地传来,黄权的下属们吓得面无人色。

黄权同学依旧从容不迫,按部就班穿戴齐整,去见皇帝。

这种风度,让大家佩服不已。

司马懿这样的大人物对黄权就非常欣赏,有事没事,常和他在一块聊天。

问黄权:“蜀中像你这样的人才多不多啊?”

黄权笑着说:“你太抬举我喽!”

后来司马懿给诸葛亮写信说:“黄公权(黄权字)真是个爽快果断的人物。他每次谈起您来,都是赞不绝口哟!”

黄权活到曹魏曹芳正始元年(240年),在曹魏生活了十八年。

最终担任的是“益州刺史”这个虚职,可益州一直在诸葛亮他们手上。

这曹魏政权从来没给黄权实权,给个荣誉虚职,永远挂在壁上做个象征性标签罢了。

反观孟达,在曹魏是实打实地成为重臣。

在新城太守任上七八年后,曹丕去世,曹睿继位。和孟达相好的夏侯尚等人相继去世,看不起孟达为人的司马懿镇守宛城,任西南总指挥,成为孟达的顶头上司!孟达又坐不住了。

诸葛亮正打算北伐,如果能让孟达反正,呼应于西南,那么整个局面就非常不一样了。

于是诸葛亮经常写信给他,引诱老孟再次回归蜀汉。

没有操守的孟达果然再次转向,打算起事,给曹魏倒打一耙。可他正撞在司马懿的枪口上。

老司马得到消息,一面派人安抚稳住孟达,一面不请示皇帝,立即率军从宛城杀向新城。

八天急行军杀到新城,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

按照孟达的计划,司马要向洛阳的皇帝申请,得到答复再出兵,时间绰绰有余。

他料不着的是司马是不按常理出牌的高手,一下子就把他逼到绝境。

三下五除二,拿下新城,把孟达斩首。这个骑墙的高手,终于玩完。

《晋书》上还说,孟达起事的消息是诸葛亮故意透露给司马懿的。虽然不是很可信,但也看出孟达的作为终归是让人厌恶的。

千古之后,黄权还是体面在保持着历史的好评,孟达刚成为反复无常的小人之代表。

公道自在人心。


汉周读书


姜维是曹魏的将军,为何被诸葛亮收降后被封为大将军呢?黄权和他们情况一样,是金子在哪都发光,是人才在哪也被重用。黄权降魏后,魏文帝曹丕拜他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

一、黄权归降刘备。

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出师表的策略,准备占领刘璋的地盘——益州,刘备假意答应帮助同宗兄弟刘璋对付曹操。此时黄权是刘璋的手下,黄权目光远见,劝刘璋不要迎接刘备。

黄权说:"刘备乃英雄也,现在请他来蜀,主公用部下之礼对待他,则不能满足他的心愿;想以宾客之礼对待他,则一国不能容二主。我听人说,如果客有泰山般的安稳,则主人就会有累卵之危了。"黄权继续说道:"现在尽可守紧边境,等待时局的稳定。”刘璋不听,派法正去迎接刘备。


(刘备)

结果刘备在法正和张松的策应下,刘璋投降,刘备占领了益州。黄权在刘璋投降后,才降刘备,被刘备拜为偏将军。

黄权这个人最值得称道的是,辅佐谁,只有尽力而为,做到不负主公之意。辅佐刘璋如此,辅佐刘备亦如此。

二、黄权降曹魏。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他以替二弟关羽报仇为由,准备征讨东吴,黄权劝阻道:“东吴兵强马壮,又有长江据险,吴人熟悉水战,就让我为主公试探一下敌人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而任他为镇北将军,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突袭。

结果刘备进入东吴后,轻敌冒进被东吴名将陆逊击败。蜀汉江南前线部队大败,刘备撤退。由于返蜀道路被吴军完全阻断,黄权军队无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领部下投降了魏国。

事后,蜀中有关部门依照法规,上报要抓捕黄权的家人,刘备说:“是我对不起黄权,黄权没有对不起我。”于是仍像以前那样对待他的家人。

三、黄权为何降魏还受重用呢?

按说黄权离开刘璋降刘备,离开刘备降曹魏,最后为何还被魏文帝曹丕重用呢?其实是黄权懂得"识时务为俊杰"这句话。黄权劝刘备不要盲目进攻,结果刘备不听,没办法投降了曹魏。

(魏文帝曹丕)

魏文帝曹丕问黄权:“你放弃刘备前来归顺,是想仿效陈平、韩信吗?”黄权回答说:“我受过刘主(刘备)的特殊恩宠,不能降吴,又无法归还蜀汉,于是前来投降。况且败军之将,被免死就已经很幸运了,哪里还能效仿古人呢?”

黄权说的话不卑不亢,曹丕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从蜀国投降的人说,刘备已经诛杀了黄权的家人。黄权不相信,对曹丕说:“我与刘备、诸葛亮推心置腹,刘主(备)不会这样做的,没有立即发丧,后来得到确切消息,果然和他判断的一样。(码字不易,点赞和评论是对我的鼓励。加关注共同切磋)

综上所述,黄权是个重情重义之人,虽然他迫于无奈投降了曹魏,但从来没忘记刘备的知遇之恩,这也是他被曹魏看重并重用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