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张居正被称为“元辅良臣”, 死后不久为何却遭抄家鞭尸?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明代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被称为“元辅良臣”, 死后不久为何却遭抄家鞭尸?

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馀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张居正被称为“元辅良臣”, 死后不久为何却遭抄家鞭尸?

1582年(万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为万历所忌,去世后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恢复名誉。着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张居正被称为“元辅良臣”,在位期间高居宰辅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么为什么死后不久为何却遭抄家鞭尸?

明朝总共有宰辅170多人,但这其中最有名的自然非张居正莫数。他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可以说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

张居正被称为“元辅良臣”, 死后不久为何却遭抄家鞭尸?

按理说凭借这些功绩不立碑歌颂,也得下旨嘉奖一下,结果张居正刚刚去世,万历就抄了他的家。我觉得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大家想一想,历朝历代的改革家有哪个得到善终了?

别的先不谈,但凡要改革,就必然会得罪一大批人。得势的时候,这些人只能忍着,一旦权势没了,那报复也就接踵而至。当张居正去世之后,这些曾被张居正打击过的人自然也会想方设法的复仇!当然除了这些人之外,关键还得看万历皇帝的态度。

万历皇帝与张居正的矛盾也很深,其中最重要的矛盾就是相权与皇权的冲突。当时的张居正俨然成了大明的“二皇帝”,甚至他的威信力都超过了皇帝,皇帝小的时候不太懂,可随着万历长大成人,他自然不会在容忍有人还在他之上。

张居正被称为“元辅良臣”, 死后不久为何却遭抄家鞭尸?

其实这就是所说的“权高镇主”,所以即便张居正没有去世,他被清算也是迟早的事,毕竟天下只能有一个至尊!万历皇帝扳倒张居正,无非是为了树立威信并夺回皇权。

另外一点,我觉得是因为万历小的时候被张居正训得太惨了,难免会心生怨恨,借机报复也是有可能的。据说有一次小皇帝背错了书,被张居正当着大臣的面大声训斥,吓得小皇帝赶紧低头纠正。

上边说的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张居正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话说回来,张居正死后,万历就犹如同脱缰的野

马,在败家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张居正被称为“元辅良臣”, 死后不久为何却遭抄家鞭尸?

可以说,作为明朝唯一在生前受封太傅、太保双份顶级殊荣的张居正,是大明王朝最有权势的内阁辅臣。威权震主,祸福相依,张居正却不以为然,致使日益成熟的万历帝怀恨在心。

万历帝是一个贪权好货的主,被户部给事中田大益公开批评“以金钱珠玉为命脉”,但在张居正独揽大权、代行皇权的阴影下,被逼得敢怒不敢言。

张居正倚仗万历生母李太后与秉笔太监冯保的支持,主持裁决国家要务,严明冷酷。他表现出正反两面,在私生活上,多次收受心腹大臣进献的房中术、胡姬和春药海狗肾,回归故里乘坐三十二人大轿,而对万历帝的管理近乎苛刻,不但制止他彰显皇帝恩德赏赐大臣的决定,而且寡情地剥夺天子追求享乐的权力。

张居正被称为“元辅良臣”, 死后不久为何却遭抄家鞭尸?

某次,万历帝醉酒临幸了一个宫女,被张居正发现,结果罚跪半天,写下罪己诏,还告到李太后那里,差点废掉万历帝。

张居正忘记了君臣有别,也不知稍微收敛,独专权柄,几近震主,结果死后没过几天,便被迅速掌权的万历帝,下令抄家议罪,褫夺生前所赐的玺书、诰命等一切恩典,并将罪状颁示天下。如果最后不是迫于朝野的舆论压力,万历帝势必对张居正进行拟定的开棺鞭尸。

万历帝对这位“元辅张先生”,已经恨到了极致。这其中既有万历帝的以怨报德,也有张居正的作茧自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