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大兴安岭山林里现在还有鄂伦春族同胞居住吗?

大梁梁梁啊


鄂伦春族生活在大兴安岭山林地带,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曾被称为“林中百姓”。他们擅长骑马狩猎,长期的游猎生活,造就了他们勇敢彪悍,百折不挠的性格与精神,并且发展出狩猎民族特有的音乐、舞蹈、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如今的鄂伦春人已经走出山林,由原始社会跨入了现代生活,开始定居在砖瓦房中,曾经的马背生活演变为民族风情旅游项目,被很多喜欢民族旅游的朋友所欢迎。

鄂伦春人的聚居地,在黑河市瑷珲区新生乡坐落在美丽的剌尔滨河畔。在过去的狩猎时代,大山里的獐狍野鹿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来源,肉可以吃、皮可以做衣服,每个鄂伦春的男人都是干练的猎手,他们一年四季都在茫茫的林海中穿梭。骏马和猎犬是鄂伦春族猎手不可缺少的帮手,也是生死与共的好伙伴,鄂伦春人的骏马和猎犬都很通人性,因此,鄂伦春人不吃马肉和狗肉。如今,随着全面禁猎,进山打猎已经成为历史,但还能看到村里的男子穿着袍子衣,带着猎犬,骑着马儿去原野飞奔,虽然没有猎枪,但依然感受到那股桀骜不驯的猎人气息。

鄂伦春人擅长手工,他们的典型民族服饰充满狩猎民族特色,妇女们心灵手巧,用狍子皮加工的衣服和帽子结实、柔软、轻便、保暖。狍皮衣,鄂伦春语叫“苏恩”,用狍筋搓成细线缝制,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皮靴叫"其克密",是用16只狍腿的皮拼制成的短靴,以野猪皮或熊皮做底,以狍筋代线缝制。帽子叫"灭塔哈"戴上去很像一个狍子头,既生动又逼真。

鄂伦春人还擅长用桦树皮制作工艺品,大兴安岭桦树遍地丛生,是大自然给鄂伦春人的馈赠,充满智慧的鄂伦春人用桦树皮加工,制作如盒、篓、桶、箱以及轻巧的桦皮船,并会在上面绘制或雕刻精美的图案,多以狩猎元素为主。朴实无华的桦树皮,经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变成了各式各样的艺术品,这是鄂伦春人游猎生活的历史见证。

鄂伦春人能歌善舞,无论是宗教活动、节日庆典或是日常生活娱乐,都会跳舞,共同特点是边歌边舞。代表性的舞蹈有《熊舞》、《野牛搏斗舞》、《树鸡舞》、《依哈赖舞》、《红果舞》,这些是对野兽、飞禽的观察以及生产生活的模仿,场面壮观庞大,非常具有戏剧性。

若想深入体验鄂伦春人的狩猎生活,民族使者美美为你推荐以下路线:黑河-达斡尔族坤河乡-鄂伦春(鄂伦春民族学校)。

了解更多东北三省民族旅游详细资讯,欢迎关注民族使者美美(shizhemeimei56)

56民族行旅游网,带你游遍56个民族


56民族行旅游网


鄂伦春兄弟都下山65年了,基本被汉人同化了,而且鄂伦春下山以后没有了生存的基础,基本民族特质就逐渐消失了,没办法,说不上是进步还是倒退,到呼玛,十八站看看吧,尤其是呼玛博物馆,可以一探究竟😄


乐士2018


鄂伦春人93年下山定居,当时政府给盖的房子。给的土地。但是大部分人,特别是老一辈的人,已经适应了渔猎的生活,住不惯房子。听鄂伦春同胞说,年纪大的老人,冬天躺在火炕打滚儿,要干死啦,要闷死了。


当时会要求上交猎枪,但还是有一部分人留下了自己的猎枪。当地农村经常会流传这样的故事,年轻的猎人受了屈辱,带着猎枪杀了对方全家,逃到了山里,警察追捕了几年也找不到。

传统的鄂伦春人是风葬,就是把尸体装在用桦树皮做的棺材里挂在树上,鄂伦春人陪葬品猎刀烈马,猎狗。鄂伦春人的猎马可以吃大马哈鱼,体型和蒙古马很像。猎狗在日伪时期基本上灭绝了。


鄂伦春人信奉萨满,山神。他们打猎的时候,穿袍子帽,袍子靴,一般冬季打猎,猎人会喝半斤或者一斤动物的脂肪,用来御寒,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

现在大部分的鄂伦春人已经被同化,由于他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老一辈的人去世,语言也就消失了。大部分鄂伦春人定居在18站。没有下山的鄂伦春人现在俄罗斯境内外兴安岭应该有一部分。


胖的仙风道骨


早都下山定居了,而且和汉族融合程度很高,身边有好几个这样的家庭。想看鄂族的原始生活状态不容易了,看点手工艺品和民族舞蹈啥的倒是有,大兴安岭的呼玛县有一个白银纳鄂伦春自治乡,算是很集中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