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没有太监赵高,秦朝的局面会不会扭转?

呀哈先生


首先我要说一个问题,赵高在正史的记载中明确记录他不是个太监。之所以给赵高安上一个太监的身份,是因为后世宦官专权太过于普遍,而赵高是”宦官”,在那时的这只是是指在宫廷做事的人,真正的太监是称作“官阉”。



赵高虽然不是太监,但却是一个导致秦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有人会说即便没有赵高,秦王朝也一定会有灭亡。这个观点我并不认同,我认为如果没有赵高,秦王朝很有可能根本就不会这么快就灭亡了。

秦王朝灭亡的转折点就是秦始皇的意外死亡,秦始皇死了后,在赵高和李斯的阴谋计划下,原本的继承人扶苏的皇位和生命被一纸伪诏所夺取,扶持了秦始皇年仅二十一岁的儿子胡亥登上皇位。


根据历史记载扶苏是一个喜欢儒家思想,为人也十分的仁厚,如果扶苏为皇帝后,一定不会出现秦二世在位后出现的“用法益刻深”的情况。如果扶苏给民众减轻徭役税赋,那么就不大会可能爆发陈胜吴广那样的戍卒起义。

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根据继承长子继承者王位有充足的理由成为新的皇帝,再加上其又有秦始皇诏书上肯定,作为秦王朝新皇帝的扶苏在整个王朝中是有很大的威胁。

而胡亥即位后出现的那些政治斗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清洗秦王朝朝堂上的反对力量,在赵高和胡亥的计划下,有才能的大臣纷纷被杀死或被排挤,如蒙恬的死就导致了秦军中精锐的长城兵团失去了统帅,李斯的死使得朝政大权被赵高独揽,章邯最近选择投降也是赵高所逼的结果。


假如六国后裔真的用能力发动了一定规模的反叛,秦王朝在文有李斯、武有蒙恬的情况下,六国势力的叛乱根本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

综上所述,如果当时没有赵高,秦王朝或许根本就不会二世而亡,历史也一定会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浮沉的历史


秦始皇时期,按照当时的制度和体制,赵高是中府令,应该是“大内总管”的角色,管理后宫事务的,是太监类。那么,秦的灭亡又为何与赵高关系密切?我来分析几点。

首先,秦始皇的去世,是在他大出巡的途中。公元前210年7月,始皇帝出巡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病倒,回咸阳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去世。这时,陪在他身边的只有左丞相李斯、中府令赵高和少子胡亥。秦始皇临终前虽留有遗命,让长子扶苏主办丧事,并即帝位。诏令没来得及发出,让赵高截留府中。

其次,长子扶苏在北方监军,与将军蒙恬密切,且有主见,主张正义。而赵高一手带大的少子胡亥,感情甚密,且胡亥少不更事,利于赵高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所以,赵高想让胡亥即帝位。

再说,当时最有实权的是左丞相李斯。这李斯是楚国人,为求权势来到秦国,先投靠相国吕不韦,做门生,后逐渐做起,参与国事,最后做到左丞相。秦始皇的去世,加上赵高的串朵,为保住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就联手“政变”,改了秦始皇的诏令,假诏逼死公子扶苏和蒙恬,胡亥即位称帝,为“秦二世”。

秦二世,在赵高和李斯的帮助下,又逼杀始皇帝的二十多个公子和公主。把军政大权交给赵高。赵高又采用“谣言和欺骗”手段,除掉了李斯。赵高独揽大权,秦二世不问朝政。更甚者,赵高为夺取帝位,结党营私,排斥大臣,诛杀正直!当朝没有敢言者!全国起义连连,秦二世浑然不知!起义军入关,进军咸阳,赵高为自己的利益和出路,杀死秦二世。

纵观秦末,秦始皇去世,没有赵高“政变”,秦帝国的帝位传承会按始皇帝诏令进行。扶苏即位,必然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的新政。即便是有农民起义发生,军政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都不会出现速亡的结局!

秦始皇毕竟建立了健全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机器运作体制。悲剧就在秦始皇去世突然,且在出巡途中,给了赵高可乘之机,李斯也不能尽忠国家,贪图私利!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历史教训!


古今看天下


刘邦和项羽看到秦始皇的时候,一个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也!”一个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也!”不管是“取而代”还是“当如此”,这两个人的不臣之心都是昭然若揭。



历史往往是具有讽刺意味的,秦始皇终其一生,或许知道张良,但是却不知道有刘邦项羽这两个人。秦始皇在世之时,只经历了张良等人的刺杀,却未经历过刘邦和项羽的惊世之举。

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刘邦和项羽在干什么?胡亥继位之后,揭开反秦序幕的也不是刘邦和项羽,而是研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课题的陈涉。

陈涉之所以在大泽乡起义,一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秦朝的暴政。秦始皇备受诟病的就是暴政,而秦二世胡亥继位后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接前面那个梗儿。同样都是暴政,为什么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没有反叛,而到了胡亥继位就会群雄并起?秦二世胡亥比秦始皇又能暴虐多少!



对比秦始皇和秦二世胡亥,不难发现有两个关键人物的地位发生了变迁。这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赵高,另一个就是李斯。

秦始皇在世之时,赵高基本上就是默默无闻,史书上见不到赵高有什么重要的事迹。当时赵高的地位,一个蒙毅就可以致赵高于死地。如果不是秦始皇出面干涉,历史上就不会有赵高这一号人物。

反观李斯,秦朝很多重要的举措都是出于李斯的手笔。秦始皇在世之时,每逢重要决定,秦始皇都是令李斯主持厅议,经过厅议之后再做出决定。

但是到了秦二世胡亥之时,赵高一跃而起成为秦朝头号人物。几乎所有的决定都是出自赵高的手笔,即便有些不是赵高所为,也是胡亥在赵高授意之下做出的。

这时候的李斯便被慢慢排挤出了权力中心,最终落得了被夷三族的下场。



赵高闯入了权力中心,李斯逐渐淡出权力中心,这就是秦始皇时期和胡亥时期的最大区别。伴随着李斯的还有蒙毅、蒙恬、冯去疾等诸多在秦始皇时期的顶梁柱式的人物。

这种权力格局的变化,不仅导致了秦二世胡亥面对群雄反叛的无能为力,反而又把章邯等诸多将领送给了义军。

如果赵高没有闯入权力中心,继续以李斯等人辅佐胡亥。那么秦朝的局面会不会扭转?

即便出于权力争斗,李斯杀掉了蒙毅和蒙恬。如果没有赵高,李斯会不会做出如赵高那样自拔爪牙的举动?一向精明的李斯权衡利弊,断然不会如此!

至于能不能扭转群雄并举的局面,还要看李斯等人能不能把他们全部剿灭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大家都知道,秦二世而亡。不管秦始皇帝多么伟大,秦帝国统一仅十余年就走向灭亡,这并不是一个人的过错导致的,他是一个错误的集合体共同影响的结果。

至于赵高在这里面所起到的作用,从他所做的几件事上,看对秦帝国的破坏有多大:

始皇帝在世时,史料记载,赵高只是一个担任中车府令的宠臣,往小了说对朝局、往大了说对整个帝国,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他只是一个颇有文采、深通律法、兢兢业业的侍从车马长,负责皇帝的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

他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发生在始皇帝第五次出巡时突然驾崩之后,也是对秦帝国第一次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篡改诏书,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

《史记》记载:始皇帝在感到大限已至时,召来看管着皇帝符玺的赵高,让他代拟一道诏书给长子扶苏继位,蒙恬掌军事稳定朝局。岂料的赵高假意服从,暗中却扣压了遗诏。与丞相李斯合谋,假托始皇之命,立胡亥为太子。 又另外炮制一份诏书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扶苏与蒙恬自裁。

公子扶苏性格耿直,接到诏书,悲痛欲绝,随即自刎。史料记载,其人“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厚仁爱,有政治远见。相比秦二世胡亥后来所做天怒人怨之事导致亡国,最不济他也是个守成之君。

二、诛除蒙氏兄弟,等于自废“武功”。

蒙氏兄弟出身武将世家,父祖辈都是秦国名将,到蒙氏兄弟这一辈达到最为辉煌的时期,因为始皇帝的器重和赏识,“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可以说支撑起了大秦帝国半边天。

  • 1、蒙恬掌军

秦帝国一统六国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长城军团)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 (今内蒙古河套),自榆中至阴山,设三十四县。驻守九郡边疆十余年,威震匈奴,俨然成为秦帝国武将统帅第一人,王离当时任裨将军是他的副将。

蒙恬死后,王离继任,可他相比祖父王翦和父亲王贲的能力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他奉命率领20万大军入关平叛,在巨鹿被项羽楚军一举击溃,自身被俘,这直接导致秦帝国的局势迅速崩溃,也使得西楚霸王项羽的威望在诸侯中达到顶点,之后令旗所指,秦地望风而降。

蒙恬之死,赵高是罪魁祸首,他的危害不仅使大秦失去一位无敌统帅,引起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导致秦帝国的迅速崩溃,而且对后世中原王朝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蒙恬十几年的戍边成果毁于一旦,河套之地复为匈奴所占。最终,匈奴统一北方草原,成为了中华几代帝国最大的敌人。2、蒙毅主内

蒙毅掌朝政在内辅佐秦始皇,官拜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依仗始皇帝的信任,蒙毅执法严明,从不偏护权贵,他执政时,朝野清平,上下一心。

在他被赵高矫诏害死之后,秦帝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朝堂乌烟瘴气,二世昏庸,朝中大臣多阿谀奉承之辈,“指鹿为马”之事丛出不穷,赵高得以大权独揽,残害皇室、谋害大臣,在逼死丞相李斯和谋弑胡亥后半年而亡。

三、逼反章邯,秦帝国失去最后希望

章邯,临危受命官拜上将军,是秦帝国最后一员能力出众的统兵大将。他率骊山刑徒组成的大军陆续攻灭义军各部,差点翻盘成功。

可是,天降项羽,巨鹿之战,王离长城军团精锐被击溃,章邯部救援失利,被迫退守险地与项羽统领的各诸侯叛军对峙。

大军士气低落、孤立无援,长史司马迁回咸阳请求援兵和物资,可赵高不见,胡亥受蒙蔽更是不管不问。司马欣只得回报章邯:“赵高独揽大权,嫉贤妒能。如今仗打赢了,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战功;打输了,被他找到借口,我们难免一死,希望将军慎重考虑!”

章邯犹疑再三,最终投降了项羽,可叹秦军二十万降卒被击杀坑埋在新安城南,最后的秦国精锐毁于一旦,也昭示着秦帝国的灭亡进入了倒计时。

结语:

以上史料全部出于《史记》记载,赵高的野心和贪心,让他一步一步登上大秦帝国权力的巅峰,同时也一步一步把大秦帝国推向覆亡的边缘。如果赵高不存在,秦帝国本身制度上虽然有很多的弊端,但它会继续传承下去,绝对不会二世而亡。可惜没有如果,只要有赵高在,而无有效办法制约,历史就只有一种可能——秦帝国必亡。


70后大叔讲历史


秦朝之所以会灭亡,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来得及改变严峻的刑法,六国的遗民过惯了自由松散的生活,一下子面对秦帝国这么高压的刑法约束之后,自然会极为不适应,对秦帝国产生不了向心力,自然就没有归属感,最终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他们才会追随着六国贵族后裔们,对走上末路的秦帝国进行反扑。

如果赵高在秦始皇死后没有作乱,把秦始皇死的消息传回了朝中,众臣们就会着手拥立新的大秦皇帝,胡亥年纪尚小,性格乖戾,自然会被众臣排除在外,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和大将蒙恬驻守在北漠的扶苏了,众王子中只有他能堪当大任,在朝臣们的迎接下,扶苏与蒙恬匆匆回到了咸阳,登上了皇位。

扶苏自幼喜爱儒家学说,对于严峻的刑法有着极深的不认同,再顶撞过秦始皇几次之后就被发配到了漠北抵御匈奴,想借此消磨一下他的性格,想让他拥有尚武的精神,这样才能接替大秦帝国皇帝的位置。

但是扶苏的理念并没有因此改变,他在登上皇帝之位后,开始着手改变国内的严峻刑法,虽然有着朝内重臣们的反对,但是在蒙恬以及一众改革派们的帮助下,很多严峻的刑法被废除了,大秦帝国的刑法逐渐偏向人性化,饱受疮痍的大秦帝国开始休养生息起来。

最终起义还是发生了,虽然扶苏改变了严峻的刑法,但是落实到全国各地并没有那么快速,所以各地兴起了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很快就被大秦战神蒙恬带兵扑灭,但是项羽等一众六国后裔们在农民起义的调动下,瞬间从幕后涌上了台面,他们在六国的故地挑起了事端,以这些六国贵族后裔为首反军纷起。

有赵高没赵高,秦国会大不一样,此刻蒙恬没有死,很多的军中大将也没有因此对大秦产生了离心力,军中诸将万众一心,再把漠北抵御匈奴的大秦精兵回防二十万,这些经历过血山火海的大秦精兵与章邯的囚徒军并不一样,他们训练有素,经历了六国战争,又经常与匈奴作战保持了极高的战斗力。

最重要的是秦军的武器比项羽军队的武器精良无数倍,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蒙恬以及其他诸将将包括项羽、刘邦在内的一众反军扑灭了,自此,大秦帝国度过了最重要的一个难关,这辆庞大的战车开始走向平稳。经过扶苏以及一众改革大臣们的努力,秦帝国的百姓们渐渐对大秦帝国产生了向心力,大秦帝国自此平稳无碍,延续了数百年,直到它内部制度腐烂那天,被从内部崛起的另一个势力扑灭,最终成为了历史。


马斋杂谈


扒开历史的衣服,找到真相的另一种可能。

赵高与秦朝灭亡一点关系都没有,2000年来他一直背着这口黑锅,比窦娥还冤。

汉朝后期的十几个宦官专权,换皇帝跟玩似的,明朝的魏忠贤,为了让皇帝专心雕刻事业,一力承担了朝政,谁反对就请谁去锦衣卫喝茶,赵高的作死程度和他们比就是小儿科。但在这些作死专业户的手上,汉朝还苟延残喘30多年,魏忠贤之后大明还死撑了近二十年。赵高真正掌权不到1年, 还没开始作死呢,各地起义就风起云涌,两年内把秦朝灭了。估计赵高也很懵:我才刚上台,这锅我不背。


究竟谁才是乱世的幕后黑手,那个人就是—死人商鞅。

商鞅变法为秦朝灭亡埋下了种子

没错,就是那个在秦国建国前就死了的商鞅。不少读者君要骂我胡扯了,只要上过学的都知道秦国是因为商鞅变法强起来的。让我们好好琢磨琢磨商鞅变法:第一条杀敌封侯,杀的越多,爵位越高,虽然风险大,但耐不住短时间的回报太暴利了,种个地还得等一年不一定吃饱,我砍一个头第二天就是贵族了,房子和地都有了,因此建国后大家谁还搞生产,跟着老大北砍匈奴,南打百越;第二条重刑,陈胜吴广戍边迟到就要砍头,邻居犯罪,你也要陪着,这让我想起了法西斯专政;第三条禁旅抑商,大家都和水稻一样呆在地里别动,这样国家才会稳定,穷死饿死也得在那呆着,打击人员流动,商业发展。打天下这套组合拳十分管用,但秦始皇治天下还用这十个字就是作死了。


用先进理论马克思哲学分析一下,刚刚经历了400年的战乱,国家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诸侯国征战不朽的矛盾,改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生产力低下的矛盾。此时国家可谓一片狼藉,凡是活的久的朝代,开国君主在大乱之后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朝初期有文景之治,两任皇帝都省吃俭用搞民生,匈奴来了送闺女陪睡;隋朝开国皇帝杨坚隋文帝睡衣上都打补丁,轻徭薄赋。初代统治者都是发展民生,促使新国家尽快从战乱中恢复过来。


悲催的是,秦始皇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没有足够的历史经验借鉴,只能沿着商鞅的严酷改革确立的制度继续走,大搞军备竞赛,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国内废除谥号,就是不允许后人对君王进行评价,剥夺舆论自由,抑制商业发展,很少见到恢复民生的措施。

这种高压政策,始皇帝活着时,靠着一统天下的威名,人民敢怒不敢言。等他一死,小皇帝没没什么政治影响力,就再也压不住国内主要矛盾的爆发了。

对赵高的误解

认为赵高专政导致了秦朝灭亡,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放大了赵高的影响力。赵高和一众大臣争权夺利,仅限于上层统治阶级圈子里狗咬狗,赵高掌握政权后并没有推出什么创新性的措施压榨底层大众,刺激国内矛盾。而且赵高实际掌权时间不到一年,可以说刚刚打败政敌,正打算捞钱的时候,天下就反了,他心理也是崩溃的。

误解二就是赵高杀了蒙恬,在指挥秦军扑灭起义时还搞政治斗争,导致秦军战斗失利。这一点确实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但这并不能改变秦朝走向灭亡的大势,陈胜吴广起义时,天下一呼百应,这就反映出秦始皇十年高压政策下积累了巨大的社会矛盾,这已经不是一场秦军小小的战斗胜利可以挽回的, 虽然可以延长几年寿命,但大火已经被点燃,反对的力量已经超过了秦军的力量,人民终将抛弃不能代表他们利益的统治集团。

所以说秦朝真正灭亡的原因是秦始皇错误的治国政策,对外连年征战,对内实行法西斯专政长达十年时间,巨大的社会矛盾爆发出来,恰巧赵高替秦始皇背了黑锅而已。

如同现今的美国,经济衰退,马上要被中国赶超,这个锅该特朗普背么?从2003年小布什打伊拉克开始,每一届美国总统任期内都有战争,十六年的时间花了3万亿美金,打垮了经济,忽视了民生,这一长期的错误政策经过时间的发酵,终于在特朗普的任期上开花结果。这大宝贝也是个不省心的,一些列飘忽不定的政策,加速了美国的衰退。

欢迎参与讨论,真相越辩越明。


李三六看历史


如果没有赵高,秦朝的二世不会让胡亥这个草包来传承!

没有赵高,太子扶苏就是妥妥的秦二世,蒙恬大将军必为太尉之职!文臣辅佐也很可能是李斯!

不得不质疑一下秦始皇,千古一帝,眼光如此长远,睿智之人,声名赫赫,身边却养虎为患,死后被赵高小人如此亵渎,以鲍鱼腥味来一路掩盖尸臭,到都城后,尸身长蛆,绵延到宫殿门口,掩盖其早已驾崩之实!来为胡亥篡位取得先机!

太子扶苏,长年在外征伐,如果他继位,应该对于开疆扩土,戍边卫民,颇为重视!同时他为人耿直仁厚,对于秦朝的严苛法令,应该会有所改善,但不至于颠覆废除,因为秦朝之崛起,就是商鞅变法奠定的基础!商鞅变法于秦孝公时期,那时的秦国民风彪悍,好私斗,地处戎狄部落杂居之地,商鞅的严苛酷刑才能扭转民风,最终社会秩序井然,路不拾遗,民不私斗!

秦朝的速亡,也不仅仅只是胡亥赵高之责!主要还是因为秦始皇留下的隐患!秦朝建立之初,不思与民修养的仁厚之策,反而举全国之力,开疆扩土,烽烟四起,百姓疲于战事,怎么能安心劳作!二来,又大力修建军事,万里长城和秦直道,举全国百万民工之力,怨声载道!三来,从秦始皇登基起,数十年修建庞大陵墓,也给民众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那些年,嬴政也是花近十年之久来灭六国,可以说百姓一边忍受战火,一边面对严刑峻法,一边还得去修建工事陵墓,简直苦不堪言!不得不说,秦始皇有点操之过急,急功近利,就是想自己在有生之年,统一目所能及的疆域,又贪长生不老,永世为皇!这样不惜民力,不恤民情,最终导致秦王朝的速亡垮台!

如果扶苏继位,肯定不会如此速亡,但若不采取与民修养生息之国策,也是难逃覆灭命运!


一叶知秋28456



首先关于秦朝的灭亡有很多种原因,包括后人也在不断的总结和探索。

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开始了第5次的出行,也是人生当中的最后一次,在途中去世,其实在他死之前已经留下了遗诏,让太子扶苏继位,也正是因为赵高篡改了遗令,秦朝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沙丘政变足以说明对秦朝的危害

一个朝代想要经久不衰的延续下去,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赵高作为秦二世,胡亥的亲信,深得秦二世宠幸,为了自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根本不管秦朝的安危。

所以基本上在秦二世的时候,赵高已经成为独揽朝政的一个人,不久之后他坐到了丞相的位置,然后开始杀人立威。


正确的接班人可以给秦朝带来一些生机

如果说没有糟糕的出现,那么秦始皇在世之后肯定是有大公子扶苏继承皇位。

首先他作为秦始皇的儿子,他必定知道秦朝对于他意味着什么,他将怎样去做,不能保证秦朝可以永久不变吗?但是绝对可以推后他灭亡的时间。

一国之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延续

从历代历朝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皇帝如果只顾自己的贪图享乐,没有信息百姓到最后他是会灭亡的,夺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心系百姓,为百姓着想,一个王朝才会不断的延续下去,这也是秦始皇没有做到的,或许他没有完成。


也许宦官赵高的出现改变了秦朝的发展,以及将要走下去的路。

或多或少我觉得秦朝灭亡,跟宦官赵高有关系。


历史小男人


从漫长的历史车轮来看秦朝的灭亡应该是必然的,我们可以对比汉朝来分析一下

1:由封建制度变为中央集权制,这一个变化可以说对传统贵族集团的利益是一个强大的冲击,汉朝虽然也是这样做的,但是汉有一个缓冲期(半封建半郡县,也经历了七国之乱最后经过推恩令)才得以逐渐过渡。

2:治国理念:秦以法治国,严刑峻法一时间民怨四起(吞并六国之前,秦的商鞅变法极大的刺激了本民族的战斗力,且人人都可以以军功得爵位,但一统之后,便无战事,这样的严刑峻法已无激励作用)。且秦的焚书坑儒,做法过于激进。(虽然坑的是巫医术士)对比汉的做法,虽然也是严刑峻法治国,(出了一批刀笔吏,如:张汤)但却大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旗号,使国民从此有了道德指引(董仲舒为首宣称:君为臣刚,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相比较就比秦要来的聪明许多啦。

一种制度向另一种新型制度转变,从历史的角度看虽然是必然的,但过程却是曲折的,秦就成了这个转变实验过程中的牺牲品,但是如果没有秦的失败,也就不会有汉的成功。所以秦汉要连在一起整体看待。


异域狼族良


作为短命的王朝,秦朝所引起的争议和影响力抑制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或歌颂或鞭挞或追思或借鉴,而这其中,作为影响秦朝灭亡的重要人物之一赵高,都是无法避开的一个人。

自商鞅变法以来,积贫积弱的秦国逐渐强大,每一代君王都把统一六国作为终生目标和奋斗动力,这和纸醉金迷、歌舞笙箫的六国相比,是极其难得的,这也是连续六代君王未出现过一个昏君的原因,纵观历史,也只有清朝皇帝能够与之媲美。

到了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一宇内,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结束了诸侯五百年的割据局面,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国,但很可惜,犹如灿烂的烟花,耀眼过后便消失无影。

秦朝的灭亡,赵高只是一个推手,即使没有他,秦王朝也难免走上覆灭的道路,只是时间可能要推迟一点罢了:

治国理念没有与时俱进

以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自然在治国理念上遵循着商鞅法治的思想,并且他的成功给了秦国很好的借鉴,但这一次实践并非成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椎,他忽视了统一六国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信仰的不同,依然采用比如扬灰者弃市这样苛刻的法律来治理,从而让本适于秦国的律法成为六国民众乃至达官贵人的肉中刺,成为他们日后甚至整个批判秦国暴政的借口。

六国反叛的种子并没有完全覆灭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对六国贵族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在咸阳写放他们的宫殿,给他们居住,这种优待并未让他们感激涕零,在灭国战争之后存活下来的他们,却在暗中联络,成为反秦的主要势力,这也是后来刘邦项羽征战时期六国贵族能够重新立国的重要原因,抛开直接的王室成员,那些担负着国破家亡的人也并不完全认同秦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张良策划的博浪沙锥击秦始皇案。

连年征战、国力以及军力亏损严重

自秦孝公收复河西失地以来,秦国这架战争机器就没有停歇过,通过不断的鲸吞蚕食逐渐将六国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但长期的战争必然导致国立削弱、兵员减少,这对于秦国来说尚可坚持,但突然间增加了那么多人口,这种差异性立马体现出来,此时的秦国,可以说是四面楚歌,完完全全在六国的包围之下,这也是陈胜吴广起义之后虽然有章邯的横空出世也没有力挽狂澜的原因所在。

营造太多、天下骚动

现在说起来长城,国人必定十分自豪,这条成为世界七大奇迹的万里长城,在当年修的时候不知道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体现出了来百姓对他的怨恨,但不止于此,修建第一条高速公路、开发岭南等,再投入更多的人力的同时,必定引起人心的离散。

秦朝灭亡了,赵高作为推手,让他仿佛高楼大厦一夜倾,但秦国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却是巨大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疆域版图都影响深远,那种六代君王努力奋斗的影子,值得我们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