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逢洋必跪李鸿章(3)

作者: shengminwujiang

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知耻而后勇。

先说甲午海战。

近些年,某些人一谈及甲午战争的失败,就扯什么慈禧太后把办海军的银子,挪用建颐和园去了。这事儿,确实存在,但是,完全不能构成甲午海战失败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整个甲午战争一败涂地的理由。

我第N次强调:仅仅在九年前,中国军队痛贬过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的陆军、海军!

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陆军,与十年前的法国军队,落后至少二十年!

那么,此时的北洋水师的装备水平,又是如何呢?

众所周知,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军队、英法联军的舰艇,在中国沿海到处乱闯,动不动就开进渤海,炮轰大沽口。

那么,法国军队在与中国军队拼命的时候,为什么,法国舰队没有开进渤海湾,炮轰大沽口呢?

原因很简单,此时的北洋水师,海防、岸访能力,已经很牛了。

《清史稿·李鸿章传》:

(光绪)十年,法越构兵,……(法国)兵舰驰入南洋,分扰闽、浙、台湾,边事大棘。北洋口岸,南始炮台,北迄山海关,延袤几三千里,而旅顺口实为首冲。(李鸿章)乃檄提督宋庆、水师统领提督丁汝昌守旅顺,副将罗荣光守大沽,提督唐仁廉守北塘,提督曹克忠、总兵叶志超守山海关内外,总兵全祖凯守烟台,首尾联络,海疆屹然。

……初,鸿章筹海防十馀年,练军简器,外人震其名,谓非用师逾十万,不能攻旅顺,取天津、威海。故俄、法之警,皆知有备而退

从烟台到旅顺,岸防力量强大,舰队也具备海战能力。以沙俄、法国军队的战力,不出兵十万,不可能战胜北洋水师。法国人经过仔细掂量,压根儿就没敢来。

只要能在大沽口开几炮,可以立马迫使清政府签署城下之盟。法国人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还能不懂这个道理?如果北洋水师的水平,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样,或者属于一战击溃的档次,法国舰队就犯不着在浙江、福建、台湾一带,来来回回地,海盗一般地游窜了。

《清史稿·李鸿章传》的作者,用这段话赞扬李鸿章的能力时,可曾考虑过,甲午海战中,面对远弱于法国海军的日本海军,北洋水师为何一败涂地呢?

《清史稿·李鸿章传》把战败的责任,一股脑地,全部推给了广大将士:

鸿章深知将士多不可恃,器械缺乏不应用,方设谋解纷难,而国人以为北洋海军信可恃,争起言战,廷议遂锐意用兵。初败於牙山,继败於平壤,日本乘胜内侵,连陷九连、凤凰诸城,大连、旅顺相继失。复据威海卫、刘公岛,夺我兵舰,海军覆丧殆尽。

几年前,还能让沙俄、法国军队知难而退,真到了打仗的时候,便“深知将士多不可恃”了!包括北洋水师在内的淮军,不是李鸿章一手创建、一手把持着的吗?打败仗了,责任全在将士无能,有天理不!

其实,北洋水师之败,全是因为:淮军统帅李鸿章始终是跪在日本人面前,指挥对日作战的。

前面说过,早在十年前,李鸿章就跪在日本人面前;当日本人进军朝鲜,袁世凯一再电请增兵时,李鸿章竟然无耻地提出以赔款换取日本撤军。

面对日本人挑起战争,朝廷坚定不移地应战,李鸿章是如何指挥的呢?

大致情况是这样的。《清史稿·德宗本纪》:

(光绪二十年五月)初,朝鲜以匪乱乞师,李鸿章檄提督叶志超、总兵聂士成统兵往。上虑兵力不足,因谕绥靖藩服,宜图万全,尚须增调续发,以期必胜。……

六月……(光绪帝)命翁同龢、李鸿藻与军机、总署集议朝鲜事。……命南澳镇总兵刘永福赴台湾。戊辰,召刘锦棠来京。……召免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回国。

七月乙亥朔,日本侵朝鲜,下诏宣战。……己卯,谕遣道员袁世凯往平壤抚辑。丙辰,命台湾布政使唐景崧、南澳镇总兵刘永福助邵友濂筹防。辛巳,谕李鸿章扩充海军,慎选将才,精求训练,通筹熟计以闻。……丙戌,敕神机营兵防近畿,驻通州,旋移南苑。戊子,命端郡王载漪、敬信练旗兵,以满洲火器营、健锐营、圆明园八旗枪营暨汉军枪队充选。载漪寻管神机营。谕停不急工程。允吴大澂请,统湘军赴朝鲜督战。……己亥,命叶志超总统驻平壤诸军。……

八月……壬戌,李鸿章以师久无功,褫三眼孔雀翎、黄马褂。……戊辰,奉天援军统领高州镇总兵左宝贵及日人战於平壤,败绩,死之。……

九月……壬午,海军副将邓世昌及日人战於大东沟,死之。……日人袭旅顺船坞,总办龚照玙遁烟台,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继之,……以旅顺失守,责李鸿章调度乖方,褫职留任。……

……

二十一年乙未春正月……日兵寇威海。丁丑,我海军与战於南岸,败绩。己卯,吴大澂始出关视师。辛巳,威海陷,守将戴宗骞死之。改命聂士成统兵入关。丁亥,诏责李鸿章。庚寅,刘公岛陷,水师熸,丁汝昌及总兵刘步蟾死之。谕张之洞、松椿防海、赣、清江水陆要冲,保清、淮通运。辛卯,授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使日本。

光绪二十年五月,光绪帝就已经决定并明确指示李鸿章,准备在朝鲜与日军打一仗,全面控制朝鲜,要求李鸿章立即增兵朝鲜,确保必胜。

六月份,光绪帝召见了包括李鸿章在内的几位重要大臣,商定了对日政策,从派刘永福去镇守台湾、召驻日大使汪凤藻回国,可知,已经决定对日开战,并着手战争部署。(北洋水师运送援兵赴朝,造日本海军攻击,租英商的高升轮被击沉,操江轮被掠走。)

七月份,下诏对日宣战。开展包括京畿防御在内全面部署。同时下令李鸿章:做好海军出战的准备,并尽快将作战计划上报。

八月份,下旨严厉批评李鸿章拖拖拉拉,至今不出兵,并予以剥夺三眼孔雀翎、黄马褂的处分。随即传来清军在平壤战败的消息。

九月份,北洋水师终于出兵,结果在大东沟海战中惨败。接下里,淮军镇守旅顺的将领们一个个不战而逃,旅顺军港被日军占领。

四个月以后的光绪二十一年正月,日军攻占威海、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出使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去了。

由此时间先后可以看出,早在,五月份光绪帝明确指示李鸿章:准备开战。

七月初,下诏正式宣战。李鸿章竟然拖了一个多月,直到光绪帝忍无可忍,予以严厉处罚了,到九月份,他才派出海军!

真的如《清史稿·李鸿章传》所说,是北洋水师的将士们贪生怕死,不肯战、不能战吗?

《清史稿·黄祖莲传》:

黄祖莲,安徽怀远人。少有志节,尝思立功异域。光绪初,入上海广方言馆,列优等,送美国游学。……中日衅启,说丁汝昌以“严兵扼守海口,而以兵舰往捣之,攻其不备,……此俄罗斯破法兰西之计也。”汝昌不从。及大东沟将战,又说以“海战宜乘上风,兵法贵争先著。今西北风利,宜乘其兵轮未集,急击不可失”。汝昌复不决,遂失利。

曾留学美国的黄祖莲,一再援引世界海军战例,给水师提督丁汝昌提出主动出击的作战方案,均被丁汝昌否决,从而贻误战机。

《清史稿·邓世昌传》:

二十年夏,日侵朝,绝海道。鸿章令济远、广乙两船赴牙山,遇日舰,先击,广乙受殊伤;轰济远,都司沈寿昌,守备杨建章、黄承勋中炮死。济远逃,日舰追之,管带方柏谦竖白帜,追益亟,有水手发炮击之,折日舰了楼,柏谦虚张胜状,退塞威海东西两口。世昌愤欲进兵,汝昌尼其行,不果。

著名英烈邓世昌,也是早就提出主动出击,也被丁汝昌否决。

那么,丁汝昌为何要一再否决手下将领们主动出击的建议呢?因为,很早以前,丁汝昌向他的上级提出过更加大胆、更加主动的作战方案,结果被否决了。

逢洋必跪李鸿章(3)

《清史稿·丁汝昌传》:

朝乱再起,汝昌欲至济物浦先攻日舰,将启行,总署电柅之。

丁汝昌曾经打算出兵,直捣日军驻朝的大本营济物浦!

不是丁汝昌不想打,而是他没有出兵的权力!未经李鸿章批准,丁汝昌是不能出兵的。

李鸿章在拖,在等着日军停战。关于这一点,我后面说详述。

他没想到,光绪帝会来真的。直到拖不过去了,他终于下令丁汝昌出击,一切战机,包括利于我方作战的风向,都过去了。

尽管如此,中日双方海战的力量相当,北洋水师足以一战。

然而,诡异的是,出战时,舰艇弹药不足!

《清史稿·邓世昌传》:

世昌乘致远,最猛鸷,与日舰吉野浪速相当。吉野,日舰之中坚也。战既酣,致远弹将罄,世昌誓死敌。

《清史稿·丁汝昌传》:

定远为汝昌座船,战既酣,击沉其西京丸一艘。已,致远弹药尽,被击,总兵邓世昌战死。

邓世昌的致远舰,是北洋水师中“最猛鸷”、排水量2300吨,竟然很快就没了弹药!

这场海战打得十分惨烈。北洋水师的官兵不惧牺牲,十分勇敢。

《清史稿·林永升传》:

二十年八月,朝命海军护送陆军赴大东沟登岸援朝鲜,日本海军来袭,我铁舰十,当敌舰十有二。副将邓世昌管带致远,都司陈金揆副之;参将黄建勋管带超勇;参将林履中管带扬威;经远,则永升主之。永升夙与世昌等以忠义相激励,既合诸舰,冲锋轰击,沉日舰三,卒以敌军船快炮快为所胜,世昌战殁。提督丁汝昌坐定远督船,畏葸不知所为,又被伤,总兵刘步蟾代之。船阵失列,有跳而免者,永升仍指挥舰勇,冒死与战,骤中敌弹,脑裂死。是役也,血战逾三时,为各国海战所仅见。

永升而外,金揆、建勋、履中及守备杨建洛、徐希颜,千总池兆滨、蔡馥,把总孙景仁、史寿箴、王宗墀、张炳福、易文经、王兰芬,外委郭耀忠,五品军功张金盛,六品军功王锡山,均死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海战,中日双方,均损失惨重。相对而言,中方由于弹药不足,才损失稍大。事实上,准确的说,双方都打成了半残废。

《清史稿·海军志》:

二十年,……二月,镇远、定远二舰置新式克鹿卜快炮十二尊。……九月,丁汝昌率北洋兵舰与日本战於大东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

可见,直到海战前几个月,北洋水师的舰艇,仍在进行改换装,镇远、定远二舰加装了十二门最新式克努伯快炮。此战,北洋水师损失四艘舰船,元气犹存,足以再战。

《清史稿·海军志》:

北洋海军规制,北洋海军,设於光绪中叶,直隶总督李鸿章实总之。其时有镇远、定远铁甲船二艘,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超勇、扬威快船七艘,镇中、镇边、镇东、镇西、镇南、镇北蚊炮船六艘,鱼雷艇六艘,威远、康济、敏捷练船三艘,利运运船一艘。

看看,北洋水师继续作战的实力差吗?显然不差!

然而,在李鸿章的指挥下,自此,所有舰艇都被雪藏起来。旅顺失陷后,所有舰艇躲进威海。坐等日军进攻,专等灭亡。

《清史稿·丁汝昌传》:

旅顺陷,汝昌渡威海,是时两军相去二百二十馀里,朝士争弹之,褫职逮问。鸿章请立功自赎,然兵舰既弱,坐守而已。

完全不同的是,日本海军坚持进攻,持续不断地进攻。

《清史稿·海军志》:

二十一年,日本以师船攻威海,定远、镇远各舰亦失,丁汝昌败死。

面对日军不断进攻,在李鸿章跪着指挥下,北洋水师终于全军覆没。

附:北洋水师主要将领(舰长)简历

刘步蟾,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留学英国。北洋水师的“参谋长”。中国首部海军法典《北洋海军章程》等重要海军法规的制定者。

林泰曾,林则徐的侄孙。与刘步蟾经历一样。福建船政学堂毕业后,留学英国。

邱宝仁,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

林永升,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留学英国。

邓世昌,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

叶祖珪,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留学英国。

方伯谦,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留学英国。

李和,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

黄建勋,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留学英国。

林履中,福州船政学堂第三期毕业,留学英国。

蓝建枢,福州船政后学堂第三期毕业。

吕文经,自小被英国驻厦门领事李太郭收为养子,留学英国后回国,加入北洋水师。

8

前面说过,光绪二十年(1894年)五月,光绪帝就明确指示李鸿章,准备在朝鲜与日军打一仗,全面控制朝鲜,要求李鸿章立即增兵朝鲜,确保必胜。与此同时,身在朝鲜的袁世凯,也一再向李鸿章致电,形势紧急,请求立即增兵。李鸿章不听袁世凯的,也不照光绪帝的指示办,而是坚持展示他的“外交”才能:一边要求日本人按照当年签的条约尽快撤军,一边恳求英、俄各国使臣进行外交斡旋。

就在李鸿章展示他的“外交”才能的时候,日本军队斩杀了朝鲜国王的卫兵,幽禁了国王李熙。全面控制了朝鲜军政,并且布水雷封锁了汉江口。

李鸿章玩了一两个月的“外交”,屁用没有,反倒是彻底失去了对朝鲜军政的影响力。想通过海路直接增派援兵赴牙山也不行了。

六月份,光绪帝召见了包括李鸿章在内的几位重要大臣,商定了对日政策。李鸿章也深知,自己驻守在牙山的老部下叶志超一行处境险恶,于是,一边电令他们注意安全,一边奏请分别从水路两路增兵救援:

《清史稿·朝鲜传》:

六月二十二日,鸿章电令牙山速备战守,乃奏请以大同镇总兵卫汝贵率盛军十三营发天津,盛京副都统丰伸阿统盛京军发奉天,提督马玉昆统毅军发旅顺,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统奉军发奉天。四大军奉朝命出师,虑海道梗,乃议尽由陆路自辽东行,渡鸭绿江入朝鲜。……鸿章租英商高升轮载北塘防军两营,辅以操江运船,载械援牙山,兵轮三艘翼之而东。而师期预泄,遂为所截,三轮逃回威海,操江悬白旂任掠去。日舰吉野、浪速以鱼雷击高升,沉之,两营歼焉。

陆路,抽调四支部队,分别从天津、奉天、旅顺出发,渡过鸭绿江赴朝。

水路,抽调两个营的军队渡海入朝。结果,被日军在海上击沉。

其实,驻守在牙山的叶志超这支部队,压根就没有防守牙山,等候援兵到来。当听到日军开始向牙山开来消息后,立即连滚带爬地向北撤退,一溜烟地跑到了平壤。

《清史稿·朝鲜传》:

日人大队已逼。士成请援於志超,二十六日,志超驰至,迎战失利。二十七日,日兵踞成欢,以炮击我军,势不支,遂败。志超已弃公州遁,士成追及之,合军北走,绕王京之东,循清镇州、忠州、槐山、兴塘、涉汉江,经堤川、原州、横川、狼川、金化、平康、伊川、遂安、祥源,渡大同江至平壤,与大军合,匝月始达。

当叶志超率军逃到了平壤的时候,从陆路入朝的四支援兵,也赶到了平壤。大军会合,就在平壤临时驻扎下来。

奉李鸿章之命,几路大军接受叶志超的统帅。叶志超给大家分配好东南西北的防守任务之后,开始醉酒当歌,逍遥快活。

《清史稿·叶志超传》:

(到平壤后)志超以成欢一役杀伤相当,铺张电鸿章,鸿章以闻,获嘉奖,赏银二万犒军,拜总统诸军之命。志超意甚满,日置酒高会,徒筑垒环炮为守。

七月一日,光绪帝正式发布宣战诏书。

一个半月后的八月十六日,日军才赶到了平壤,开始发动进攻。我们不得不感叹:叶志超逃得真快,日军追得真慢,竟然给叶志超布防平壤,留下了这么长的时间!

奇怪的是,日军攻击平壤,竟然如摧枯拉朽一般。叶志超一听到日军炮声,立即开始逃跑,而且,在逃跑时,别说军械物资了,连所有的文件资料,也懒得带上。

《清史稿·朝鲜传》:

(八月)十六日,日兵分道来扑,巨炮逼攻,各垒相继溃,城遂陷,宝贵力战中炮死。志超率诸将北走,军储器械、公牍密电尽委之以去。聂士成以安州山川险峻,宜固守,志超不听,奔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止焉。

自是朝鲜境内无一华兵,朝事不可问矣

叶志超带领大军,一路狂奔,越过鸭绿江,回到中国境内了,才停下脚步。自此,朝鲜境内,没有中国的一兵一卒。

在叶志超一逃再逃的过程中,当然有将领不惜流血牺牲地英勇作战,坚决抵抗,如聂士成,如左宝贵。也有丢人现眼的将领卫汝贵。

《清史稿·卫汝贵传》:

其(卫汝贵)妻贻以书,戒勿当前敌,汝贵遇敌辄避走。败遁后,日人获其牍,尝引以戒国人。

卫汝贵的妻子给在前线的丈夫写信,叮咛丈夫:打仗时千万别冲到前面啊!敌人来了一定要赶紧跑啊!

在叶志超遗弃给日本的文书资料中,日军找到了这封家书,以此作为反面教材,教育日本国民。

但是,如果因此认为叶志超是贪生怕死之徒,那就错了。叶志超,本来就是一位从死人堆里爬出来,靠军功升至高位的战将,怕死的可能性极小。

叶志超的所谓“逃跑”,是在不折不扣地执行李鸿章的撤退命令。

《清史稿·叶志超传》:

日军已据王京要隘,牙山兵甚单,驻朝商务委员袁世凯数约志超电请北洋发战舰赴仁川,增陆军驻马坡。鸿章始终欲据条约,恐增兵为彼藉口,勿许,并戒志超毋启衅

叶志超驻军牙山时,李鸿章命令叶志超:不许招惹日本人。

《清史稿·聂士成传》:

志超已弃公州行,(聂士成)追及之。士成议趋平壤合大军,而鸿章檄令内渡,以故平壤陷,得免议。

在刚从牙山逃出的路上,叶志超告诉聂士成:“鸿章檄令内渡”。早在叶志超率军从牙山逃到平壤之前,叶志超便已经接到了李鸿章的命令:放弃朝鲜,逃回国内!

由此,不难推测:当初,李鸿章奏请派出大军从陆路赴朝,真实目的是:把叶志超的这支部队接回国内!但是,既然大军在平壤会合了,好歹也要做做样子,开几炮了再撤。

我们知道,七月一日,光绪帝下诏对日宣战。叶志超如此逃跑,当然应该军法处置,就地处斩也不过分。但是,叶志超是执行李鸿章的命令,李鸿章当然会救他的。

《清史稿·叶志超传》:

志超奔安州,士成谓安地备险奥,可固守,弗听。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事闻,夺志超职,鸿章请留营效力,弗许。次年,械送京师,下刑部鞫实,定斩监候。二十六年,赦归,岁馀卒。

朝廷得知叶志超一路逃跑后,立即罢免了他的职务;李鸿章奏请让叶志超留在军队继续效力,朝廷拒绝。第二年,被逮捕到刑部大牢审讯,判为“斩监候”,即死缓。五年后,被释放回家。又过了一年多,病死在家。

叶志超率军,一逃到国内,就住了下来。

为什么呢?

因为李鸿章认为:日本人不是想要朝鲜吗?行,我就满足它,把朝鲜让给它。

可是,这位“精通洋务”的“外交家”,既不懂西洋人,也不懂东洋人。

日本人不战而取朝鲜之后,有了更大的胃口,接下来,便跨过鸭绿江,进攻中国本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