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琅琊榜》中肖景禹、肖景琰的結局為什麼不同?

湘笛2


因為蕭景禹是皇長子,如果不出意外就是大梁將來的皇帝,他在朝廷的聲望達到了一個頂峰,文武百官以他馬首是瞻,這讓梁帝有些忌憚和憤怒。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梁帝是一個疑心很重,擁有狠辣果斷的決策的皇帝,一旦發現有誰威脅到了他的地位和尊嚴,便毫不猶豫的下令誅殺,就算是他最親的人也不例外。蕭景禹一心為國為民,用著自己的權利為百姓謀福利,為國家爭利益,可是他對自己的親生父親卻沒有那麼瞭解,所以才有了了如此淒涼的結局。


蕭景禹覺得朝廷法度應歸於統一,所以三番兩次建議梁帝裁撤玄鏡司,惹的梁帝大怒,也引來了玄鏡司首尊夏江的圖謀不軌;他推薦的政策又得到了滿朝文武百官的推崇;並且與親舅舅林燮來往密切,大梁的王牌軍隊赤焰軍又有很多他介紹進去的人。

這些行為讓大梁國力日漸強盛,可是梁帝看到的卻不是這些,他認為他的皇長子勾結朝廷文武百官,漸漸不把他放在眼裡,經常在朝堂上發表一些讓他難堪、駁他面子的言論,最可怕的是他發現他慢慢的控制不了自己這個兒子了,這讓他感到害怕,所以才有了梅嶺一案和蕭景禹飲毒酒自盡的一幕。



蕭景琰與蕭景禹都是同樣的正直,但卻也有不一樣的地方。雖然蕭景琰為祁王一案與梁帝爭執數十年讓自己得不到絲毫恩寵,但是這也是有利於他的一面。沒有了梁帝的恩寵他就在朝廷上搭建不起自己的勢力,僅僅靠自己的那一點點戰功是不可能讓梁帝感覺到忌憚的,以後他可能永遠就是個帶兵打仗的將軍王爺,而且殺皇子畢竟不是妥事,所以他是沒有生命危險的。


直到梅長蘇出現,以他無雙的智計輔佐靖王入主東宮,平反了十二年前的逆案之時,梁帝才反應過來,原來只要讓靖王上位,那他就是第二個祁王。

評影視劇的優劣,談娛樂圈的是非。我是阿王,喜歡影視娛樂的點個關注,相互交流!


聞香識電影


《琅琊榜》中,蕭景禹與蕭景琰兩兄弟,他們的治國理念一脈相承,脾氣秉性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景禹最終被迫害致死,景琰卻逆轉登帝,他們的結局如此不同,這是為什麼呢?

1、中心內變。

越貴妃設計逼迫霓凰下嫁未遂,太子跪到梁帝膝下哭訴,梁帝心裡一緊:如果當年景禹也像景宣一樣,跪在階前痛哭,自己會不會原諒他?

所謂:此一時非彼一時,當權者的一個思量會造成天差地別的後果。

譽王利用“衛崢劫囚案”告發景琰,梁帝心思百轉,卻沒有像十多年前那樣,對景禹抄家問罪,而是給了景琰申辯機會。

對待兩個兒子落差如此巨大,最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梁帝真的老了。

殘燭之年的梁帝,少了年輕時的意氣風發和洋洋得意,多了些頹廢和衰敗之勢。

他終於承認:歷史的車輪終究是前走的,一代新人必將換舊人,即使舊人再不願意,也無法阻擋歲月的侵蝕。

十多年前的景禹“初生牛犢不怕虎”,那個時候的梁帝龍馬精神。一山怎可容二虎,他們之間你死我活是必然的。

時間輪轉到景琰的時代。景琰如剛剛升起的太陽,刺目耀眼,光芒四射;梁帝如漸漸沉落的月亮,輕飄飄的,似強弩之末般硬挺著。

時間代表著一個人的生命,影響著一個人的決策。如果梁帝身體硬朗,他對景琰、譽王、太子,任何一個兒子,只要有可能危及皇位的人,他都不會手軟。

人老了,很多事情心有餘而力不足,就算皇帝也會有許多無奈。

2、時局變化。

梁帝受林燮、言侯等人大力扶持,經過戰爭、拼鬥,九死一生才登上大位。隨後,他娶了林燮的妹妹,生下景禹。

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改朝換代一定會令朝局不穩,各方勢力都會虎視眈眈的盯著皇位,而費盡千辛萬苦當上皇帝的人也必會時刻繃緊一根兵力叛變的弦。

景禹為他的長子,從時間上推測,他處的階段正是梁帝緊繃精神的時候,任何風吹草動,梁帝都會做出“寧肯錯殺不肯放過”的決定。

當那段過往真的成為歷史以後,百姓安居樂業,兵將雄壯朝廷穩定,梁帝從精神上會自然而然放鬆了警惕。

當景琰進入皇權中心的時候,曾經那段煎熬歲月對梁帝已經沒有那麼清晰和印象深刻了。

時局發生變化,註定景禹和景琰結局不同。

3、外力不同。

國無戰事,軍人悠哉;戰事一起,兵將顯威。林燮武將世家,軍中地位超群,領導的赤焰軍更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梁帝曾對穆府雲南大軍有過如此評論:“時間久了,就怕南境大軍只知穆王而不知梁王。”疑生暗鬼,梁帝對赤焰軍和林燮一樣有如此猜疑。

林燮作為景禹的親舅舅,如此顯貴的“外戚”一定會讓梁帝心生忌諱。如鯁在喉,大概可以形容當時梁帝的心思了。

景琰的情況就大大不同了。景琰曾如此形容自己的困境:母妃僅為次嬪,並無顯貴外戚,三省六部無半點人脈,平常只與軍旅粗人打交道。

並無任何“可藉助的外力”這一條件,恰恰成為他讓別人放鬆警惕的重要因素。

4、人為因素。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任何事情,人為因素一定是最重要的。

琅琊閣評語:琅琊榜首,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者可得天下。這句評語一語中的,梅長蘇確實是平定天下最關鍵的一員。

景禹堅持清正嚴明的治國方針,他的身邊缺少“陰詭地獄裡攪弄風雲”的謀士。就像景琰說的:“謀士所射出的冷箭,連最強的人都無法躲過。”冷箭射中景禹,他連反抗的力量都沒有。

梅長蘇自願加入靖王陣營,他的詭譎手段不僅幫助景琰博得聖上聖心,更幫他解決了一切詆譭、汙衊、陷害。

武有穆王府,文有言侯,江湖有江左盟,朝中有看似不成羽翼的“羽翼”,手裡有刀有筆的的靖王比景禹好太多。

景禹雖然是不可多得的理政人才,但實事論英雄,他註定要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被人遺忘。


小浣熊卿卿說


首先是兩個人的狀況不同,前者是真正的君子,因為早已是太子,並開始參政,對待事情的態度有絕對的王者風範,不會畏手畏腳,所以聚集在身邊的也都是各種各樣的的君子賢人,但也正因為這樣,難免得罪一些小人。綜合歷史上的事例,一般來說,君子與小人鬥,十之八九是會輸的。因為,君子在明,小人在暗,君子正直,小人無畏,君子重義,小人唯利。所以,在小人要報復的時候,以其為首的賢人君子毫無抵抗之力,也不會做出任何有違國法的事情,所以只能任人宰割。而相對性格上比較愚鈍的景琰,因為十二年前的變故,早已看透了朝野的昏暗,並且為了生存,早就變得不再那麼死板,所以才能一直活到現在。而他也不是愚忠之人,為了自己的信念和情感,是不惜造反逼宮的,再加上身邊有梅長蘇這樣的謀士,和軍中的威望,結局也是可想而知的。



燕子吃小魚


其實電視劇中已經說的很明白了,論才華,蕭景琰只能遙望蕭景禹的項背,在分析兩人結局不同的原因:

1、蕭景禹死於皇帝的猜疑以及夏江謝玉的陰謀中,這是外部因素。

2、靖王懂得收斂,靖王謹遵蘇先生的教誨多做事少說話,而且自己不能說,要讓別人來說。默默無爭,卻贏來一眾大臣的擁護。這是祁王,譽王,以及太子都不能比的,這是兩人的個人因素。

3、祁王當時府中所謂的謀臣,更多的是討論治國理政,而靖王的謀臣-梅長蘇,從角色上來講更多的是玩陰謀詭計,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陰鬼地獄攪弄風雲,這是兩人所處的環境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