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記憶深處的農村供銷社(作者:於海波)

記憶深處的農村供銷社(作者:於海波)

供銷社,一個對現代人來說,早已被遺忘的字眼兒。提起來,老人都會記憶猶新,可是二十歲以下的孩子,也許壓根兒就不知道是什麼。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供銷社完完全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幾乎每個村屯都有一個供銷社。紅磚房一長溜兒,木製的對開窗子。窗外有一層小閘板兒,晚上閉店把閘板兒一上,防止誰家淘氣的小孩子打碎玻璃啥的。這一排房子,通常是一頭兒做倉庫,一頭兒擺櫃檯。我們村的供銷社,一進門是一個大水泥池子,以先那裡是存放大粒鹽的。因為沒有袋裝碘鹽,家裡都是用大粒鹽淖菜的,要是炒菜,都是把鹽預先化成鹽水,炒制過程中,把鹽水倒入鍋裡。往裡走,從東到西都是藍色木製櫃檯,櫃檯上端鑲的是二十公分左右高矮的玻璃,上面也是玻璃的。櫃檯上面一般不放東西,是為了方便看到玻璃窗裡面的貨物。靠門口有一段不帶玻璃的櫃檯,挨著水泥池放,上面有一個托盤秤,加砝碼就可以稱出貨物的重量,諸如散白糖啊,糖塊啊,幹海帶,凍帶魚之類。秤邊上放著算盤,沒有計算器的年代,供銷社售貨員都是打算盤算賬的。秤的後邊有一個小檎桌,上面是手賬本和一個老式廣播匣子。再後面是立式貨架,香菸,瓶裝白酒,袋裝白糖都在這一排。

記憶深處的農村供銷社(作者:於海波)

往裡走,第一節櫃檯是文具類:英雄鋼筆、五毛一盒的鋼鉛、塑料尺子、大白橡皮膏……後排高架子上擺的是藍皮新華字典(售價8塊)、塑料皮兒日記本(售價1塊5)等等。

再往前一節櫃檯,裡邊是化妝品類:萬紫千紅香脂、塑料木梳、細杆眉筆、手油。相對應的後排架子上擺著秋月煙粉,友誼雪花膏,詠梅乳液,髮蠟香皂,牙膏,花露水等。

挨著它的第三節,是日常用品類:基玻璃扣、烏眼兒,摁釦兒,別針,還有火機裡的火石。對應的立式貨架上是暖水瓶和水壺膽,火機充氣筒,農田鞋,膠線鞋底子,雨傘,雨靴,扣碗兒帆布褲腰帶。

南北橫放的這節櫃檯裡放的是鬆緊帶(也叫猴皮筋),後面是布匹,青斜紋,白斜紋,細格燙絨布,小碎花布,旁邊是毛巾,枕巾之類。櫃檯上還能扯一根繩兒,掛個帽子,圍巾,年畫啥的。

記憶深處的農村供銷社(作者:於海波)

布匹櫃檯前的空地,放的是簸箕和竹掃帚。再往門口來的窗戶下,摞的是化肥和尿素,還有啤酒和玻璃瓶汽水。

我們屯供銷社現在的主人姓趙,一米八幾的大個兒,五十幾歲的年紀,印象裡的他瘦瘦的。因為眼睛特別小,周圍熟悉他的人又都叫他趙小眼睛兒。還有個外號,是他善於精打細算,也有人稱他為“趙小摳兒”。他是接母親班兒留在供銷系統的,後來承包給個人,就把供銷社接到自己手裡。他就會用算盤算賬,而且算盤打的那叫一個溜!

聽老人講供銷社存在時,買東西,不是你想買多少就能買多少的。有時候,即便是手裡掐著錢,也不見得你就能買得到。買貨是需要憑票的,買布有布票、買糖有糖票、買肉有肉票……只有拿著票兒,排著隊,才能買得到,所以很多東西,是很稀罕的。不是因為買不起,而是因為買不到。

記憶深處的農村供銷社(作者:於海波)

那個年代,家裡要是有人,有親戚能在供銷社上班,也是件無上光榮的事兒。不是誰想去都去得上的。那前兒能在供銷社當營業員就已經相當牛了,還談什麼服務態度啊?售貨員的眼皮兒都是往上挑的。當時,他們的工資也就是二三十塊。現在看來的確不是很多,可是對於當時眾多農村家庭,家裡能有掙現錢的人,還是有編制的國家正式工人,已經算是相當不錯的了!給姑娘找對象,家裡老人都願意挑在供銷系統上班的。

記憶深處的農村供銷社(作者:於海波)

石人鎮城子村供銷社,磚房建於1976年10月1日,但這並不是最初有供銷社的年份。它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見證了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國家所有到個人承包。

曾經,這裡有胖娃娃年畫,有光腚兒糖球,有白藍灰布匹,有友誼雪花膏,有秋月胭粉,有竹皮暖水瓶,有慶安大高粱,有寧安火柴,有基玻璃紐扣,有散裝大粒鹽,有頭油髮臘,鐵鍋、笊籬和蓋簾兒……曾經,這裡也為無數個家庭提供過日常所需。雖然,供銷社當年的繁榮,已經一去不復存在,但如我一輩的70,80後,或者父母那一代的50,60後,關於供銷社的那些美好回憶,卻始終銘記於心。

記憶深處的農村供銷社(作者:於海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