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與中國不謀而合的稜堡,究竟怎麼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戰爭形態

熟悉《勇敢的心》、《聖女貞德》等電影的朋友,一定會對歐洲中世紀的戰爭場面映像頗深,雙方結成陣列,手持斧頭、重劍等兵器,你來我往,彼此廝殺……

可以說,這幾部經典電影基本反映了中世紀戰爭的歷史畫面。而主角們穿梭的各個城堡業已成為了歐洲各國旅遊的一張名片。

與中國不謀而合的稜堡,究竟怎麼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戰爭形態

歐洲中世紀城堡的代表作:法國聖米歇爾山古堡(圖片來源於網絡)

許多朋友受當今歐美強勢地位的影響,認為那些經典的廝殺場面更能體現男人的尚武精神和強健體魄,但實際上,這些恰恰都說明了歐洲中世紀戰爭形態的落後。縱觀整個歐洲中世紀戰爭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各國之間的攻城戰役,基本上都要花費很長時間,一直到守城一方缺衣少糧、被迫投降。可以說十坐歐洲城堡都是圍下來的,剩下一座是人跑了不戰而降的,背靠背決戰攻下對方城堡的戰役基本為0。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尷尬的歐洲戰史?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中世紀歐洲糟糕的生產力。舉個例子,當下的美國可以把各種昂貴的導彈向扔鞭炮一樣的往別的國家仍,而非洲有些國家卻仍然是非洲小米加ak47,連個裝甲車都是奢侈品。同樣的道理,歐洲中世紀的戰爭受限於原始的兵器,無法催生先進的攻城戰術,形成了“近戰比較牛,遠戰戰五渣,殺人靠斧頭,攻城?別逗啦”這樣別緻的戰爭史。

與中國不謀而合的稜堡,究竟怎麼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戰爭形態

然而,十三世紀蒙古大軍的西征為歐洲帶去了曙光。火藥的傳入徹底改變了歐洲的戰爭形態,過去巍峨的古堡已無法抵禦火藥武器的進攻,這種攻守失衡的態勢,催生了歐洲城堡建築史上的“新物種”——稜堡。

與中國不謀而合的稜堡,究竟怎麼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戰爭形態

歐洲稜堡的代表作: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稜堡(圖片來源於網絡)

稜堡與古代中國甕城的設計思路不謀而合。

簡單地講,就是將城堡的一部分突出去,形成若干個射擊單元。這些彼此獨立的射擊單元,形成了拱衛城堡要塞的火力網。這樣做有三個好處,一是可以形成交叉火力,玩過帝國時代等遊戲的朋友應該理解這個道理;二是避免射擊死角,左邊的設計死角正好是右邊射擊的開闊地帶,反之亦然;三是可以迫使攻城方集中兵力,比如說過去的城堡,除了有懸崖等天然形成的障礙外,對進攻方來說基本上是360°無差別的攻擊位置,選擇攻擊方向的餘地非常大。而對照上圖茵威斯特伐利亞稜堡,我們可以看到,敵軍的進攻方向被壓縮到只剩下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方向,除非攻擊方指揮官腦子進水,願意拿自己部下的屍體填戰爭的無底洞,從剩餘方向艱苦推進、緩慢蠶食。

與中國不謀而合的稜堡,究竟怎麼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戰爭形態

歐洲稜堡的代表作:西班牙avila城堡(圖片來源於網絡)

就這樣,歐洲的戰爭形態被徹底改變了。從中世紀的“射完弓箭人爬牆”轉變為更加重視攻守有力位置的選擇,雙方付出更大的攻守代價也預示著工業時代歐洲主宰世界的時代即將來臨。

我是魚淵觀沉浮,致力於通過更加人性的視角、更加理性的聲音、更加詼諧的語言,與您一道品評枯燥的歷史,揭開塵封的印記。感謝您的閱讀及關注,歡迎您留下寶貴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