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社區商業,逃跑中的進攻

​​

社區商業,逃跑中的進攻


當然可以四平八穩地佈道,說一些社區商業應該如何的正確廢話。

但是,今天乃至以後的應用題條件變了:

1、 住宅的自持比例,決定了社區裡也有了流動人口;

2、 商業的不可售,決定了“能賣掉的全賣掉”不可行。

變現已經不是房地產下半場的主要基調了,今天可以等:

或是等死,反正大家一起死;

或是等“抄襲”,反正抄襲沒成本。

但我們總應該做些什麼,想些什麼。


社區商業,逃跑中的進攻



一、 呼叫中心的設想

外賣已經發達到了“什麼都有什麼都送”的地步,社區商業坐以招商的合作模式,正逐漸被商家所排斥:站在商家的立場,能不付租金還能穩定銷量,何樂而不為?!

何況,三步一超市、五步一小吃,經營實體的壓力和難度可想而知——

租金降不下來,人工降不下來,社保降不下來,老闆的血壓也降不下來。

矛盾的另一頭是開發商或者商鋪投資人,因為售價降不下來、成本降不下來,期望值更降不下來,何況現在也不是降價就能解決問題的。

社區商鋪能做的業態已少之又少,除了服務必須到現場體驗,零售全部被架空。

但是“一切外賣”引發的矛盾也多:

人群雜,安全隱患每時每刻;

環境差,物業管理夠而不著;

佔配套,業主的私密感受差。

如今能做的應對,都是治標不治本:比如在社區門口設置快遞箱,比如在大堂統一收外賣,但一個社區該有的商業管理毫無展示。

物業管理插不上手,因為業主“不要你管”;

物業管理也很委屈,因為“出了狀況你兜底。

商業門面(局部)做成呼叫中心的可能有沒有?

提供場地、管理和對接,完成業主外賣的“最後一百米”,就看著呼叫中心的概念、調性、服務、感受,業主願不願意“在樓下吃好上來”,等於共享食堂。


社區商業,逃跑中的進攻



之前酒店式公寓提出的一些諸如代辦業務,最終因為執行力、代辦成本所推行不利,待到網購爛漫時也就徹底扔進歷史洪流。

但是“網購所不能解決的最後一百米”作為呼叫中心的業務源,能否在社區中推行,或者說這塊業務有沒有商機,決定了需求倒逼供給?

當年試驗失敗的淨菜,究其原因不是淨菜本身的失敗,而是溢價、衛生、便利、物流關鍵是費效比導致的商業不信任,但這種需求在今天的快節奏裡,在“回家做飯”和“常年吃外賣”之間,應該求得一個平衡點。


社區商業,逃跑中的進攻



二、 品牌店化整為零進社區的設想

一方面是社區居民不願意到社區商鋪來消費,因為“網購導致了沒什麼必要”;

另一方面,商家願不願意進社區呢?

反響是非常熱烈的,因為商家明白進社區就是佔穩定人流,而今天“愈市中心愈被電商傷害”的架空邏輯,結構性矛盾已經非常突出。

進社區,穩定周邊常住居民,更低租金更少人力,反而看得到盈利的可能。

這其中,品牌店放下架子化整為零,小分隊加盟模式進社區是一個折中優選:

品牌店輸出服務、配方、原料,保持了所謂的商業機密;

找人加盟攤低了成本,提升了小老闆的積極性,私人幫國營打工,國營願意。

曾幾何時,“買糕團到沈大成、買月餅到杏花樓、吃大閘蟹到王寶和”的傳統經濟思維鞏固了市中心商業高地的價值,全市乃至全國的遊客都需要闢出一天、闢出精力、闢出溢價,去消費朝聖。

但如今,南京路的流量和消費向下、租金向上,這些高高在上的大品牌也嚐到了【少爺的磨難】,特別是那些“路過南京路,網購直送回家”的瀟灑,穿了一輩子白色工作服的被深深傷害了。

與其僵持,不如下社區,用更靈活的方式和員工個人合作,激發國有企業一輩子都未曾有過的責任感和進取心。

鋪面租金、工資誰發,這是兩個需要協商和解決的弊端。

社區商業引進了老字號和品牌店,黏連和輻射了周邊社區居民,減少了中老年消費群體“吃一趟要進城,網購不放心,不會網購還要求子女”的三糾結。

一個門面兩個員工的模式,也徹底讓老字號轉成了輕資產,別先否定,關鍵是“試點社區的落地、模式的探索”,關鍵是讓一部分人先嚐到勤勞+智慧的果實。


社區商業,逃跑中的進攻



三、 共享商鋪的設想

又有一種說法,今天的商業花無百日紅,不僅面臨著隨時被複制被克隆,而且網購這個洪水猛獸一來,後果就是無一倖免。

的確,今天商業的盛夏週期越來越短,

尚未盈利就被消滅的無奈比比皆是,

競爭對創新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

商家的忌憚,推高業態的試婚需求:“做做看,做得出就延長否則就BYEBYE”

於是,短租的商鋪開始成為一種新需求:

更短租期,

更低成本,

梯度試錯,

兩廂情願。

別以為推出短租就萬事大吉,若要做可短租的商鋪,最大的核心要求是商鋪具備兼容性,可以兼容各種業態、各種需求、甚至各種消費和使用方式,商鋪絕不是一個幾平方米給到你?


社區商業,逃跑中的進攻



今天業主和商家之間的唇亡齒寒終於建立並捆綁起來,這看起來的殘酷,其實是未來商業發達應有的前兆或模樣。

“管你生意好不好,我只收租金一分不能少”,我們都回不去了,對不對?!

共享商鋪,在需求端可以給商家鬆綁,但商家最終目的不僅僅是降低成本,還是希望能有開源,開儘可能大的源,所以共享商鋪的關鍵命題歸根結底還是在於【如何讓商家做成生意】?

這不是開發商和小業主的越俎代庖,商鋪是商業鏈的後腰,腰不硬當然不行。

今天的聯合辦公和長租公寓,給了社區商業很大的啟發:

短期贊助的,完全可以變成短期進駐,至少是巡展模式,讓商家看到“同一種人群的商業接觸”;

那麼,作為社區商業,“穩定+相同的人群結構”更是目標業態可以專注和挖掘的群體,那些老掉牙的“迎新大聯展”其實沙裡淘金,可以看到“短租商業模式”和社區商業鋪面之間的(臨時)節點或季節性對接屬性。


社區商業,逃跑中的進攻


創新或者瞎想,從來都面臨著教訓主義者的嗤之以鼻;

但若你一定要在“找死和等死”之間做出選擇,主觀能動性至少要動一動。

只是,這快大過年的,張口閉口說一個“死”字,總有些晦氣。

但生活的殘酷,你連字都有忌口,困難找到你,總要面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