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說說廣西八角的歷史淵源—原產地與引種

導讀:八角是廣西最具地方特色和優勢的天熱香料。廣西既是八角原產地又是主產區,主導世界八角生產,素有“世界八角之鄉”美稱,栽培歷史近千年,品質優良,享譽中外。正因為廣西八角歷史悠久,品質獨特,廣西的防城區、蒼梧縣、金秀縣、寧明縣、德保縣、那坡縣等先後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八角之鄉”。廣西八角在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是珍貴的名、特、優品種。在國際市場上,廣西是唯一可以大批量提供八角的主導產區。

說說廣西八角的歷史淵源—原產地與引種

中國八角之鄉—防城區

八角,中國古代稱之為懷香、茴香,後來有八角茴香、大茴香、嘜角(壯語)、大料等別名。早在唐朝孫思藐的著作中就有記載:“煮肉下少許,即無臭味,臭醬入末亦香,故曰茴香”。這說明八角在我國的栽培利用已有近千年歷史。

說說廣西八角的歷史淵源—原產地與引種

八角、八角茴香、嘜角、大料

據大量歷史資料考證,八角原產於廣西南部和西南部山區,以德保、防城、寧明、龍州、憑祥、那坡、百色、凌雲等縣栽培歷史最為悠久。1172年,南宋范成大在其所著《桂海虞衡志》中,便有“八角茴香,北人得薦酒,少許咀嚼,甚芳香,出左右江州峒中(今廣西龍州、寧明、憑祥、右江、田陽等縣區)”的記載。1178年,南宋周去非也在《嶺外代答》一書中記載了廣西左右江一帶種植八角作調味香料的歷史。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八角果實的形態特徵、色香味等品質特色以及在廣西的分佈都作有描述:懷香實大如柏實,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黃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廣西左右江峒中有之,形色與中國茴香(即小茴香)迥別,但氣味同爾。

說說廣西八角的歷史淵源—原產地與引種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對廣南西路土特產八角的記載

八角的利用始於人們發現八角可提取茴油。八角具有濃郁的芳香氣味,古代的達官貴婦披戴的香囊配有八角成分,故有“寶馬雕車香滿路”,“笑語盈盈晴香去”的佳句。古代人們用八角作煮肉的調味品和藥用品。《本草綱目》記載:“子[氣味]辛,平,無毒。[主治]諸瘻,霍亂及蛇傷。唐本膀胱胃間冷氣及盲腸氣,調中,止痛,嘔吐,馬志治乾溼腳氣,腎勞,疝陰痛,開胃下食,大明補命門不足、李杲暖丹田。”

《廣西通志醫療衛生志》記載:清光緒八年(1882年),英國人Charles Ford奉英國政府命令到廣西勘察肉桂八角產地。廣西八角從此走出國門,名聲遠播。鴉片戰爭後,德保八角油經南寧遠銷歐美,並以“天保茴香油”美譽全球,以後廣西每年都有大量的八角和茴油出口。

茴油的暢銷,引起了當朝政府的重視。據《鎮安府志》載:“八角茴香,產於恩陽(今屬德保縣的敬德、東凌等鄉鎮)、百色等地,天保間亦有栽植,近來榨油出洋者獲利甚厚,惜未廣種耳。” 到光緒年以後,知府和知縣對八角種植業極為重視,對栽培八角有功者實行嘉獎。宣統元年(1909年),天保縣保亭團(今屬敬德鎮)團總陸鴻一,同聲團(今屬都安鄉)團總唐孫善,指導所屬地方人民大種八角,經鎮安府知府及天保知縣稟報廣西撫部院,後撫部院分別授予陸、唐兩人四品頂戴和五品頂戴及獎品作鼓勵。此時,廣西各地也開始引種八角,如清光緒24年(1898年),天等縣苗村布念屯農戶趙啟微從天保縣買回種子,與農戶李有廳共同育苗和種植。之後,布念農戶逐年擴種。

清代至民國年間,廣西八角產區逐步從南到北引種擴展。據《那坡縣誌》記載:早在清雍年間(1723~1735年)就有人栽種八角,到乾隆年間(1736~1795年)就有人會蒸制茴油。據《上林縣誌》記載:龍州副將黃忠立於光緒10年(1884年)從龍州帶八角小苗回大明山(上林縣大豐鎮東春村下水源莊)種植,之後,因氣候適宜,水土條件優越,八角在大明山一帶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據《防城縣誌》記載:光緒33年(公元1907年)正月,駐欽州防軍分統宋安樞、凌霄,合股於十萬大山的馬嘟、叫岐、大塘等地大面積種植茴桂。《橫縣縣誌》記述了當地八角的開發歷史,民國2年(1913年),馬龍璋、蒙儒珍、楊錫球、甘乃麟等人,發起組織寶華林業有限公司,開墾南山,種八角數千株。《昭平縣誌》記載,民國5年(1916年),本縣木格鄉鹿坡村黃國儒從桂西鎮安(今德保縣)帶回八角種,在鹿坡村獨田山嶺一帶栽培,昭平始有八角種植,不久長成八角林,將八角產品遠銷香港各埠,獲益頗豐,同時黃國儒還著有《八角栽培全書》一卷,廣為宣傳之後,附近群眾紛紛仿種。據

《上思縣誌》記載:八角樹縣屬地近大山最宜種植,近來合股栽種者頗多,其木最易生長,六七年即可結實,其花及果葉皆可制油,得利亦至厚也。

說說廣西八角的歷史淵源—原產地與引種

民國時期《上思縣誌》對八角茴油生產的記載

《龍州縣誌》記載,龍州縣最南端的一個鄉,因盛產八角而得名,在民國22年(1933年)被命名為八角鄉,名稱沿用至今。

民國26~29年是廣西茴油產量的高峰期,共產茴油2.26萬公斤,主要銷往越南、法國,有“法國香水無鎮安茴油不香”之說。隨著大量的八角和茴油出口,廣西八角成為一種暢銷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了“南寧八角、天保茴油”的美譽。由於市場的驅動,一些資本家開始投資八角開發,進一步促進了廣西八角的普遍栽培和發展。由於當時政府重視不夠以及戰亂影響,到新中國成立前,廣西八角種植面積僅有3300多公頃,年產量2300多噸,而且基本上處於半野生狀態,管理亦很粗放。

廣西解放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八角生產發展和產業的壯大,八角面積不斷提高,到1960年,八角面積為1.33萬公頃,1973年達3.6萬公頃,1983年上升至6.89萬公頃,到2004年底,八角栽培面積已達35.04萬公頃,在主產區的鄉鎮,八角成為當地經濟支柱和山區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

廣西作為八角主產區,不僅承襲了其原有的原產地栽培地域範圍,而且經過歷史的發展和科技支撐,在全區各八角適宜栽培區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使八角栽培範圍、面積、產量和出口量不斷增加。經過大量引種栽培,從原產地桂西南開始,向西、向北、向東引種擴展,形成八角主要分佈在幾大山系的格局,包括六萬大山山系、十萬大山山系、大瑤山山系、大明山山系、岑王老山山系、黃連山山系。

說說廣西八角的歷史淵源—原產地與引種

八角在廣西的引種擴展

說說廣西八角的歷史淵源—原產地與引種

廣西八角集中分佈區

更多特色經濟林、木本香料問題分析,敬請關注頭條號“香林之語”。本文系原創,歡迎評論、轉發和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