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咸豐:活龍坪鄉癮皰樹村“尖刀班”戰士張棟的扶貧故事

本網訊(通訊員 王道勝 高雅)新年伊始,帶著組織的信任和重託,咸豐縣人民檢察院新進幹警張棟來到活龍坪鄉癮皰樹村,正式成為“尖刀班”的一名駐村戰士。雖出身農村,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通俗”,在咸豐最偏遠的鄉村中,怎樣開展扶貧工作,如何幫助老鄉們摘掉貧困帽,著實讓這位剛從大學畢業,初入社會不久的大小夥犯了難。

咸丰:活龙坪乡瘾疱树村“尖刀班”战士张栋的扶贫故事

跟好書記

“距離縣城98公里、開車需要3個多小時、169戶貧困人口、49%的貧困發生率......雖然來之前做足了功課,當踏進癮皰樹村的那一刻,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深度貧困現狀還是讓我驚詫不已,但我想到我在幫助癮皰樹村發展的同時,也會有人幫助我的家鄉脫貧致富,我就有幹勁,我一定要做好這份工作。”

毫無群眾工作基礎的張棟告訴筆者,剛剛來到村裡的那一段日子裡,雖有滿腔幹事的激情卻無處用力。這家貧困戶屬性是什麼、那家扶貧政策有什麼、白茶怎麼種、花生幾時收......關於農村的很多事都不懂,老鄉們也不怎麼和他搭話,只能一個人呆在村委會辦公室幫忙整理資料,做會議記錄。

漸漸的,他發現村書記是個“百事通”,雖然理論水平不高卻能對村情民意隨口說出、瞭然於胸,能將全村管理得井井有條;第一書記,表面溫文爾雅、緘默少言,卻總能和群眾打成一片,對群眾呼聲有所應、有所為。

為了早日投入角色,張棟開始成天跟在兩個書記前後,入戶核查低保、調解糾紛問題,討論白茶發展、辣椒套種,和老鄉們一起清理暴雨沖塌的公路......新的工作逐漸步入正軌。

學透文件

農村工作內容眾多、紛繁複雜,在沉下身子使蠻力的同時還少不了開動腦筋使巧力,在鑽研扶貧文件資料中,張棟學到了不少巧力。

在村委會辦公桌上,筆者看到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到各級扶貧文件摞著高高一沓,旁邊放著的筆記本上,詳細的記載著公益林補貼標準,錯退率、漏評率計算公示,八個“到村到戶”具體內容……

“多看文件、多學政策可以使一個人的站位更高,格局更大,做事思路更開闊,方法更多樣。”張棟告訴筆者,“桌上的資料都是自己日常歸納整理出來的,各級扶貧文件,學習過後複印一份,沒事的時候翻出來再看看又可以學到不少新東西,多看扶貧經驗總結之類的文章,也可以受到許多新的啟發”。

一邊說著,張棟一邊拿出一份《臨夏回族自治州關於對全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調研報告》繼續說道:“咸豐縣地處武陵山區腹部,與全國11個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區有著很多共性問題,這份調研報告中提到的群眾“點菜掌勺”、政府“配菜買單”等扶貧經驗做法對癮皰樹村的扶貧工作就很有借鑑意義”。

靠緊群眾

做為全縣最偏遠、最貧窮的貧困村之一,癮皰樹村村民發展意識淡薄,等、靠、要思想普遍存在,幾經思考,工作隊決定開展以抓宣傳、核信息、解民情、促發展為核心的新一輪到村到戶全覆蓋走訪,打牢脫貧攻堅群眾基礎,扭轉村民落後思想觀念,“尖刀班”成員各自包組入戶。

獨自走訪,村民們雖表面應承,打心底裡卻不怎麼瞧得起眼前這位年輕人,每到一戶總是抱怨多於配合,不滿多於理解,“經濟條件差不多,為什麼別人家是貧困戶,而我不是?”、“隔壁家孩子在學校享受雨露計劃,同是貧困戶我們家孩子怎麼沒有?”、“我看我們村的貧困戶都要靠關係,那個和書記關係好,那家就能享受扶貧政策”。

張棟每到一戶都耐心解答老鄉們的各種疑問,從貧困戶評選標準到進退程序、從春耕農作到產業、從本村現狀到扶貧政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引導他們要樹立信心,要藉助政策,摒棄“等、靠、要”的消極觀念,自力更生,才能“真脫貧、脫真貧”。他的每一句話都講得擲地有聲,每一句話都講到群眾心坎兒,老鄉們對這位年輕人開始打心眼裡佩服。

為幫助85歲的肖永忠老人解決住房問題,先後多次走訪,多方協調,終於落實危房改造項目;為發展產業,動員養蜂大戶王呈華沿公路沿線規模養殖,通過合作社形式帶動貧困戶及周邊農戶共同致富。工作耐心細緻、為人謙虛和煦,他逐漸褪去了初來時的稚氣,正變得穩重成熟。

扎深根基

農村環境艱苦條件簡陋,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工作繁重,張棟深知只有把村民群眾放在心上、當做家人,才能融入群眾,堅守好脫貧攻堅這一崗哨。

為了用真情實感和人民群眾建立起血肉感情,張棟每天起早貪黑,利用早晚時間走訪群眾,或者來到田間地頭與村民一邊勞動一邊嘮家常、聽民憂,僅用三個月時間,張棟就把全村345戶農戶走了個遍。一雙雨鞋,一把電筒,踏著晨霜,迎著朝陽,張棟奮力前行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

若有閒暇,把周邊的農戶聚到一起打打籃球;到易地扶貧搬遷點轉轉,和新搬進的貧困戶聊聊天,督促大家搞好衛生;把農家書屋收拾乾淨,帶上幾本書,到新發展的白茶基地給大家講解白茶種植技術。一來二去,村級文化廣場變得熱鬧了,農家書屋也發揮到了應有的作用。

“3個多月時間以來,駐村工作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肯學、肯幹、肯吃苦,只要能讓困難群眾過上舒適的生活,我想就是對我工作的最大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