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南昌東湖區“南優、北拓、西聯、東擴”空間發展計劃與東湖區鉅變

城市更新之宜業

從公元前202年灌嬰築城到21世紀初,南昌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集中在如今東湖區的城區範圍內。2000多年來,靠著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的加持,東湖區成為“閭閻撲地”“舸艦彌津”的物阜民豐之所。

新世紀,南昌從“濱江發展”邁入“跨江發展”時代。省、市行政中心西移,城市商圈擴散後,東湖區面臨區位邊緣化、產業空心化、競爭白熱化的嚴峻挑戰。

南昌東湖區“南優、北拓、西聯、東擴”空間發展計劃與東湖區鉅變

如何破局?

“沒落的貴族”

東湖區青山南路藍海夜市街開了一家燒烤店。小店裝修考究,環境上乘,“吃貨”爭相前往。但與該品牌燒烤在紅谷灘新區開的另一家店相比,人氣差了“幾條街”。紅谷灘新區店面積沒這裡大、環境沒這裡好,可生意卻好得沒法比,食客晚上12點去消費還要排隊。

同樣品牌的燒烤店,為什麼那邊“人等位”、這邊“位等人”?東湖區委書記劉闖分析認為,東湖區年輕消費人口不足是主要原因。

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東湖區人口47萬,2018年為45萬。這表明,隨著城市的發展,東湖區的人口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在下降。而且流出的這2萬人,大部分是具有強勁消費能力的年輕人群體。目前東湖區的45萬人口中,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10萬——這還不包括,戶口留在東湖、實際生活在紅谷灘新區等新城區的龐大人群。

再往前看幾年。隨著省、市行政中心西遷,大量省直、市直單位搬離東湖,很多數量更為龐大、消費力更為強大的消費群體離開了東湖。

這還不是全部。

隨著紅谷灘金融商務區的打造,之前佈局在東湖區的金融機構、銀行總部,也紛紛外遷。僅僅這兩年,就有渣打銀行、北京銀行、江西銀行等6家銀行總部離開東湖區。上饒銀行南昌分行目前在紅谷灘新區新建辦公大樓,兩三年後也將搬走。這些金融機構的離開,同時帶走了證券、擔保、保險等相關金融機構——金融業,一直是東湖區的財稅支柱……

還有——

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以及兄弟城區城市綜合體等現代商圈的打造,東湖區傳統的八一廣場-中山路商圈的優勢不斷被稀釋。對以商貿服務業為主要產業的東湖來說,消費群體流失帶來的“釜底抽薪”,和業態迭代、商圈群起帶來的競爭白熱化,讓東湖區的現代服務業面臨多重挑戰。

還有——

隨著城市的擴張,集聚在東湖區的全省一流的醫院、學校,也前往各個新城區建設分院、分校……

東湖區發改委副主任李籲紅說,東湖區面臨存量流失嚴重、增量不足突顯的發展壓力。作為老城區,東湖區土地價格和房屋租賃成本較高,與兄弟縣區相比,東湖在土地供應、融資渠道、財稅政策等方面沒有優勢,對以項目、資本、人才為載體的城市內部存量與外部增量的集聚能力不足。

統計顯示,從2006年到2015年的10年裡,東湖區的主要經濟指標,GDP、固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連成曲線都是一路向下。而且這種向下不是一年兩年向下,是持續不斷地下降。

2016年7月初到東湖工作時,劉闖感受到幹部群眾普遍瀰漫著一種“失落”的情緒,大家自嘲說自己是“沒落的貴族”。

大家都很迷茫:省、市行政中心外遷帶來的“區位邊緣化”、金融機構過江發展帶來的“產業空心化”、線上線下夾擊帶來的“商貿服務業競爭白熱化”下,進入“後政治中心時代”“後工業時代”、遭遇兄弟縣區“全方位包抄”的東湖,何去何從?

劉闖說,東湖的“突圍”之路,就是堅持產城融合發展理念,通過“城市更新”,向舊城改造、土地集約利用和二次開發要空間,在存量更新和增量創新上謀突破,以生產、生活、生態的統籌佈局,實現東湖生產更加興旺、生活更加幸福、生態更加宜居。

為此,東湖區提出了“南優、北拓、西聯、東擴”的城市空間發展計劃。

南優,即以滕王閣景區和百花洲景區融合發展為引領,以省政府搬遷地塊置換、舊城改造、地鐵商圈等為契機,優化八一廣場—中山路—滕王閣核心商圈,集聚人流、物流、資金流,提升現有商業氛圍,改善居民生活設施,塑造核心城區品質。

北拓,即做好揚子洲總體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工程建設和農民安置等相關工作,適時啟動揚子洲開發,拓展東湖城市發展空間。

西連,即連接沿江北大道、滕王閣、紫金城、青山湖西岸,打造沿江總部經濟帶,提升現有商業品質,與紅谷灘形成一江兩岸的產業發展格局。

東擴,即全面開發建設青山湖西岸地塊,著力打造南昌總部集聚區和高端商務區,帶動洪都大道、青山路商圈的提升。

“七連爆”

2017年9月15日23時57分,兩聲巨響後,八一大橋旁曾經的“南昌第一高樓”裕豐大廈應聲倒下,被成功爆破拆除。

上世紀90年代初,高26層、108米的裕豐大廈竣工落成後,超過1988年建成,高24層、91.9米的經濟大樓(現東方豪景花園酒店),成為南昌第一高樓、江西第一高樓。

裕豐大廈早年曾是經國家旅遊局(現文化和旅遊部)批准的涉外三星級酒店,因經營不善,幾次易主。2007年的一場大火讓裕豐大廈損失慘重,也從此“一蹶不振”,之後便一直閒置。隨著南昌城市的發展,裕豐大廈逐漸成為影響城市形象的“傷疤”、制約城市發展的“掣肘”。

“命運多舛”的裕豐大廈雖多次嘗試拆除,但始終沒有實質性進展。裕豐大廈建築面積約1.7萬平方米,重2.1萬噸,爆破拆除需炸藥588公斤。如此規模的獨棟建築爆破工程在省會中心城區十分罕見,且大樓南面離八一大橋引橋處最近距離只有15米,北面離最近居民樓僅55米,難度係數極大,尤其對地鐵運行的影響難以估量。隨著南昌地鐵2號線盾構施工在穿越贛江後,不斷向陽明路推進,留給裕豐大廈“破舊立新”的“窗口期”越來越窄。

在此背景下,經過科學論證、周密部署,東湖區果斷實施了裕豐大廈爆破任務,排除了城市建設路上的隱患,同時為未來發展騰出了空間。

裕豐大廈不是東湖區近年來爆破拆除的唯一一棟高樓。在裕豐大廈爆破拆除的前後12個月時間裡,東湖區爆破拆除了7棟高層建築。除了裕豐大廈,還有江西省首家涉外三星級賓館青山湖賓館,以及西遷到紅谷灘新區辦公後的原省直單位的5棟辦公樓。

騰出舊籠換新鳥。

2017年以來,東湖區共實施26箇舊改地塊、78.35萬平方米、7821戶的徵遷,為發展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為產業項目的落地提供了承載平臺。

目前,原青山湖賓館地塊項目建設快速推進。原裕豐大廈地塊已於2018年8月掛牌出讓,總投資10億元的慧銘廣場項目已開工建設,將打造一個集高端寫字樓、商業為一體的商務綜合體。

直面“產業空心化”,東湖區推進實施動能轉換的“破立並舉”,一方面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式,打破對資源的路徑依賴,一方面依託得天獨厚的文教衛體資源,培育“幸福產業”集群。

在立的方面,東湖立足人口老齡化實際,依託豐富的醫療衛生資源,著力培育壯大一批以健康、綠色、時尚、智慧為特徵的“幸福產業”集群,大力推動“文化+旅遊”“健康+養老”“體育+健身”等關聯性產業融合發展。

在12月9日召開的東湖區“三請三回”暨現代服務業(上海)招商推介會上,北京宏福集團投資6億元的南昌金手杖康養社區項目簽約落戶。該項目以提供高品質的養老服務為核心,涵蓋健康管理、醫療保健、康復訓練、生活服務配套等內容,同時聯動人才培訓、品牌管理等上下游產業,將建成一個集養老、康復、培訓於一體的綜合性現代服務產業化項目。

面對後工業化時代,東湖區盤活轄區的工業遺址和留存,在成功培育和發展樟樹林文化創意產業園、791藝術街區、豫章1號文化科技產業園等一批文化創意園區的基礎上,利用空置多年的原江西省外貿儲運公司老舊工業廠房,與世界五百強招商局集團合作,投資5億元打造東湖意庫文化創意街區項目。

同時,東湖區著力挖掘底蘊深厚的文化積澱,結合百花洲歷史文化景區打造,在環湖路引入高檔咖啡館,打造一個慢生活圈。在蘇圃路以沁廬旅生活廣場為核心,打造夜市經濟一條街,塑造能展現南昌“襟三江帶五湖”水鄉氣質的蘇圃春蔬、中山印象兩條街區;同時,匯聚生活精品酒店、運動娛樂集成店、南昌“老字號”時鮮樓等元素,打造一個集美食、美居、美景、運動娛樂、文化休閒於一體的城市微旅目的地。

通過城市更新,推動產業興盛。東湖區推進產業的集聚、集群、集約發展,依託街區改造、項目引進,致力走出一條風貌重現、功能重塑、產業重構的轉型升級新途徑——

依託醫療資源分佈,在洪都北大道、陽明東路、八一大道、青山南路一線,重點發展健康養生服務業。

依託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分佈,在榕門路、民德路、環湖路、豫章路、三經路、佘山路一線,重點發展文化創意旅遊業。

依託揚子洲區位優勢,規劃重點發展都市工業。

依託千年商業沉澱,在中山路、勝利路、象山北路、青山南路一線,重點發展現代商貿業。

依託舊改騰出的空間,在下正街、三經路(上、下沙窩)、青山湖西岸沿江一線,重點發展樓宇(總部)經濟。

依託江西金租、浦發城投、浦發市政等新金融機構入駐,在八一大道、中山路、陽明路一線,重點發展現代金融業(新金融、類金融)。

“東湖區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融合方向,培育壯大新興動能,推進城市更新步伐。”東湖區發改委副主任李籲紅表示,東湖區將主攻健康養生服務業、文化創意旅遊產業、互聯網信息技術服務業及都市工業、現代商貿業、樓宇(總部)經濟、現代金融業六大產業,形成“6+X”產業發展體系,以產業大發展支撐實力提升,以實力大提升推動高質量發展。

新地標

12月21日,冬雨霏霏。中山路、象山路交叉口,兩臺黃色的起重機,默契地揮舞著“長臂”,將藍底白字的百盛中英文店招吊裝在一座新建大樓的大門玻璃幕牆上。這棟建築的原址,是黃慶仁棧華氏大藥房總店大樓,後者於2012年7月因地鐵建設被爆破拆除。再過幾天,這棟新建的物業將開門迎客。這塊沉寂7年之久的土地,也將重新煥發生機。

這處八一館地鐵上蓋的百盛商業體項目,其前身承載了眾多南昌人的記憶,黃慶仁棧華氏大藥房、中山路菜場、時代婚慶婚紗、中山郵政局、金光大舞臺等。

東湖區投資促進局副局長塗雅悅說,百盛商業體項目是全省首個雙地鐵(1號線、3號線換乘站)商業綜合體,同時又是省內最大地鐵上蓋大型城市商業綜合體,總建築面積6.5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2.9萬平方米。今年5月,百盛集團競得商業體部分經營權,租賃期12年,將建設時尚輕奢體驗性強的百盛潮館,打造年輕人喜愛的“網紅打卡地”和老城區商業的“新街口”。預計年銷售收入8億元、利稅5000萬元。

敢於打破舊地標,善於建設新地標。

除了百盛商業體項目,在原省政府大院省直機關大樓爆破地塊上建設的南昌蘇寧廣場項目,將成為江西商業及城市建設的新地標。

2017年7月,東湖區省政府大院五幅地塊的國有建設使用權均由蘇寧置業競得,蘇寧首次進入南昌市場,佔據南昌核心地段。蘇寧廣場總投資85億元,項目位於八一廣場商圈的核心區,緊臨八一廣場和北京西路,商業氛圍濃厚,周圍聚集了萬達廣場、財富廣場、百貨大樓等眾多傳統百貨,於2018年6月開工。

根據規劃,南昌蘇寧廣場項目總建築面積約60萬平方米,其中商業規劃約20萬平方米,辦公約1.7萬平方米、酒店4.6萬平方米,將打造成南昌首個重奢金標蘇寧廣場、15萬平方米超5A甲級寫字樓、五星級酒店、高端住宅等多種業態。商業計劃引進國際一線品牌,圍繞蘇寧智慧零售進行線下佈局,充分發揮蘇寧控股集團全業態線上線下融合的O2O模式優勢,打造全國領先的集零售、餐飲、休閒、娛樂為一體的高端購物中心。

旨在打造新文化創意地標的東湖意庫項目,位於洪都北大道東側,毗鄰青山湖和贛江南支,緊鄰青山湖景區,佔地6.3萬平方米,將重點佈局可持續發展產業,以“藝術主題,開放性空間,場地記憶特徵”為亮點,在融入藝術館、時尚書店和創客空間等各種現代元素的基礎上,打造集文創、創意辦公、時尚表演、文化交流、藝術體驗和休閒娛樂於一體的文化創意高地。目前項目一期建設已經完成,明年將整體開放。

城市更新是一個標本兼治的長期過程,用力多,見效慢。經過3年多的努力,東湖區主要經濟指標止跌企穩,運行曲線正在向L型轉變。

今年前三季度,東湖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2.02億元,同比增長8.2%,服務業增加值完成408.65億元,增長8.3%。

劉闖說,我們要通過城市更新,在把下降曲線變成L曲線的基礎上,爭取早日實現U型回升。

城市更新之宜居

一座城市就好比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城市更新就是她的新陳代謝,作為一種自我調節機制存在於城市發展的運行規律中。

樓還是那棟樓,房還是那套房,路還是那條路,人還是那個人。只是,時過境不遷,就難免被時代拋棄。要讓城市繼續承載過去的使命,就必須讓老城區“與時俱進”。

老房子的鄉愁與民生

東湖區是南昌城的發源地,這個“襁褓”孕育了現在的大南昌,也成就了很多人的人生夢想和事業抱負。

東湖區一位領導幹部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多年前,一個從東湖“走出去”的領導來調研時,順帶在自己當年居住的小區轉了一下,隨後不無感慨地說:“當年能住進一套有獨立的衛生間、獨立的廚房的小居室,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可你現在要是再送一套這樣的房子給我,我也沒法住了。房子間距小,採光、通風都很差,沒有電梯我也爬不上去,小區衛生不好,你看現在院子裡還有燒煤球爐的。”

老城區老舊小區的居住環境,一度是很多人的“槽點”。

隨著城市擴容發展,城市外圍新建的現代住宅小區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既完善了城市形態,也有效推動城市人居環境的提升。而在老城中心區,由於大量小區建設時間較為久遠、設備老化、配套設施短缺等現象普遍,城市人居體驗呈現“空心化”勢頭。

彭家橋街道文教路546號庭院位於南京西路與文教路交界處,是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電子儀器廠宿舍,有14棟27個單元,418戶居民。庭院居民絕大多數是老人,在這裡住了幾十年。“安土重遷”的老人們,對庭院既有不捨,也有無奈。

由於基礎設施薄弱、有效管理手段缺乏,庭院環境普遍“髒亂差”,管線亂吊亂掛、樓房牆面老化、花壇破敗不堪、周邊雜草叢生……

早在2011年,市民林女士一家就從陰暗潮溼的豫章后街宿舍樓搬遷到了紅谷灘新區的電梯房中。林女士家的新房120多平方米,三室兩廳,南北通透。林女士直言,不願意再回到老城居住,“老房子用來想想、懷懷舊是可以的,真要回去生活就不現實了。別的不說,我車都沒地方停。”

隨著新式高檔小區的出現,老城區的“握手樓”“親嘴樓”逐漸失去了對年輕市民和外來人才的吸引力。而留不住人,也就吸附不了經濟發展的動能。

老舊小區改造並非易事。“老舊小區改造涉及的人群廣,面臨的問題多,輾轉騰挪的空間有限,對社會治理能力的要求更高。”東湖區城建局副局長費永華說。

“小區改造不是刷兩面牆就完事,要看老百姓真正需要什麼!”市民塗先生在外地旅遊時,發現有的城市部分建築外表雖然不算光鮮靚麗,但有一點,他們的小街小巷,越往裡走,晚上越是亮堂。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了讓居民晚上出門時,心裡踏實,更有安全感。

老舊小區改造,有綠化、亮化、美化就夠了嗎?不,市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還包括綠地廣場、文化休閒等。

“城市更新中老舊小區之所以難,既有歷史遺留的老問題,又有城市發展帶來的新問題;既有建築設施老化的硬件問題,又有治理能力跟不上時代需要的軟件問題。”江西省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鬍孝桂說。

“三問一說”小區改造

老舊小區事關百姓民生。東湖區老舊小區改造不搞區別對待,堅持普惠原則,目前已對全區166個老舊社區中的33個實施改造,惠及居民17457戶。

“在城市更新中,東湖區不搞‘富麗堂皇’的工程,不搞‘高大上’的項目,而是注重以人民為中心,緊扣‘三問一說’,事前問需於民、事中問計於民、事後問效於民和全過程解說著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東湖區區長高輝紅表示。

問需於民。東湖區在城市更新項目確定或工作開展前都堅持“問需於民”,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高輝紅說,老舊小區改造,越是下面的意見越重要,於是區政府把工作交給街道,街道把工作交給社區,社區再召集居民開徵求意見座談會,問群眾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什麼,以此確立老舊小區改造的重點。

在豫章街道江藥社區的“微改造”中,完成了路面平整、下水道改造、停車位劃定等工作後,還剩下一片空地,而這片空地用來做什麼,就全由百姓說了算。經過居民討論、投票,最終大家決定建一座涼亭,夏天大家可以乘涼,冬天可以曬太陽。

“問需於民”才能真正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通過“問需於民”,東湖區以群眾票決的方式,先後實施了南湖、北湖2個精品社區建設,以及江藥社區、馬家池社區等10個老舊小區“微改造”,得到了群眾的廣泛好評。

問計於民。在城市更新中,怎麼改?改成什麼樣?東湖區讓百姓出謀劃策,更多地依靠民力、開啟民智,從群眾中徵集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金點子,發揮出他們的主體作用。

百花洲街道在小金臺社區老舊小區“微改造”時,成立了小區微改造建設委員會,廣泛汲取群眾的智慧,收集各類意見300餘條,把小區“微改造”和小金臺社區“1+5+X”鄰里中心建設結合起來,促進了社區“微改造”更有針對性、更具普遍性。“在改造中,有一些居民,尤其是年紀偏大一點的居民,如退休的一些老同志、老幹部非常支持,而且積極參與,出謀劃策的同時還幫我們當‘吹鼓手’。”高輝紅說,在問需於民的基礎上問計於民,使老舊小區改造推進十分順暢。

問效於民。“社區改造的效果好不好,不是區政府說了算,不是街道說了算,也不是社區說了算。誰說了算?老百姓說了算。”高輝紅表示,改造後要問效果,百姓滿意不滿意、喜歡不喜歡、答應不答應。在問效的同時,東湖區還向居民問“失”:問社區居民還有哪些地方改造不到位?在推進工作的過程中,還需不需要作哪些改進,以此推動後續舊改工作的開展?

五緯路400號“美福庭院”是下沙窩社區的一個庭院,由於單位改制後長期無人管理,庭院髒亂差問題嚴重,2017年初被評為“不清潔庭院”。經過環境綜合整治,庭院變得“美靚精”,後來居民提出要給庭院取個名字,於是就選了“美麗南昌·幸福家園”中的“美”和“福”兩個字,給社區取了一個新名字。

在完成10個老舊小區“微改造”後,社區黨員幹部利用工作接觸和上戶宣傳等機會,多次聽取和了解群眾對老舊小區“微改造”的意見建議。在這個問需、問計、問效的過程中,社區、街道、區政府職能部門對社區改造的認識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深化和豐富,決策也一次比一次變得更科學和更精準。黨委政府與居民百姓之間的良性互動,變得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和諧。

全過程解說。“最初,我們以為有‘三問’就夠了,其實遠遠不夠。在推動城市更新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還要加大宣傳力度,加強與市民百姓的溝通。只有有了充分的溝通,才能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高輝紅說,通過全方位立體式的宣傳,告訴周邊居民項目要做什麼,準備怎麼做,做成後是什麼樣子,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什麼不利影響等。這一點,上海做得比較好。上海在啟動一項工程時,會在地鐵口等人流量聚集處張貼宣傳單,詳細介紹工程的地點、內容、工期時長,甚至公佈項目負責人的聯繫方式,建立起與市民有效溝通的橋樑。

善事善為。東湖區在實施城市更新項目中,始終堅持全過程的宣傳與互動,讓居民群眾真正瞭解項目實施、工作開展和服務群眾的態度、進度和溫度。做到在為民服務解難題上,把事情說明白、把疑問說清楚、把工作說到位,最大程度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把民生實事辦成利民好事。

“中西醫結合”治水

湖水清澈,水草清晰可見,鳧趨雀躍,岸邊民居、花草綠樹倒映其中……在多數都市人心中,這種如詩如畫的美景也許只在景區或偏遠鄉村才難得一見,但這是東湖區賢士湖公園的真實寫照。

作為一座名副其實的“水都”,南昌僅老城區就有東湖、南湖、北湖、西湖、青山湖及賢士湖等10個湖泊。這些內湖流暢性差,在20年前經截汙、清淤、換水後,水質均達到景觀用水水質標準。然而,此舉治標不治本,這些“死水”數年之後又重現黑臭面目。

東湖區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因水而興,水是東湖區的綠色之源、生態之本。東湖區立足生態優勢,以水為脈,大力推進水環境治理,讓河流、岸線、景觀、道路與城市設施自然銜接、融為一體,在提升城市品質的同時,不斷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12月22日,走進賢士湖公園,便能觀賞到波光粼粼的湖面及錯落有致的園林景觀。走近湖邊,透過清澈見底的湖水,可見綠意盎然的水草。

賢士湖公園南與賢士二路毗鄰,北與玉帶河相接。整治前,淤泥蓄積,水體黑臭,嚴重影響了公園整體景觀及周邊居民生活環境。改造後,新建成的亭臺樓榭、石雕景觀等園林建築令人心曠神怡,蜿蜒曲折的湖邊小道,加上從贛江引入的活水,使整個公園充滿了小橋流水的江南韻味。

66歲的吳斌是原江西造紙廠退休工人,從小就居住在湖邊。他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以前,賢士湖藕塘連片,湖水清澈透明,水鳥、魚蝦隨處可見,但80年代之後就逐漸被汙染,變成了黑水塘。現在湖水清了,環境美了,我又找到了兒時的回憶!”

東湖區城建局局長萬曉榮告訴記者,去年8月起,東湖區開始試點治理賢士湖水體,借鑑杭州等城市成功治理內湖的案例,走市場化道路,從上海一環保科技企業引入先進的生物工程技術,利用食藻蟲試點進行賢士湖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經過3個月的治理,湖水迴歸自然的清水狀態。半年時間,滿湖水草的高度就達80釐米。“通過食藻蟲引導水體生態修復,構建‘食藻蟲-水下森林-水生動物-微生物群落’共生系統,通過蟲控藻、魚食蟲等形成食物鏈,恢復沉水植被主導的水生態系統,將地表水質提升為Ⅲ類,水體透明度超過了1.5米,還原了一個碧水通透的賢士湖。”萬曉榮說。

“水清岸綠,是一座城市優秀生態環境的體現,更是人們對美好家園的嚮往。”東湖區委書記劉闖將賢士湖水質治理形象地比喻為“中西醫結合”療法。其中的“中醫療法”,就是生物療法,指的是在湖內種植四季常綠水草,投放食藻蟲控制生態修復;“西醫療法”則指對周邊汙水管網進行截汙,切斷“病根”,使汙水全部進入城區主管網。兩者有效結合,才構建了“水清、岸綠、魚遊、景美”的生態水體及生態駁岸景觀。

今年,東湖區以賢士湖水環境治理為樣板,啟動了百花洲東、南、北湖水生態治理項目,以“系統性治理”為基本原則,以“維護良好水質、改善汙染水體、保障地區水環境安全”為目標,引入“食藻蟲引導的水下生態修復及水體生態系統構建技術”,全面改善東、南、北湖水體水質,構建起結構完整、功能完善的水生態系統。

此外,為全面提升東湖水生態環境,東湖區實施了玉帶河截汙提升工程,引用贛江活水活化,徹底消滅黑臭水體;開展贛江右岸環境綜合整治,維護贛江右岸水環境;啟動贛江右岸八一橋至二七路段排汙口截汙工程建設,全面實施揚子洲中心渠清淤工程。同時,東湖區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條塊結合”的原則,積極構建“管理、治理、保護”三位一體的責任體系,實行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河長制,加強部署、調度、巡河、督導,實現合作共治,實現水資源從河到湖的無縫隙保護。通過實施水環境治理,引水進城、河湖連通,東湖讓水流了起來、動了起來、美了起來,一幅“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城市更新之宜遊

一位清華大學教授說,外地人到南昌,就是去看滕王閣、百花洲、水觀音亭、佑民寺,朱德故居、賀龍指揮部舊址等。對南昌來說,對遊客來說,這才是南昌,這才是“老南昌”。

東湖是南昌的發源地。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故事,每一塊石頭都會唱歌。和別的城區不同,東湖區的城市更新,除了要“推陳出新”,還要做好城市文化的保護、發掘、傳承工作。

文化古建“隱於市”

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主任白明教授在調研東湖文化遺存時說道:“東湖盡藏贛鄱千年文脈,更是江西的文化穴位、精神高地所在。”

白明教授所言非虛。相關研究表明,南昌自灌嬰建造土城伊始,官府駐地就設在今天東湖區的民巷、後牆路、郵政路一帶,後來歷代的城池擴建,也基本以此為中心,繼而向南、東、北逐步拓展。在千百年來的城市演變進程中,東湖區曾長期處於南昌乃至江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位置,底蘊深厚。

如今,“豫章十景”中的滕閣秋風、章江曉渡、龍沙夕照、東湖夜月、蘇圃春蔬,“南昌七門”中的“接官送府章江門”、“將軍凱旋德勝門”、“哭哭啼啼永和門”,“十大鄉賢路”中的陽明路、榕門路、象山(北)路、子固路、疊山路、淵明(北)路在東湖區,滕王閣、佑民寺、百花洲、朱德故居等景點遍佈全區。

說“千年南昌看東湖”,一點不假。但隨著城市建設,“時人不識凌雲木”現象一度出現,“深藏”於街巷中文物、遺址少有人聞。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為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條件,東湖區進行了20多年小規模、高強度、片段式的開發建設,一度造就了城市文化沒落的尷尬局面,導致舊城無法與現代接軌,生機逐漸消失。

南湖路8號小洋樓,曾是省政府直屬公房,該樓建於1958年,但一度被“藍邊碗”餐飲店、“崑崙媱”美容店租用。小洋樓外牆和內部裝飾保留了最初的建築框架,但是整座建築內外部已重新裝飾,找不到任何歷史建築的痕跡,整體建築從內到外,給人第一印象成了一個“仿古”建築。

這是歷史建築開發利用時,出現較為突出的“破壞性開發”現象。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對歷史建築的超載開發或錯位開發行為,他們追求“整飾一新”,甚至“拆真文物,造假古董”,破壞歷史信息,損害了歷史建築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追溯其原因,在於保護無“力”。“目前,東湖有歷史文化建築120餘處,各級文保單位11處,國家A級景區及特色旅遊景區(景點)10處,非遺保護名錄14項。”東湖區文廣新旅局副局長劉斯韻表示,在文物保護方面,東湖文物保護專業人才短缺,編制不足,沒有像其他縣區一樣設立專門的文物管理所,無法進行專人專事管理。

滄海桑田幾變遷。隨著南昌城市建設快速發展,一大批現代建築和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不少歷史建築被拆除,或是在現代高樓大廈中成為“孤島”,失去了原本的建築環境風貌,“老南昌”淹沒其中。

勝利路38號的清代民居,地處步行街繁華地段,但左右兩邊皆為高樓,前後兩面又完全被高大的圍牆擋住,路人根本不知圍牆的另一面“別有洞天”。這種“大隱隱於市”而不為人知的歷史建築,不在少數。

千年古剎佑民寺,在2017年改造之前,被湮沒在四周林立的“握手樓、親嘴樓”之間,看不到綠、透不了光;江南名樓滕王閣當年“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觀盛景,也打了很大的折扣……城市的發展,讓許多散落在東湖的城市記憶,成了一段段夾雜在一棟棟高樓之間的“隻言片語”,無法串接起南昌的歷史。

尤其是隨著新城的崛起,東湖區曾經的繁華,更有著不斷走向沉寂的危險。從省會城市核心老城區變為中心老城區,經歷政治中心遷移,當年的文人聚居區變為低收入人群聚居區,人口結構變化,致使文化氛圍缺失,由此老城的活力不可避免地受到抑制。

在城市更新中,如何避免破壞歷史建築及其環境風貌的原真性?如何在經濟快速發展中使歷史建築成功融入到現代化的城市中?如何在老城改造中做好歷史建築保護等?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答的問題。

讓文化遺存“重見天日”

劉闖說,東湖城市更新實行“拆、改、留”並舉,拆出發展空間、改善城市功能,“留”則是留住文脈,系統梳理城市歷史記憶,打造以“文化之旅”為核心的東湖人文歷史文化旅遊線路,全面實現東湖優美的自然風貌與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完美交融。

為摸清“家底”,東湖區組建了一支由文史、古建築等專家學者構成的專業歷史文化遺存普查隊伍,對全區歷史文化遺存展開全面普查。在此基礎上,對普查出的歷史遺存和文化古蹟進行分類並登記造冊,同時梳理其歷史沿革。另外,聘請專業機構利用航拍、AR等技術對歷史文化遺存實行場景、風貌還原,為改造修復保留珍貴影像資料。

東湖區瞄準找回城市記憶,實現老城復興,提出了“打造歷史文化名區”的目標,不斷地“鑿出”歷史、“喚醒”記憶,以八一南昌起義舊址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明朝藩臺衙門、民國南昌行營為代表的衙署文化,以佑民寺、建德觀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東湖書院、南昌貢院為代表的書院文化,以張九齡、蘇雲卿為代表的隱逸文化,在這裡逐步發掘。

象山北路的南昌紅色記憶展示館裡,經常人頭攢動。無論是充滿回憶的紅色藏品,還是VR模擬體驗,都讓人眼前一亮。運營不到一年,已經有近3.5萬人入館參觀,這裡也成為市民和外地遊客樂於參觀學習、接受紅色文化薰陶的去處。

南昌紅色記憶展示館建築始建於上世紀40年代,前身為南昌電影公司行政大樓,是南昌市文保單位,建築面積852平方米,建築風格為中西合璧式三層磚瓦結構。2017年,東湖區啟動象山北路周邊地塊舊城改造,該建築被完整保存下來。2018年6月,東湖採取與社會紅色收藏家合作共建的方式,啟動了南昌紅色記憶展示館籌建工作。

南昌紅色記憶展示館的打造,是東湖推動“老宅重生”的一個成功案例,為歷史建築增加了歷史文物、文化藝術等新的內涵。近期,東湖區正對八一公園內靠近貢院井的仿古建築“一壺春”(原大益茶館)進行改造,打造梁書美術館,讓這些老建築繼續“講述”他們的歷史,讓歷史文化看得見,讓歷史故事可呈現。

在保護好歷史城區的傳統風貌和整體環境方面,東湖區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注重在厚重的歷史積澱和豐饒的文化資源中把握、定位東湖的發展,實現傳承文化、保留遺存與城市更新的平衡。

在拆舊中“淘出”歷史。2017年,東湖區投資7.8億元,啟動環民地塊改造一期15.668畝、4.1萬平方米的徵遷工作,千年古剎佑民寺的門庭從此得以打開。通過拆舊,東湖區把每段路、每條街、每處景中有保護價值的部分剝離出來,讓湮沒在高低群樓中的文化符號、文化遺蹟“重見天日”。

在修復中“喚醒”歷史。對特有文化符號、文化遺蹟等古老建築,東湖區堅持修舊如故,喚醒“活的歷史”,先後完成勝利路民國風情步行街、三經五緯文化街區、榕門路唐風宋韻等特色街區改造,並積極推進劉將軍廟民國風味社區改造,既實現歷史街區和社區的文化重塑,又賦予其鮮活的時代色彩。

隨後,更大範圍的百花洲景區提升改造工程隨之啟動。按照“功能完善、景觀提升、交通優化、文旅融合”的核心理念,承載著南昌人記憶的八一公園拆牆透綠,全面融入街區。周邊蘇圃路沿街立面改造提升工程也拉開序幕,重現老城區市井文化的風貌特色,並把東湖、南湖和北湖連成一體。

千年人文薈萃的東湖,正成為南昌撩人心絃的一方鄉愁之地,那些隱匿在城市角落裡的老建築,正煥發出新活力,延續著自己的文化生命力,傳承著城市的歷史與文脈。

專家:慎防“建設性破壞”

百花洲,一邊是綠茵環抱的佑民寺,一邊是碧波盪漾的南北兩湖,一邊是正全面伸展的八一公園,這些散落在城市中的“玉珠”,正突破重重屏障,不斷地串接、連線、融合,講述著“老南昌”的故事。

東湖作為南昌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文化遺存主要分佈於南起中山路、北至陽明路,西起沿江北大道,東至八一大道的4平方公里範圍內。“之前完成的滕王閣景區周邊、榕門路改造以及當前我們正在推進的百花洲景區周邊環境綜合改造,都是為了打通曆史文化節點,實現文化遺存在空間上的互聯互通,最終形成‘古、綠、紅、宗’四色文化交融互動的有機脈絡,進而建設南昌歷史文化名區,打造東湖文化旅遊產業金字招牌。”東湖區委書記劉闖說。

當前,東湖正致力於打造一條從滕王閣出發,以民德路為主線,最後至八一大道,涵蓋滕王閣、建德觀、百花洲、撫藩臬道衙門、賀龍指揮部舊址、朱德故居、江西革命烈士紀念堂等傳承南昌歷史文化的“大主軸”。

江西省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鬍孝桂認為,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中後期,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城市建設的主線已經由增量擴張進入到存量提升的轉型階段。城市既有存量土地的復興,將從簡單的物質環境的更新,逐步走向街區社會、經濟、文化的全方位復興。

在城市更新中,東湖區怎樣做才能使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相契合?胡孝桂認為,當前城市更新已從粗放式、拆-改-留開始轉向為細節化、留-改-拆,走向了人文化。城市文化對於城市治理、規劃和建設的作用價值尤其明顯。在不斷更新的過程中,老舊城區、歷史街區、郊區古城、古鎮風貌、工業區轉型等,都可以用來體現城市風貌,進行活性地利用與歷史保護,從而起到有效的設計、規劃與治理的作用。因此,對東湖乃至南昌的城市更新來說,不能停留於物質空間層面上的美化、重建,而要與城市的總體定位和產業轉型升級聯結起來,進一步延伸城市功能更新,挖掘出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慎防“建設性破壞”,做到保留城市的傳統文化特色。

“在舊城區的改造提升進程中,南昌市、東湖區可以充分整合‘三色’資源,以紅色旅遊為龍頭,以綠色、古色旅遊為依託,對南昌的古色文化、紅色文化、現代工業文化以及綠色生態文化進行保護和完善,特別是以滕王閣、八一起義紀念館、新四軍軍部舊址、西山萬壽宮、八大山人紀念館、安義古村群、海昏侯墓、百花洲等區域的建設和改造為載體,開展‘天下英雄城——南昌’品牌創建,為南昌市留住城市‘文脈’。”胡孝桂說。

胡孝桂表示,東湖區歷史文化豐富,在城市更新與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可以依託朱德故居、朱德軍官教育團舊址、賀龍指揮部舊址、江西革命烈士紀念堂等景點打造“紅色長廊”,在“紅色長廊”中植入具有南昌特色的文化廣場、文化展廊、景觀牆、地面浮雕、主題群雕等形式,打造具有南昌英雄文化內涵的空間節點,彰顯東湖獨特文化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