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为什么网传“双非本科出身的硕博依旧技不如人”?

2012 年 5 月, 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在某求职节目中明确提出, 公司只招聘第一学历为「211」大学以上的高校毕业生;

2012 年 10 月,华中科技大学某博士应届毕业生在校园论坛发帖,表示自己因本科学历非「985、211」高校而被求职单位拒之门外;

2019 年 10 月,中南大学在辅导员招聘启事中要求应聘者本科、研究生阶段均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

为什么网传“双非本科出身的硕博依旧技不如人”?

据统计,国资委下属的 113 家央企和 112 所「211 高校(含「985」大学)」招聘过程中,75.22% 的央企及 88.4% 的高校存在根据第一学历区别求职者的现象。

此外,中国青年报对 1078 名受访者进行调查,近六成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就业环境里存在着明显的学历「查三代」现象。

这表明,第一学历歧视在我国人才市场中已经十分普遍。

纵观各大论坛,不少帖子对第一学历为双非(非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高校)的硕博生表示担忧,该类硕博生的地位似乎有些尴尬。

为什么网传“双非本科出身的硕博依旧技不如人”?

网友们纷纷表示:第一学历为名校者得天下。

第一学历歧视现象有哪些

1. 报考研究生受到不公对待

部分高校在研究生招考信息中对考生毕业学校层次提出了明确要求, 不仅要求考生具备全日制学历外,还表明了对第一学历为双一流高校生源的喜爱和优待:如优先接收本科毕业于双一流高校的学生、 欢迎国内外知名高校学生报考我校、仅接收双一流高校本科生调剂、双一流高校本科生享有奖学金。

2. 名校引进师资的偏爱双一流

名校在引进师资时普遍要求应届博士毕业生具备完整的学历结构,偏爱本科、硕士、博士学历毕业学校为双一流高校或中科院大学或海外知名高校的学子。

如北京工业大学要求应聘者第一学历、最高学历均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要求本科阶段教育应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完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接收知名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时,要求其本科学历在国内重点大学获得。

这些根据求职者的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就读院校层次予以差别性不公平对待的行为,构成第一学历歧视。

3. 招聘存在隐形歧视

用人单位以前会在招聘简章上直接注明「重点大学毕业生」的门槛限制。但近几年来,随着对就业歧视打击力度加大,大部分用人单位无论是对内文件还是对外的招聘简章,都不会将院校限制写入其中,然而「双一流院校优先」基本是一条隐形标准。

某些单位表面上不设置关卡,但在简历筛选时对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暗中设卡,或者在面试中以其他理由淘汰第一学历为双非高校的求职者。在残酷的就业市场中,第一学历歧视成了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之痛。

第一学历为双一流高校的硕博生更受青睐的现实原因

1. 雄厚的财政投入使得此类高校受益颇多

在「双一流」高校前身即「985 工程」和「211 工程」高校建设时期,国家投入了雄厚的财政保障。其中,整个「211 工程」建设历经了九五期间打基础、十五期间上水平、三期建设求突破的三个阶段,历时近 20 年。

与此同时,「985 工程」是我国教育历史上建设投入资金最多、建设历时最长、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重点建设工程。无论从眼界或是平台而言,「 985」、「211」高校的本科生在四至五年的大学通识教育里获益之多不言而喻。

为什么网传“双非本科出身的硕博依旧技不如人”?

2. 双一流的本科教育普遍较好

两院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知名学者的培养数量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本科教育水平。

据统计,历年来大多数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第一学历为双一流高校的比例分别达到 63%、75%, 来自双非院校的本科校友当选数量非常少。

这也是部分用人单位将第一学历为双一流高校作为入职门槛的原因:毕业于双一流高校的本科生不一定人人优秀,但从概率上而言,双一流高校里更易诞生优秀的学生。

为什么网传“双非本科出身的硕博依旧技不如人”?

3. 设立门槛可以节约招聘成本

随着我国硕博毕业生数量的日益增加,就业市场也由昔日的「卖方市场」开始向「买方市场」过渡。

面对学历层次相同的博士毕业生,用人单位短期内很难对求职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作出准确判断。

为了节约招聘成本, 其往往通过对第一学历等容易观察的文凭特征进行着重筛选,并以此推断求职者的能力高低,从而形成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教育血统」纯正的求职者替代非纯正求职者的现象。

用人单位这种依照「教育血统」选聘人才的方式,导致了博士生之间的就业不平等竞争,致使部分博士生的第一学历成为人生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

但是,以第一学历论英雄有失偏颇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性促成了第一学历歧视的必然出现。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每年分配给各个省的招生人数指标并不相同,导致了各个省、各个地区之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存在很大的差距,增加了部分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难度,形成了各省之间、各地区之间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

以 2008 年全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为例,同为参加全国统一命题的省份中,青海省一本高考录取分数线文科为 490 分,理科为 438 分,而河南省的一本高考录取分数线文科为 557 分,理科为 563 分,两省分数线相差甚远。

教育的不公平性必然会影响人口大省的部分学子无法考上双一流高校,以第一学历衡量人才质量高低、以第一学历的优劣给应聘者贴标签,无疑挤压了甚至剥夺了求职者发展权利,的确不公。

第一学历双非学子的出路

1. 首先要建立自身的院校自信

第一学历双非的学子并不意味着能力差,双非学子应建立院校自信。

在上文中提到的杰青本科毕业高校统计,安徽师范大学共有 39 名本科校友获得国家杰青,数量远超过部分双一流高校。此外,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也培养出不少国家杰青获得者,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值得肯定。

这项数据表明,本科出身于双非院校的学生经过后期硕博阶段的努力深造,完全可以取得骄人的科研成绩。

2. 就业时避免对学历出身苛求的单位

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用人单位根据求职者的第一学历对其实行不公平对待的现象在所难免。对于第一学历双非的硕博士生来说,在找工作时应深入解读政策要求,尽量避免对学历出身苛求的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大学、延边大学和新疆大学等六所边疆偏远大学没有明确设置针对第一学历的歧视性要求,对就业地域无限制的学子可考虑申请这类高校的教职。

3. 提高自身实力

目前的大环境下,面对第一学历歧视,学子们抱怨不公平暂时无用,用实力证明自己才是唯一的出路。

俗话说得好:「学校不过是一张火车票,「985、211」高校是软卧,普通一本学校是硬卧,二本学校是硬座,三本学校是站票,专科学校只能在厕所挤着。火车到站后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

第一学历为双非的学子切勿自轻自贱, 在硕博期间扎扎实实提高自身素质,拥有强实力才是打破「本科为双非的学子工作能力差」污名的真正利器。

4. 未来趋势注定第一学历的限制将更低

2017 年 1 号文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2020 年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 290 万人,专硕招生应达到 6 成左右。

就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大量扩招、博士研究生暂未扩招的态势而言,笔者大胆预测,至少在 10 年内会出现高等院校里博士层次师资短缺的现象。此段补充教职岗位的时期恰恰是博士毕业生大展拳脚的红利之期,第一学历对综合能力突出的博士的限制性将会大大地降低。

为什么网传“双非本科出身的硕博依旧技不如人”?

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曾说:为学应须毕生力。

第一学历只是获得某些职位的敲门砖,毕生学习才是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

英雄不问出处,前有出身于顺天中学堂(相当于当今的中专)梁漱溟、中学毕业的华罗庚、小学毕业的沈从文,后有本科分别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的马云、成都理工大学的知乎创始人周源、山西财专的贾跃亭、芜湖干部教育学院的董明珠。

上述大佬的第一学历都不出彩,然而经过后来的努力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因此,第一学历歧视可以休矣!

博士毕业生既是各专业领域知识生产的重要生力军, 同时也是学术劳动力市场中重要的科研后备力量, 对这一群体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宏观战略。

在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对博士层次学术人员的招聘常常伴随着显性或隐性的第一学历排斥或歧视,这种短视行为在长远上无疑会影响或损害到其自身的学术利益和声誉。

第一学历为双非的硕博士毕业生也应不惧困难,学会放下身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一方面有助于顺利实现就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缓解自身面对的各种激烈的竞争压力,等职业发展和研究能力成长到一定层次后再寻找更为合适的发展平台也不失为一种相对理性的选择。

最后,哪吒的一句话送给部分迷茫的第一学历为双非的硕博学子:我命由我不由天。

(本文配图及文章所属权归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配合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