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是否真是王羲之所寫?

老東家文玩


《蘭亭序》是不是真的?千千千里馬告訴你: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郭沫若有一個著名的論斷說:《蘭亭序》的文章是假的!墨跡也是假的。此語一出,嚇得中國一大批學者,紛紛說:《蘭亭序》是假的。這些人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啟功先生。


《敬史君碑》局部放大。注意“為”字的寫法。不是魏碑而是王羲之體系的寫法。

只有南京的高二適先生說,《蘭亭序》應該是真的。然後把羊欣《論古來能書之人》中的基本精神背了一遍。說,東晉時代應該有《蘭亭序》這樣的書法。


那麼,東晉的羊欣說了什麼,值得高二適先生背一揹他的書呢?

羊欣說:神人傳蔡邕,蔡邕傳文姬,文姬傳鍾繇,鍾繇傳衛夫人,衛夫人傳王羲之。

這就是說,王羲之的書法來自於衛夫人,衛夫人的書法來自於鍾繇,鍾繇的書法來自於蔡文姬,蔡文姬的書法來自於蔡邕,那麼蔡邕的書法呢,那就不知道誰傳給他的了。


《敬史君碑》首頁。

如果按照中國書法發展的一般規律來說,羊欣的這個說法,也基本是正確的,現在的考古和歷史記載也基本能夠證明。

可惜,就是沒有充分的證據。比如,為什麼沒有一件王羲之的真跡流傳下來?


請看,《敬史君碑》中的“亦”字的寫法,不就是《蘭亭序》中的“亦”字嗎?

其實,這裡面有一個天大的誤解,那就是,王羲之時代,其實還是一個隸書的時代,王羲之的書法也是少數人的書寫方法而已。




請看,三個唐代的《蘭亭序》臨摹,差別還是很大的。注意“得”字的寫法。

但是,羊欣的那一段話,就把中國書法史的完整歷史給抹殺了。

中國歷史上書法史,由於並沒有具體的連續真實的記載,所以,也就把王羲之時代是一個隸書的時代給忘記了。

所以,郭沫若根據考古發展,得出一個結論:天下的晉代都是隸書的天下!

郭沫若這樣說,就是為了否定《蘭亭序》的文章是真的,書法是真的。

不過,郭沫若在這裡就有些絕對了。今天,千千千里馬就拿出一個證據給大家看看,王羲之的《蘭亭序》的書法肯定是真的。

這就是公元540年書寫的一個魏碑書法《敬史君碑》。


《敬史君碑》注意“河”字的寫法,也是王羲之書法體系的寫法。為什麼這個碑證明證明《蘭亭序》是真的呢?因為在這個碑中,有不少字完全是王羲之體系的書法。你想想,如果沒有王羲之的書法,這個距離王羲之只有一百年左右書法,為什麼會有一些王羲之書法體系的寫法呢?
《敬史君碑》局部放大。注意“勝”字的寫法,完全是王羲之體系的寫法。在《敬史君碑》中,王羲之體系的字不少。我們完全可以肯定。當時的書法家,他們的日常“行書”應該是一套王羲之書法體系。《蘭亭序》當然應該是真的。

千千千里馬


《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相傳為王羲之所寫,目前保存在故宮博物院的《蘭亭序》被稱為最像真跡的一個摹本。是唐朝馮承素的臨摹。蘭亭序真跡在歷史上上演過很多故事,史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王羲之的字,尤其是這幅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經過很多過程,終於得到真跡,命當時很多大臣臨摹,尤其是馮承素這本認為最得王的神韻。後來真跡陪葬於李世民。從此世人再沒有見過真跡。

馮承素本,又叫神龍本,被認為最像真跡的臨摹本。清朝乾隆皇帝非常喜歡,又於他陪葬。民國時期軍閥孫殿英炸開乾隆墓才得以保存下來。我自幼學習書法,後期斷斷續續練習一段時間《蘭亭序》,這幅字拋開王羲之的名,依然可以稱為第一行書,絕對堪稱書法界的瑰寶。如果說此蘭亭序是不是王羲之的真跡,非常肯定的不是真跡,但是到底有沒有蘭亭序的神韻。我個人覺得還是有差別的。

王羲之的字當今應該沒有一個真跡。大陸,臺灣,包括日本博物館裡珍藏的很多都是唐摹本。而且多以草書為主。現在練習王字,最主要的範本第一是蘭亭序,其次就是草書十七貼,其中十七貼都是刻本,尤其是唐摹管本是最重要最接近的一個摹本。後期很多書法家也有紙本臨摹,包括元朝趙孟頫也節臨過。還有一副最可能是真跡的就是被乾隆稱為“三希”之一的《快雪時晴貼》。對比現在流傳下來的字帖,我個人認為,蘭亭序和王的其他字還是有區別的,相較於草書,流傳下來的不管是刻本還是紙本相差不大,風格差不多。而行書字帖流傳較少,對比蘭亭序和快雪時晴貼,喪亂貼,有一定差別,也與草書字帖的風格不一樣。我一直以來覺得現在的馮本《蘭亭序》,和王本人的字跡有差別,但是看歷史流傳的多個版本,又都差不多,包括褚遂良的摹本,還有很多刻本,都和馮承素的版本差不多,所以我覺得王羲之蘭亭序在歷史上肯定存在過,而且在唐朝被臨摹很多,字帖內容相同,結構相同,只是我們看不到真跡。但是我想真跡和馮承素本應當接近。至於為什麼蘭亭序又和其他流傳的字跡有差別,唯一的可能就是他的風格多變,可以隨意書寫多種字體,多種風格。

雖然我們難以再見書聖的真跡,但是王羲之依然是我國曆史上唯一被稱為書聖的人,就憑現在流傳的這些被“認為”是真跡的,或者各種摹本,王羲之足以被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書聖。








大墨孤煙


現在流傳的有幾個版本比較可信:

第一個版本:因為王羲之也非常喜愛這部書法作品,所以就自己收藏起來,作為王家的傳家寶,一共傳了7代,到了最後這一代就是王智永這裡,而這個王智永出家當了和尚,沒有後代就失傳了。

第二個版本:就是因為李世民非常喜愛《蘭亭序》,就派人拿到了真跡,這裡面有個典故就是李世民獎勵大臣的一種方式就是讓大臣臨摹蘭亭序,所以後世許多所謂的真跡其實就是李世民獎勵官員的臨摹本,真跡隨著李世民駕崩後被陪葬在昭陵,可見李世民有多麼的喜愛《蘭亭序》。後來,昭陵被溫韜所盜,《蘭亭序》不知去向。

溫韜畫像

第三個版本:溫韜他是盜過昭陵,但並沒有得到《蘭亭序》真跡,因為李治本身就沒有把這幅作用陪葬昭陵,而是送給了武則天,後來,武則天得到了《蘭亭序》的真跡,陪葬於乾陵。後來,溫韜又帶兵去盜乾陵,可每次一出兵,天象狂風驟雨閃,電雷鳴,怕遭報應的溫韜嚇被嚇尿了。因此,由此判斷,《蘭亭序》的真跡在乾陵。

由鍾繇的碑帖來看,他是由隸書過渡到楷書、行書的書家,王學鍾,有蘭亭這風格一點不奇怪。

2 懷仁習王字聖教序,跟蘭亭風格很近,唐去晉不遠,他們見到王的字比現代人多,更有發言權。

3 褚遂良是鑑定王的書法高手,過他手的王字幾千本,真偽無所遁形,褚遂良的眼光是可信的。

4 有人說,神龍本是明書家豐坊杜造的,這個不可信,以他的造旨,可以雙勾前人書跡,但做不到這種境界水平的字體。如果他有這水平,文徵明、董其昌都要靠邊站。

5 有人認為蘭亭序是右軍七世孫智永所寫,因為他得家傳之法。這種好象很有道理,但如果看到他的真草千字文,就可以知道,蘭亭序的字,那種神韻靈通之風,不是智永可以力學的,它涉及到一個人的天分、秉性、靈氣、功力。這點上智永是趕不上王羲之的。

6 由書史看,魏晉到唐朝的書法傳承關係來看,能創出這字體的書家,必然是書中之龍。

大家自己可以比比看,如下圖。




學者的墨汁


“《蘭亭》自古就沒真的”是啟功說的;

“皇帝過過目,就不會是假?”是郭沫若說的;

“七拼八湊、語無倫次、不知所云”是施蟄存逐句分析“蘭亭序文”後得出的結論。

以上言論基本概括了學術界對“蘭亭序”的三方面質疑,即書風、文風、源流。


書風

魏晉六朝時,是中國書法發展的重要節點,這其間又以張(草)、鍾(楷)、王(行)為傑出代表。

但王羲之真正的書法風貌是如何?

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世稱王書“字勢雄強”,而從《淳化閣》諸帖中看王字非有雄強之勢,因而斷言《蘭亭》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書;

後咸豐年間李文田在觀《定武蘭亭》跋文中又指出:晉書應不脫《爨寶子》《爨龍顏》楷隸底子,與《蘭亭》特別成熟的書風有悖。

至郭沫若時,承李文田之說,又以60年代出土的《謝鯤墓誌》《王興之墓誌》為據,全盤推翻《蘭亭》,認為是智永偽託。並掀起轟動全國的文化界“蘭亭大論辨”。


文風

至今可查的關於“蘭亭序”的史料如《晉書·王羲之傳》、《藝文類聚》、《蘭亭記》、《隋唐嘉話》、《資治通鑑》、《新舊唐書》等都為唐以後所編,而唐以前南朝宋編撰的《世說新語·企羨篇》中劉孝標註的《臨河敘》是《蘭亭序》唯一可考的依據。然《臨河敘》原文與流傳至今的《蘭亭》有添刪出入,更與石崇的《金谷詩敘》文義極為近似。李文田認為後人注書只能有刪而無有添之說。著名學者、國文教育家施蟄存講解“蘭亭序文”幾十遍,而到晚年卻始終弄不懂《蘭亭》上下文的邏輯關係。最後歸論下文是唐人強附“老莊”思想的偽文。




源流

唐李隆基天寶年的史官、集賢學士劉餗在其所著的《隋唐嘉話》中對《蘭亭》的流傳經過有一新說:

王右軍《蘭亭序》梁亂出在外,陳天嘉(560一566)中為僧永(智永)所得,至太建(569一582)中獻之宣帝(陳頊)。隋平陳日,或以獻晉王(煬帝楊廣),王不知寶。後僧智果從帝借拓。及登極,竟從未索。果師死後,弟子僧辯得之。太宗為秦王日,見拓本驚喜,乃貴价市大王書《蘭亭》,終不至焉。及知在辯師處,使蕭翊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621)入秦府。貞觀十年(636),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於昭陵。

從中可知幾個關鍵點:(1)《蘭亭》至晚曾藏於梁朝內府;(2)《蘭亭》並非直接由王羲之家傳至七世孫智永和尚的;(3)《蘭亭》是智果有借無還後又傳辯才和尚的。

(1)、既然《蘭亭》曾庋藏梁內府,梁武帝常與陶弘景論書,又好王書,為何《論書啟》中卻沒提及《蘭亭》這件王書代表作呢?

(2)、智永既是王羲之七世孫,得“侯景之亂”中散出的《蘭亭》後,理應所寶。為什麼又獻之宣帝?此一謬也。後又獻之煬帝,二謬也。

(3)智果和煬帝楊廣關係很好,因而能“借《蘭亭》而不還”。楊廣也是懂書之人,曾評:“智永得羲之肉;智果得羲之骨”。從《蘭亭》已蛻六朝成熟書風看,又與智永倜儻豐腴的風貌稍左,似乎更近於智果所偽託。



懷疑者認為:唐以後才無端冒出的《蘭亭序》,似乎與王羲之“書聖”這頂帽子是脫不了干係的。甚至認為是李世民“治世工具、粉飾文風”的應景之物。


中間派認為:古時書有“銘石書”、“行狎書”、“章程書”之分。魏晉六朝禁碑,故“行狎書”盛行其道。“銘石書”用以書碑誌,筆刻間或楷蘊隸意,也不為奇;而“行狎書”多為章草,如《伯遠帖》、《平復帖》,又或《淳化》、《宣和》六朝書跡。。。王羲之雖“增損古今裁新體”但也應有源可溯,終究跳不脫時風所限。



有時細思:一千七百年來,籠罩著文化精粹之符號,國人之審美情緒,左右書史之陰睛的竟是圍繞《蘭亭序》而建的“虛空亭閣”,確令人“極恐”。也許是歷史時空一瞬的錯位,姻緣了這段終極的美麗邂逅。人們不允許去觸碰這座“巍峨的權威”,惟恐稍一染指便會使之崩塌,畢竟國人心目中如《蘭亭》已不多了。。。!

[臨池管窺]謝謝瀏覽!


臨池管窺


關於《蘭亭序》的真偽問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有過一次大爭論,被稱為“蘭亭論辯”。起因是郭沫若先生根據當時出土的一些文物,考證認為《蘭亭序》並非王羲之所寫。書法家高二適先生首先站出來反駁,並寫信給他的好友章士釗先生。接著高二適的意見由章士釗先生轉呈主席,主席批覆:“筆墨官司,有比無好。”

高二適先生

後來這場學術爭論逐漸演變為帶有政治站隊傾向,波及整個文化藝術界的大論辯。啟功先生當時也被迫捲入其中。因為當時郭沫若位高權重,啟功先生迫於壓力,違心地寫了一篇贊同郭老的論文《的迷信應該破除》。多年後啟功先生才在回憶文章中將當時的具體情形披露出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我的頭條號“鵷雛先生如是說”中看到相關文章。

如果想深入瞭解學術性的問題,可以在網上去買《蘭亭論辯》這本論文集。但其中很多觀點都不見得正確公允,畢竟是在那個特殊年代寫成的。

還有關於《蘭亭序》真跡的下落問題也已成謎,有好幾種說法:有說唐太宗李世民讓李治把《蘭亭序》作為自己的陪葬品埋進了昭陵;有說被武則天帶進了乾陵;有說被太平公主借出宮後遺失,後來散落民間無跡可尋等等。總之真跡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沒人見過了。

蕭翼從辯才和尚手中智賺蘭亭


鵷雛先生如是說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高中語文課上都學過,還記得那時候老師在屏幕上給我們放了一張仿《蘭亭集序》,字大氣磅礴,像極了魯迅先生的那句讚譽:“翩若驚鴻,宛若蛟龍。”這篇仿《蘭亭集序》是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唐代馮承素摹本,這也是文壇裡最受人推崇的一個臨摹本。

《蘭亭集序》真跡

至於《蘭亭集序》的真跡在哪說法不一,但可以確定的是《蘭亭集序》一定是存在的,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皇帝和書法大家推崇了。《蘭亭集序》在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後,相傳作為陪葬品一塊下葬了。但也有人說是被唐高中李治偷偷的留下帶入到了自己的墓葬當中。李治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搶父親喜歡的東西,可見《蘭亭集序》的真跡一定非常驚世,畢竟後世的臨摹本在形神上難達到完美。



二,何人所寫?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蘭亭集序》共計324字,凡是重複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個“之”字,各具風韻,皆無雷同。王羲之酒醒之後,過幾天又把原文重寫了好多本,但終究沒有在蘭亭集會時所寫的好。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為天下第一行書。



這是史書中對《蘭亭集序》的描述,也是目前為止最可靠的資料。但畢竟東晉距今一千多年,誰也不敢百分之百確定《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所作,何況王羲之流傳下來的真跡非常稀少,這更令人難以辨認了。

但王羲之的名氣是實打實的,在他生前他的書法就冠絕天下,再結合《蘭亭集序》的年代和當時出名的書法家,《蘭亭集序》出自王羲之的手筆就非常可信了。




新知青年


現存的蘭亭序都不是王羲之寫的

一、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蘭亭序有好幾個版本,其中最出名的當屬“神龍本”,這個版本據說是唐朝的馮承素使用“雙鉤”法摹寫的,被後世評為最接近蘭亭序真跡的一版。

二、真跡的去向眾說風雲,其中被大多數專家和學者支持的一個說法是被唐太宗帶到棺材裡了。這個說法最靠譜,傳說當年太宗十分的喜歡王羲之,對這本蘭亭序更是痴迷,不僅不顧身份,用下三濫的手段從辯才和尚那裡騙到了蘭亭序,還讓朝中所有官員臨摹蘭亭序,寫得好的升官,寫不好的通報批評。當時臨摹蘭亭序的氛圍十分濃厚,期間也寫出了好多傳承千古的名作,其中就包括了上文說到的“神龍本”,還有被好多專家評委神作的“褚本”,以及歐陽詢的“定武本”,虞世南的“虞本”,還有“黃娟本”,被合稱為“蘭亭五大摹本”。

三、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書法人士,小編本人也十分喜歡蘭亭序,臨摹過好多次,前幾天又再次寫了一遍。

喜歡書法的朋友們,一定要點贊加關注喲。


名廬書社許高鑑


是王羲之寫的,傳世有蘭亭八柱均為歷代名家摹寫,其中有馮承素,褚遂良,虞世南,也有趙孟頫臨摹的蘭亭序,均可看出是臨摹《蘭亭序》原本,其中以馮承素最的佳,大概是響榻本的緣故,其餘水平都有不及,如果不是王羲之寫的那比褚遂良,虞世南,趙孟頫寫的還好人還能是誰呢


河洛宜人


此乃考古之事,非某能為也,某乃一介書生,只論其翰墨之姿胸臆之舒,世人無不效之卻不能及爾,此絕世之作唯仰之不盡豈問何出乎?come on baby(來,來,來),勿再言他,隨某共品之。






漢瓦書法


可以十分肯定的說,蘭亭序就是王羲之所寫,絲毫不用懷疑。

不能分辯真假的說明對王羲之還研究的不到家。

當年郭沫若曾提出過質疑,這非但沒有顯示他在書法方面

的真才實學,更暴露了其在書法方面的淺薄與無知。

字就是一個人的臉,不管你怎麼練,或者怎麼變化,字

始終有一個影子追隨著你,你想去也去不掉,人在童年

長得模樣,就是到了五六十歲也能依稀找到童年的特徵,

這就是天性,也是上帝賜予每個人的專有密碼,人是

如此,字也是如此。

王羲之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墨跡,蘭亭序只是為數不多的字跡,

判斷蘭亭序是否為王羲之所寫,很簡單,就是看一看除

蘭亭序以外的行書作品,這些作品是否和蘭亭序相似呢?

剩下的事,就是比一比的問題了。

如果到這時你還分辨不出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啦?

你連分別親兄弟的能力都不有,那誰有辦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