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指的什麼,你知道嗎?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指的什麼,你知道嗎?

1/三教九流的最初含義

記得小時候生活在鄉村,過的都是集體生產、按工分吃飯的“規矩”生活,人們的交際圈是窄而又窄,除了同村的鄉親,就是偶有來往的親戚。這樣的人家,是規矩人家。而有些“不務正業”的,出工時耍滑偷懶,有時還會偷偷跑出去做搞點副業,做點小生意,因此認識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各類“社會人士”。用大人們的話說就是,“三教九流”的人他都認識。那時,“三教九流”就成了不務正業的江湖閒人的代稱,是被人所鄙棄的。

其實,“三教九流”的本義是非常高大上的。

“三教九流”的說法在中國自古有之。三教,在漢朝時,漢儒將“夏尚武,殷尚敬,周尚文”成為三教,也有將儒家的施教內容稱為三教的。在佛教傳入中國後,三教通常是指儒教、道教、佛教。後世的三教,意思基本固定,指儒、釋、道。九流,在《漢書•藝文志》分別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指的什麼,你知道嗎?

2/三教

●儒教又稱“孔教”“聖教”(儒教不等於儒學)。以“儒家思想”為最高信仰,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終極目標。儒教是禮樂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繼承者。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以丹道法術為修煉途徑,以得道成仙為終極目標,追求自然和諧、國家太平、社會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積德者能夠幸福快樂、長生久視,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識和信仰心理。

●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指的什麼,你知道嗎?

3/九流

所謂的九流,就是在先秦諸子百家共生的那個歷史時期非常有影響的著名學派,都是對社會發展與進步有積極作用的。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代表人物有老子與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

●陰陽家是盛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哲學流派,齊國人鄒衍是其創始人,陰陽家的學問被稱為“陰陽說”,其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

●法家是戰國時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謂是“獨步天下”。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他們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名家是以辯論名實等思辨問題為中心,並且以善辯成名的一個學派,又稱“辯者”、“刑(形)名家”。由於他們的研究方法奇特,雖然名家擅長論辯,但其論辯又流於“苛察繳繞”,疙疙瘩瘩,詭譎奇異,所以歷史上一直名聲不好。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鉅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從他們的組織管理來看,墨家可稱是中國最早的幫派之祖。

●縱橫家即合縱連橫的兩大陣營。合縱派的主要代表是蘇秦,連橫派的主要代表是張儀。這兩大名人對手,都是鬼谷子的學生。

●雜家是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雜家在歷史上並未如何顯赫,雖然號稱“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實際上流傳下來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沒有多少痕跡。 “雜家”這稱號,現在基本上說的就是此人沒有專業本事,什麼都知道一點,但什麼都不精通的意思。

●農家又稱“農家流”,是先秦時期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奉神農為祖師,祖述神農,主張勸耕桑,以足衣食。”由於儒家輕商農漢朝中期以後農家迅速衰落。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指的什麼,你知道嗎?

4/“混元三教九流圖”碑

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是割裂開來的,而是相互補充與融合的有機整體。追本溯源,儒釋道三家本是一體,九流學派同出一源。至今,在少林寺還有一通鎮寺之寶在講述著“三教九流”的濟世輝煌。

那件寶貝,就是“混元三教九流圖”碑。2006年3月2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造訪少林寺時,曾對鎮寺之寶“混元三教九流圖”碑產生濃厚興趣,中方人員向他介紹此碑的來歷與寓意後,他不斷點頭,表示認同。

“混元三教九流圖”碑粗看是一位大阿福,細看是一個胖和尚,而仔細一細看,就發現在人臉的左側臉部,是一個頭戴方巾者,為儒教的代表,即孔子。右側臉部是頭後挽個髮髻的人,則是道教的代表,即老子。在這個石刻圖像上佛教的釋迦牟尼的臉部,由儒家孔子的臉,道教老子的臉組合而成。

三教共存一碑,人的圖像成一個大圓形,有混元太極圖的含義。圖像頭、上身,渾然一體,兩手捧“九流混元圖”,構成佛、儒、道三教及“九流”的“混元三教九流圖”。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指的什麼,你知道嗎?

畫面上方刻有唐肅宗李亨的“三教聖像贊”:

“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儒教明倫,綱常是正。農流務本,墨流備世,名流責實,法流輔制,縱橫應對,小說諮詢,陰陽順天,醫流原人,雜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難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穀,心身皮膚,鼻口耳目,為善殊途,鹹歸於治。曲士偏執,黨同排異,毋患多岐,各有所施。要在圓融,一以貫之。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

此讚語點明瞭三教九流的思想實質,最後歸結為“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闡述了三教合流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