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开县人王夏与中山装

李中华

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在辛亥革命时期,他领导民众推翻千年帝制,建立共和国,同时对旧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其间他还对中国传统服装进行改革,发明了中山装,开创了中国男子服装的新潮流。

在中山装之前,中国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西装(上流人物);大襟式长衫和对胸式短衫配“大裤挡”,开县人称“找腰裤”(下流百姓)。西装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由于价格昂贵,加之配穿的衬衣,领带多是进口,显然很不适合中国贫穷落后的国情。而中国式的长袍马褂随着旧时代的过去,也显得过时,它既不能彰显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斗争精神,又不能适应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于是,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任革命政府大元帅时,开始着手对传统男子服装的改革。此时,一位追随革命的商人黄隆生便成了中山先生进行这项改革的得力助手和实施者。

黄隆生,广东台山人,原在越南河内保罗脱街开设一家商号为“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孙中山在河内筹组兴中会时,二人相识,成为知己。黄隆生佩服中山先生的胆识和革命精神,并参加了中兴会,积极为革命出力出钱。1923年,黄隆生随孙中山在大元帅府任事。黄隆生根据中山先生的意图,以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加上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内衣的硬领,将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目的是使衣袋不仅当作装饰,还可放些诸如记事本、香烟等必需品,衣袋上加代扣软盖,既美观又实用(使物品不易丢失)。随之,又设计了在西裤的基础上配套的裤子,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侧右一个大暗袋,右前一小表袋,右臀部一暗袋,覆以软盖。

据知情人介绍,在大元帅府里时任孙中山先生秘书的王夏,开县汉丰人,本名王玉泉,1908年东渡日本,同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王夏在总统府任秘书。王夏1.75米高挑的身段,宽阔的双肩,身材匀称,显出一种特有的气度,是总统府里十分显眼的帅秘书。黄隆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让王夏配合在其身上量体剪裁。改革后的中山装彰显出两大特点:一是吸收了中外服装之所长,穿着贴体;二是注重实用,方便省钱,符合中国国情。中山装因为款式新颖,美观实用,着中山装者,显得格外精神,加之孙中山先生的威望和倡导,所以,中山装一经面世,很快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的国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领导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和全国亿万工农商学兵,都身着中山装,直至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中山装成为男装的时尚潮流,盛行了半个多世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