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拍品总数:31 件

拍卖时间:2018年06月19日时间顺延

拍卖地点:北京四季酒店B厅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31 元 白玉春水图带饰

尺寸:长9.5cm

估价:RMB 80,000-120,000

出版

《形神兼备——山水堂藏玉Ⅱ 》,图40

说明:备注

山水堂旧藏

白玉质地,温润晶莹,长方形,外框为粒粒饱满的连珠纹,主体以多层次镂雕海东青袭天鹅图。天鹅惊慌失措,张口嘶鸣,择路奔命,低飞俯冲钻入茂密的水草丛之中,其头上有一只矫健的鹰鸟,振翅腾飞,停滞在空中,状似寻找猎物,场面紧凑,扣人心弦。天鹅身体虽比海东青大好几倍,但不敌较小凶猛的海东青,使得雁鹅望之生畏。本件器物刻划精致,整体构图疏密得当,繁而不乱,并把海东青追逐天鹅的过程完整呈现,令人陶醉其中。

元戎承命猎郊垧,勅赐新罗白海青

得儁归来如奏凯,天鹅驰送入宫庭

—柯九思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32 辽 白玉海东青立莲纹带饰

尺寸:每件长2.2cm

估价:RMB 80,000-120,000

出版

《形神兼备——山水堂藏玉Ⅱ 》,图21

说明:备注

山水堂旧藏

白玉晶莹纯净,温润细腻。十四件均为长椭圆形,弧出呈半圆形,表面浮雕一鹰鸟昂首展翅立于一莲花座上。此种鹰鸟又称海东青,为辽金时期皇室贵族所喜圈养的一种小型猛禽;海东青小头、大橄榄眼、尖喙、身体强健,以短阴刻线饰羽毛纹,双翅展开似在挥舞,并以阴刻线略饰翼羽纹,双足粗短立于一莲花座上。每片玉饰上下各有一钉孔可供穿系。

据香港中文大学所出版的《松漠风华——契丹艺术与文化》一书所述,此种小型带饰常见于辽代马具当中,为马饰器的一种;但因其海东青纹饰为直立式,故銙片也应作直立式排列,依此推测此组带饰很可能是钉缀在蹀躞带饰下垂之小带上,作为带饰。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33 元 黑白玉巧色雕云龙纹带板

尺寸:长5.7cm

估价:RMB 80,000-120,000

出版

《形神兼备——山水堂藏玉Ⅱ 》,图32

说明:备注

山水堂旧藏

黑白玉巧色巧雕,正方形片状,玉质晶莹温润,多层次镂雕一云龙遨游于天际之间。龙纹头宽扁、龙睛怒突、眉似火焰,大鼻,梳形嘴,下颚有短须,长发后飘,短颈曲折,龙身盘曲矫健,以阴刻线细琢鳞纹,龙尾后伸向上区卷,四肢粗大,三爪拳握,肘部有长毛后飘;四周满布双头对卷云纹,祥云环绕,云纹以灰黑色玉质巧色巧雕,,行龙穿梭其中,动感极佳;底下山石耸立,随意几刀,即成山峦迭嶂之势。整齐雕工细腻,气势磅礡,布局舒妙,琢制有序,万象具焉,颇有皇家之威严。

千官一色真珠袄?

宝带攒装稳称腰

—柯九思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34 元 白玉仙女图小砚屏

尺寸:长16.2×5×14.7cm

估价:RMB 600,000-800,000

说明:此饰件为白玉透雕而成,白玉润泽如脂,局部灰白沁散布在枝叶花丛之上,恰到好处。高浮雕通景,画面松石矗立,枝叶繁茂,见有一道泉水自山石间泄下,一仙女坐于山石之间,身着长裙,飘带于身后飘动,左手伸出似在承接泉水,一仕女手捧水罐立于一旁随侍。整器雕工精湛,施圆雕、浮雕、阴线、抛光等技艺于一体,刻画生动自然,包浆圆润,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时代特征鲜明。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35 元 枢府釉印暗花龙纹盘

尺寸:直径15.4cm

估价:RMB 100,000-150,000

出版

《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4,编号1615

说明:备注

瑞士玫茵堂旧藏

元代沿袭宋代枢密院旧制,设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机关,因枢密院在景德镇湖田窑定烧的官窑盘壁印有「枢府」二字故名「枢府釉」,其釉色青白,质量为卵白釉瓷之上选,如明《新增格古要论》:「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元代枢府瓷器的造形以盘、碗、高足碗最为多见,装饰技法以印花为主,盘、碗之内壁往往横印缠枝花卉或云龙、云凤、云鹤、花鸟、缠枝莲托八吉祥等纹饰。本品通体施白釉,釉层肥润,外壁光素无纹,内壁模印五爪二五爪行龙,气势威严,盘心模印十字宝杵纹,为元代枢府白釉之优质作品。

元代宫廷信仰藏传佛教,为满足皇室奉佛需求,元宫廷特别在「诸色人匠总管府」下专设「梵相提举司」,任命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为总管,负责设计寺庙、塑造藏佛造像,创立了极具特色的「西天梵相」造像风格,影响深远。本盘制作极为精良,盘心所模印十字宝杵纹饰为藏传佛教经典图案,象征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能断除烦恼、摧毁恶魔,故此盘极有可能为宫廷崇佛礼佛所特制,并且为之后明清官窑采用此纹饰之肇始,殊为可珍。

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哪咤城

谶言若以砖石裹?长似天王衣甲兵

—辇下曲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36 元 青花模印人物盘

尺寸:直径15.4cm

估价:RMB 300,000-500,000

出版

《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4,编号1617

说明:备注

瑞士玫茵堂旧藏

此盘折沿,圆口外侈,浅腹平底。折沿处饰卷草纹一周,盘内以模压凸出人物、香炉轮廓,再以青花绘柳树、花卉、洞石,其间有一小几上置一正冒出袅袅青烟的香炉,一身着短褂长裙,头饰簪花的仕女立于小几嵌,似正在焚香祷告。绘画笔触奔放,虽寥寥数笔,但极为生动传神,所绘纹饰之主题已不可考,但此时人物题材多取材自元杂剧,此或为关汉卿《拜月亭》中王瑞兰柳下焚香拜月场景。青花发色浓重,黑疵点密集深入胎骨,时代特征鲜明。

只见半弯新月,斜挂柳梢,几队花阴。

平铺锦砌,不免安排香案,对月祷告一番。

—关汉卿《拜月亭》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37 元 青花莲瓣纹盏托

尺寸:16cm

估价:RMB 800,000-1,200,000

出版

《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4,编号1616

说明:备注

1.J.J. Lally & Co.旧藏,纽约

2.瑞士玫茵堂旧藏

盏托作八出花口,口沿外折,绘缠枝卷草纹一周。平底浅腹,盘心模印鼓凸花瓣八片,其上加饰青花,里心凹陷,平素无纹。外围另绘变形莲瓣纹,每瓣以卷云及短线点缀,与外口沿花样呼应。外底不施釉,随形起伏,抚之可知胎体坚质。

宫娃齐唱采莲歌

梦里繁华过

—刘秉忠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38 元 青花莲瓣火珠纹盏托

尺寸:15.4cm

估价:RMB 1,000,000-1,500,000

出版

《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2,编号638

说明:备注

瑞士玫茵堂旧藏

盏托折沿,浅腹,平底,沙底无釉,可见斑驳火石红。正面口沿绘卷草纹一周,中心凸起一圆环,圆环内绘一带有山状火焰的火珠,圆环外绘莲瓣八枚,每枚莲瓣内各绘火珠一颗。整体纹饰明快利落,青花发色紫妍,尤其盘心凸起圆环的形制颇为少见,甚为难得。

八思八师释之雄?字出天人惭妙工

龙沙仿佛鬼夜哭?蒙古尽归文法中

—辇下曲

凶吉占年北俗淳?旋烧羊胛问祅神

自从受得金刚戒?摩顶然香告世尊

—辇下曲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39 元 青花荷塘鸳鸯盘

尺寸:29.2cm

估价:RMB 1,200,000-1,500,000

出版

1.《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2,编号639

2.《A DEALER’S HAND - The Chinese Art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Giuseppe Eskenazi》,埃斯肯纳齐,伦敦,2012年,页298,图版306

说明:备注

瑞士玫茵堂旧藏

本品为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沙底泛火石红色。盘心绘两只鸳鸯游弋于莲池中,一只凫水前行,一只回首相望,顾盼生情,周围荷花、莲叶、浮萍、水草点缀一旁,摇曳多姿,生趣盎然。内壁绘缠枝菊花纹饰,以七朵盛开菊花妆点内圆,折沿之上绘以卷草纹,外壁绘一周仰莲纹。纹饰繁复有致,与发色明艳的青花之色相得益彰,俊秀中见疏阔之气,堪称元青花之中绝佳。

盘心所绘之莲池鸳鸯图属「莲池小景」题材中的一种,乃元青花瓷器常见纹样。元代《可闲老人集》载:「鸳鸯鸂鶒满池娇,彩绣金茸日几条。早晚君王天寿节,要将着御大明朝。」可见「满池娇」是一种宫廷服装图案,以描绘池塘中的花、鸟景色为主,故青花「莲池小景」便是由此发展而来。现存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小型器多而大器稀少,得见如此大盘出现实属罕有。

其莲池鸳鸯图案。硕大的莲叶摇曳其间,旁畔莲花、莲蓬、茨菇、浮萍等,或婷婷绽放,或袅袅待开。莲下一对鸳鸯悠游戏水,其翎羽五彩斑斓,与荡漾的水波相映衬,构图非常饱满,莲上生香,鸳鸯戏水,画意典雅。此莲池鸳鸯图案,自宋元以来即为宫廷所欣赏,并有「满池娇」之雅寓。元代多用于帝王的服饰花纹及瓷器的装饰纹样中,此后明代初期的永宣年间,瓷器上亦多以此为主题纹饰。「满池娇」者,其名甚雅,是应了元代著名画家、奎章阁大学士柯九思《草堂雅集.宫词十五首》》中的第十二首谓:「观莲太液泛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柯九思还在《宫词》后作注释解释到:「天历间,御衫多作池塘小景,谓之满池娇」。

本品有别于寻常元代大盘,其胎体极为规整。相近几例,可参见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元青花荷塘鸳鸯纹折沿大盘,与本品类似,可作参照,《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上海博物馆编,2012年,页132、133,图36;另有相关残片,见于《景德镇出土陶瓷》展览,冯平山博物馆,香港,1992年,编号161。印度新德里的宫廷建筑群Kotla Firuzshah 被毁于1398年,遗址出土瓷盘残片,纹饰与本品相近,录于Ellen Smart,《东方陶瓷学会会刊》,卷41,1975-7年,图版75a。另一例相类瓷盘,绘工略显粗犷,盘边以莲代菊为装饰,售出于佳士得伦敦,1995年6月5日,编号147。

观莲太液泛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

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

—柯九思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40 元 釉里红荷塘鹭鸶纹匜

尺寸:长17.5cm

估价:RMB 350,000-550,000

出版

《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2,编号632

说明:备注

瑞士玫茵堂旧藏

展览

《玫茵堂中国陶瓷》,大英博物馆,伦敦,1994年

匜最早原为中国先秦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至元代,匜又开始流行,除了瓷器质地亦还有银、铜质。亦有根据元代「蒲城墓葬壁画」而认为是酒器,从壁画中可知,匜在元代可与玉壶春瓶及盘盏一起搭配使用。

本品形制规整,圆腹,呈浅钵形,平底无釉。口沿一侧有较宽的流,下有小圆系。因系覆烧,唇面露胎幷显火石红色。白地釉色微泛青,器心饰红地白线波浪纹一圈,内画一苍鹭傲立荷叶之侧,左方伴饰枝叶,笔触洒脱,色泽殷红深沈。其波浪表现尤为独特,系先以铜红釉色平涂后再以尖锐工具轻轻加以剔刻,去除呈色釉料后再施釉,作出留白效果。鹭鸶历来被誉为「吉祥之鸟」,与莲花、芦苇合绘,寓意「一路连科」,祝福科举仕途顺利,乃古时科举士子求功名时最为喜爱之题材,寓意甚是美好。

皇庆二年(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世祖章皇帝设官分职,征用儒雅,崇学校为育材之地,议科举为取士之方。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未,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辞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消魂怎地不消魂

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41 元 青花缠枝「福禄万代」大葫芦瓶(亚历山大瓶)

尺寸:高47cm

估价:RMB 35,000,000-55,000,000

出版

1.《The Gourd of Long-lasting Happiness and Prosperity-A New Departure for Porcelain》,康蕊君,Orientations,3月,2005年

2.《Twelve Years - Twelve Treasures》,Woolley and Wallis, 2017, 图版1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42 元 青花模印游龙纹高足杯

尺寸:--

估价:RMB 5,500,000-8,500,000

出版

1.Harry Garner 爵士,《Oriental Blue and White》,伦敦,1954年,图版2A

2.E.E. Bluett,〈Chinese Works of Art in English Collections: The Collection of Mr. and Mrs. R.H.R. Palmer〉,第1部分,《Apollo》,1958年4月,页160,图VIII ;

3.《徐氏艺术馆》,香港,1991年,图版57 ;

4. 康蕊君,《玫茵堂中国陶瓷》,伦敦,1994-2010年,卷4,编号1619

说明:备注

1.山中商会(1940年1月,£38);

2.R.H.R. Palmer(1898-1970年)收藏(编号 539);

3.香港佳士得,1989年1月17日,编号561 ;

4. 香港徐氏艺术馆藏品(静观堂);

5.瑞士玫茵堂旧藏;

6. 香港佳士得1996年11月3日,编号542 ;

7.香港苏富比,2012年10月9日,编号17;

8.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旧藏,编号EK409

展览

《历代文物萃珍:敏求精舍三十周年纪念展》,香港,1990-91年,编号121

高足杯盛行于元代,也称马上杯,是为满足马背民族善骑喜饮的习俗而作。本品撇口鼓腹,下承高足式把柄,有竹节凸棱。碗外壁绘赶珠龙纹,龙身修长矫健,张嘴欲噬火珠,气势威猛,颇具动感。口沿绘卷草纹一周,内壁模印四爪逐珠游龙成双,首尾相接,杯心绘青花折枝菊花,工艺上集青花绘画与模印于一身,时代特征明显。

陶瓷高足杯在中原文化中很早即已出现,目前所见最早实物为湖南长沙南朝墓出土的青釉高足杯,但大量出现应是元代,见有青花、卵白釉、釉里红等多个釉色和景德镇、龙泉等不同窑口所产,并且有杯口大小、撇口直口等不同样式的区别,可见当时社会对这一器形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为生产量最大的一类。关于此式高足杯之用途,学者多有考证,有酒器、茶器、盛果器等多种说法,如刘新园先生最早援引《事林广记》版画插图和《格古要论》的记述,认为元代高足杯有「靶盏」之称,作为「胡元饮器」或祭器使用,并指出其同时被当作酒杯和盛放糕点、水果的容器。酒器一说可从德国国家图书馆藏的一套珍贵的元朝蒙古细密画得到印证,其表现的是伊尔汗国大汗登基典礼的盛况,其中一幅大汗和王妃手中执白色高足杯,杯中盛红色液体,正是古人文献所记葡萄酒的柿漆色。

此类高足器物的仅于元代流行,推测其原因当与蒙元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从前述版画及细密画可以看出,元人因游牧流动性大,日常生活桌椅配备有限,即便是贵族宴饮,虽配少量桌子、椅或凳,但并不围桌用餐,而是靠侍从奉至手中享用,至于普通人只能是因陋席地而食,带有高足的杯碗显然更便于持握。

本品碗壁模印纹饰清晰,其制作工艺颇为考究,融汇诸种装饰工艺于一体,其中模印工艺颇为精巧。运用此法,先需做出雕饰行龙纹的阴模,在杯体印模成形且外模未除之前,趁坯体表面半干状态对准内壁覆上阴模,再于模印纹饰以外的坯体上绘画纹饰,至此方成。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43 元 青花龙纹玉壶春

尺寸:高28cm

估价:RMB 600,000-800,000

说明:本器喇叭形口,细长颈,溜肩鼓腹,圈足微外撇,整体造型挺拔修长,口部突出,腹部平滑,为典型元代玉壶春样式。瓶身为四部分拼接而成,颈、肩、腹分别有三道接痕,胎体轻薄,青花发色灰蓝,釉色白中泛青,时代特征明显。本器装饰简洁,口沿绘卷草纹一周,器身仅绘一行龙,盘旋于器腹,龙体矫健,龙爪锋利,昂首怒视,追逐火珠,龙身周围点缀流云数朵。整个画面用笔粗犷流畅,寥寥数笔,却生动传神,气势磅礡。本器采用元代常用的拼接法制坯,底足先平削,再斜削,为典型元代修足方法,其胎质、釉色及纹饰绘法时代特征浓郁,且状态良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元代青花瓷标准器。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44 元 青花云龙纹大罐

尺寸:高28.5cm

估价:RMB 8,000,000-13,000,000

说明: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备注

重要资深藏家旧藏

此罐造型饱满,唇口,短直颈,丰肩,弧腹,为元青花经典造型。施釉肥厚滋润,釉色白中泛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通体青花绘饰,颈部一周绘制卷草纹,近足处绘莲瓣纹,皆为元青花经典的边饰,余下皆留白,突出腹部为主题纹饰,布局简练,类似一例可参考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 青花孔雀牡丹纹罐」,高29厘米,与本件体量相若,亦为口沿、足胫绘纹饰,腹部留白绘主题纹饰。腹部通体绘二行龙纹,一龙昂首向前,一龙回首而望,皆张口露齿,肌肉鼓胀,气息豪迈雄劲,身材飘逸灵动,极具神采;龙为三爪,为元代青花龙纹标准制式;龙身周围绘制火焰状祥云朵朵,烘托龙之苍劲、洒脱、雄伟之势,整体笔法洒脱豪放,青花一色苍翠妍丽,有如水墨之凝重晕染,颇得笔墨意趣。多数元代龙纹瓷,龙鳞绘画皆为交错网状画法,而本品不同于前者,则是由细笔勾绘致密鳞片轮廓,可见绘画者用心至深和技法高超。公私典藏所见装饰龙纹之大罐多绘单龙,绘双行龙者寥寥可数,此件更见珍稀。本品之青花苍雅雄浑,彰显出一份浓郁的文人水墨画的效果,云龙的精神气质生动威猛,例如龙爪的刻画,显得比其余要锋利遒健,肘毛的刻画更见飘逸。同样绘有行龙纹的一件可参考高安市博物馆藏「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1980年江西省高安市窖藏出土,笔触、画法均有本件高度相似,可供参考。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45 元 青花外缠枝莲内荷塘纹大碗

尺寸:直径29.5cm

估价:RMB 500,000-700,000

说明:备注

上海藏家旧藏

拍品器形规整,撇口弧腹,胎质细密坚实,白釉润泽凝透,通体以青花为饰,口沿绘缠枝花卉一周,碗心绘荷塘图案,外壁纹样分两层描绘,近口沿处为缠枝莲纹,中间以青花双弦纹分隔,近底足处装饰一周仰莲纹,每瓣彼此分隔明显,为元代之特有装饰特点。画面生机盎然,意境清新。整体青花发色浓郁,深蓝与润白的对比,给人鲜明的视觉效果,绘画笔触大气豪迈,简洁明快,为元代青花佳作。

天地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娇

—柯九思

黄金幄殿载前驱,象背驼峰尽宝珠?

三十六宫齐上马,太平清署幸滦都

—辇下曲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46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

尺寸:高28.3cm

估价:RMB 2,000,000-3,000,000

说明:备注

东南亚私人旧藏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政府于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专司烧造一事,朝廷御用与赏赐外销瓷器皆由其所出。其最初烧造多应波斯地区(西亚伊利汗国)王公贵族之需,造型、纹饰、功用皆依自彼地之风俗而定,一改宋瓷影青之纤薄小巧,隽秀素雅之风格,往往以器形巨硕雄健着称,其中大罐一类堪称代表,此即为一例。其造型壮硕,直口丰肩,鼓腹渐收,接胎痕迹较为明显,圈足砂底粘有釉斑。通体内外施挂白釉,青花发色深沈,带大片黑色斑点。颈上绘缠枝栀子花,足部一周仰莲纹,腹部主题纹样为缠枝牡丹,近足部以一圈莲瓣纹饶体。其中,腹部所绘缠枝牡丹六朵,布局繁密而有序,笔意酣畅洒脱,所绘牡丹饱满硕大,仰俯有致,风姿典雅,青花明亮妍翠。纹饰中花瓣皆采取阴刻勾勒成形、青花涂绘之工序,即是绘画牡丹之前先以针状工具先阴刻出花叶轮廓,突出叶脉,然后涂绘晕染而成,青料聚积于勾线之内浓重深沈,因此,烧成之后取得强烈的三维效果,姿态各异,仰覆相映,饱满艳丽,属于元代典型纹饰。 此罐时代工艺特征鲜明,腹部内外所见接胎痕明显,内腹壁斑驳粗犷,可见一道道极不规则的慢轮修坯痕,此为元青花独特的成型工艺所致,并且有部分釉浆罩挂于胎上,流淌自然。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釉色。底部涩胎,部分微泛瓦红色,留有明显的垫烧粘结高岭尾砂的痕迹,为元青花装烧工艺的重要特征。

牡丹纹是元代青花瓷器的经典纹饰之一,使用广泛。「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牡丹为我国园艺花较早的观赏花卉之一,其品种以洛阳出产为贵,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而「甲天下」于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洛阳帝国牡丹不仅以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而美誉遐迩;也以其造化钟情,天下君临而总领群芳。牡丹为元代常见工艺美术装饰纹样,以枝叶、花型饱满、充盈着称,风格明显、统一,时代特征鲜明。

纳钵北来天气冷?

只宜栽种牡丹花

—朱有炖?元宫词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47 元 青花垂肩通景人物故事图大梅瓶

尺寸:高43.7cm

估价:RMB 2,000,000-5,000,000

说明:备注

北京重要私人藏家旧藏

拍品唇口外侈,短颈,丰肩,鼓腹至下渐收,至底微外撇,浅圈足,器型饱满丰润,古朴壮硕,施釉肥润,釉色闪青。通体以青花描绘纹饰,自上而下层次分明,肩部绘缠枝牡丹纹饰,足胫处绘变形莲瓣纹,花瓣内绘朵云和莲花,每片花瓣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为典型元青花装饰纹样。腹部上下留白,留出大幅空间绘饰主题纹饰,视觉冲击力极强。画面构图饱满,一人身着长袍,宽衣大袖,头戴方冠,腰间衣带飘起,一派仙风道骨,右手指向前方,回首似与身旁的鹿对话,鹿口衔灵芝,亦回首与他呼应。画面另一面一中年长者怡然自得地坐在一大石头上,右腿盘起,左腿自然垂下,左手抚左膝,右手持一芭蕉扇,似在纳凉,脚下还伏有一只兔子,别有意趣。青花成色苍翠妍丽,人物脸容神态、衣饰细节、草木山石,无不刻划入微、活灵活现,笔端精妙,犹如神来之技。

元代青花纹饰多取材自同时期元曲、杂剧等汉地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瓶身一侧身着长袍者表现的可能是东晋名士葛洪迁居罗浮山下修道炼丹的故事。另一侧画面所绘年长者头戴乌纱,脑后有两条长带随风飘起,此式帽冠为传统汉族服饰,始于唐代,称为幞头,画中人所戴为平式幞头,为官吏宴居(闲居)时戴用,画面中所绘兔子亦是少见题材。元曲中有《白兔记》一出,讲述五代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与妻子李三娘的曲折爱情故事,刘知远少年凄苦,随母改嫁后被继父逐出家门,幸得同村富室李大公收留,李大公看他以后必成大器,将女儿李三娘许配给他,李三娘的哥嫂嫌贫爱富,李大公夫妻去世后对他们百般虐待,刘知远不得已远离家乡加入行伍,期间他们的儿子出生,李三娘怕哥嫂加害,托人将儿子交给知远抚养,这样过了十五年,刘知远已官至九州岛岛安抚使,派儿子回家寻访生母,正是因一只白兔才机缘巧合得以家人团聚。本品所绘人物气宇不凡,表现的似乎正是登上帝位的刘知远。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48 元 青花孔雀牡丹带盖梅瓶

尺寸:高45cm

估价:RMB 13,000,000-18,000,000

出版

《海内外徐展堂中国艺术馆藏品选粹》图44

说明: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备注

徐展堂「在望山庄」旧藏

展览

香港徐氏艺术馆

本品俊秀挺拔,胎质厚重坚致,釉质温润泛青,其盖为覆杯型,中置宝珠钮,外绘六瓣覆莲瓣纹,布局疏朗。在宋元明三朝,梅瓶为实用器皿,多为盛酒之用,故烧造同时必配瓷盖,而清代则以之为陈设或插花之用,故不需烧造盖子。其盖式样与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六个青花梅瓶当中的五个盖子一致。其肩部装饰孔雀穿牡丹花图案,一面绘雄孔雀回首收翅,恰好落地的瞬间,另一面则是雌孔雀俯首翔飞,与雄孔雀相呼应。所绘孔雀翎羽清晰,神韵尤佳,周围缠枝枝牡丹翩翩展姿,妍态尽见,此处纹饰布局与安徽繁昌县新港街道元代窖藏出土「元 青花孔雀纹兽耳罐」的主题纹饰一致,笔法疏朗清秀,如出一人之手。(参见安徽博物馆编《元瓷之珍》页62)

腹部绘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纹,但见牡丹花开正浓,妍美饱满,仰俯有姿,枝蔓舒展轻盈,布局疏朗清新,笔意酣畅洒脱。纵观本品上下之装饰有别元青花常见繁密之风格,清雅可人,其牡丹枝蔓均以细笔绘就,灵空舒畅,尽显纤巧之柔美,犹见风姿之典雅。青花之色,苍翠妍丽,深入胎骨,兼有丹青之妙。底部涩胎,泛瓦红色,留有明显的垫烧粘结高岭尾砂的痕迹,为元青花装烧工艺的重要特征。

除了本品以外,存世所见以牡丹纹为主题纹饰的元青花梅瓶一共十件,装饰风格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肩部的纹饰,常见为缠枝花卉和云肩式图案两种,其中保存顶盖不失者仅得四例,分别为香港葛氏天民楼藏品、香港佳士得2003年春拍第640号拍品和江西高安窖藏两件出土品,它们的肩部装饰皆为云肩式图案。其中伊朗阿迪比尔神庙旧藏两件器皿则与本品纹饰布局最为相近:一为「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只是肩部少了双孔雀。另一为「元 染付灵兽牡丹唐草文梅瓶」,肩部装饰则为缠枝莲与天马麒麟,胫部为卷草仰莲瓣纹。

本品曾为徐氏在望山庄典藏数件元代青花瓷器之中的佼佼者,品格隽美,今日再度出现是为幸事,识者宝之。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49 元 青白釉龙柄多穆壶

尺寸:高28cm

估价:RMB 120,000-200,000

说明:备注

北京藏家旧藏

蒙元之世,景德镇窑业的发展承袭南宋之传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烧造青白釉器皿为主,枢府釉与青花瓷器直至元后期方始流行,故此在蒙元贵族日常器用方面,青白釉瓷器一直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此壶呈截筒式,上部有僧帽状围边,惜已破损,方形流,后有龙形曲柄。多穆壶是流传行于蒙、藏民族间的盛具。「多穆」为藏语,原意为盛酥油的筒,亦有用作盛奶及酒。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载:「有一种壶形甚特别,略如直截之竹筒,……顶略同僧帽形……,名曰多穆壶,盖内府以之盛牛乳者。」元代的藏传佛教盛行,使多穆壶在教徒生活中较为流行。此式瓷质多穆壶即由蒙藏民族贮放酥油茶、奶茶的金属或木质器皿演变而来,最早期的多穆壶是以木或其它物料制成,需用皮带或金属带箍起来,然后用金属钉固牢,本件虽为瓷质,但仍保留了这一特征,将其演变为一种装饰。壶通体施青白釉,釉面莹润泛青。类似器物存世珍罕,见有首都博物馆所藏一例,于1963年出土于龙潭湖北,吕家窑村元代斡脱赤墓,可资比较。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50 元 龙泉窑露胎双鱼洗

尺寸:直径14.5cm

估价:RMB 300,000-400,000

说明:备注

日本关西重要藏家旧藏

本品敞口,宽平沿,腹自上而下向内呈弧形收敛,圈足。腹外壁饰莲瓣纹,盘心采用露胎贴塑技法,素烧有首尾相向两条鱼纹,鱼摇鳍摆尾,活泼可爱。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翠,双鱼色呈红褐,工艺十分精湛,两相对照,对比强烈,极富表现力。双鱼乃汉代器物常见的装饰,龙泉窑结合自身特点加以运用,烧制出此类具有典型龙泉窑风格的模印双鱼纹器皿,因「鱼」与「余」谐音,故将鱼赋予「年年有余」的吉祥含义。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51 元 龙泉窑开光花卉罐

尺寸:--

估价:RMB 250,000-350,000

说明:备注

日本关西重要藏家旧藏

本罐器型硕大规整,菱花式口,矮颈,鼓腹下敛。底胎处可见窑红,胎质细腻致密,有厚重感。观其底部,可知是在成型后将底部挖空,然后填以比挖空略大的、向外微凸的饼状坯,再施釉烧成,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厚重的圈足开裂。外壁整齐分布六个开光,开光内采用剔刻模印技法,装饰牡丹、扁菊等纹饰,花纹深浅运用恰到好处,花朵、枝叶脉纹清晰,有外露「白筋」的艺术效果。通体施釉肥厚滋润,色泽肃穆雅致,有很强的玻璃质感。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52 元 龙泉窑福寿套瓶

尺寸:高23.5cm

估价:RMB 400,000-600,000

出版

《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4,编号1605

说明:备注

1.美国蔡特艺廊旧藏

2.瑞士玫茵堂旧藏

作玉壶春套瓶式,器身扁圆,圈足外撇,海棠式撇口,颈有二兽首衔环耳。瓶腹两面中心镂雕花形开光,分别缀「福」与「寿」字,伴以四季花卉,其中牡丹茶花自山岩而出,石榴菊花从水波而发。颈饰蕉叶纹,足壁颈底则作回纹。通体施青釉,釉薄处露胎白。圈足底露胎,色砖红。有元一代,艺匠旨在通过精细之造型纹饰,使所烧单色釉更富趣味。此瓶,呈套式,外壁镂空,烧制艰巨。蒙元以后,此工艺须至乾隆时期始再度复兴,用于装饰青釉瓷器。

可比一例,纹样相类,曾售于纽约苏富比2002年3月20日,编号121。同类瓷瓶常见雕刻工艺,然镂空者甚少,比较一对 Eumorfopoulos 藏瓶,录于 R.L. Hobson,《The George Eumorfopolous collection of Chinese,Corea,Persian Pottery and Porcelain》,伦敦,1925-8年,卷2,图版XLII,编号B159;另有一例,属日内瓦鲍氏雅藏,录于 John Ayers,《The Baur Collection Geneva:Chinese Ceramics》,日内瓦,1968-74年,卷1,图版A114。元代以降,此类纹饰风格承袭有序,然不见镂雕工艺。两件相类瓶例,分别出土于龙泉窑大窑枫洞岩窑址明早期及中期地层,载于《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瓷器》,北京,2009年,图版112、172。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53 元 铜鎏金彩漆填珐琅皇子立像

尺寸:高14.7cm

估价:RMB 2,000,000-3,000,000

说明:备注

1.卢芹斋(C.T.Loo)旧藏;

2.Momange先生旧藏,购自卢芹斋,二战后;

3.Curtel先生旧藏,购自Momange先生;

4.皮埃尔·梅西耶夫妇旧藏,购自Curtel先生

展览

1.「五个世纪中国珐琅珍品展」,法国巴黎卢浮宫,2003年9月;

2.Art sous les Arcades,新加坡,2009年;

3.「错金镂采—法国皮埃尔·梅西耶暨海外珍藏掐丝珐琅器特展」,中国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9月

本品为铜胎,圆雕塑作骑竹马的小皇子立像,人物造型及细节处皆精心雕琢。孩童双腿分立,骑跨于一玩具竹马之上,双手握紧作拉缰绳之状;其面部刻画生动,前额硕大,面容欢愉,双眼微眯,鼻头小巧,嘴角上扬,流露出幸福欢快之态,表现了孩童无忧无虑的天真之态。

其头戴宝珠顶短檐圆帽,颈饰璎珞项圈,身着金龙纹肚兜,外搭无领敞身长马甲,下穿及膝短裤,身后缀盘长结杂佩,与清宫旧藏的“明 秋景货郎图轴”中的光头小童后背所配装饰物相似,可资参考。整器除肚兜纹饰以錾胎填珐琅之法装饰,肌肤、帽子、衣裤、竹马等皆以彩漆绘制。肚兜上錾刻金龙纹,游龙腾翔于祥云之间,张口伸舌,双目圆瞪,趾爪锋利,其旁卷云纹填以红、蓝二色珐琅釉。顶上圆帽髹朱漆,金漆绘帽纹;坎肩以褐色漆为底,其上以橘色、朱红、墨绿等色绘饰缠枝花卉,满铺不留白;背后杂佩作宝钱形,朱漆为之。竹马的马头刻画细致,鬓发眉眼均描画生动,保存颇佳。类似藏品可见《Henry Gardner爵士中国日本珐琅藏品》1962年,第76号藏品,及R.Soame Jenyns & Willian Watson所著“Chinese Art, Tome II” , Rizzoli New York, 1980, p.137。

本件皇子像面目、穿着塑造写实,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特征,其头戴的宽沿圆帽为典型元代帽式。元代蒙古人统治期间为了体现等级差异,凸显民族优劣,在1314年的时候作了关于服装的统一规定:汉人官员保持了唐以来的圆领衣和幞头,而蒙古官员多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不过帽式有高低宽窄,且往往镶珠戴玉,以体现统治阶层的优越。

整器的有趣之处还在于小皇子所骑的竹马。据考,竹马之戏自古有之,是中国古代儿童常见的游艺活动,在古诗文和唐代以后的儿童题材艺术品中多有表现,唐代诗人路德延写有《孩儿诗》五十韵,是古代孩童游戏的真实写照,其中即包括“嫩竹乘为马,新蒲掉作鞭”。 儿童竹马游艺在唐宋以降比较流行,其实汉代文献中已见端倪,其生活源头应该更早。《后汉书》卷三一《郭伋传》,传云郭为并州牧,“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后汉书》卷七三《陶谦传》注引《吴书》曰:“陶谦父,故余姚长,谦少孤,始以不羁闻于县中,年十四,犹缀帛为幡,乘竹马而戏,邑中儿童皆随之”。

西晋张华《博物志》载:“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竹马游艺被视作古代儿童七岁左右顽皮好动的写照。

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中也记载:“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

婴戏题材在宋代以后被创造为百子图,成为古代流行的喜庆图案并见诸于绘画、瓷器、壁画、服饰等,儿童骑竹马无疑也是百子图中不可或缺、也最具代表性的装饰题材之一。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54 元-明初 铜胎掐丝珐琅内鸳鸯葡萄外花卉纹大碗

尺寸:直径23cm

估价:RMB 500,000-800,000

说明:备注

1.英国私人藏家旧藏。

2.Speelman旧藏。

此碗体量颇大,造型沈稳端庄, 通体掐丝珐琅为饰。外壁均匀饰红、黄、白、蓝四色扁菊。内壁以白色珐琅为地,满饰葡萄纹,一颗颗成熟圆硕的葡萄,三五成串地悬挂于枝叶之间,相簇相生。枝藤蔓蔓,叶宽而厚,筋脉分明,蜿蜒向下,掌形枝叶为墨线,叶尖渐变成红黄二色,色彩艳丽丰富,挂满秋霜,以示甜美的葡萄已踏入熟透的季份。碗心底部饰荷塘鸳鸯,但见荷叶亭亭,红色、蓝色莲花静放,花叶筋络皆以掐丝勾勒,颇为精致;中间有鸳鸯一对,白头绿背,色彩鲜艳,顾盼同游,一派情深。釉料施染精美细谨,黄色花卉温润雅致,茄皮色紫晶莹通透,玲珑润泽,掐丝金线不仅做花卉图案勾描边框之用,亦能单独作线,作草叶藤枝密布于器表之上。整器掐丝较粗,叶子肥厚,花瓣大而多,其间墨绿、紫色釉质成半透明状,且勾莲纹的花头硕大,为典型的元代掐丝珐琅特征,使之更具研究及欣赏价值。

大食窑?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

与拂朗嵌相似?

—曹昭《格古要论》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55 元-明初 剔红高士对弈图圆盘

尺寸:直径27cm

估价:RMB 1,200,000-1,800,000

出版

A&J Speelman Chinese works of Art,2006,第77页

说明:备注

A&J Speelman旧藏。

圆盘敞口,圈足,足底髹黑漆。内壁饰栀子、桃花、茶花、菊花等各式缠枝花卉八朵,盘底又作八出菱花式开光,画面中波光粼粼,苍松挺劲,山石嶙峋,但见水岸右侧平台上二高士凭石几对弈,旁侧还有一人观棋不语,右侧又雕一童子手捧茶盘自山崖下半掩之门扉步出,画面左侧正有一老者自桥上册杖来访,整个画面构图层次分明,人物刻划神态生动,内容逸趣横生。盘外壁作卷草纹,线条流畅婉转。整件作品漆色纯正,磨工圆润,雕工精细奇巧,正可谓「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为元代雕漆佳作。

凡工人之所作器物,犹天地之造化。

千文万华,终然不可胜识。?

—《髹饰录》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56 元 剔红高士出游楼阁圆形盖盒

尺寸:直径26.5cm

估价:RMB 2,000,000-3,000,000

出版

A&J Speelman Chinese works of Art,2006,第72页

说明:备注

A&J Speelman旧藏。

盖盒为圆形,呈蔗段式,通体髹朱漆,盖面衬天、地、水三种锦纹,其上压雕图景。但见流云旖旎,苍松挺立,一重檐楼阁掩映于山石间,楼阁内布置清雅,案几上至冲耳乳足炉一具,瓶花一尊,一老者正探头向外张望,满面笑容,顺着他的视线向右看去,原来是好友正来访,身后童子怀中抱琴跟随其后。盒外壁黄漆素地雕饰有牡丹、石榴、莲花、栀子、茶花、菊花等各式仰俯花卉,盒内及器底均髹褐色漆。整器雕法精准娴熟,工致华丽,繁缛细巧,用刀犀利大胆,锋芒毕露,采用减地法表现轮廓,又以多种锦地表现不同空间,营造出立体充实的感官特效。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57 元 剔红高浮雕葡萄纹倭角盘

尺寸:长29.2cm

估价:RMB 4,500,000-6,500,000

出版

A&J Speelman Buddhist works of Art,2008,第40页

说明:备注

A&J Speelman旧藏。

盘倭角折沿,圈足,足内髹黑漆,胎体厚重。盘壁外侧髹饰唐草纹。盘面剔刻葡萄纹,可谓硕果累累,但见藤蔓卷曲,叶片舒展,有四串果实高高堆起,当以漆灰堆起高度后再加以雕刻,粒粒饱满,打磨光滑圆润,极为写实。此盘髹漆肥厚,漆色纯正润美,图纹别致,雕工纯熟,藏锋不露、磨工圆滑。制者观察入微,可谓技臻艺绝,类似作品颇为珍罕,相似者见有两岸故宫收藏。

白伞葳蕤避驰道?帝师辇下进葡萄?

—辇下曲

宋元之制,藏锋清楚

隐起圆滑,纤细精致?

—《髹饰录》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58 元 剔红出游图花口盘

尺寸:宽30.3cm

估价:RMB 1,000,000-1,500,000

说明:备注

1.香港苏富比,2007.10.9 Lot 1635

2.瑞秀楼珍藏

盘作八出花口,浅腹圈足,造型规整大器。底部髹黑漆,内外壁髹朱漆,堆漆肥厚,色泽纯正。盘外壁满雕如意云纹,内壁雕刻各式缠枝花卉八朵,纹饰布局繁复,但密而不乱,富有层次。盘心雕刻出游图场景,但见画面上流云旖旎,水波不兴,柳枝随风轻摇,正是一派风和日丽好春光,三长者穿戴考究,正骑马缓行,三人谈笑风生,游兴正浓,前有二侍从开路,后有一小童执扇随行。画面中天、地、水面以三种底纹表现,工艺精细,人物雕刻生动传神,制者观察入微,藏锋不露、磨工圆滑,可谓技臻艺绝。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59 元 剔彩红花绿叶牡丹香盒

尺寸:直径11.5cm

估价:RMB 1,000,000-1,500,000

「杨茂造」款

说明:备注

1.万野美术馆旧藏;

2.瑞秀楼珍藏

盒为圆口,平顶,直壁,子母口,足内及底髹黑漆。盖面上施朱、绿二色漆,堆漆肥厚,于剔作之中形成浮雕效果,雕工精湛。正中雕一朵盛放的牡丹,旁伴花蕾,构图饱满,以深绿色漆面表现叶片,线条流转自然。漆色莹亮温润,堆漆肥厚,形制古朴典雅。全器雕刻不作棱角之形,雕刻精细工整,雅致匀称,纹饰造型婉转生动,饱满柔美。底款针线刻「杨茂造」款。

杨茂,浙江嘉兴人,继承了唐宋以来雕漆工艺传统,在元末明初之际形成了自成一家的剔红风格。其传世作品堆漆较薄,雕刻精致严谨,其花卉构图工致细密,小花小叶,穿枝过梗,疏朗自然,秀雅清丽。

嘉兴府西塘杨汇,有张成杨茂,剔红最得名。

—曹昭《格古要论》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60 元-明初 剔犀梅花式盏托

尺寸:宽19cm

估价:RMB 300,000-400,000

「张成造」款

说明:备注

瑞秀楼珍藏

盏托以圆形盏、盘和高足组成。上部盏如杯,圆腹,下部托呈盘状,圈足外撇。通体髹黑漆,环饰如意云纹,漆层肥厚,光泽蕴亮,其下数层黑红交错,再剔以如意云纹。盏托表面中国的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元、明,盏托也因应成为时代产物。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传宋徽宗十八学士图」中清楚的描绘了当时的饮茶文化及用具,画中描绘的黑漆盏托,与本器甚为相似。宋元时代的漆盏托以光素无纹者为多,此器便是其中一例。剔犀为漆器工艺一种,常以红黑为主,其工艺先于胎骨上以一种颜色漆刷积成一定厚度,再以另一种颜色为之。然后加以剔刻,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故得名「剔犀」。 明初曹昭《格古要论》卷八:「古剔犀器皿,以滑地紫犀为贵,俗谓之枣儿犀。剔犀又称云雕,其工艺先以两种(多为朱、黑二色)或三种色漆相间髹于器物胎骨上,每一色漆都由若干道漆髹成,至堆栈到相当厚度后,雕刻时,刀锋斜下,剔刻出剑环、重圈、回纹、云钩之类图案花纹,在刀口断面可以看出不同的色层,彩线如带,随着纹饰的轮廓回转,通过打磨后,显出光泽,剔犀成品即成。明代黄成《髹饰录》载:「剔犀有朱面,有黑面,有透明紫面。或乌间朱线,或红间黑带,或雕(黑户)等覆,或三色更迭。其文皆疏刻剑环、绦环、重圈、回文、云钩之类,纯朱者不好」。

盏托底部内壁以针划刻「张成造」款识。张成,浙江嘉兴西塘杨汇人,生卒年不详。张成作品传世较多,有剔红、剔犀两种。皆用漆精良、髹漆厚重、运刀犀利、花纹圆润劲健,尤善雕花鸟、花卉、几何云纹,亦能山水。其雕花鸟,以一种花铺 满器面,作二鸟相对旋飞其间,纹饰生动且极具装饰效果。雕花卉,则选取一枝构图,大花大叶,翻卷自然。综观张成的雕漆作品,意境浪漫,技艺精绝。

2018年春北京保利景元 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

5161 元-明 剔彩松竹梅菱花形盖盒

尺寸:长15cm

估价:RMB 400,000-600,000

说明:备注

1.德川美术馆旧藏;

2.瑞秀楼珍藏

盖盒作菱花式,分四层,以子母口扣合,顶微隆。外壁剔刻松竹梅三清纹饰,梅花以红漆表现,松、竹则为褐漆,但见枝叶交错掩映,画面布局饱满,繁而不乱。顶盖纹饰颇可考究,一六角飞檐楼阁立于波涛翻滚的江边,楼阁二层还有两人凭栏而立,周围山石矗立,苍松劲挺。空中祥云缭绕,一仙人身着道袍,头戴纯阳巾,肩背宝剑,手执拂尘,立于祥云之上,俯瞰楼阁中二人。表现的似乎是元曲杂剧中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岳阳楼下一棵柳树和杜康庙前一株梅树均已成精,吕洞宾将其度化,二人跟随吕洞宾入道成仙。此盒髹漆厚重,工匠运刀娴熟,雕琢细致,用刀之处打磨圆润,不露棱角,具元代雕漆的特色。

获取古玩拍卖信请关注典藏拍讯微信公众号 guwan199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