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公孙胜,为什么没有参加南征方腊?

李易阳风水命理


入云龙公孙胜,是《水浒传》中特别神秘、极有眼光的一个人物。

水浒剧情、梁山基业起源于当初的智取生辰纲,这是一切的基础。而智取生辰纲的是这八位好汉:公孙胜、晁盖、刘唐、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

其他七人都好说,本就是俗世中人。但公孙胜不一样,他是二仙山紫虚观罗真人的弟子,学得一身道术,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这并不是夸张,后来多次施展过。

这种传说中的世外高人,似乎餐风饮露才是正经,为什么要参与俗事?他仿佛是一个引子,引出后面的这些事。

后来大家到了梁山,原梁山寨主白衣秀士王伦嫉贤妒能不得人心,被林冲所杀。晁盖被推举为新的寨主,吴用为军师,第二头领,公孙胜是第三头领,与吴用同掌兵权。

一离梁山

宋江上山后,公孙胜以探望母亲、参拜师父为名回了家乡,从此一去不复返。劫生辰纲时他没想起母亲和师父,晁盖在世时他也没想起,宋江一来,好了,他必须回去尽孝道了。这其中怎能没有猫腻?

从玄学的角度,公孙胜这是已经完成了任务,把众好汉聚引到一处,可以功成身退了;

从现实的角度,公孙胜极有可能看出了宋江的真实想法,知道梁山没有未来,在此也无法得志,索性离开。

二离梁山

宋江攻打高唐州时,败于太守高廉的妖法,吴用让戴宗去蓟州寻公孙胜,李逵也随同前往。

按理来说,公孙胜虽然人不在梁山,实际上还是梁山的一份子,梁山有事,他能不伸出援手吗?但事实是,公孙胜根本不想再管梁山,百般推托,戴宗用了些办法,求得罗真人的同意,公孙胜才无可奈何的下山相助。

之后公孙胜在斗法中打败高廉,宋江才能大破高唐州。此后,攻打芒砀山、智取大名府、二败高俅,公孙胜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梁山被招安,公孙胜也没有立刻离开梁山,而是又跟随着宋江征讨辽国、河北田虎、淮西王庆等势力,建有奇功。

平定淮西后,宋江搬师回朝,到了东京汴梁城外的陈桥驿,公孙胜向宋江辞别。原因书里解释了,说是下山前罗真人曾嘱咐过“遇汴而还”,公孙胜认为这个“汴”就是指汴梁,因而离开。

可在我看来,这分明就是公孙胜觉得自己已经够对得起梁山了,道不同不相为谋,可以两清了。

【结语】

当初,公孙胜是主动找到晁盖一伙的,此前他既没有被官府通缉,也没犯下什么大案,清清白白,不存在“逼上梁山”的情况。他想劫生辰纲,表面上看是因为这是不义之财,劫之可济贫,实际上也是对朝廷不满,想要换个新天地,做出一番事业。

晁盖也有这样的志向,所以公孙胜一直跟随他;宋江上位后,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公孙胜就发现此人还想对朝廷尽忠,一心想的是打出名气后让朝廷招安。

这当然不是公孙胜想要的,所以他回乡修道了。其实当时他还有另一种选择,揭开宋江的真面目。但是,宋江早已开始部署,深得兄弟们信任,人还未到梁山,梁山已经尽是他的传说。

这种情形下,公孙胜说什么都是枉做小人。还不如什么都不说,翩然离去,以后还能和兄弟们有几分香火情。

总之,公孙胜没有参加南征方腊,是因为他极有眼光,知道梁山成不了大事,所以早早离去。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公孙胜是个道人,道号一清,一加入晁盖的抢劫集团就坐上了第三把交椅。上梁山后,林冲火并了王伦,大家在重新排定座次的时候,林冲让完了晁盖、吴用,接着就让公孙胜,并且说以上三人,“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后来山寨上来了一个宋江(晁盖死后来了一个卢俊义),公孙胜坐上了第四把交椅,但实际地位作用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也就是说,公孙胜始终处于管理决策层,是核心领导层的一员。

为什么公孙胜不选择南征方腊?

答案实际上很简单,因为罗振仁知道这个秘密,暗示宋江,建议他不要攻击方拉,否则就没有好的结局。那时,凉山军队征收了廖,当他在漳州时,宋江渴望参观二仙山,因为他渴望罗的真名。后来,宋江要求罗振仁指出迷宫,罗振仁送他8句话。

忠诚度较低且忠诚度较低。你颜公,月亮很明亮。在冬天的初期,鹅正在飞翔。梧桐楚薇,关禄也一样。

前四句话意味着忠诚的人很少,而且征云(云燕),但就像月光一样,虚伪是不正确的(月亮本身不发光,只反映太阳的光芒) )。这是为了警告宋江你是一个忠诚而忠诚的人。毕竟,它只是少数。裁决法院不会接受。您建立的声誉无法保留。

最后四个字意味着每年冬天,鹅都会分开,从无棣开始到楚末,你会成名。

但最后四句话有另一种含义。所谓的“开始”就是“党”;所谓的“冬天”就是“蜡”,“冬天的开始”是“党遇蜡”,即方腊,而红艳的比喻是兄弟。因此,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当你遇到方拉时,你和你的兄弟将被阴阳分开,生与死将分开。


新加坡负十四


说到这个公孙胜其实在《水浒传》里面还是非常厉害的,感觉是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虽然公孙胜厉害是厉害,智谋也高,但是最后他竟然没有参加征讨方腊,难道是他不够仗义吗?下面让我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公孙胜的性格和志向使然

出征讨伐方腊前公孙胜谨遵师嘱辞别大伙,没有参与征方腊之战,也没有去邀功而是主动脱离众好汉的第一人,这是公孙胜的过人之处。公孙胜先后两次脱离梁山!第一次理由是: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这是出于孝字为先无可厚非。

第二次理由更是牵强:谨遵师命,归山修道。在我看来这些无非是找个缘由,离开宋江队伍,离开战争的是非之地。公孙胜一生刚正不阿,劫富济贫,淡泊名利,喜欢云游四海,过闲云野鹤般生活。

二、公孙胜师父罗真人的叮嘱

书中有介绍,“入云龙”公孙胜有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道法,且多次运用道法助宋江等人一臂之力,他的师父半仙罗真人更是仙骨道风,多次预言到了后面会发生的事情。罗真人想必已知此去征讨方腊凶险至极,自然不会让爱徒前往,其中利害关系恐怕早已告诉公孙胜了。

罗真人信奉“苦恼是最好的老师” 的人生哲学,培养出了见首不见尾的公孙胜,公孙胜下山到梁山经历了磨难,取得了实习经验,完成了师父的“作业”,为最终修成正果打下了基础!






阿祥看剧


文人金圣叹甚至说过,“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可见《水浒传》其中情节之奇妙,古今皆称赞。然而在决定梁山命运的征方腊之战中,公孙胜没有参加哪。

我认为公孙胜不参见征方腊之战有两点原因

1.前文铺垫,在攻打高唐州时,太守高廉精通妖术,众好汉不可敌,只得去向正在二仙山学法的公孙胜求救。其师傅紫虚观罗真人法力高超对于众人的求救不以为然并说道;“吾弟子已脱火炕,学炼长生,何得再慕此境?”可见在罗真人眼里梁山是火坑,或者这俗世就是一个火坑,但碍于发现徒弟因为思念山下兄弟的安危已经心乱如麻,只得放人,且定下规矩“逢幽而止,遇汴而还。”看来罗真人对于梁山众人的未来已经看透。

2.就是公孙胜的存在过于突兀,且能力太过bug,可以说只要有公孙胜在遇山移山,遇水渡水。征方腊是《水浒》悲凉结局的重要环节假使公孙胜还在水浒经典结尾不复存在。还有一点公孙胜对于宋江没有好感。

十分突兀的人物角色公孙胜

公孙胜家有老母,且也有授业恩师,却在云游人间时帮助晁盖劫“生辰纲”落草为寇,似乎毫无理由,只得相信是看中了晁盖的人格魅力,或者就是想证明自己能力要大干一场,然而却在宋江到来后,以回家看母亲为由,离开了梁山。很多人分析是因为公孙胜看透了宋江的野心,大概也是如此。

《水浒》想要把公孙胜描写成,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决战千里之外的张良角色,却把公孙胜描写成了梁山里法师的存在,文有吴用,武有林冲等,只有遇见不好解决的妖魔外道,才体现出公孙胜的厉害,不得不说,这种人设很是奇怪。所以如果公孙胜长期存在,必然会有人设混乱的情况。因为智多星吴用辅佐宋江,神机军师朱武辅佐卢俊义。各有分工。公孙胜的存在属实尴尬。

武力值太高,可以说是梁山好汉中无敌的存在,假使全程都在,则《水浒》或许变成神魔志异。

我们看看公孙胜在击破高廉时《水浒》的描写,并没有描写公孙胜多厉害,但看他击败的敌人高廉有多厉害就可得知。


高廉见回了风,急取铜牌,把剑敲动,向那神兵队里卷起一阵黄沙,就中军走出一群猛兽,但见:狻猊舞爪,狮子摇头。 闪金獬豸逞威雄,奋锦貌貅施勇猛。 豺狼作对吐獠牙,直奔雄兵;虎豹成群,张开巨口,来啮劣马。 带刺野猪冲阵入,卷毛恶犬撞人来。 如龙大蟒扑天飞,吞象顽蛇钻地落。把梁山一众好汉是难住了,智多星也没有办法对待妖术。

此时梁山阵容是由宋江,吴用亲自带领的还有着林冲、秦明、花荣、朱仝、雷横、李逵、李俊、张顺、杨雄、石秀等阵容强大、猛将众多的梁山人马。却被一个高廉拦住阵脚。在公孙胜出场后

高廉在马上见了大怒, 急去马鞍鞒前,取下那面聚兽铜牌,把剑去击。 那里敲得三下, 只见神兵队里卷起一阵黄砂来,罩的天昏地暗,日色无光。 喊声起处,豺狼虎豹,怪兽毒虫,就这黄砂内卷将出来。 众军恰待都走,公孙胜在马上,早掣出那一把松文古定剑来,指着敌军,口中念念有词,喝声道:“疾! ”只见一道金光射去,那伙怪兽毒虫, 都就黄砂中乱纷纷坠于阵前。 众军人看时,却都是白纸剪的虎豹走兽,黄砂尽皆荡散不起…

在看看其他战役

1.攻打芒砀山时,公孙胜摆下八阵图,擒获八臂哪吒项充、飞天大圣李衮,降服混世魔王樊瑞

2.二败高俅时,公孙胜作法祭风,协助刘唐火烧官军战船。

3.征讨辽国时,公孙胜在幽州青石峪破除统军贺重宝的妖法。 后又以五雷天罡正法,协助宋军大破太乙混天象阵。

4.讨田虎时,公孙胜与关胜、呼延灼一同镇守卫州。 后在五龙山与乔道清斗法,先用法术操纵兵器在空中打斗,又召唤出神兽相斗。乔道清尽皆不敌,大败而逃,遁入百谷岭。

5.讨王庆时,卢俊义在南丰之战中大战金剑先生李助,却不敌李助的剑术。这时,公孙胜随中军杀到,以法术使李助手中剑脱手落地。

可见公孙胜的法力在《水浒》里已经属于不和谐的存在,而公孙胜又十分清楚宋江的为人,他要用兄弟们的命换自己的一世忠名。所谓替天行道,早已经变味。

所以在梁山众人即将前往汴京领命,去征讨方腊时,公孙胜就以师命为由退伙,回到二仙山继续修道。就结局来看是十分睿智的选择。


阐释君


应该是故事情节需要,我对公孙胜没去讨方腊这个章节有印象。看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惨烈的结局就是征讨方腊,去时103好汉回来活着的仅38人。出征时,金大坚、皇甫端被徽宗留下御前差用,萧让被太师留府中代为执笔,乐和被王都尉调走,正儿八经自己脱离梁山队伍唯一之人就是入云龙——公孙胜。

公孙胜其人及能力、性格

公孙胜——绰号入云龙,道号“一清先生”,清风道骨,相貌堂堂,穿短袍,背古剑,自幼跟随道家高僧罗真人习武,十八般武艺皆通,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梁山上稳坐第四把交椅,被宋江誉为军师,每每在作战中发挥奇用,是梁山上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

公孙胜的离开有其自身原因也有当时的大环境。

公孙胜上梁山是劫了生辰纲后,当时的情况梁山伯是唯一的栖息地。公孙胜在梁山上先是帮助晁盖灭了王伦,后劫江州法场救出宋江,为盘踞水泊梁山完成开创基业迈出的的第一步。其后助梁山好汉攻打高唐州,用罗真人所教“五雷天心正法”大破高廉妖术救出柴进,帮史进攻打芒砀山,破樊瑞的妖法并收服樊瑞归梁山所用。梁山受招安后,公孙胜遵师诲,匡扶正义,替天行道,随宋江平田虎,胜王庆,破大辽。功成名就后在发兵征方腊前夕急流勇退,回苏州潜心修道侍奉老母。

师傅的八字真言“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出征讨方腊前公孙胜谨遵师嘱辞别大伙,没有参与征方腊之战,也没有去邀功而主动脱离众好汉的第一人,这是公孙胜的过人之处。

公孙胜先后两次脱离梁山!第一次理由是: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这是出于孝字为先无可厚非。第二次理由更是牵强:谨遵师命,归山修道。在我看来这些无非是找个缘由,离开宋江队伍,离开战争的是非之地。公孙胜一生刚正不阿,劫富济贫,淡泊名利,喜欢云游四海,过闲云野鹤般生活。第二次的离开可以说是公孙胜最明智的选择,也可以说是道法高超的公孙胜算出来的,从而选择退避三舍,不理人间事事。

水浒传中公孙胜是一位值得尊重的人物,处世坦然,清心寡欲,头脑清醒,大局观很强,心很善良,有一颗为百姓着想的胸怀。还有着一个清醒的头脑,在当时朝政尔虞讹诈腐败下,他能安详平稳的过完一生,靠的就是他的超凡见识和急流勇退的决心。

结束: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何尝不是这样,如能做到大彻大悟,随遇而安,看破红尘,这是何等的境界!只可惜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智者少之又少。


金彬全


“入云龙”公孙胜在《水浒传》三十六天罡星里为“天闲星”,寓意很明确,忙里偷闲,偶尔客串,本质工作是道人“一清先生”,梁山需要时就现身“卖艺”(破解高廉巫术、助宋江平辽、收复乔道清),不需要时连影子都见不到,他“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神秘莫测一点不夸张。

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他是“预言帝”罗真人的弟子,上梁山可谓“挂职锻炼”,关键时刻他的神仙师父指引他全身而退。

01 公孙胜师父罗真人的神奇预测之功

能提前预知李逵行凶。为破高廉妖术,宋江派戴宗、李逵去请公孙胜。罗真人不肯放徒弟出山,“李逵独劈罗真人”,却是葫芦装扮的,罗真人原地“复活”,让李逵惊掉下巴。

为宋江预测前程分毫不差。“……吴头楚尾,官禄同归。” 罗暗示宋江写反诗始于吴地江州(今九江),死于楚州,一切烟消云散。

师父罗真人已对宋江南征方腊后的悲惨结局了然于胸,能不提前对徒弟公孙胜有所安排吗?!

02 公孙胜入梁山是罗真人为了让他经验升级

以罗真人的预知能力,公孙胜参与生辰纲事件他不可能不知晓,只能解释为公孙胜像《西游记》唐僧师徒那样,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

公孙胜初见晁盖时说“今有十万贯金珠宝贝,专送与保正作进见之礼”,说明公孙胜是送礼的不是要礼的;晁盖健在时就离去,也间接说明公孙胜不是慕晁盖之名而来;上山为了享受江湖逍遥?那他半途下山服侍老母和师父又说不通了。

无他,“入云龙”公孙胜受师父派遣“挂职锻炼”耳。

03 结语

神仙级别的罗真人,信奉“苦难是最好的老师” 的人生哲学,培养出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入云龙”公孙胜。公孙胜下山,不为名不为利,在梁山泊“挂职锻炼” ,取得了实习经验,为最终修成正果打好基础。


童童读史


看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惨烈的结局就是征讨方腊,去时103好汉回来活着的仅38人。出征时,金大坚、皇甫端被徽宗留下御前差用,萧让被太师留府中代为执笔,乐和被王都尉调走,正儿八经自己脱离梁山队伍唯一之人就是入云龙——公孙胜。公孙胜上梁山是劫了生辰纲后,当时的情况梁山是唯一的栖息地。公孙胜随队参加征讨大辽、田虎、王庆的战役。但在梁山征方腊前夕,公孙胜以“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为由,毅然离开了梁山。其实公孙胜不离开梁山也是有名无实,他老四的位置其实早已被架空。

宋江军团中宋江是主帅,吴用是参谋;卢俊义军团这边,卢俊义是主帅,朱武是参谋。公孙胜即没有作战指挥权,又不能当军师,他当然不能够满意这样的分配了。为什么朝廷一直选择留下梁山好汉,没有找机会和借口打杀,完全是因为对于朝廷而言,还有比他们危险性更高的存在,例如辽国,例如田虎王庆,再例如方腊!而在最后要去出兵方腊最后一关时,公孙胜的退出是明智的,因为他知道,这一战,一定是有去无回的。他知道这是朝廷为了解决所有后患,包括他们梁山好汉!

他本想劝宋江的,可是朝夕相处下来,他也太明白宋江是有多固执和一意孤行。征讨王庆后,宋江又征方腊,果然鸿雁分飞,梁山108将生死分离。 可见,罗真人早已暗示过宋江,不可去征讨方腊,否则众兄弟就会死伤惨重,所剩无几。








爆米花剪辑


公孙胜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自幼聪慧,拜入道门,学习了很多神奇的本领,虽然不是第一批加入梁山的人,但是在梁山他却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物,有着一般人没有的本事。公孙胜在梁山担任机密军师,和吴用相辅相成,帮助宋江打了很多的胜战。公孙胜是梁山在奇门之术中唯一的依靠,很多关于奇门之术的战斗,都要靠公孙胜来打。公孙胜先后两次离开梁山,第一次是回家照顾母亲,第二次却是真正地离开了。公孙胜淡泊名利,对于建功立业没有太大的渴望,招安之后不久就回到家乡,潜心修行。

 

那公孙胜为什么不去南征方腊呢?

第一,公孙胜梁山四哥的地位已被架空,他自认为已没有继续留下的必要;

第二,宋江的政治路线与公孙胜的革命理想相差太大;

第三,征辽成功,梁山集团威望达到顶峰,正处在鼎盛期,公孙胜此时隐退正是时机;

第四,罗真人敏锐的意识到出征方腊困难重重,为不让徒弟公孙胜冒险,故执意将其留在身边。

公孙胜在梁山排名第四,属于核心领导阶层的人物。要上梁山时,罗真人给了公孙胜八个字"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公孙胜遵照师傅嘱咐,帮助宋江平定田虎、王庆,大破田虎部下术士乔道清。公孙胜是水浒里道法最高的,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还可日行千里。但是在打方腊之前和宋江辞别了,还拉走了道法第二高的乔道清。只留给了宋江一个水平一般的混世魔王樊瑞。

后面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宋江打方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打到最后,所带来的将领十去其七。假若公孙胜等人没走,仍旧和宋江去打方腊,那么宋江还会死那么多人吗?因为少了一个马蹄铁,而少了一个骑兵,因为少了一个骑兵,而输了那场战役,因为输了那场战役,因而那个国家灭亡。





溪源影视


入云龙公孙胜,道号一清,蓟州人氏。当年在东溪村与晁盖、阮氏三雄等人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之后,便入伙梁山。在梁山大聚义的时候,好汉中排名第四,上应天闲星,担任掌管机密军师,其地位仅在宋江、吴用等人之下,可以说是梁山集团中,最重要的核心人物之一。



公孙胜自幼信奉道教,喜欢玄学。拜在二仙山紫虚观罗真人门下,学得一身道术,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人称“入云龙”。

公孙胜为人喜好行侠仗义,一生中的经历很具有传奇的色彩,但耐人寻味的是,正当梁山事业如火如荼、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却选择离开了梁山,这是为什么呢?



公孙胜第一次离开梁山,是在李逵下山探母的时候,公孙胜便趁势提出回家看望老母亲。名义上是看望母亲,可根本就没有回归的意思,此后宋江派戴宗下山找公孙胜,可一直没找到。

直到攻打高唐州时,高廉用法术挡住了梁山大军,梁山众好汉一筹莫展,无奈之下,宋江便派戴宗李逵再次去请公孙胜。公孙胜果然不负重望,与高廉斗法取胜,助梁山攻下高唐州。之后公孙又胜屡立奇功,可以说哪里有邪魔外道,哪里就有公孙胜,并且从未失手。这也是梁山108将连续征辽、平田虎、捉王庆三大战役中,未折一人的关键原因。

可为什么这么一个如此重要的人物,却在征方腊前退出了梁山集团呢?

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公孙胜是听从了师傅罗真人的叮嘱,罗真人在戴宗与李逵请公孙胜时就曾经说过:“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意思是征辽时到了幽州要停下,进了汴京时,就要回家了。

这代表了罗真人对战争的理解:战争不是为了杀伐,而是为了和平,与辽国之战,是为保国,而不是侵略,所以到幽州就可以停下了。而征辽、平定田虎王庆后,来到汴梁,举行庆功宴,公孙胜就可以回家了,也借此了结了兄弟之间的一番因果。



那罗真人为什么不让公孙胜继续助宋江征方腊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罗真人知晓天机,并暗示过宋江,劝他不要攻打方腊,否则一定没有好下场。当时梁山大军征辽,在蓟州时,宋江因为渴慕罗真人大名,遂和公孙胜一起去二仙山拜访。后来,宋江恳请罗真人指点迷津,罗真人送了他八句话:

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

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

前四句意思是:忠义之人是很少的,征辽之功,不过如月亮的光芒一样,虚伪不真。这是告诫宋江,您这样的忠义之辈,终究只是少数,不会被奸臣把控的朝廷所容,您立下的功名,并不能保全自身。

后四句表面意思是:每逢冬季到来,鸿雁就会分开,在吴地开始,在楚地结束,就能获得功名。 但是后四句还有一层含义。所谓“始”,就是“方”;所谓“冬”,就是“腊”,“始逢冬”就是“方遇到腊”,也就是方腊,而鸿雁比喻兄弟。所以这两句话意思就是,碰到方腊,你和众兄弟就会阴阳两隔,生死分离了。




吴头,是指宋江在江州题写反诗为开始;楚尾,是指征讨完楚王王庆位结束。征讨王庆结束后,就会获得功名利禄。可惜,征讨王庆后,宋江又征方腊,果然鸿雁分飞,梁山108将生死分离。 可见,罗真人早已暗示过宋江,不可去征讨方腊,否则众兄弟就会死伤惨重,所剩无几。

而宋江一心只想着建功立业,并没领悟其中的意思,但公孙胜显然看透了,所以他才会选择离开宋江。就此问题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感谢您顺手关注点赞。


李易阳风水命理


公孙胜是二仙山紫虚观罗真人的真传弟子,本应跟着罗真人安心修道,但却因为劫生辰纲,七星聚义,之后事泄被迫上了梁山。

罗真人给公孙胜的偈语虽是“遇幽而止,遇汴而还”,只是给了公孙胜回归修道正途的时限,也给了公孙胜摆脱尘世羁绊的一个借口。但其实,公孙胜从未想过会有堕入梁山的一天。

公孙胜为何要传消息给晁盖等人劫夺生辰纲?

公孙胜开篇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小道是蓟州人氏,自幼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人但呼为公孙胜大郎。因为学得一家道术,亦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贫道做入云龙。

公孙胜自幼爱好舞枪弄棒,被称为大郎,看来在乡里也是个霸道祸害,不是个省油的灯,之后送到罗真人处学道,估计也是家里的无奈之举。

再看公孙胜拜会晁盖,因庄客阻拦,打倒了十几个,见到晁盖还怒火未消。

以上就是水浒开篇的公孙胜,好斗、不怕事、脾气暴躁,哪里是一个道人,听说了生辰纲这档子事,就急忙来只是听说的晁盖这险中求富贵。

这时的公孙胜应该还是修道未久,天地不怕的莽汉一个,所以,才会弄出这档子事。

公孙胜为何要下山去高唐州辅助宋江?

公孙胜只想求富贵,没想到成了落草盗匪,抓住机会,公孙胜哪能不走,本打算隐姓埋名就此奉养老母,跟着罗真人修行学道去了。

没想到找来个戴宗挖地三尺,把个公孙胜藏无可藏,避无可避,而且还带来个天杀的李逵,敢对罗真人下杀手。

公孙胜毕竟还是生辰纲通缉上榜人员,他也知道吴用等人的手法,你不出山,什么手段都能使得出来,罗真人是清修高人,老母也需要有个安静的生活环境,为了避免连累到真人和老母,公孙胜只能妥协出山,而罗真人也只能让公孙胜控制好自己,及时回山。

招安后,公孙胜为何不马上要求回山?

宋江一心诏安,但一波三折,高俅、蔡京和童贯等人的阻挠和破坏,直到第三次宋江想办法上达徽宗,宿太尉出面,才得以成功。

招安虽成,但封赏却因为阻挠未成,变数还是非常大,宋江等人希望征辽建功,求得真正的封赐。

这时候公孙胜提出回山,一个宋江肯定不答应,另外,万一有变数,公孙胜还是不能置身事外,所以,参与到宋江的征辽,也就是公孙胜不得已的选择了。

公孙胜征方腊前提出回山,为何宋江会同意?

公孙胜一直有退意,宋江是清楚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强人所难,确实也不是征辽成功后宋江的风格。

而且,公孙胜在宋江打下蓟州后,顺势安排宋江等人拜访罗真人,也是公孙胜在给自己回山之事铺垫,宋江哪能不知。

征辽建功后,虽然高俅等人还是阻挠对宋江等人的封赐,但毕竟已是功勋在身,高俅等人没法把梁山这么多好汉分而治之,也是很有顾忌,而且,正好征方腊这事有被宋江等人争取到,这时候,多公孙胜一个不多,少一个也不少,再加上罗真人之前的要求,和公孙胜的执意,宋江只能放公孙胜回山。

另公孙胜毕竟是一道人,功名利禄,这时已经看的很轻,在继续参与征方腊的杀伐,确实也难为他,而且,宋江其实对征方腊和之后朝廷对他们的态度也很没把握,既然公孙胜有了好的归宿,宋江又何必挡路呢。

公孙胜因年轻气盛,误堕盗寇,但也因此辅助宋江建立了征辽大功,人格上也已成熟醒悟,功成名就,洗脱盗寇罪名后急流勇退,才是公孙胜找到的人生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