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格律诗入门(四四)——词1词的定义和产生时代

一、定义

古人称词为诗余,称曲为词余,其实词、曲都是广义的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的起源应该追溯到诗经,然后是楚辞,接下来是三国时期的七言诗,七言诗一直到齐、梁时才逐渐流行,诗的格律也由此萌芽。到了初唐,近体诗的形式逐渐确立。到玄宗开元前后,逐渐形成词这种文学形式。经过五代到两宋,诗词的全盛时期。这是词在诗歌演变形式中的位置。

那么,如果从配乐演唱方面来说,词是源于乐府的,如果从格律方面来说,它是源于近体诗的。词除了配乐以外它是和诗完全相同的。相反,一首律诗或者绝句配上音乐,即刻可以变为词。比如:

清平调(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此诗在格律诗完全是一首七绝,然而它被人为是词(和乐歌唱)。再比如说《渭城曲》,后来配乐以后演变为《阳关三叠》:

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由此可见,诗与词是没有明显的界限(一种体裁的转变,只能是一种渐变,而非突变。诗与此自然不能泾渭分明),不过初期的词虽然出了配乐之外和近体诗没有区别,到了词的全盛时代。他确实和近体诗截然不同了。

比如张先的《千秋岁》:

格律诗入门(四四)——词1词的定义和产生时代

格律诗入门(四四)——词1词的定义和产生时代

全篇固定为七十一字,上片字,下片字。

诗句的长短不一,上片为4;5;7;5,5;3,7,下片为5;5;3,3;5,5;3,7。

每句诗的平仄都有严格的格律,前后片各五仄韵。

由此,我们得出了标准的词有以下三个特征:

1.全篇固定字数。

2.长短句。

3.律化的平仄。

近体律绝具备了1、3点,杂言古风具备了2点,古乐府有些是具备了1、2点,由此,词与近体诗和古乐府都有了明显的区别。它的定义是:一种律化的有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即,它也是格律诗的一种。

.

二、产生时代

词论家认为词“始于李太白,《菩萨蛮》等作乃后世倚声填词之祖。”李 白有《忆秦娥》《桂殿秋》《清平调》《菩萨蛮》,其中《忆秦娥》《菩萨蛮》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

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

在李白同时有些诗人,写了一些近似于此的作品,但皆非真正的词。现在我们来看看唐玄宗的一首词:

.

好时光(李隆基)

宝髻偏宜宫样,

莲脸嫩,体红香。

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

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

然而,这首词的韵脚相距太远,所以,著名语言学家、诗论家王力先生认为它是南宋时候的伪作。此外,唐时的杨柳枝、竹枝词、浪淘沙都只能算是新乐府,不能算是词。(形式相同的调子,词牌不一定相同。比如同样是七绝格式,就分了清平调、欸乃曲、杨柳枝、竹枝词、浪淘沙等)像欸乃曲、清平调、谪仙怨等似诗非诗的词,读起来是诗,唱起来是词,这就是诗和词的转折点,由此增减一两个字,就是真正词的开始。比如:

.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由句句入韵的七言诗减少一个字变来。)

.

潇湘神(刘禹锡)

斑竹枝,

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由首句入韵的七言诗首句减少一个字变来。)

格律诗入门(四四)——词1词的定义和产生时代

国宝中的国宝,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

格律诗入门(四四)——词1词的定义和产生时代

《清明上河图》(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