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公孙胜坐上了第4把交椅,谋略智慧不输吴用,为何最后逃离梁山?

t815856169


有一种胜利叫撤退!

从梁山一众好汉得到的结果来看,一清先生最后时刻决定逃离梁山,是属于人生赢家的正确选择!

公孙胜先后两次主动离开过梁山,第一次发生在宋江上梁山后。


我们先从从公孙胜的出场说起,他出场时的动机就显得很奇怪。

他原来一直在二仙山跟着师父罗真人修仙,而道家是讲究清净无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

可是,他却为了一些黄白之物,不远千里来到郓城县东溪村,心急火燎的找到晁盖,说要一块抢劫去。

这个,这个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啊!

就像现在一些个别的,在公共场所行为不端的出家人一样,连起码的掩饰都不做,赤裸裸的在公众面前表达着欲望。

而且,公孙胜本身是拥有法术的,而在这次抢劫过程中,他没有提出任何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没有任何主观能动性,完全是被动的按照吴用的意图去做。

只是在面对官兵缉拿的时候,才不得已兴云起雾。

上梁山后,在林冲火并王伦,自己人已经完全掌控大局的情况下,他却提出要探家,理由是家中的老母亲无人照顾。

注意,他提出这个要求的时机,是在宋江从江州被救,刚上梁山时。

然后呢,他一去不复返,直到宋江带领梁山人马攻打高唐州遇到高廉时,才又被戴宗,李逵请上山。

从戴宗,李逵大费周章才再度把他请出山的过程来看,显然,他是在刻意的躲避着梁山。

那么,他从风风火火的主动提出抢劫,到态度冷淡的待在梁山,最后刻意躲避梁山,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事情的真相应该是这样的:当初公孙胜修行的境界尚浅,当他得知生辰纲的消息后,一时起了贪念,趁着师父罗真人外出云游之机,私自下了山。

他原本的计划是自己和晁盖两个人合作,夺取这批“富贵”。

晁盖出地盘,自己出力(施展法术),不论生辰纲以何种方式押送,自己都能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就把十万贯生辰纲弄到手。

晁盖的庄院只做为一个临时的仓库周转使用。

然后两人“二一添作五”,每人得五万,自己带着自己那份儿回到二仙山继续修仙,晁盖还正常做他的东溪村保正,从此两人再不联系,就像从未见过一样。

这样,生辰纲又会成为一桩无头公案。

可是,事不凑巧,他紧赶慢赶,来到东溪村的时候,刘唐,吴用等人已经开始盘算了。江湖上不但讲究“见者有份”,而且还有“先来后到”的规矩,公孙胜无论如何是没有理由把吴用,刘唐等人踢出局的。

这样看来,现在这些人即使最后也能顺利得到生辰纲,八个人平分十万,自己也就落下一万两千多,这和自己拿声誉代价换取的结果来比较,有点儿得不偿失。

而此时自己想要退出,也无可能。你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个计划,而且还主动提出来过,现在看到参与的人多了,又不想干,这是几个意思啊呢?

是瞧不起这哥几个儿,还是另有图谋呢?

另外,如果自己退出后,此事又提前走漏了风声,自己是洗不掉通风报信的嫌疑的。

所以,公孙胜只好硬着头皮也要上,只是兴致大减,所以才会在整个事件中一言不发。

然后他身不由己的跟着夺宝小组上了梁山,他是被上梁山啊!

而当宋江上梁山后,公孙胜一眼就看出了他的狼子野心,他心中清楚,宋江和晁盖肯定尿不到一个壶里,梁山以后恐凶多吉少,他不想既捞不到好处,再为这些勾心斗角的事劳神费力,心生去意。

恰好,此时正赶上了梁山探亲休假热潮,公孙胜趁热打铁,也提出了这个要求,他给出的理由特别合理:

感蒙众位豪杰相带贫道许多时,恩同骨肉。只是小道自从跟着晁头领到山, 逐日宴乐,一向不曾还乡看视老母。亦恐我真人本师悬望,欲待回乡省视一遭,暂 别众头领三五个月,再回来相见,以满小道之愿,免致老母挂念悬望。

从此,他就如肉包子打狗一样,有去无回。

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梁山。

当他在宋江“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下逼得再次出山时,心中已经有了计较,就是谈好条件离开这个团伙。

也有可能,他回到二仙山后受到了师父罗真人的责罚和指点,知道现在自己身上等于已经有了污点,如果想立刻彻底和梁山撇清关系,划清界限是不可能的,只有躲。实在躲不开,也只好再次下山,等寻觅到合适的机会再回来。

这就叫“一失足成千古恨,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啊!

而罗真人口中所说的:

汝应上界天闲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云云,就有点儿鬼扯了。其实,这是等于公孙胜被人抓住了把柄,不得不再次出山为他们干事。

毕竟一个道人去拦路抢劫,传出去好说不好听啊!蓟州官府也不可能置之不理。

但是,公孙胜这次复出,也不是无限期的无偿服务,他等于和宋江签下的是对赌协议,那就是到了一定的时机,一定要放他回来,中间关于梁山上的一切事务,他都会配合宋江。

所以,公孙胜这次上梁山后,所做得都是关于技术上的事情,对于晁盖和宋江的权利争斗,对于招安还是造反,他都漠不关心,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宋江带领众兄弟招安,受命攻打辽国来到蓟州趁机拜见罗真人时,罗真人又重申了这个话题,提醒宋江不要失言。

而等到征王庆后,公孙胜提出了回乡要求,宋江再也没有借口阻拦了,只得眼睁睁的看着他离去,公孙胜甚至连送别酒都没有喝一杯,就匆匆的走了。

事实证明,公孙胜选择这时离开是最讨巧也最明智的决定,因为接下来征方腊的战斗,梁山经受了最惨烈的结局。


田获三狐


在梁山,公孙胜是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他身怀绝技,道术通神。师从紫虚观罗真人。他随晁盖等人入伙梁山,火并王伦后,追随晁盖。后跟宋江南征北战,他足智多谋,与吴用一时瑜亮。



他施法布阵,破高廉,擒项充,捉樊瑞李衮。招安后随宋江南征北战,斗法乔道清,神火降马灵,生擒李助。一路战功显赫,叱咤风云。

倘若宋江大军凯旋归朝,班师回京,以公孙胜的丰功伟绩及宋江对他的器重。在朝廷上,功成明显,封官赐爵,必当重用。哪怕朝廷蔡京童贯等奸佞之臣想要铲除异己,迫害梁山好汉,也不敢动公孙胜一根毫毛。这是为何?

一是公孙胜法术高强,未卜先知,无论集合众之势或施阴谋诡计暗算,皆奈何不了公孙胜。

二是公孙胜以道人的身份示人,若是投靠朝廷,必定得到宋徽宗的器重,封为国师都不为过。

诸位一定会想,为何公孙胜会得到宋徽宗器重?既然有如此本事,为何又逃离梁山,不愿意归附朝廷?这里,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北宋以道兴国,凭公孙胜的道法,必定会受到宋徽宗重用

宋太祖赵匡胤对道教和佛教是极为推崇的,当时道佛并重,并无偏颇。但继位以来,为了排除异己,建立自己的统治形象,便以道教中的玉皇大帝作为祖先氏姓,匡扶王权正统。这里有个民间流传的说法,说财神是玉帝的儿子。而财神分九路,最受道教推崇,世人影响力最大的,是北路财神赵公明。因姓赵,便与宋朝的赵姓皇帝产生了某种联系。

既然宋朝皇帝自认是玉皇大帝的后人,为了巩固政权,一统天下,对道教的宣扬自然不留余力。特别在宋徽宗执政期间,道教盛行,佛教没落。连宋徽宗都自封为“道君皇帝”,如蔡京童贯等大臣,也追随崇尚道教之说,谶纬之学。

当时朝廷上下,推崇道教蔚然成风,如刘混康、郭天信、林灵素等道士,奉为天师。可任意出入皇宫大院,或居于权贵宦官之家。与宋徽宗、童贯、蔡京等人讲经说法,论说仙道之术。



当然,这些天师道士初期甄选便能得宠,绝非偶然。若不是修炼得道,占卜先知,岂能入宋徽宗等人法眼?首先站在历史角度上,宋徽宗除了不会做皇帝之外,诸行百艺,道学佛家,样样精通。倘若道士信口开河,在宋徽宗这位行家里手面前班门弄斧,故弄玄虚,只怕人头不保。

这里有提到过的刘混康道士,便是一位真正得道天师。

据鲍慎辞所撰《茅山元符观颂碑》称,"茅山上清三景法师刘混康以道业闻于东南,乃遣中谒者致礼意,欲必起之。混康不得辞,既朝,遂住持上清储祥宫。恩数频频,为国广成。已而求还故山,许之,赐所居为元符观。"徽宗即位后,更为信重,数召至京,并赞曰:"尔冲和养气,得其妙道,学术精深,博通奥旨。救危难以积善,观德业以养高。小大之事,常所访问,尽规极虑,颇勤忠恪。济人利物,功莫大焉。"

一是刘混康道士受到宋徽宗重用,刘道士投桃报李,为宋徽宗断理易数。徽宗见之,对其道学博通,深感钦佩。二是据说宋徽宗继位时,子嗣不多。当时心慕道士刘混康道法高深,便让刘道士为其增福求子。

刘道士掐指一算,说只要把开封城东北角的地势增高,便能多得子嗣。徽宗按此照办,果然接连得子,从此对道教深信不疑,启用了大批道士。本来佛道不二,却被宋徽宗大兴道观,崇道贬佛。

南北朝梁武帝盛兴佛教,而宋徽宗振兴道教。两个皇帝,在宗教的道路上,都走向极端。



宋徽宗当时的手段是以灭佛教,树道教为宗旨。

历史记载:当时“以释教经六千卷内恶谈毁词诋谤道儒二教,命近臣于道箓院看详,取索焚弃之。”朝中被封的道士同官员一样有品级俸禄,又下召把全国的佛寺改为宫观,普通和尚易装为道士、尼姑亦然。

宋徽宗如此推崇道教,以公孙胜的身份和道行,比刘道士似乎更胜一筹。倘若留在朝廷,岂能不受宋徽宗的重用?


二、公孙被逼出山协助宋江,罗真人曾给公孙胜八字真言,命他"逢幽而止,遇汴而还",让他功成名就便离开梁山

公孙胜当时以伺奉老母为由离开梁山,因宋江攻打高唐,被太守高廉法术所败。这时候能救梁山的,唯有公孙胜。

宋江便派出戴宗和李逵去请公孙胜,以解燃眉之急。但为何派出这两人?

一是这两人是宋江的心腹,办事牢靠。而且当时军务紧急,戴宗的神行马甲可日行千里,能快去快回。

二是只要是逼人就范,往往派出的都是李逵。如赚取朱仝上梁山,便是派李逵前往,李逵先杀小衙内,逼得朱仝走投无路,只能上了梁山。李逵所作所为,都是宋江背后操纵。

果然,李逵恫吓公孙胜的母亲,斧砍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大逆不道之事,李逵做尽。逼得公孙胜只能出来见面。这当口,罗真人便让公孙胜下山辅助宋江,替天行道,保国安民。

罗真人在李逵和戴宗来之前,并无劝公孙胜下山。可李逵和戴宗一来,反而规劝公孙胜下山协助宋江。这是为何?

罗真人是得道天师,能未卜先知。倘若宋江遇到一般凡世的布阵打战,皆能应付。可碰到会施展法术的道教敌将,便无能为力。



诸位纵观全书,我们看到武松被包道乙用飞剑断了手臂;矮脚虎王英被郑彪施法术暗袭而亡;乔道清法术高强,李逵、鲍旭、鲁智深等人战将皆被他擒获,逼得宋江差点自尽。这些梁山的顶级战将,碰到会施法术的敌手,且其奈何?

可见,若是公孙胜不出山,梁山众军马早就被几个会法术的敌将弄得全军覆灭了。

罗真人是响应天道,这跟宋江替天行道是吻合的。所以,为了协助宋江开创梁山的宏图伟业,才让公孙胜下的山。



临走前,罗真人送了公孙胜八个字“逢幽而止,遇汴而还”。从历史来讲,道教尊崇黄老之术,无为而治,贵柔守雌。无为便是要求朝廷不要过多干涉黎民百姓,让人们安居乐业,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政治上,也不会刻意追求丰功伟业和霸权天下的意图。

如范蠡和张良,都是道教思想,辅助帝王,匡扶正义后,便功成身退。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大名之下难久居,久受尊名而不祥。

所以宋江平定淮西后,班师返回汴京。公孙胜想起罗真人"遇汴而还"的话,心无挂碍,便向宋江请辞。返回蓟州二仙山,理由是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

罗真人和公孙胜既然是得道仙人,对宋江等梁山好汉的未来的遭遇已有预知,所以公孙胜不贪图荣华富贵,封官进爵,毅然离开宋江,归隐入林。真乃明智之举也。




湾火


这是问题的切入点很好,是梁山很特殊的一个人物入云龙公孙胜,但结论是不对的,第一,公孙胜的特长并不是谋略,这点远远不如吴用;第二,他也没有逃离梁山,而是功成身退。

且听红尘君细细道来:

公孙胜的定位——其实是宗教领袖

读过《水浒》的人千万都不止,但是绝大部分都把公孙胜当做“法师”来看待了——这个还可以理解,毕竟斗法过数次,也有人说他是军师——这个就更离谱了,大家从头到尾可以看看,公孙胜出谋划策过几次?

公孙胜的真正定位,其实是宗教领袖。

其实历史上真正比较成功的造反,都需要一些信仰方面的指导,这样才会让下面人更容易凝聚起来,而且战斗力和士气也能大大提高。

比如最早记录的陈胜吴广起义,吴广就半夜里去假装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这就是信仰的雏形,意思陈胜乃是天命之人,让大家放心跟着他干。

后面的张角三兄弟起义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就说自己是“天公将军”,还喊出什么“苍天当死,黄天当立”的霸气口号,朱元璋他们假托明王,白莲教是弥勒再世,洪秀全则是拜上帝教。。。

而梁山呢,自然也需要一个宗教方面的旗帜和代表人物,公孙胜的师傅罗真人乃是当世道教的领袖之一,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所以公孙胜什么呼风唤雨斗法是假,梁山的宗教领袖才是真。

公孙胜并没有逃跑,而是功成身退

这问题的第二点也有问题,公孙胜其实第一次下山,就是因为看到宋江取代晁盖势在必行,但他不愿意像吴用那样直接投靠过去,但是跟着晁盖也是独力难支,所以只能退避三舍。

但是没办法,宋江在掌握了梁山大势之后,觉得公孙胜这个角色必不可少,所以才让戴宗带着最忠心的铁杆小弟李逵,威逼利诱,双管齐下,硬是以公孙胜的母亲为“人质”,逼得公孙胜不得不出山。

但是二次上山之后,公孙胜也是兢兢业业的完成了自己的职责,直到打败王庆之后,他想起了师父的叮嘱,这才告辞宋江而回。

为何呢?因为一旦打败了方腊,那他就极为尴尬了,朝廷也许能够容忍宋江这种“贼寇”,但绝不能有一个“邪教”的导师,到时候他必死无疑。

结论

所以公孙胜这才选择功成身退,正符合他们道教的创始人老子的叮嘱——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红尘如镜


如果说梁山好汉里谁最能打,武力最强,肯定会引发一波讨论,如果问梁山好汉谁的个人本领最强,那肯定公孙胜无疑。

为何呢,公孙胜是术法大师,在水浒里面,露面争斗的法师里面数他最强,而且有着碾压其他法师的实力。其他就算不怎么厉害的法师,比如高廉、樊瑞等人,足够让众人焦头烂额,如果公孙胜发挥一下,估计其他一百零七人加起来也不是他对手。公孙胜就是这么厉害,其他好汉跟他不是一个等级的。

但是呢,一个人太厉害了,与众兄弟压根就是两个世界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处兄弟呢,所以公孙胜早期并没有展现手段,甚至智取生辰纲一段公孙胜出现的都莫名其妙,毫无存在感。

智取生辰纲的老大是晁盖,开始刘唐找到晁盖,说要送他一场大富贵,原来这刘唐不知道从哪打听到梁中书为给老岳丈拜寿,准备了十万贯钱财礼物,他来找晁盖准备半路抢劫了这份不义之财。可以说,整个智取生辰纲刘唐算首功,他提供了消息来源,并给出了劫道的建议。



这个刘唐是个粗人,脑子还有点问题,偏偏给予消息这样重要的活计是他提出,着实让人有些疑惑。这时候公孙胜出现了,他来找晁盖的目的跟刘唐一样,也是来说打劫生辰纲的事情。按照常理来说,这等大事由公孙胜提出来,也显出公孙胜高人的本事,但是前面刘唐已经提出,公孙胜给出的消息就显得多余了。后面公孙胜也没有发挥什么作用,除了算出押运生辰纲的人会经过黄泥冈之外,就再无用处。而这个消息,刘唐自然也能打探出来,无非花费点时间体力罢了。公孙胜的出现,除了应征晁盖那个北斗七星梦之外,就再无用处。就算抢到了生辰纲,要搬运货物,自有刘唐三阮这些人做苦力,也用不到公孙胜啊。后来可能作者看公孙胜如此不作为实在说不过去,就让他在石碣村众好汉准备逃往梁山时,做了一场法,阻挡了一下官兵追击。实际上就算没有公孙胜,他们也逃得掉。公孙胜就如鸡肋一般存在。

不过公孙胜长得好,一副得道高人的样子,名气也大,大家都重视他。所以排名仅在晁盖、吴用之下,后来最终梁山排名,公孙胜也是排名第四,这个公孙胜,发挥过什么作用呢。先说前半阶段,前半阶段就是公孙胜认识晁盖一直到宋江上梁山这一段时间,公孙胜自从石碣村卖弄了一点法术之外,就再无作用。公孙胜自己也知道自己这个情况,看他怎么说:

自打上了梁山以后,公孙胜是天天吃酒吃肉,并没有展现高人的风采。不过那时候也不能怪他,晁盖执掌下的梁山,基本上没有任何长进,进来的时候啥样,后面就是啥样,直到宋江进来以后,一下子带来了二十多条好汉,梁山这才算有所规模。而宋江明显要在梁山安营扎寨,他来了以后当了二头领,马上回家把老爹接过来。公孙胜估计早就待着没意思了,正好找个借口,你宋江不是接老爹吗,我就有个老娘要伺候,借机离开。一干人当然不愿意了,最后晁盖给他来了个百日之约。说你到时候一定回来啊,不能失信,公孙胜满口答应。

实际上,公孙胜早就不想呆了,估计他自己琢磨一下,都觉得此行是个笑话。劫取生辰纲,本来自己还可以邀功,结果刘唐这个俗人知道的比自己还早,压根就没自己啥事。上了梁山以后,个个都是粗人,只有吴用还算个文明人,但是吴用醉心功名,显然跟自己不是一路人,公孙胜心里很憋屈。现在宋江来了,梁山大规模扩张,更没自己啥事,早早离开是正经。而且公孙胜此去是抱着一去不复返的决心。

为何说公孙胜是一去不复返的决心呢,看他走了那么多天,压根就没有回梁山的迹象。梁山那时候也热闹,没人想起他。直到后来因为柴进的事,惹了高廉,那高廉是个会法术的,梁山好汉再能打,面对一个法师也无能为力,这才想起公孙胜来。最后派的是戴宗和李逵两个去请公孙胜。结果见了公孙胜怎样呢:

看看吧,戴宗都要叫公孙胜爸爸了,公孙胜还是不想回去,不过呢,公孙胜也没有把话完全说死,也就是说,这时候公孙胜能不去就不去,如果非要去,也要先跟师父说一声才行。后来找了他师父罗真人,他师父说你可以去,这才去了。

为什么公孙胜一定要见罗真人呢,实际上除了他自己不想去,想找个理由之外,就是公孙胜很了解自己水平。那个时候公孙胜虽然是个法师,但是还不到技压群雄的地步。罗真人就说你啊,水平跟高廉差不多的,现在我给你一套五雷天罡正法,这时候公孙胜才有了在世俗界独领风骚的本事。也就是说公孙胜很有自知之明,不去救宋江,不仅仅单纯是因为他不想去,还有考虑到自己实力问题,到时候跟人斗法,如果打不过说不定直接就交代了,救不了宋江自己还白白送死,还不如在这修炼呢。这个罗真人是他师父,既然要他去,总不能让他送死,传了一套真本事给他,公孙胜这才放心,要不然,他还真不敢去呢。正是因为罗真人如此厉害,公孙胜就很听他话,罗真人交代了句“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公孙胜当然得听了。

回去以后,公孙胜很快战胜高廉,立了大功,至于以后嘛,反正遇到敌人有法师的时候,公孙胜就出面搞一搞,反正跟他差距都不小,无往而不利,但是呢,如果对方没有法师输出,他也绝不会主动挑事情。他不仅帮梁山解决了很多麻烦,还自己收了几个徒弟,可以说功果满满,除了公孙胜之外,梁山兄弟里还有一个法师樊瑞,跟着公孙胜学习了一阵子,也堪大用。打完王庆以后,宋江回京城请功,公孙胜想到遇汴而还这句话就直接跟宋江说句告辞,直接离开了。他本来在梁山待得就不是很情愿,何况这是师父说的话,一定要听的。

不得不说公孙胜可以算是梁山的守护神,有他在,梁山好汉一个没挂,他走以后,梁山打方腊,这好汉死的那个快啊,简直如切瓜分片一般。公孙胜如果在,起码对付方腊一方的几个法师绰绰有余。不过公孙胜在乎吗,显然他不在乎的。终究不是一路人,前面一路保驾护航,他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一览众河小


不请自来

《水浒传》是我国如今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非常优秀的古典名著,梁山上的108人的故事和事迹有很多已经家喻户晓,其中“入云龙”公孙胜是一个特点非常鲜明的人物。


公孙胜是河北人,罗真人的大弟子,道号清一先生,人称“入云龙”,不但武艺高强,还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和晁盖等人夺取了生辰纲之后一起上了梁山。公孙胜主要的战绩是在大闹华州府时击败了混世魔王樊瑞,在攻打高唐州时打败了太守高廉,在征田虎的时候打败了军事乔道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孙胜在梁山的作用非常多,而且也是最初上梁山的元老人物,虽然之后不受重用,但是必定不是一个被排挤在外的人,那么为什么公孙胜第一个选择了离开梁山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公孙胜是修道之人,虽然参与了夺取生辰纲,但是钱财声明却并不是公孙胜所追求的,修道之人,学习道家思想,必须学会清静去除杂念,所以对于公孙胜来说功成名就并不是他正真需要的,在征完田虎以后,朝廷封赏梁山众人,公孙胜在这时离开也体现了他心中的道家思想。

第二点,公孙胜在离开家里前受到师傅罗真人的交代,牢记罗真人说的“遇卞而还”,在征田虎之后,梁山众人需要前往汴梁受封,所以在回去的路上公孙胜离开了,这也是他师傅的要求。


第三点,公孙胜在梁山上没有发挥真正本领的机会,这点有人会反驳,公孙胜的法术帮助梁山打了很多胜仗,怎么没有发挥的机会?但是本人要问的是公孙胜真正的本领真的只是法术吗?其实并不是,从公孙胜入云龙的称呼中就可以看出来公孙胜真正的本领其实并不是法术,“云龙”在古籍中记载,是非常著名的阵法,其阵法高深莫测。所以公孙胜的强项在于排兵布阵,而梁山只是把他当做一个法师,主要的战争环节并不讲究什么高深的阵法,所以公孙胜并没有发挥的机会。


第四点,也是最重要一点,公孙胜看清了梁山的真正面目,公孙胜最初与晁盖等人夺取生辰纲,是为了心中的正义精神,而公孙胜修道者的身份也他有了心怀家国的理想,他希望通过梁山的“替天行道”帮助更多穷苦的人们,但是当他发现梁山上的众人并没有做到当初他们的誓言,所以公孙胜怀着失望,离开了梁山。

公孙胜其实是一个理想主意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帮助,来完成自己的家国情怀。但是现实中的人心丑恶却给了他狠狠的一巴掌,让他看清了他的理想只是空中楼阁,所以他在回汴梁的路上只留下了一个绝望的背影。

更多文章请关注二胖品文化


二胖品文化


另类拒答题:-)

梁山整个团队中,宋江、卢俊义、吴用等高层人物都是官僚士绅阶层,下面还有杨志、杨雄、索超、秦明、孙立、关胜、呼延灼等在官场不得志的武官,当然,像林冲那样呗欺负到暴走的仅此一例。

如晁盖这样的职业惯犯,其实并不多,其他如李逵、武松、石秀这样穷凶极恶的社会闲散人员寥寥无几,

从梁上一百单八将的构成来看,农民只有一个九尾龟陶宗旺,仅此一人而已。

所以说,即便是没有宋江,梁山上把持话语权的三十六天罡中,招安也必将是主流声音。

公孙胜在梁山上属于异类,他是道士出身,家中有老母需要赡养,上面还有个师傅罗真人以及众多徒子徒孙需要帮衬,所以说他最好的抉择就是退隐。

因为他知道,造过反的人,官府很难再次相信,更遑论重用了,等待宋江等人的必定是一条不归之路。

题主说的“谋略智慧不输吴用”,貌似吴用很有谋略智慧的样子,另类君呵呵一笑百媚生……


另类文史


“入云龙”公孙胜是梁山是梁山“四大常委”之一,也是水浒中最神秘,最完美的一个英雄形象!从一开始的出场,到最后老去,没有看到他有过一丝的狼狈不堪,什么时候都是一副从容自如,飘然出群的不俗。宋江是老大不假,出场就是一个“孝义黑三郎”,不近女色,还包养外室,自找绿帽带,走哪哭哪,动不动就下跪,整个就是个娘们都不如的样子。写了反诗,干脆坐在粪堆里打滚,这也只有猪才干的出来吧!不说他了,腻歪!

说个牛人,“玉麒麟”卢俊义,天下无敌手的存在,老婆也看不住,一样戴着绿头巾,武功高,还差点送了命。再说吴用,还智多星哩,朱武比他靠谱许多,弄个“智取生辰纲”,漏洞百出,几天就破了案。除了智商不咋地,人品也差劲!墙头草一个。

一说就跑题了,接着说公孙,估计是人出家了,心还牵挂尘世,带着一桩“天大富贵”引出“七星聚义”。小时候不明白,他道术了得,呼风唤雨,洒豆成兵,干嘛不自个干?非弄成七份不可?呵呵!

等到了梁山,时间一久,发现这晁盖白赢了个“托塔天王”的大名,啥事都不干,还指望他作什么救民于水火,没门!心就冷了一半。等宋江一来,他一眼就看穿了宋江的心思,一腔情怀彻底凉凉了。

后来那些事,大家都清楚,不浪费时间了。

明确一下,这不是逃跑,是远离争斗,修身养性去了。


白亦诗部落


单纯的从梁山的矛盾或者公孙胜的性格来分析这个问题未免过于老套,今天逻辑文史姨从小说的写作手法上来简单和大家聊聊为什么一清道人必须“逃”离梁山。

首先,我们都知道《水浒传》里的故事背景是北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本历史类小说去看。但《水浒传》除了本身的历史性外,其实里面也穿插了不少神话或者是玄幻元素,比如小说在一开始就明明白白的告诉读者,梁山108将就是洪太尉不小心从伏魔之殿里放出来的,他们可是妖星转世,自然要聚在一起。我们自然也可以发现在小说中出现了许多常人难以理解的桥段,比如秦明、扈三娘等人在全家被杀后还能原谅宋江,我们大可不必推敲他们的脑子是否有问题,施公的一句“妖星契合”,把所有的尴尬都完美的解释了。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出现了妖术和法术的概念,这无疑给羸弱的宋朝加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公孙胜是全书第一个出现的梁山法师,也是梁山的第一法系输出,法系攻击要比物理攻击直接的多,所以就算是强如卢俊义,在李助的剑法面前也是个“弟弟”。可施公要考虑小说的整体逻辑性,因此关于法师的剧情安排总是很不打紧,例如公孙胜完全可以施法夺取生辰纲,但他却非要找晁盖;梁山大小战役只要公孙胜一出手,对面就的团灭,但施公就是不让他动。所以,关于法师的设定本就有些突兀,施公为了让剧情合理,只能无限制的缩减法师的戏份。

等到最后,公孙胜居然提前跑了…

我们可以再整体回顾下公孙胜“出逃”前的表现。在宋江上梁山时,公孙胜第一次以探母为由离开,这期间梁山又以暴力套了不少好汉上山。等到在高唐州时,高廉的法术过于厉害,宋江只得再请公孙胜出山,于是公孙胜再度加入梁山,斗法击败高廉。后来樊瑞以妖法攻山,公孙胜赶到赢樊瑞并收其为徒,在芒砀山篇章后,公孙胜直到征辽时才略施小法破了贺重宝的迷雾,也就是说这一段时间无论是斗童贯还是斗高俅,公孙胜都在隐形,而以妖术著称的樊瑞在上梁山后丝毫没有法术表现,他被宋江当成步兵挥舞着流星锤上阵杀敌。等到河北篇,樊瑞有幸秀一下自己的法术水平却被乔道清按在地上摩擦,而公孙胜一来,轻易的击败了乔道清。田虎阵营中同样厉害的马灵则是被鲁智深所擒,这二位厉害的法师后来和其他河北降将一起加入梁山,在淮西之战中大放异彩。征西胜利后,孙安暴毙,他的老相好乔道清就急着要走,马灵看乔道清走了自己也不留了,接着公孙胜想起师傅的叮嘱也选择了离开,自此梁山只有樊瑞一个法师了。

也就是说,当故事进行到方腊篇章时,全书还在活跃的法师只有樊瑞了(南军的包道乙和郑彪暂且不提)。乔道清和马灵的出现让法术大戏上演到了极致,二人又匆匆离去让人过瘾不起来。高廉虽然是反派角色,但他也算得上是朝廷方含有的法师,就是这么一个稀有职业,还被雷横给砍了。

所以,施公最后,还是没有让法师发挥他的余热。那么为什么要给樊瑞继续安排戏份,是因为宋江征方腊必须得胜利,才能为他们回京之后的悲剧找好出发点,如果樊瑞不在,仅凭包道乙一人,梁山大军就得全军覆没。所以包道乙和郑彪战死后,方腊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征南胜利后,樊瑞理应为国效力,但是,他也选择了离开。

最终,小说中出现的所有法师全部谢幕,我们不得不佩服施公的“圆场”能力啊。那么为什么施公要给法师安排如此的剧情,其实我们就应该从历史角度去分析问题了。《水浒传》的编年是个很有意思的设定,在高俅上位折腾王进时,时间大约是在正和元年(1111年),而征方腊时时间到了宣和五年(1123年),这年九月征方腊结束,宋江领着幸存的头领进京受封,到了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卢俊义被害,四月,宋江、李逵死,五月,吴用、花荣死,六月,宋江等人给赵佶托梦诉冤,梁山好汉至此宣布“团灭”。宋江的死对赵佶来说是不痛不痒的,但他不知道,如果回到现实世界中,再过两年,金兵就要打上家门了。

靖康事件对北宋来说是彻彻底底的耻辱,如果在金人围城时,赵佶身边有樊瑞在,或者说是有高廉在,我想北宋王朝的气数也不会就这么没了。我并不认为在北宋法师的无差别打击下,金兵还敢迈入皇城一步,但很不幸,施公并没有扭转历史的意思,所以北宋还是那个北宋,没有法师,没人能呼风唤雨,等待它的结局只有灭亡。

同样的,小说中除了法术外,施公对阵法的演绎也很夸张。《水浒传》中的阵法已经脱离了行军打仗的范畴,而是如同《封神演义》中那种真正的玄幻意味,自然,朱武最后也得走。

所以,公孙胜的出现和出走就是个错误,让他和其他法师一齐落幕,只是为了不破坏历史进程罢了。


所以公孙胜没跳反就已经不错了…


逻辑文史游


公孙胜从小好习枪棒,学成多种武艺,因学得一家道术,亦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其入云龙。公孙胜为人重情重义,嫉恶如仇。云游江湖时结交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后因事情败露一起上了梁山。

林冲火并王伦后晁盖当上了首领而公孙胜也算是坐了第三把交椅,到宋江来了之后梁山分裂成了一个以晁盖为首和一个以宋江为首的两个帮派,宋江拉拢原来的二把手吴用而吴用也有意交好宋江。公孙胜无意也明白斗不过宋江所以以探母为名第一个离开了梁山。

后来为了帮助宋江攻打高唐州公孙胜再次出山。 之后也为宋江的多次征战也立下了许多功劳,但是公孙胜深知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且他也看不惯尔虞我诈腐败透顶的官场,在平定淮西后,宋江准班师备回朝,此时公孙胜再次向宋江辞行隐居山林,最后享年82岁,得以善终。


牛城小五


中国是一个充满具有智慧和传奇色彩的国家,每个朝代都会出现一些具有通天智慧的传奇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改变着历史或者国运,这些人不但能纵观全局,总揽天下,而且能改变时局,扭转乾坤。这样的大能者,就像在下一盘大棋,我们称之为布局者。就像春秋战国时代的鬼谷子,三国时期的水镜先生……

那么在水浒传里,也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那就是一清道人入云龙公孙胜的师傅~~罗真人。

洪太尉放走了一百零八个被封印的天罡地煞,若干年后,这些人投胎转世之后,定然会不同寻常,势必要有一番作为,虽说不上能把大宋搅得天翻地覆,但也够血雨腥风的,给风雨飘摇的北宋添了不少麻烦,让宋徽宗头疼不已。把水泊梁山这帮贼寇和田虎,方腊,王庆并列在一起,成为心头大患。

那么这些天罡地煞所带来的,那就是再给北宋捅一个大窟窿,国内陷入战乱,老百姓流离失所,辽金全面入侵,大宋朝更早的完蛋。他们的所作所为带来的祸患远远不及他们的价值观带来的隐患,极大的影响了当地民众,人们羡慕嫉妒,以匪为荣,(从打渔的阮氏三兄弟就能看到,这些底层老百姓是多么艳羡和向往那些梁山贼寇的生活,以至于后来的金钱豹子汤隆这样的手艺人,病大虫薛永这样的街头卖艺人,没面目焦挺这样的生意人,只要有机会,那就是天赐良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结局也就是这样。

时局动荡,岌岌可危,这时候,该大能登场了。具有通天彻地,洞晓玄机的罗真人,和鬼谷子一样,采取了和面团的办法,想办法把这些妖魔弄在一起,委派了得意弟子一清,寻找了一个药引子和一个恰当的时机,那就是晁盖和生辰纲,千回百转,把这些天罡地煞揉捏在一块,到这个时候,公孙胜的第一个使命也就算完成了。具有道德天心的入云龙,自然看不起那些世俗的黄白之物,生辰纲到手,他从未索取,直到三山聚义,妖魔凑齐,他才飘然而去。

变害为利,是罗真人的第二步棋。尽管梁山好汉不同于其他劫匪,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还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但是对朝廷和当时的局势来说,终归是心头大患。如何变害为利,是罗真人的高招,宋江的愚忠和功利思想,以及他的那种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小算盘,和朝中奸党的排挤与陷害,罗真人自然是心知肚明,了如指掌。所以在第二次宋江再次邀请公孙胜时,罗真人对一清做了安排,再一次让弟子远离是非,脱离尘嚣,作为罗真人的高徒,自己已经是看破红尘的公孙胜而言,自然对罗真人言听计从,高官厚禄从不放在眼里,所以再一次飘然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