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大明風華》,半部好劇?

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朱家男子天團”,讓歷史劇多了一種可能性。


歲末年初,作為唯一一部上星的古裝劇集,《大明風華》備受關注,首播全國網收視率達0.75%,CSM59城收視率達1.92%。


該劇改編自蓮靜竹衣的網絡小說《六朝紀事》,由姚昱竹擔任總製片人、張黎監製、張挺執導,湯唯、朱亞文、鄧家佳、喬振宇領銜主演,通過閤家歡的視角,展現大明最為風雲變幻的一段歷史。

《大明風華》一改以往古裝劇的嚴肅氛圍,在劇中,暴躁的老爹朱棣、整天神神叨叨只想辭職的太子朱高熾、小作精漢王朱高煦和老三朱高燧,還有成天在兩代人之間充當“和事佬”的朱瞻基,組成“朱家男子天團”在線插科打諢,“朱家搞笑一家人”的日常頻上微博熱搜。

《大明風華》,半部好劇?


《大明風華》這股兒煙火氣,在助推劇集熱度的同時,旋即也引起爭議。現在,朱家五父子接連“下線”,劇集播出也近尾聲,各方評論褒貶不一。欣賞者稱其找到了歷史劇的全新打開方式,批評者質疑其“家長裡短”的敘事策略太過輕佻、歷史細節紕漏較多,不尊重歷史,可謂譭譽參半。

1、被質疑,冤不冤?


都是“官宣”惹的禍。《大明風華》飽受爭議,和起初打下的劇集“標籤”不無關係。


先是“歷史正劇”的界定。

《大明風華》,半部好劇?

圖片來源自網絡,原微博已經被刪除


主創團隊曾表示:“我們是想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歷史大劇,《大明風華》要向《大明王朝1566》學習。”而且劇中展現的所涉及的仁宣之治這段歷史,以往也少有影視作品提及,更是吊足了觀眾胃口,再加上湯唯、朱亞文等知名演員,王學圻、梁冠華等老戲骨參演,給觀眾以劇集要還原歷史、重現大明盛世的期待。


然而,很多衝著“歷史正劇”去看的觀眾,驗貨後卻大失所望。

第一集,明建文四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走了政權。御史大夫景清一家慘遭滅門,女主被父親舊識救下,改名孫若微,妹妹躲在太子身後得以保全,被宮中女官收養,改名胡善祥。

《大明風華》,半部好劇?


就這樣,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兩位皇后的身份被任意塗改。就算是戲劇化演繹的需要,如此改編也不符合歷史的邏輯,大明皇妃不可能是靖難遺孤,皇后更不可能是宮女出身。

《大明風華》,半部好劇?


戲說劇或許可以這麼改編,但是按照“正劇”的標準,至少人物的籍貫、出身等要與事實相符,如此“編改”是說不過去的,觀眾還會下意識地想到“凡宮鬥姐妹必反目”的狗血劇情。


劇中演員的表演也與古裝戲格格不入。

女一號孫若微由湯唯扮演,《大明風華》是她闊別電視熒幕12年的作品,令人沒想到的是文藝女神首次出演古裝劇就立刻跌下神壇,網上充滿“湯唯演技太尬,臺詞是燙嘴嗎?”的質疑聲。

《大明風華》,半部好劇?


孫若微和男主朱瞻基在酒樓的戲份見面,湯唯用力過猛,極力想要演出一個少女的活潑天真,卻適得其反,動作幅度過大,完全不像一個古代人。

《大明風華》,半部好劇?


孫若微幫朱棣擋箭的那場戲,湯唯表情猙獰地撲向朱棣,讓觀眾一秒出戏。


《大明風華》,半部好劇?


面對古裝戲大段大段的臺詞,湯唯經常咬字不清,甚至破音,要不就是一字一頓,面無表情,使觀眾很難代入到情景中去。

與湯唯對戲的朱亞文,也有失往日表演水準。開篇身穿飛魚服的他被批“廠裡廠氣”,眼神裡都飽含油膩感,與歷史上英明睿智的宣德皇帝形象相去甚遠。

《大明風華》,半部好劇?


搞得朱亞文只能下場澄清,反問觀眾:“我娘嗎?”

《大明風華》,半部好劇?


除此之外,《大明風華》飽受爭議之處還在於,該劇號稱歷史正劇,從服化道到臺詞,再到一些歷史稱謂,都存在不少歷史錯謬。

首先女主父親景清的官職錯誤。早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在位時,就罷御史臺改置都察院,督察院的長官為左都御史,建文帝時並不存在御史大夫這個官職。


而且把孫若微稱為“靖難遺孤”的說法也不準確,歷史上靖難之役由朱棣發起,口號為“清君側,靖國難” 。“靖難遺孤”應該指朱棣陣營因戰爭失去父母的孤兒,孫若微則應為“建文遺孤”。


《大明風華》,半部好劇?


其次,“為披甲者奴”“尚書房”“奏摺”等說法都出現在清朝,明代並無涉及。


《大明風華》,半部好劇?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樣極具現代網感的臺詞,在女二號胡善祥口中說出,不得不說編劇考慮欠妥當。

而質疑聲浪最高的當屬第三集中對於朱元璋畫像的還原,特效製作陰森恐怖,劇組曾因此被罵上微博熱搜,被指責涉嫌醜化歷史人物。

《大明風華》,半部好劇?


或許有人認為拿著放大鏡進行考據是對古裝劇的吹毛求疵,但 “細節”才是讓歷史劇真正有“歷史感”的地方。

如果劇集起初就定位為“歷史正劇”,且選擇了可以對標的朝代和人物,創作團隊就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力求尊重歷史現實的情況。

由此觀之,在創作視角上,其實《大明風華》更偏向於戲說歷史的類型,與歷史正劇的製作形式有著不同的史料選取。如果拿“正劇”的標尺去衡量,錯位的期待也就難免要接受質疑和挑刺。

2、可以接受的“戲劇真實”


不過,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中也有不一樣的歷史劇打開方式。《大明風華》在飽受爭議的同時,也在真香定律中收穫了一大批忠實的粉絲。而讓人“真香”的定律,恰恰是文章開頭提到的爭議點——閤家歡視角下的家國天下。


#大明風華真香#的微博話題,閱讀量達到1.7億,主要圍繞朱家人的搞笑日常展開討論,網友直呼小看了朱家五子的吸粉能力。

《大明風華》,半部好劇?


在劇中,一切爭鬥都可以弱化,往大了說,漢王、趙王是算計太子爭奪皇位圖謀不軌,往小了說,就是一家人在老爺子面前鬥氣爭寵。漢王氣急了可以當著皇上的面說出:“誰家沒有個沒出息的孩子,憑什麼他是老大就什麼都給他,這江山他不要我要。”


《大明風華》,半部好劇?


歷史上以嚴苛著稱的明成祖朱棣也有了慈愛的一面,把“不聾不啞不做阿家翁”掛在嘴邊。更別提太子那個受氣包模樣,十足一個討巧的大兒子形象。原本冰冷的歷史就這樣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大明風華》,半部好劇?


收視率多次佔據雙網第一、電視觀眾已達兩億人次的亮眼成績,證明了觀眾對於“搞笑一家人”的認可,也從中看出了歷史劇的另一種可能性。

近年國內歷史劇可以粗略分為兩大類,一是以《大明王朝1566》《漢武大帝》《雍正王朝》為代表的歷史正劇,二是以《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記》《李衛當官》《鐵齒銅牙紀曉嵐》等為代表的戲說劇。

歷史正劇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依託,具有深沉、厚重的歷史感,多以精英視角展開敘事,觀看門檻較高。被稱為正劇典範的《大明王朝1566》,2007年在湖南衛視首播時就曾“遇冷”,但時間也證明,酒香不怕巷子深。


《大明風華》,半部好劇?

《大明王朝1566》劇照


戲說劇的創作尺度也在逐漸被打開,歷史在敘事中僅作為背景出現,然而劇集的思想內涵和審美品格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相較於二者,以家庭戲份為主的《大明風華》找到了一個新的落點,國事亦是家事,劇集通過插科打諢的方式將朱氏家族複雜但不失溫情的關係娓娓道來,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在“爹”“二叔”“大侄子”等親切的稱呼中,逐步積攢路人緣。


《大明風華》,半部好劇?


這種迴歸親情、凸顯日常的敘事策略,在2019年末播出的《慶餘年》《鶴唳華亭》也有一定的體現,兩部劇集中的父子關係,一改以往最是無情帝王家的傳統印象,在情感呈現上更具人情味。這些具有煙火氣的歷史劇,或許正暗合了當下觀眾的情感訴求。

畢竟塵封的歷史自己不會主動說話,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古裝劇的現實通路應該是借用藝術化的表現手法,表達一種能夠穿透歷史、抵達歷史意識的戲劇真實。在當代的社會語境下,《大明風華》閤家歡的敘述方式,也值得咂摸。

-END-


作者丨歸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