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财神爷?谋士?——从范蠡看吴越的春秋之争

春秋时期,如今的江南地区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国家并立,一个是吴国,

梅里上有吴国,周武王封太伯之后于此,是为虞公,即周章之弟虞仲,盖仲雍之曾孙也。吴国的大致范围在今天的江苏省中部南部、皖南和太湖一带。其后不断扩张,晚期以苏州为都城。

财神爷?谋士?——从范蠡看吴越的春秋之争

▲吴越两国疆域

另一个是越国,越国是古代于越部落建立的国家,来源较为复杂,主要有楚王族裔说、夏朝王室族裔说两种说法。越国的大致范围在今天的浙江省诸暨、东阳、义乌和绍兴周边地区,晚期吞并了吴国,将吴国范围也纳入了国土中。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王勾践击败,阖闾也因重伤身亡。而后为了给父报仇,继位的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94年攻破越国国都,越王勾践被押送吴国当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三年,得以重返越国,勾践吸取教训卧薪尝胆,最终操练了三千越甲,吞并吴国,北上称霸中原。公元前312年因进攻楚国失利,最后被楚国吞并。就这样越国也彻底从中国历史中抹掉。

年少轻狂,“疯子”范蠡出世

吴国和越国同属于江南地区,两地的文化也十分相近,就这样相爱相杀了几百年的两个诸侯国,都曾经称霸中原,为何最后却没能成为战国时期的一霸呢?

这其中,不得不提到范蠡这个人物。

财神爷?谋士?——从范蠡看吴越的春秋之争

▲范蠡

范蠡,生于楚灵王五年,卒于楚惠王四十一年,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或陶朱公。

范蠡自小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就酷爱读书,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名震乡里。更难能可贵的是范蠡不仅学富五车,而且还有其自身独到的见解。

相传,范蠡青年时,范蠡的观点常常令众人大吃一惊,目瞪口呆,大家都认为范蠡是个有文化的“疯子”。而范蠡则是无所谓,他知道这群人不能明白自己的道理,于是他便到处游学,寻找志同道合之人,最后他遇到了日后跟自己一同为越王效命的文种,两人志趣相投,便成了知己朋友。

范蠡的“陶朱公”名号是因为范蠡在陶地经商十分了得,一跃成为了首富,范蠡也被后人称为“商圣”,为了表示敬意,后人尊称他为“陶朱公”。而鸱夷子皮则是范蠡给自己取的别号,那他为什么要给自己取这么一个名字呢?这跟吴越两国的长达几十年的争霸战争有关。

吴越争霸,范蠡的成名之路

春秋时期,吴国在阖闾的经营下,国立日益强盛,阖闾决定攻占邻居楚国,为自己扫清障碍。公元前506年,吴军于柏举之战后攻破楚国都城郢,逼得楚昭王出奔至随地,就在吴国几乎要灭掉强大的楚国的时候。此时的越国趁机进攻吴国后方,而楚臣申包胥又借得秦国的援军击败吴军,吴军两面受击,只得撤退而楚国也得以复国。

财神爷?谋士?——从范蠡看吴越的春秋之争

为了报复越国这次入侵,公元前496年,吴王夫差携破楚余威入侵越国。但是越人经过上一次的伏击吴国失败以后,一直训练军队,作足准备,抵抗有朝一日吴国的进攻。吴国雄心勃勃地进攻越国,双在槜李发生激战,吴人没想到越人以少胜多,一举赢得了这次战争,吴王阖闾也被越大夫灵姑浮砍掉脚趾伤重而亡。

此时的的越国因为打败了强国吴国还害死了吴王阖闾,开始有点骄傲,松于军备。而吴国则完全不一样,吴国在新王夫差的带领下,伍子胥、伯嚭等文官用尽全力帮助夫差,又得到了旷世奇才孙武的协助,吴国的经济军事能力也日益增长。

财神爷?谋士?——从范蠡看吴越的春秋之争

▲吴王阖闾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但是祖上因为得罪楚国国君,被以乱家,在他人的帮助下才得以逃亡楚国,并且得到了吴王阖闾的器重,阖闾死后,又辅助吴王夫差,还举荐了军事大家孙武。伍子胥可以说是后期吴越争霸中范蠡的主要对手。

伍子胥在吴王阖闾,夫差之时,主持疏通胥溪、胥浦勾连太湖、长江水道,开掘胥江勾连吴都与太湖水道,阖闾大城的营造,长江、太湖、吴淞江水道的疏浚,构成吴国四通八达的水路网,而灌溉和漕运的便利给吴国经济文化发展注入十足的动力。

而孙武在吴王阖闾,夫差之时,大量操练新兵,献上“制敌十三策”,为吴王阖闾大败楚国,争霸中原起到了重要作用。

财神爷?谋士?——从范蠡看吴越的春秋之争

▲影视剧中的吴王夫差

伍子胥和孙武两人可以说是吴王夫差的左膀右臂,为后面吴王大败越军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494年,吴王夫差一方面为了报杀父之仇,也为了争夺苏州南面的富庶的杭嘉湖平原,发动了入侵越国的战争。史称“夫椒之战”。这一次跟上一次吴越之间的“槜李之战”截然不同,这一次吴军在孙武的带领下,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最终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将战果进一步扩大化,致使勾践率五千残兵甲士退守会稽山。

这一次上天站在了吴国这一方,越王勾践被困在会稽山中,无路可走,十分凄惨。国乱显忠臣,一代名臣范蠡登上了历史舞台。

范蠡初到越国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勾践的器重,这次越国差点灭国,很多越国的朝臣纷纷或逃亡或投降,勾践身边无人可用,此时惟有范蠡和文种对其不离不弃,为勾践出谋划策。

范蠡劝诫勾践忍辱负重,服软,为日后一雪前耻谋出路。勾践听闻范蠡如此之说,也觉得有理,便发文吴王夫差:

“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

同时收到越王勾践求和为奴的“和书”的夫差出人意料地答应了勾践的求和条件。此时的伍子胥则强烈建议吴王灭掉越国,不能留后患。但是另外一位谋臣伯嚭则说了一段“肺腑之言”:

“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

最后夫差听了伯嚭的进言,也落得了人亡国灭的下场。对于吴王为何不听伍子胥而是听从伯嚭的劝诫,《吴越春秋》《越绝书》等书给出了夫差“妇人之仁”“贪图美色”“宠信奸佞”“致使国灭祀绝”等原因。真的如此吗?《吴越春秋》和《越绝书》两本书是小说史书,在真实性上不能轻信。

财神爷?谋士?——从范蠡看吴越的春秋之争

而在《国语》《左传》和《史记》等正史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段历史的经过,这里我就来分析一下,为何夫差不听伍子胥等人的劝诫?其实范蠡肯定是看出了其中的道理:

他认定吴国是离不开的接壤吴国南方且地处越国北部的碟形冲击平原——杭嘉湖平原。杭嘉湖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利于农业生产,有了农业,便有了一切,夫差和勾践都是懂这个道理的。

吴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他需要一个战略缓冲带,而最好的选择便是临近的杭嘉湖平原,又离自己近,又能有充足的补给,而且夫差的雄心壮志当然是不甘心于越国这个小国家,夫差的目标是西破楚,南灭越,北上中原,一举争霸。而做这些的第一步便是夺得富饶的杭嘉湖平原。获得了杭嘉湖平原灭掉越国那不是轻而易举。

再者范蠡也知道越国还是有实力的,吴国不花费一段时间,是无法将越国彻底歼灭的。毕竟越国还有浙中和浙南的山地,退守山地,善水的吴军来到山地,作战能力也是不如越军的。而且即使越国在这次战争中错失了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只要没亡国,那便能往南迁,将自己的势力向南方拓展,保存实力,蓄势待发。

而在伍子胥等人看来,虽然吴国压缩了越国的战略纵深空间,使越国臣服于吴,并且也得到了日后北上争霸战所需要的来自越国所提供的后勤保障资源,但是所谓“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伍子胥也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一旦养虎为患,日后必定被其所灭国。何不多花时间,灭掉越国,消除后顾之忧。然后苦心经营几年,彻底将越国同化到吴国当中。但是吴王并未听从伍子胥的建议,而是谋求小利,转而向北争霸而去。

财神爷?谋士?——从范蠡看吴越的春秋之争

▲伍子胥

范蠡与伍子胥之间的战争从这一刻已经开始,两者虽不分伯仲,但无奈勾践不同夫差。

在夫差和勾践议和以后,范蠡请求一同前往吴宫为奴,越王勾践一听,内心大喜,遂重用范蠡,敬为上宾。

勾践灭吴,范蠡的“功成身退”之道

使越国臣服以后,吴王夫差开始自己的争霸中原梦。他开始修筑姑苏城(今江苏苏州),将吴国都城迁往姑苏,然后开凿邗沟以连通长江和淮河,新造大型战船,开始了伐齐准备。艾陵之战,夫差领导的联军成功歼灭十万齐军,震动诸侯。为了连通江淮与泗水河、济水河,夫差又开挖深沟,为北上与晋国争霸做准备。

而在这一段辉煌的历史中,勾践范蠡在干嘛呢?勾践跟妻子还有范蠡等人,一同为吴国做牛做马,受尽凌辱折磨。勾践不仅被当做夫差下马的凳子,还为生病的夫差舔粪识病。何其屈辱!但是范蠡一直劝诫勾践要忍住,大丈夫能屈能伸,岂能受不了这点耻辱。这也造就了越王勾践后来的“卧薪尝胆”,一直为世人称道。

财神爷?谋士?——从范蠡看吴越的春秋之争

▲卧薪尝胆

三年过去以后,吴王夫差见状,对勾践的戒备也渐渐放下来了,决定放勾践回国。

回国后的勾践更加看重范蠡,因为范蠡在这三年的时间中,时刻敬主、护主,即使面对吴王的威逼利诱,他说出“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

”依旧对越王始终如一。这让勾践更加明确范蠡的重要性。

此时的越国百废待兴,国内饥荒不断,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外部吴国时时监控打压越国,四周又有其它诸侯虎视眈眈。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都成了问题,如何快速走出困境,强大起来,一雪前耻呢?

无事范蠡和文种开始探讨复国之道,最后他们确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灭吴九术”等应对之策。

为了迷惑吴王的监控,范蠡想出了一些妥协的办法:首先建造只有三面的城墙,面对吴国的一侧不设城墙,并告知吴国,建设城墙是为了防止流窜匪寇和其他楚国的侵扰,但面对吴国一侧永不建城墙;第二,秘密训练发展水军,为北上太湖流域与吴军作战做准备,同时给百姓灌输全民皆兵思想,一到战争,全国参战;第三,将铸剑兵器的炼造场所搬到深山中,与外界隔绝,以密道往来运输;第四发动勾践夫妻同百姓一同劳作,将百姓视为爱子,树立权威。

财神爷?谋士?——从范蠡看吴越的春秋之争

在这一系列的措施实行过后,越国花了一年勾就国力恢复了过来,此时的勾践就觉得要攻打吴国雪耻,但是最后被范蠡拦住,范蠡认为现在天时、地利、人事,条件都不成熟。

三年过后,勾践再次提出罚吴,范蠡再次阻止。范蠡认为现在地利条件有了——周围虎视的国家都已经和越国建立了邦交,水患也已经清除,但是此时天时与人事还没到机会。

七年后,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勾践再次提出伐吴,依然被范蠡拦下,范蠡认为,虽然经过七年的休养生息,越国兵强马壮,士气高涨,反观吴国,人才凋零,伍子胥被杀,孙武出走,但是吴国依然强大。而且虽然吴军常年征战在外,已显疲态,百姓厌战,人事状态已经到了,但是现在还缺少天时。

十年后,吴国北上与晋国争霸,发重兵与晋国会盟,吴国空虚,只留下老弱病残守城。此时范蠡立马找到勾践,告诉勾践:天时、地利、人事都已齐备,可以出兵了。出兵过后,越军一举攻破吴国国都姑苏,吴王回兵后向越国讲和,勾践想一鼓作气踏平吴国。

但范蠡清醒的看出,此时虽然占领了吴国的都城,但是吴国的精兵良将都被夫差带在身边,因此,并没有伤到元气,硬拼的话即使获胜,也将是两败俱伤。

财神爷?谋士?——从范蠡看吴越的春秋之争

▲越灭吴后的诸候国范围图

而经历此次打击,吴国国力已经开始盛极而衰的转折,我们不可不应急于一时,而是应该顺天时,找准机会,彻底击败吴国。

果然,四年过后,勾践重整军队,依江北上,一鼓作气,深入太湖,在笠泽彻底消灭吴军,一举奠定了灭吴基础。吴王夫差最后也自刎于姑苏山上。正是应了李白那首诗: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而为越王灭吴作了突出贡献的范蠡却选择了退隐江湖,来到齐国经商。此时的范蠡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明白越国已经强大起来了,不需要自己了,最重要是是他认清越王是个只能共苦不能同甘之人。就在范蠡退隐以后,曾经追寻勾践的那批人大部分都被勾践弄得没有好下场。

来到齐国以后,范蠡给自己取名“鸱夷子皮”,而为什么给自己取这样一个名字,是为了纪念那个与自己争锋相对,斗了一辈子的“伍子胥”。夫差當年賜死伍子胥的時候,赠剑令他自尽。伍子胥含恨而亡,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夫差大怒,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被称作“鸱夷浮江”。

财神爷?谋士?——从范蠡看吴越的春秋之争

▲范蠡纪念雕像

最后,范蠡也用着这个名字,成为了齐国富甲一方的大富豪。悠悠历史长河,多的是充满智慧得人,最被看重的还是如范蠡这种人在急流中敢于勇退。

藤树先生说:

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破楚、服越、败齐、逼晋,勾践灭吴,楚最终灭越。持续了几十载的吴越争霸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赢家,有的只是吴越两地人民的融合。悠悠春秋五霸,其霸业兴也勃焉,其霸业衰也忽焉,阖闾、夫差、勾践如春秋时代璀璨星空中的一颗颗流星,瞬息划过这片历史天空。而这一切都早已被充满智慧的范蠡所看清,蠡之智,不知其几千里是也!


参考文献:

《史记》

《吴越春秋》

《越绝书》

《左传》

《春秋》

《吴越争霸之路》

《伍子胥和范蠡》

《范蠡的成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