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方興東:警惕美國對華科技戰的新動向

方興東

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的阻擊已經一年多了,但就效果來看顯然沒有如願以償。現在它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是繼續變本加厲還是偃旗息鼓?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入觀察。

從最近幾個月的新動向看,美國政府開始權衡利弊,改面為點以求精準制導。一年多下來,美方針對華為的“斬首行動”失敗,同時也發現全面“脫鉤”弊大於利。因此考慮利益、成效最大化和損失最小化,不再輕易擴大戰線而是聚焦關鍵,單點突破。這個算盤不能說不高明。

具體在高科技領域,就是在產業的基礎層面聚焦三個點:一是人才層面,通過控告和抓捕與中國合作的學者,進一步阻斷學術界與中國的合作,不惜摧毀全球學術共同體開放、共享的基本價值觀。二是資本層面,造成對中國風險投資斷崖式下滑,對支持新創企業的資本進行釜底抽薪,大概是過去一年美國科技戰最“成功”的地方。三是產業基礎,那就是聚焦現代工業和整個數字時代的基礎——半導體產業。標誌就是重新激活冷戰時期的“武器”《瓦森納協定》,這是一個通過擴大禁運清單,尤其增加計算光刻軟件和大硅片技術,進一步加強遏制中國半導體產業升級的國際聯盟。

除了三大基礎層面越來越精準的“卡脖子”,美方同時繼續瞄準兩個制高點,那就是圍繞5G和AI不擇手段地封殺圍堵。尤其針對華為。如果說美國科技戰有一個最重要的中心,那就是針對華為。過去一年,最大的“意外”就是美國祭出其最具殺傷力的招數——實體清單,卻沒能如願對華為一劍封喉。對華為5G展開全球遊說也基本失敗,反而進一步激發了華為的鬥志,2019年實現收入增長近20%。

最近,美方針對華為繼續變本加厲,謀劃一系列舉措。一方面華為對美國政府違憲的控告被駁回,另一方面美國司法部蒐羅過去20年針對華為的知識產權糾紛,對華為新增刑事調查指控。2月28日,繼國會眾議院之後,美參議院也通過了《安全和可信通信網絡法》,撥款10億美元更換華為中興設備,想將華為在美國最後的邊緣市場也趕盡殺絕。當然,最大的狠招是計劃將出口管制的美國技術比例從25%下調到10%,以全力阻斷美國之外的企業、尤其臺積電等對華為的供貨。

利益始終是衡量美國對華戰略的根本標準之一。美國對華科技戰根本的戰略調整就是放棄“全面戰爭”。一方面,美國政府知道自己難以輕易獲勝,更重要的是,這種做法不僅僅是“雙刃劍”。正如美國總統特朗普推特所說:“我們可不想成為做不成生意的人,眼巴巴地看著訂單被別國拿走。”“美國不能,也不會成為一個老拿‘國家安全’做藉口而把生意攪黃的國家,否則美國公司為保持其競爭力最終將被迫撤離這個國家。”美方顯然是在擔心:去全球化有可能變成去美國化。美國如果繼續不擇手段,那它不但可能失去中國這個全球最重要的市場,而且中國之外的國際市場也會形成“去美國化”效應,包括美國的盟友歐洲,對美國的戒心也會進一步高漲。

不能不說美國的戰略能力高超,舉措也很有力。但是,這場“戰爭”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它必然的結果和命運。這是全球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史上,以政治干預市場最嚴重的事件,失道寡助是它的宿命。這種做法不僅影響著中國高科技發展,對全球產業鏈,甚至對美國高科技產生的破壞性也不容低估。總之,美國對華科技戰開始進入膠著狀態,也開始進入更險惡的階段。我們更要在戰略上嚴陣以待。

最重要的當然是深入關注和研究美國的戰略,洞察它的意圖和舉措,走出被動,注重應對的有效性。

首先,實力是硬道理。外在壓力依然是倒逼我們改革和發展的動力。進一步加強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是讓美國阻擊戰略失效以致最終放棄的最佳辦法。放棄幻想,讓自主創新真正成為國家堅定不移的最高戰略意志。這不是為了走向封閉,而是隻有通過瓦解美國高科技的獨家壟斷地位,才能真正為中國和全球高科技贏得一個開放合作、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

其次,藉助中國市場和現有產業鏈優勢,樹立積極防禦戰略,尤其儘快建立和完善對等制約的制度體系,形成基本的威懾力。比如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等反制裁措施,通過讓制裁者付出相應代價,遏制美國的輕舉妄動,增加其他國家跟美國合縱連橫的代價。

第三,必須避免華為等中國高科技公司成為美國政治迫害的犧牲品,把維護中國企業基本權益作為今後外交的重要關注點之一,形成一系列的戰略和對策。

第四,針對受破壞最大的風險投資領域,我們應拿出相應措施,持續提升對創新的支持力度。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建立更廣泛的國際合作局面,共同維護公平競爭、開放創新等基本的市場規則。最終,真正由開放市場形成的產業鏈才是有生命力的,真正由公平競爭驅動的科技創新會是最後的勝利者!(作者是浙江傳媒學院互聯網與社會研究院院長,全球互聯網口述歷史(OHI)發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