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供應鏈管理模式創新,中國仍處於“貧窮”

翻開任何一本供應鏈管理書籍,你都會看到許許多多熟悉的名字,它們的描述結構通常是:某家世界五百強公司+某種供應鏈管理模式

例如:福特的流水線生產、豐田的精益生產、戴爾的大規模定製、ZARA的極速供應鏈、7-11的精準零售、亞馬遜的智慧物流……

當然,它還有可能是這樣的描述結構:某個國際機構或某個專家+某種供應鏈管理技術

例如:Joseph Orlickv的MRP、Oliver Wright的S&OP、VICS的CPFR、Kraljic的供應定位矩陣、Hau Lee的供應鏈戰略矩陣、A.T.Kearney的棋盤博弈採購法、SCC的SCOR模型……

但是無一例外地,在這些名字中,無論是企業、機構或者是個人,沒有一個來自於中國!

是中國缺少供應鏈管理實踐的土壤嗎?顯然不是!我們早就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基地”,世界上每五支筆中有四支產自中國,每五輛車中有一輛是中國製造,每四件玩具有三件來自中國,每三件服裝有一件產自中國……

是中國缺少世界五百強企業嗎?顯然也不是!2017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共有113家中國企業上榜,其中排在前100位的有20家之多。華為、聯想、阿里、京東、蘇寧、東風、上汽、一汽、鴻海、中石油、中石化、中糧……這些五百強企業每天都在供應鏈的世界裡與對手廝殺角逐!

但是,這依然沒有擺脫一個殘酷的現實:在供應鏈管理的模式創新上,中國依舊是一個“貧窮”的國家!對於許許多多如筆者一樣的供應鏈管理實踐者和研究者來說,這實在是一個令人汗顏和尷尬的事實!

值得欣慰的是,經過供應鏈管理實踐和學術界的不斷努力和推動,今年十月,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首次將供應鏈的創新與應用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不僅僅是所有中國供應鏈管理者值得慶祝的一天,也是中國由供應鏈“貧窮國家”邁向“富裕國家”的起點!

指導意見同時也確定了中國供應鏈創新的目標:“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我國重點產業的智慧供應鏈體系,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應鏈領先企業,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重要中心”。

雖然方向已定、未來可期,但是我們還是得清醒地認識到,在現狀和目標之間依然存在著一道深深的鴻溝。這道鴻溝並不會在2020年到來之時,因為我們拿出了一個所謂的“100強企業名單”而徹底改變,也不會因為三年之後我們對外號稱成為了“全球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重要中心”而被世界所廣泛認同。

這個最終的評價標準,筆者認為,應當是:有多少“中國供應鏈的創新模式”會被全世界、全行業所認可、推廣和使用,甚至出現在全球大學的教材裡被廣泛傳播和傳頌!

那麼,在這剩下的僅僅只有三年的時間裡,我們應當做些什麼,我們如何邁過這道鴻溝?這是擺在我們每一箇中國供應鏈管理人面前的重要課題,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分清楚什麼是創新、什麼是應用

創新和應用是兩個概念。在筆者看來,中國目前大部分的企業或行業還遠遠達不到具備供應鏈創新能力的水平。這些企業,大部分來自傳統行業,供應鏈基礎還十分薄弱,有的甚至連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意識都尚未建立起來。沒有基礎,又何來創新!

在筆者的另一篇文章中曾經提到,我們可以把企業的供應鏈成熟度分成不同的等級,從原始級、初級、整合級、協同級,最後到智慧級供應鏈,就好比好比登臺階,下一級是上一級的基礎,上一級是下一級的目標。基礎不牢,臺階會垮;目標太高,無法跨越。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這是同樣的道理!

對於供應鏈管理成熟度比較低的企業,首先要做的不是創新,而是學習和應用!學習供應鏈管理的知識並將這些知識和理念應用到企業的日常經營中去。對於這類企業,片面地追求創新,搞所謂的創新模式或是智慧供應鏈模式,就好比殺雞取卵,燒錢不說,還要讓人貽笑大方。

而對於那些供應鏈管理成熟度較高的企業,它們已經能夠理解供應鏈管理的精髓,並且能夠將前人已經總結的方法和技術融匯貫通到企業的實際運營中。他們要思考的就不再是應用了,而是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模式!

所謂創新,即是前所未有!在市場競爭中,如果照搬複製別人的模式,或者只知道一味地學習,而沒有獨創性,是永遠無法超越對手的。例如豐田與福特的競爭,靠的是獨創的精益生產,而不是福特擅長的那套流水線模式;再如7-11與沃爾瑪的競爭,靠的是獨創的“精準”零售,而不是沃爾瑪擅長的大賣場的“低價”模式。諸如此類案例,數不勝數!

我們知道,二十一世紀的企業競爭,其實質是供應鏈的競爭。唯有通過更加柔性化的供應鏈模式,來支持更加貼近用戶的產品設計,支撐更加精準的市場營銷,才能在商戰中拔得頭籌。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供應鏈創新者將出現在那些精通並理解供應鏈知識工具,正在尋求通過供應鏈的創新而成為行業佼佼者的企業名單中。

其次,關注創新最有可能出現的領域

那麼,中國供應鏈的創新模式將最有可能出現在哪些領域呢?我們不妨重點關注兩類企業:

一類是位列行業前列,並且已經擁有良好的供應鏈管理基礎的企業。例如華為、聯想、海爾、中糧、一汽等大型企業,以及那些雖然規模不大但在所謂的“Niche”市場中處於領先地位的中小型企業。

另一類是那些正在通過供應鏈的工具方法改造傳統行業的平臺企業。這種“高維度變革”的策略就好比歐洲殖民者進入了蠻荒的美洲,拉動著原始文明進行快速地升級迭代。

這類企業極有可能來自於互聯網行業或者行業B2B平臺企業,如阿里巴巴、京東、怡亞通、找鋼網、創捷供應鏈等。因為在某些方面擁有獨特的能力和技術,它們在與傳統行業的碰撞中將迸發出新的靈感,並會將這些靈感轉換成一個個具體的行動方案去推進、去試錯,從而創造出新的供應鏈模式。

以供應鏈金融來舉例,近些年,我們驚喜地發現,在這些企業的推動下,供應鏈金融的模式正在發生著快速地迭代更新。從過去的1+N模式,到N+1+N,到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再到未來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的模式,中國必將成為供應鏈金融創新的前沿陣地!

最後,學界的總結提煉也十分必要

雖然中國在許多領域已經具備了供應鏈創新的土壤,也有眾多的企業站在了供應鏈創新的前沿陣地,甚至,我們很有可能都已經形成了足以列入教科書的供應鏈創新模式,但是很遺憾,這些模式如今依然鮮有人知!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對比歐美,我們似乎還缺少一個能夠站在企業身邊,陪伴它們成長,幫助它們總結、甚至推廣和傳播先進模式的“重要夥伴”。沒錯,它就是供應鏈管理的“學術界”!

眾所周知,“精益生產模式”雖然是日本人所創造,但卻是美國人調查研究後通過那本著名的《改變世界的機器》所總結和廣泛傳播的。類似地,戴爾的大規模定製最早也是由學術界經過研究而以案例的形式寫進了《運營管理》的教材。而那些知名的協會、機構,如APICS、SCC、ISM、VICS都與企業密切關聯,甚至它們本身就是由業界專家聯手發起成立的。這些機構協會,不斷地通過給企業提供諮詢、培訓,幫助企業撰寫案例,總結經驗,最終形成戰法和模式。可以說,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形成和推廣,“學術界”的推動功不可沒!

這就好比一場足球比賽,有前鋒、有中鋒、有後衛、有守門員……但一定會有一個教練團隊,在幫助球隊不斷地總結、反思和提升!這項工作,唯有站在行業的角度,站在學術的高度,結合企業的實踐,才有可能實現!

供應鏈的產學研結合,中國顯然還是比較落後的。迄今為止,在中國的大學本科學科類目中,依舊還是沿用上個世紀的“物流專業”名稱,而沒有形成與歐美類似的“供應鏈專業”學科的系統建設。

這方面,筆者和身邊的朋友也一直在努力做些推動,雖然還十分微小。例如,我們曾有幸在中國的商學院中成立了第一個以“供應鏈管理”為名稱的專業俱樂部;我們發起創辦了“廈門大學中國供應鏈管理研究中心”,總結推廣中國供應鏈案例,部分案例還進入了全球第二大案例庫“毅偉商學院案例庫”並共享於“哈佛商學院案例庫”,供全球商學院的學生所閱讀。筆者也嘗試在自己的專著《供應鏈架構師》中進行一些供應鏈工具和方法的創新,如供應鏈架構思維樹SATT、供應鏈集成設計圖ISCB、複合供應鏈匹配模型等,也有幸得到了許多讀者的認可。

當然,還有許許多多專業協會、機構、高校和專家也在一直努力著,典型的協會如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深圳市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協會……高校如中歐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在此不一一列舉。

但是,僅憑少數協會、部分高校以及個別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要形成中國供應鏈創新的模式,需要國家層面對於學科建設進行重新規劃,並對產學研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勵,需要更多的高校、學者參與到供應鏈創新模式的研究中來,需要更多的從業者參與到實踐的提煉中去,從而完成中國供應鏈創新模式的最終“臨門一腳”!

打造屬於中國的“供應鏈創新模式”,從“供應鏈貧國”到“供應鏈強國”,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誰將成為那個最早出現在教科書中的“中國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