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在香港一斤為什麼是605克?

風繼續吹


香港是個最開放的城市,但也是保留傳統最多的地方。

香港之所以一斤為605克,是因為香港保留了傳統的中國古代碼秤,即一斤等於十六兩,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半斤等於八兩”。以上1865年左右香港首套欠資郵票就是傳統的碼秤圖,此票因為沒有中文字“香港”而受到民眾抵制,發行量極低而極珍。後來我們看到的香港郵票全部都有中文“香港”二個字。

其實,在度量衡方面,香港和日本一樣,反而沒有完全照搬西方,保留了傳統的計量單位,這個在古珍郵票上都能反映出來:

以上是香港開埠最早郵票1863左右發行的是“先士”為單位的郵票。


之後香港又出現“先時”貨幣單位,此套票以96先時和48先時票最珍,96先時票為香港最貴珍郵。以上為本館珍藏的1865年左右48先時針孔字改值公事特珍稀郵票。

先時之後香港又出現了以“先”作貨帀單位,此套先票共有十多枚(本館收藏齊全)不同面值,分愛德華和喬治五世二個版本,以上是愛德華頭像壹先郵票,但此票上的壹錯寫成了壺。

“先”作為貨幣單位的同時,香港還短暫出現過“仙”作為貨幣單位。

二戰時,香港的貨幣單位才完全與西方接軌,開始引用“元、角、分”表示金額,但計量單位還是沿用古老的一斤十六兩制。以上是香港紀念二戰勝利發行的“鳳島復興,漢英昇平”郵票。

至於日本,二戰前一直都沿用從中國引進的“錢、釐”計量單位。

日本最小貨幣“釐”票,五釐等於半錢,以上是日本五釐郵票。

五釐也可用“半錢”表示,以上是日本珍稀半錢郵票。

至於中國大陸為何沒有沿用中國古老的計量計數單位,估計當時大清朝被西方列強分割,而當時最早的郵政印刷業務掌握在外國人手中,為了方便計量,因此完全照搬了西方的“度量衡”及貨幣單位。



湘平古珍郵館


在我們眼裡,一千克等於兩斤,一斤是500克幾乎是最初級的知識,但是在香港,這一規則則被打破了,香港的一斤等於605克,那麼大家肯定疑惑了,這是為啥呢?這一切,還得從香港的特殊情況說起。

在我國古代,一斤所代表的克數是一直在變的,西漢時期每斤折算過來只有256克,到了唐朝就成了640克。但從“斤”這一概念開始,歷朝歷代的“斤”統統是16兩,而兩,在民國時期差不多就是31.2克,所以在那個時候,一斤是代表16兩,也就是605克,人們常說的半斤八兩,就是這個意思。

我國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頒佈了統一計量制度。現在流行的一斤十兩,就是在那個時期,由溫州人姜周元先生首倡的,並很快得到重視。

香港直到1997年才回歸祖國的懷抱,所以並沒有趕上祖國的計量制度頒佈,而是延續了之前清朝關於“斤”的標準。而港一些需要計量貴重物品的行業,如黃金首飾業,依然沿用老式的計量單位,稱為“港稱”,也就是習慣上稱的“司馬稱”,規範的稱法應該叫做“司馬平制標識”。

因此,香港保留了原來的計量制度,導致現在大陸和香港的計量單位並不一樣,打算在香港購物的遊客們可以多注意這個問題。

不僅是香港,臺灣和大陸的計量衡也有些許差異,臺灣的臺斤是600克,也是等於16兩,1斤=16兩=600克;1兩=10錢=37.5克;1錢=10分=3.75克,半斤8兩還是適用的。但是無論是香港還是臺灣,斤的概念都開始淡化,目前只有貴重金屬使用比較頻繁,公制開始佔據重要地位。

其實香港目前還有很多和大陸不一樣的地方,就比如香港馬路上開的是右舵車,他們習慣靠路右邊走路。相比其他地區的特有民風民俗,出現些許文化差異也是理所當然的,每個地區都有每個地區的發展,無論是延續古代方法還是與時俱進,都並不是錯誤的決定。

歷史風雲錄


你好,我是多魚,風水界的小學生。

還記得許冠傑的《半斤八兩》嗎

上個世紀七零、八零、九零年代,我們兩廣人就深受香港文化影響,港片、粵語流行歌曲深入人心,當時許冠傑的《半斤八兩》就是香港流行歌曲之中的標杆,風靡了整個兩廣地區。

當時聽到這首歌時心裡就有個疑惑,半斤八兩是什麼意思,半斤不是五兩嗎?歌詞裡“出了半斤力就想拿八兩的錢?”香港待遇都是這麼好的嗎?

後來偶爾看到了一些歷史資料才知道

我們中國古代就是以一斤十六兩來計算的,現在的一斤十兩是建國以後,為了方便跟世界其他國家換算才改成這樣的,一市斤十兩,等於五百克。

因為香港地區在封建帝國時期被英國“租借”了,直到九七年才回歸,迴歸後所採用的也是“一國兩制”方針,所以市斤的標準並沒有在香港實施,他們用的還是中國以前的一斤十六兩。

在我們古代並沒有“克”這個重量單位

我們古代的重量單位也有過許多變動,香港延用的是宋、元、明、清時期所使用的重量單位。

一斤等於十六兩,一兩等於十錢,一錢等於十分,一分等於十釐,一釐等於十毫。

這個“克”是國際上的重量單位,因為當時的一斤與克換算剛好就是605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也沒有故意多出來這麼5克,因為恰恰就是這麼多。

我們現在的一斤等於500克只是為了好換算才改才500克的。

今天又分享了一個小知識,你明白了嗎?

關注多魚,每天給您分享風水民俗小知識。

...


黃多魚先生


記得當年非常火爆的無間道麼,裡面梁朝偉就自稱差人,自稱我們當差的如何如何,這就是傳統文化得以保留的一個結果,可以說香港保留了非常多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引進了最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模式,這一點充分說明了,發展現代化經濟和保留傳統文化是完全不衝突的。

香港依然保留了古代一斤十六兩的傳統,很久以前香港有個很有名的歌曲叫半斤八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半斤就等於八兩。

換算下來一斤就是605克。


昭烈名臣


內地的“兩”是50克,一斤等於十兩,1公斤等於20兩,是中國民間的傳統計量單位;但在香港,“斤”的概念首先不同,香港的一斤是600克,一斤等於16兩,一兩等於10錢;如此摺合下來,一兩就是等於37.5克的。香港使用的是傳統的司馬斤和司馬兩,精確一點的話,1千克=1.6535司馬斤,也就是1司馬斤=16司馬兩=604.8克,1司馬兩=37.8克。說白了就是計量單位的不同。

  1斤16兩是香港某些不良商販的慣用伎倆,目的就是讓顧客多買商品。他稱遭遇此類事件都是內地遊客。許多內地遊客對香港價格單位不甚瞭解。內地1兩是50克,一斤是10兩,1斤是500克;在香港,1斤是600克,一斤是16兩,1兩等於37.5克。店家對價格計量單位含糊其詞,意圖誤導消費者。這種“以兩代斤”的銷售方式在香港是不允許的,店家涉嫌違反《商品說明條例》。如果您在香港購物遭遇“坑蒙拐騙”,可撥打香港報警電話,請警察到現場處理;若當時未報警,留好小票事後可撥打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投訴熱線和香港旅遊業議會兩個電話進行投訴。


我叫zC


嚴格說,香港的1斤約604.79克,港英時期1884年香港法例規定1司馬斤為1又1/3磅,(即3斤等於4磅),我們現1斤=500克是1929年″中華民國度量衡法"規定的,此前,唐一清朝1斤596.82克,魏晉南北朝時1斤相當222.73克,秦.西漢時是258克左右,實施改革時有多種方案,採取了徐善夫.吳承洛的折衷方案,1公斤=2市斤,1市斤500克與原來的1斤比較相近,而與公制又是簡單的比例,極宜換算,這樣的改革比較易接受,試想如無此改革,按原市值與公制換算有多麻煩。臺灣1臺斤等於600克,是日本人統治時採用日製,80年代臺當局想推行公制,有阻力未成功。其實東南亞一些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斤都是600克左右,以及曰本,是否都是受過去中國的那個596克的影響,那個標準沿用一千多年,影響周邊也是可能的。


瀚墨尋夢


在香港一斤是600克,不是605克。為什麼在香港一斤是600克?因為香港沿用的是中國古代的度量單位。

在中國古代,是沒有千克和公斤這個度量單位的。用的是市斤,一市斤等於16兩。

千克和公斤的概念來自於西方。建國後,我們在度量單位上學習西方,與國際接軌。把原來的一斤改成十兩。

香港保留的傳統的東西比較多,比如繁體字,一斤十六兩的度量單位。


鄉村高中小老師


許冠傑有一首很好聽很有意思的歌:半斤八兩。說明香港一直沿用中國傳統已久的16兩稱度量衡,文字是傳統繁體字。沿用傳統沒有為什麼,那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我們中國大陸用的公斤對摺的十兩制市斤和簡體字的使用在不同角度辯論就是傳承與進步的說法各有各的道理各執一詞沒有什麼問題。


Sanmeiwong


香港用的是民國時期的碼秤,每斤十六兩的那種舊制量,比如尺度,香港用的是魯班尺,一尺等於我們現在的一點零五尺。都是舊制。大陸的文字解放後簡化了許多,共二次,而香港的到現在還在用舊時的繁體字。比如學習二字,香港寫的繁體字“學習”。


昌盛7833



半斤八兩!本來想中國一斤是16兩呢,解放了以後才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