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網格員勸導4小時讓老人隔離

網格員勸導4小時讓老人隔離

“你好,請告訴我您這次回穗之前的行程”“有需要隨時打我電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多數普通人選擇閉門不出,來穗人員服務管理系統的工作人員卻選擇了堅守崗位。

  疫情發生以後,市來穗人員服務管理局組織3萬餘名基礎網格員和出租屋管理員作為三人排查小組重要成員,對市委、市政府明確的在冊重點疫情發生地來穗人員74萬多人,34萬多套出租屋進行“拉網式”全覆蓋排查。累計發現496人有發熱症狀,其中16人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這一個多月以來,他們日夜守護轄區內的居民,盡責做好對來穗人員的服務和管理,努力確保把疫情堵在轄區“門外”。而最難的,是要做好需要隔離人員的思想工作,讓他們安心隔離,“疫情需要隔離”“人心卻不會割裂”,工作人員們每天都在努力做到。

  8小時勸說+護送 老人家被“暖”到

  最近,長洲島上有個美麗的誤會被口口相傳。因為每天都有一位身穿白大褂年近六旬的大叔行走在大街小巷,不知道的人不禁都會反問:“你不是醫生?”

  其實,這位穿著白大褂的大叔叫曾健偉,是黃埔區長洲街網格辦的一名黨員:白天,他奔走在長洲島的大街小巷,耐心勸解需要隔離的人群;晚上為了保護家人而獨居。

網格員勸導4小時讓老人隔離

  “最危險的人” 熟人碰面“隔3米”

  自從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曾健偉的手機24小時待命,一接到電話就趕緊出去排查,早上7點多出門,時常要幹到晚上十一二點才能回來,一天下來走到腿疼,說話說得聲音沙啞。一天最長排查時間曾經達到17個小時,精準核查了50多人。“連軸轉”是他過去20多天的工作常態。

  曾健偉也因此成了街區戰疫第一線的主力。“我可能是工作人員裡最危險的那個人,現在熟人見到我,都離我三米開外。”他開玩笑地說道。雖然面臨隨時被感染的風險,但他依然保持樂觀,因為“這個事情必須有人去做”。

  2月4日下午,曾健偉突然收到通知,稱島上有與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有接觸的人員,需要隔離。事關重大,曾健偉馬上和突擊隊員、社區工作人員上門排查。

  通知名單上的兩位老人旅遊回來後一直居住在長洲的家裡,後來同行的遊客中有人確診,作為密切接觸者,老人家需要到區集中隔離點。但是隔離點距家29公里,況且距離密切接觸事件已近10天,老人認為沒必要再折騰。

  於是,一場長達4個多小時的勸說,加上4小時的護送收尾工作拉開序幕。曾健偉第一時間聯繫上老人的兒子,詳細講解目前防疫形勢及相關政策,並向其保證不論多晚都會親自陪護老人前往隔離觀察點。

  “親情”牌打出之後,細心的曾健偉又在交談中得知老人是4801廠退休職工,馬上想辦法將該廠的退管部負責人請到現場協助勸導。經過近4個小時的勸導,兩位老人的思想工作終於做通了。

  在陪護老人前往隔離觀察點路上,曾健偉又主動和他們拉家常,將自己投身到防疫工作以來遇到的趣事、困難、感動一一分享。“我對這裡的一街一巷熟得很呀!你們家附近我在上班途中也經常路過,這幾年變得越來越美呢!”“上次我入戶排查時,一位大媽不嫌棄我一身汗地在外奔波,非要拉我坐下喝口水再走。我都不好意思了……”一串“老中醫式”的幽默家常打破了沉悶焦慮的氣氛,溫暖了老人高高懸著的心。

  白天走街串巷晚上獨居

  安頓好老人返回街道後,曾健偉依舊沒有停歇,填寫工作記錄、報送處置情況、聯繫對房屋周邊及接送車輛徹底消毒……待所有任務完成後已是晚上11點,而那時,他還沒有吃晚飯。

  因身處基層防疫第一線,曾健偉擔心會影響家人健康,從年三十起,他就搬到另一個住處獨居,數次經過家門而不入,僅靠微信、電話和家人聯繫。

  “他們也挺難” 設身處地先服務

  “謝謝你們,在你們的關心和協調下,我已接到檢驗的通知,如果沒問題就回家隔離”“謝謝,有你們在為我們的事操勞著,真是倍感溫暖”。

  這是一位解除集中隔離人員發給廣州市白雲區黃石街來穗中心副主任潘海生的一段話。實際上,今年疫情期間,潘海生已經勸服了多位來穗人士或家庭去集中隔離。從勸服隔離那一刻起,復員軍人出身的他就變身“心理醫生”,陪伴、共情、安撫需要隔離的人員,最終讓他們順利度過隔離期。

網格員勸導4小時讓老人隔離

  減少麻煩 減少心理影響

  黃石街面積5.71平方公里,超過13萬來穗人員中湖北籍新廣州人有3000人左右,是一個來穗人員相對比較集中、城中村較多的街道。2月4日,在黃石高爾夫小區內,一輛轉運車和幾位工作人員引起了小區業主們的關注。一位從外地回來的業主堅持不肯離家。工作人員無奈之下只能先把轉運車開到樓下等待,而當時已經有其他小區業主在圍觀,氣氛有點緊張。

  潘海生了解到情況後,主動請纓做業主的思想工作。他先詳細瞭解清楚業主的情況和顧慮,告訴業主儘量爭取幫他申請居家隔離,並叮囑業主先按指引做好防護,勤洗手,消毒,洗熱水澡,室內保持較高溫度,避免感冒。

  “嗯嗯,我理解的”“您往好的方面想,就是去住幾天酒店”“我會安排人給您在隔離地做好準備”“強制措施對您對家人都不好 ”……

  由於疫情形勢嚴峻,居家隔離的要求最終沒有通過,但是在一句句耐心的溝通之下,業主最終同意帶家人上車。

  “醫生,可否讓他們帶上孩子的衣服和用品?”細心的潘海生讀懂了業主的顧慮。

  到了隔離地點之後,這位業主看到條件有點艱苦,就又有了情緒,每天還著急回家。這個時候潘海生仍然“陪伴”在他身邊,每天在微信上不斷安慰他:“別糾結了,安心住幾天,沒事就回來了”“很快的,幾天時間,請耐心等待”。

  潘海生告訴記者,當時他之所以盡力爭取讓業主居家隔離,主要是考慮到這位業主的特殊情況:一來孩子太小,去到隔離地點在生活上很不方便;二來眾目睽睽下當場被帶走,對他以及家人今後的心理會造成影響。

  “其實設身處地為這些需要集中隔離的人想一想,他們的確挺難的,所以我一心想著如何在不違背原則的基礎上,儘量給他們減少麻煩,減少心理影響”。

  “我覺得自己沒做什麼,只是讓他感受到有一個人站在他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即使做不到,心理上給他安慰,也許他就能輕鬆一些”“我感覺自己像個心理諮詢師”。

  記者瞭解到,潘海生是復退軍人,“實事求是”是他從當兵到工作以來的一種工作態度。“我們為來穗人員服務,就需要了解他們,知道他們從哪兒來,從事什麼行業,甚至家庭情況,都要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有了瞭解,才能知道什麼樣的服務真正能幫到他們,而不是每天坐在辦公室就能知道怎麼服務。”

  在潘海生看來,管理和服務不是相違背的:服務得好,來穗人員才會接受我們的管理;管理好了,他們也能得到更好的服務。

(來源:3月4日《廣州日報》第A8版)

網格員勸導4小時讓老人隔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