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幾千年前的古人能寫出一些像《易經》等奇書,而更智慧的現代人還很難參透?

石頭162821132


這個需要從當時的環境說起。

比如易經。

我們常說易有三易,也就是《連山》《歸藏》和《周易》。

而孔夫子在看到這部周易以後又做了十篇讀書筆記稱為《十翼》我們也稱其為《易傳》。

《周易》加上《易傳》我們一起稱之為《易經》。

至於這部書的起源是這樣傳說的,伏羲根據河圖做了先天八卦。

河圖是龍馬從黃河中上岸後身上的璇兒。

這個璇兒你可以理解成梅花鹿身上的梅花。

至於這個龍馬是什麼鬼,應該是石器時代後期的一種生物,早已滅絕了。

反正它也只是個打醬油的,我們就不追究它了。

伏羲根據這幾個璇兒的排列和組合,寫出了先天八卦。

至於當時是不是叫乾坎艮震修離坤兌,我們也不得而知。

畢竟是伏羲之後很久,公孫軒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黃帝)命令倉頡創造出來文字的。而真正有文字出土也是在周朝以後,我們常說的商朝,妲己什麼什麼的都存在於傳說中,沒有出土文字記載。

那麼問題來了,寫八卦的伏羲看得懂易經麼?

兄die,你想多了,他那時候都沒字,八卦是本無字天書。他怎麼會看得懂周文王和孔聖人合著的易經呢。

另外周易中本來沒有陰陽概念,我覺得周文王也未必能讀懂現在版本的周易。

包括太極圖這樣高大上的圖形,也是在宋朝才出現。

所以假設你穿越回石器時代碰到了伏羲,畫個太極,他也會問你,這是什麼鬼。

說了這麼多呢,就是想告訴你,很多東西並不是古人創造出來的。

他們只是打了個草稿,中國的國學是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在學習生活中總結出來的。

包括周易文化,源於一個不知所謂的河圖,但是那東西真有那麼神麼?

我們都是唯物主義者,說白了還是後人的智慧硬加在上古仙賢身上而已。

包括《黃帝內經》你去看一遍就知道了,前面和後面章節的文風都不太一致。明顯不是一個人寫出來的。

但是我們的文化就是這樣,越是有才的人越不能承認,所有作品都要假祖宗之名。

我們的國學是在時刻發展當中的。

說了這麼多,為啥我們的祖先這麼牛呢,因為是我們的文化。

他們是不是寫出了傳世經典呢,理論上是的,實際上是我們拿來研究了,他就是經典了。

紅樓夢有個紅學會。為啥聊齋志異沒有聊學會呢。

因為在當時出版社出書的時候提了四大名著一說,把紅樓編進去了,沒有寫聊齋進去。

不信你看之前的歷史文獻,絕對沒有四大名著一說。

所以有些事聽聽就行了。

我是苗大仙兒


國學苗大仙兒


我是文開石,我有點不同意見。

所謂古人和現代人誰更智慧就是一個偽命題。

短短几千年,從物種的發展進化來說,遠遠不足以在什麼智慧上進化出足夠的差異。

從信息的充裕度和學習能力、學習條件來講,現代人遠遠超過古人,這點毋庸置疑。

哪位為什麼說《易經》《道德經》之類的很難參透?主要是幾個客觀因素影響的。

1、參研的客觀條件不足。

不論是對當時文字、文化、社會的瞭解,現代人都有先天的難度。等於是去重新學一種思想環境。

古籍經典在傳承上,本身就存在變化,有內容增減,有傳承時對錯,等於需要從不確定對錯、不完全內容的條件下去研究。

2、參研古籍經典本身就是一個很難做到滿分的課題。

如果《道德經》《論語》之類的,起碼還能確定屬於一種思想書籍。但是《易經》究竟是什麼?本身就存在爭議,想未有比較權威的結論,導致大家只能從不同的角度,先通過假設來給它定義,然後再從這個假設的角度去研讀。

3、參研古籍經典,其實是高於作者的一種行為。

這就是前些日子,原作者做閱讀理解拿不了滿分一樣。一種思想,由原作者提出,由後世無數人去發揮、去充實,它代表的東西,往往已經遠遠超過原作者所思所想,也許是有所發展,也許是有所變化,所以用後世的思想去研讀最初的內涵,相當於從一堆新舊摻雜在一起米中,去把舊米一粒一粒挑出來。

4、崇古貶今的思想是大忌。

能超過時代的限制,提出超越時代的思想,這是古代先賢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的原因。

但當時提出的東西,是否真的遠遠超過今人,讓今人還不能理解完全,絕大多數情況來說未必如此。

如果假設一本古籍經典本身的內容為80分,因內容傳承的缺失,研讀的難度要減去40分,今人的文化和理解能加上30分,那最終只能暫時研讀到70分,就是正常的。可如果還不知道滿分是多少,那70分之後的都是未知。

中國人研究中華文化典籍,應該算幸運了。

中華文化沒有中斷,一直傳承有序,歷代也都有註疏,有研究,往往可以倒推回去,判斷出儘量最近接原本、原作者思想的樣貌,已經是很幸運的了。

換成其他各種古文明,從文字開始就是要研究要用猜的,費的勁比咱們大多了。


文開石


古人能寫出《易經》之類的奇書,而現代人卻很難參透,由於時代不同、環境不同、觀念不同,造成了不一樣的文化氛圍和思維方式,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傳聞伏羲創造八卦,文王推演周易,其實智慧結晶並不是一個人的,往往是一代代人不斷修正完善的結果,直至今日,我們也在研究易經,這說明,易經不屬於某一個時代,她是不斷變化的,不斷完善的,我們也在參與其中,也在不斷去解讀易經,當然,也不一定是創造者當時所想的本意。

  2. 我們常常感覺古人是很厲害的,其實是有一定的認識偏差的,比如孔子是聖人,孔子又說自己的理論來源於堯、舜、禹、商湯、周文王,所以他們也是聖人,加上後世關公也是武聖人,中華歷史上一共出了七位聖人,後世難道就沒有賢能之人可以成為聖人了麼,這就說明朝廷主流思想一代代在神話一些人、神話一些理論、神話一些事物,最後使得這些被神話的人事物會脫離實際,變得深不可測,後人越是無法企及。現在人並不是不如古人,而是我們信息很發達了,人的思想也很豐富了,很難被洗腦執著的信仰某個人事物。

  3. 最後就是思維模式的區別,現代科學重視線性思維,比如1+1=2,2+2=4,都是能夠呈現一種對應關係的,能夠被清楚描述,而且也能定性定量,非常準確,凡是都要找出規律,看不懂或找不到的規律就不被認同,而易經、玄學術數、古人思維模式都是非線性思維,比如水克火,究竟多少水能克多少火,說不清楚的,比如炒菜加少許鹽,少許是多少,很難界定,又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也是泛指,指多個人,並非真的三個人,從這幾個例子不難發現,傳統文化講述比較模糊,重視理念、不強調精確和定性定量,而現代人思維就是重分析數據和結果,這就是現在我們主流思想與古人的很大不同。


  4. 古人的思維模式用易經的陰陽理論是挺好用的,而現代人思維模式更適用於理性思維,崇尚科技發展,思維模式的不同也讓我們與古人智慧漸行漸遠,但好在,易經還在傳承與創新,我們也在試圖通過研究易經來窺探古人的智慧結晶。


緣起閣


我想先說說,中國最早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時期的文字,主要是寫在龜甲上,現在被發現的是6000個文字,大該有2000個不到的文字被破譯,只有三分之一。為何那麼少的文字被破譯呢?原因是甲骨文是用來祭祀和占卜的,裡面的文字是卜辭,大多數是鬼怪的名字,文字掌握的是祭司,是相當原始的,與現代人的思路格格不入,所以三分之二的文字沒有辦法破譯。

儒家所說的“易經”是有伏羲發明的,但是伏羲最早出現在世人面前是西漢儒家鼎盛時期。那時候伏羲和女媧是人首蛇身,與伏羲、女媧同時出現的是神農,神農是面首牛身,這些都是儒家的神話。其實在三千年前傳說中是周文王在地牢裡發明了“周易”,為了是更好的祭祀和占卜。西漢儒教盛行時,為了依託古王壓服今王,極力地把“王功”與“聖道”合在一起,將“周易”變成了“易經”,並且將神話中的伏羲推出來,說是伏羲發明了“易經”。

自從西漢到至今的二千多年來,凡是儒學盛行時,總是將“易經”推出來作為儒家的盛典。由於後人不是生活在周文王的時代,再加上各個時代的環境天差地別,文化的認同感不一致,後人根本不能用古人的思路來理解“易經”。這樣一來,被後人會認為是多麼的神秘感,是科學中的科學,在宇宙中是萬能的。

這些恰恰與儒家所需要的中國人的思路相吻合,那就是中國人的思維方法是“歸納法”,就是圍繞著一種東西而頭頭轉;與此相反的是西方的“推演法”,它不被某一樣東西所左右,而是跳出你的思路尋找新的途徑。


張律明


因為《周易》《道德經》《奇門遁甲》都是含有宇宙天地自然人生和社會與萬物和道與自然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沒有一定的道學智慧和中國傳統自然文化哲學的智慧,普通學者是很難搞懂的。

我們先看周易的出處,是周文王在獄中悟通天地人生的大道而寫出周易。

而要想學通周易就非常難的。

先天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乾,屬性金,代表天,代表父,地形代表西北,代表數字6。

坎,屬性水,代表北水,代表中男,地形代表正北,代表數字是1。

艮,屬性土,代表東土,代表少男,地形代表東北,代表數字是8。

震,屬性木,代表雷,代表長男,地形代表正東,數字代表一。

巽,屬性木,代表風,代表長女,地形代表東南,數字代表是4。

離,屬性火,代表火,代表中女,地形代表正南,數字代表9。

坤,屬性土,代表土,代表母,地形代表西南,數字代表2。

兌,屬性金,代表澤,代表少女,地形代表正西,數字代表7。

後天八卦:坎,艮,震,巽,離,坤,兌,乾。

坎,屬性水,代表水,代表中男,地形代表正北,數字代表1。

艮,屬性土,代表東土,代表少男,地形代表東北,數字代表8。

震,屬性木,代表雷,代表長男,地形代表正東,數字代表3。

巽,屬性木,代表風,代表長女,地形代表東南。

離,屬性水,代表南火,代表中女,地形代表正南,數字為9。

坤,屬性土,代表西土,代表母,地形代表西南,數字為2。

兌,屬性金,代表庚金,代表澤,地形代表正西,數字為7。

乾,屬性金,代表金水,代表天,地形代表西北,數字為6。

一個陽道道(一)代表陽爻,二個(――)代表陰爻,八卦是由三個陽爻配三個陰爻搭配變化而成周易六十四卦。

先天為體,後天為用。

所以現代人要想弄通《周易》《奇門遁甲》《道德經》,必須先要研究通先後天八卦的組成和代表什麼才行。

要想學的更深,還得去學習河圖落書才行。

左三右七,載九履一,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先天為體,後天為用。

河圖的55個點,必須知道。

落書的九宮格數字變化必須知道。

所以,現代人搞不明白《周易》《奇門遁甲》《道德經》,主要原因是不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中道的自然天地運行和自然文化符號的代表所致。

另外一個原因是古代著書立傳的大名人,都是經歷過人生最黑暗的社會時代經歷,對人生與宇宙和天地萬物的運行已悟透在心而著書立傳。

因為你寫的書必須要與人類的生存運行與大自然的運行和道與萬物的運行相符合才行。

就象周易演示天和天道和人的變化與自然萬物的變化和奇門遁甲與道德經是相符的。

只是各自表達的觀點和論述追求的目的不同而以。

若從道與自然的角度看,《周易》《奇門遁甲》《道德經》都應該屬於人類宇宙萬物的自然起源的科學與自然文化文明的究竟真實的探索與表述。

不開悟的人,是怎麼都看不明白《周易》《奇門遁甲》《道德經》的。

聖人無善無惡,只是無作,無有作惡,不動於氣,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重道親德,重靜輕躁,抱純補自然無為的本心一顆純真無為順其自然本心而得天地智慧之書。

能看懂者自然是有大智慧的人和守道守中守誠守心和誠本愛學習追求文化學習的鑽研之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為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為無不為,破局,出局,立局,結局,等局,算局。

《孫子兵法》講:激水漂石,飛鳥鷙疾,以正合,以奇勝,無窮於天地,循環於無端,如轉木石於千仞之山者,鬥亂而不可亂也。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形也。

《周易》《奇門遁甲》《道德經》《孫子兵法》都講道與天地萬物陰陽五行自然變化的相生相剋和相序的生存關係。

只要讀懂這四本大自然與萬物和人的實力強弱的陰陽五行自然生存的變化關係,就離人生的得道明誨不遠了。

道不遠人,人遠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知者勝,不知者不勝。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戒急用忍,行穩致遠。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物之所在,道則在焉。

心復光明,亦復何言?

現在人看不懂《周易》《奇門遁甲》《道德經》《孫子兵法》,說明現在的人們的智慧和對人生宇宙與萬物的對立與統一的自然哲學思考還不夠。

若瞭解了道與大自然與宇宙的陰陽統一與對立的自然哲學的變化,也就能看懂《周易》《奇門遁甲》《道德經》《孫子兵法》了。

其實難也不難,看懂一本其它也就跟著看懂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知足常樂桃花飛雨


幾千年前的古人能寫出像《易經》這樣的奇書,而更智慧的現代人卻還不能參透的原因如下:

1,古人是以農耕生產為主,對自然的觀察深刻而專注,常能以物以事喻理顯示出獨到而深邃的智慧。

而現代人因功利思想的泛濫,忽視智慧,而以佔有知識即技藝為主。而智慧和知識並不是一回事,儘管現代知識呈幾何級數爆炸式增長,而智慧卻沒有增長多少。知識只是謀生的手段,智慧才是真正的生活。儘管現代人物質豐富、生活便利,但精神不一定有古人快樂。

2,時代不同,無法複製出類似古人所寫的智慧奇書。

如《周易》是經歷三千多年才成書,其中沉澱了無數先人的智慧結晶,又在不同階段經幾個高人精心整理,伏義畫八卦、周文王作六十四卦和卦辭、周公為每卦六爻配爻辭、孔子及後學為《周易》作挖掘哲學內涵的《易傳》,“人更三聖,世歷三古”,艱辛成書,將智慧發揮到極致。

再如老子《道德經》,是在經歷幾百年的“春秋無義戰”的戰火紛飛年代後誕生,當時各國渴求富國強兵之策,人民苦不堪言渴求生存立命,這兩種強烈渴求,使當時最有智慧的諸子百家紛紛為動盪社會開處方,呈現百家爭鳴局面,而做過周朝圖書館館長的老子,憑藉深厚的文化積累和個人聰慧突穎而出,吸收大量前人智慧,寫出《道德經》五千言。

上述兩書產生的時代,今天已不可能複製,不會給任何人化三千年寫一本書。也不會有幾百年的戰爭場面,產生強烈的“兩個渴求”。

當然上述兩本書的作者也不可複製,不會有無數人智慧結晶,又經高人整理。也不會有百家爭鳴局面突穎而出的智者。

所以古人能寫出如《周易》《道德經》這樣的奇書,其智慧的高度,至今尚無法超越,仍值得現代人學習,以借鑑古人的智慧,提升我們工作和生活的質量。


李保正聊易室


人類真的是一種可笑的生物,評論區裡洋洋灑灑回覆一大堆的比比皆是,看過研究過的有幾個?我想大多數都是以訛傳訛吧?看都看不懂看都沒看過,然後說它很厲害,有吧?可不可笑?好像你不跟著附和就顯得智商低人一等似的。

然後有裝逼的就會過來反駁舉證《易經》多厲害多牛逼,以襯托他多厲害多牛逼,有吧?老子不懂什麼物理化學,但你忽悠我說衛星原子彈手機電視水稻增產就是它們的功勞,老子信了,那它們就是厲害啊。你來忽悠老子,《易經》易學《紅樓夢》紅學《西遊記》六學這類的,結出了什麼果厲害在哪裡?還有什麼《聖經》《金剛經》各種經,我的天吶,堪破天機宇宙奧義創世之始,你們來拯救世界可好?

今人古人智慧孰高孰低,根本不必多說,觀測手段有限,對世界的認知就有限,文明都是一步步積累起來的,爭什麼高低對錯,相親相愛地球村,幸福美滿一家人,裝什麼文化人


暴躁鍵長


幾千年前的人和現在的人比起來,誰更聰明?當然是現代人聰明。但是幾千年前的人卻能夠寫出像《易經》這樣的書來,這又該怎樣來解釋?

其實沒有必要把《易經》說得神乎其神,現代人看不懂這本書,這恰恰說明,這本書不具有科學性。幾千年前的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知還處在原始狀態,根本做不出科學的解答,因而才顯得玄而又玄。古代的哲學思想是樸素的哲學思想,對於未知的世界,總是充滿神秘的猜測。其實無論思想還是文化,都是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的。玄學的神秘,就在於它的不可知性,它的密碼根本就沒有破譯的可能。無法解釋的東西,恰恰是因為它沒有解。

完全沒有必要把古人和今人就同一問題加以比較,古人的智慧和今人的智慧完全不在一個層級上,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能力,總是由低到高,明確這一點,所提問題就好解釋了。



徐文樞


雲中答題,相互學習。

首先《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

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這本書含蓋萬有包羅萬象,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以上是今天的我們,對《易經》這本書的定義與概括。

有句話說,大腦是人類最聰明的器官,但做出這個判斷的是大腦自己。所以,不管當前的我們如何去解剖這部著作,不得不承認對其中的認知,仍然是微乎其微。

問題中,說我們是更智慧的現代人,那麼我想反問一下,我們真的是更智慧的現代人嗎?

據悉,人類誕生已有上萬年的歷史,而我們發展到今天,常常說的是五千年,那麼開始的五千年哪裡去了?難道從猿進化到人能用漫長的五千年?

在這所謂的五千年裡,可以追溯到確切文字記載的才僅僅一半,而這一半中還有很多是存在著爭議。我們是智慧的現代人,是針對那個時期而言,又是以何時為參照的呢?

不單單是《周易》,有很多古人的作品讓我們不知其解不可思議,有的領域用現代高科技甚至也無法破解。所以,對於今天的我們是否是最智慧的人類,我個人一直是懷有疑問的。

包括《易經》在內的諸多作品,古人的境界也是今天的我們,無法與之相比。因為古代崇拜上天講究天人合一,而這一點今天的我們很難做到。指導思想不一樣,看待問題的觀點與理解能力也就不會相同,這也是我們今天,無法參透《易經》的一個原因。

就拿人定勝天這個成語來講,今天的我們不斷的放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人的力量無所不能,甚至可以戰勝上天。而古人對於人定勝天這個詞,並不是說人一定能戰勝上天,而是要求人在前進的過程中,要適當的停下來進行領悟與反思,然後再去嘗試著改變。古人之所以能寫出像《易經》等,讓我們難以參透的著作,也正是基於這一點。

記得聽過這樣一句話: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大千世界,宇宙浩瀚如煙,而我們不過是滄海一粟。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往復循環生生不息。對已經過去的以及好像發生的,我們知之甚少,對於未來更是難以知曉。

時代也好個人也罷,重要的都是活在當下珍惜現在。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對於未來或許就有所把握和期待。

歲月曆史長河,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必有的產物,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出現的,就肯定會出現,該讓你知道的,就像謎一樣肯定會給你答案。

有些解不開的謎,就留給後人吧!

大家好,我是雲中。歡迎朋友們留言點評,一起交流學習。我在頭條等你,不見不散!


雲中之筆


《易經》是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之結晶。並不是由某個人單獨創作。

《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期,最有成就的三個人,伏義,文王,孔子。

才使《易經》完善,成為百經之首。

現代人只能在實用技術方面,有成就。而在哲學覺悟方面無法超越古人,現代物質文明決定的。先秦諸子把大道理講明瞭,二千多年來,後人用生命在驗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