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國歷史上,諡號為“文正”的都有哪些人?

虎說霸道


《周書·諡法解》中,對“文正”的一大堆註解就不一一羅列了,只說第一個:經緯天地曰文,內外賓服曰正!何等的至高無上的稱號,看看歷代以來哪些享有這個諡號。



北宋之前,文正並非最高諡號,東晉最高的諡號是“文獻”,只有王導一人享有這個諡號,這也是因為他是東晉政府奠基人,開創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而唐時期,最高的諡號是“文貞”,先後有,魏徵、陸象先、宋璟、張說等人獲得了這個諡號。其中張說此人缺點不少,性格急躁、生性貪財,和同僚關係很僵,他死後,相當多的大臣都不贊同他獲得“文貞”的諡號,還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下旨,才平息爭論。



北宋開國之初,本也是以“文貞”為最高諡號,後來由於避諱宋仁宗趙禎的“禎”字,再加上司馬光提出了:“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把“文正”提升到文人道德的極至,宣揚是人臣極美的諡號。從此,這個諡號皇帝不肯輕易賜人而人臣以得到為最大殊榮。有宋以來,得到這個諡號的只有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區區九人。王安石單諡號“文”,後代有不少人認為他的諡號要高過“文正”,但當時人肯定不這麼看,而他的女婿蔡卞最後得到了“文正”。




元朝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有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其中耶律楚材最為人所熟悉,此人以儒家治國之道提出和制定了各種施政方略,為蒙古帝國的發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也促使蒙古逐步被漢化。



明朝有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得到這個諡號。其中眾說周知方孝孺由於效忠建文帝而被朱棣誅十族,自然在當時得不到諡號。直到南明福王的時候,才諡號“文正”,那已經是小朝廷安慰人心之舉了。李東陽為明朝時的大學士,即將去世的時候,好友楊一清來探望他,告訴他他的諡號是“文正”,已經行將入木的李東陽竟然不顧病體要給楊一清磕頭,可見在當時士大夫心中,文正一詞的分量多麼重。



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等八個人是清朝200多年諡號為“文正”的大官。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曾國藩曾文正公,他被稱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也被捧成過千古第一完人,當然也有很多非議,但他戎馬一生的所作所為,堪稱晚清第一人不為過。劉統勳是著名的劉羅鍋劉墉的父親,做官的成就比兒子大多了。孫家鼐是狀元出身,一代帝師,也是京師大學堂的創辦者,他也是中國最後一位“文正公”。



千載以下,往事悠悠。不論這些人後人爭議


用戶3222727529


文正,別以為這僅僅是兩個簡簡單單的漢字!其實它們是千百年來,文臣夢寐以求的諡號。那麼為何“文正”就如此珍貴呢?

首先我們看看何為“文”?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再看看何為“正”?

內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儀不忒曰正;精爽齊肅曰正;誠心格非曰正;莊以率下曰正;息邪詎詖曰正;主極克端曰正;萬幾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更有一代名臣司馬光提出“諡之美者,極於文正”。他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後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諡號。

另外得“文正”最有名的是後世文臣的標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他不僅有文治,主持慶曆新政;還有武功,打得西夏羌人稱他為“老子”;另外他還寬厚仁愛,嚴謹治學。不過得“文正”諡號第一人也是北宋名臣王曾。

如此一來,對於文正諡號,皇帝自然不肯輕易給。其實最初一字諡最貴,“文”也沒有固定搭配,得到是莫大的光榮。唐朝有白居易、韓愈、李翱、權德輿、陸希聲;北宋有楊億、王安石(不過對此眾有非議);南宋僅有朱熹;元朝有歐陽玄、姚燧;從明朝開始,諡法用字有高下之分,官員沒有全是兩字的,單諡只給親王。大唐諡號開始變得無限長,也因此從唐朝開始皇帝多稱廟號,文官得到“文貞”諡號是無比的光榮。

對於諡文貞還有幾個小故事——

唐朝張說被諡為文貞,還引發了群臣的爭論,最終還是玄宗下詔才結束了爭論。唐代宗本想給宰相楊綰擬定的諡號為“文貞”,蘇端極力反對,最終只好將蘇端貶到廣州,諡楊綰為文簡。

文貞者唐朝有魏徵、陸象先、宋璟、張說、蘇瑰、牛僧孺等人,宋朝初年李昉、王旦。

不過到了宋仁宗時期,老大叫趙禎,那麼就得避諱。不然老叫貞,皇帝得不停的打噴嚏,於是文貞改為文正,到了元朝時期恢復了文貞,位於文正之下。

其實總觀中國歷史諡為文正這不過28人而已!

宋朝王曾、范仲淹、司馬光、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七名。

金朝虞仲文、張行簡。

元朝有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

明朝有方孝孺(南明弘光帝追諡)、李東陽、謝遷、劉理順、倪元璐。對於李東陽諡號文正還有一段故事,垂死的李東陽聽大學士楊一清死後給他文正的諡號,竟掙扎起來在床上向楊一清磕起頭來,有人作詩諷刺到:“文正從來諡範王,如今文正卻難當。大風吹到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


明鄭時期陳永華(鄭經諡),以陳永華為原型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

清朝有湯斌(死後50年追認)、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個人。

朱珪、杜受田、李鴻藻、孫家鼐皆是帝師;曾國藩挽狂瀾於既倒,位列同治中興名臣之首,諡“文正”當之無愧;劉統勳是乾隆朝名臣,剛正不阿,功業非凡,為百姓所愛戴;曹振鏞則一生唯唯諾諾,小心謹慎,“多磕頭、少說話、”諡“文正”一直為後世詬病。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用輕鬆有趣的方法,為你解讀有趣有料的歷史!


最愛肉丸子先生


在中國的歷史上,在宋代以後,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的想得到一個諡號--文正。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是不輕易的把這個諡號給人的。在歷史上,能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人,大多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對象。

從諡法上來說,“文”這個字並沒有固定的配合字,像張昭、司馬昭、宇文泰等人,都單諡一個“文”字。東晉的王導,諡號是文獻。整個東晉,只有他一個人諡文獻。 到了唐朝的時候,魏徵、陸象先、宋璟等人得到了文貞的諡號。在唐朝的時候,張說被諡為文貞,還是皇帝親自下詔,才結束了朝臣們關於張說該不該諡文貞的諡號的爭論。 北宋時承唐時的風氣,初年的幾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諡為文貞。到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叫趙禎,為了避諱,文貞才改為文正。到了夏竦被擬定要諡為文正的時候,司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司馬光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後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諡號。

皇帝不肯輕易給人。宋朝得文正諡號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不知是本諡還是後來加諡)等九名。 元朝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有吳澄、耶律楚材、許衡、廉希憲。 明武宗的時候,大學士李東陽要死了,大學士楊一清來看他,見李東陽為諡號擔憂,楊一清就向他表示,他死後給他文正的諡號。垂死的李東陽竟在床上向楊一清磕起頭來。因為李楊二人私交甚厚,有人作詩諷刺說:“文正從來諡範王,如今文正卻難當。大風吹到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明朝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有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方孝孺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詔之命而被殺,福王時追諡文正。 清朝二百多年來,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有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個人。但其中的曹振鏞的諡號,世人一直非議不休。不過湯斌是死後追認的。劉統勳是死後直接諡文正。曾國藩的功勞的確大,但當時清朝的情況,有個激勵的意思在裡面。至於李鴻藻的身份是帝師,從他之後,凡是帝師皆有諡文正的可能。在之後的諡文正的,則有點末世名器,不足為貴的意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