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以賒銷殺入消費金融 寺庫流量變現仍待突破

以賒銷殺入消費金融 寺庫流量變現仍待突破

金評媒(http://www.jpm.cn)編者按:雖然寺庫金融目前僅有消費分期和供應鏈金融兩大條線,但目前金融業務與寺庫商業、寺庫智能等位列寺庫核心業務板塊。

無金融不電商。

出於流量變現、靈活融資、潤滑生態以及提升用戶黏性等各種訴求,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正在嘗試於金融領域中分一杯羹。

儘管市場並無過多關注,美股上市的奢侈品服務平臺寺庫(Nasdaq:SECO)已悄然佈局金融業務近兩年。與諸多電商平臺涉水金融的路線一致——選擇通過面向C端的消費分期和麵向B端的供應鏈金融打開局面。

雖然相關牌照仍在籌劃獲取當中,但依靠“賒銷+保理+保險”的方式,寺庫金融佈局消費金融的節奏並未受到影響。

但上述模式也面臨著調整壓力。在規模化發展訴求下,寺庫金融在滿足寺庫體系內服務需求的同時,走出去是必然路徑,而在這個過程中,首先需要補齊當前的金融牌照短板。此外,在佈局選擇上,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創新商業模式和交易結構,開發大眾富裕和高淨值群體的獨特價值,業內並無太多樣本可循,仍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賒銷+保理”解圍牌照短板?

官方介紹顯示,寺庫定位於全球奢侈品服務平臺,業務涉及奢侈品網上銷售、線下實體體驗中心、奢侈品鑑定、養護等業務。去年9月,寺庫成功登陸納斯達克。

雖然寺庫金融目前僅有消費分期和供應鏈金融兩大條線,但目前金融業務與寺庫商業、寺庫智能等位列寺庫核心業務板塊。

寺庫的消費分期產品是通過向C端會員用戶推出類似白條、花唄的分期產品“庫支票”。據瞭解,雖然前端體驗類似,但在後端交易結構上,庫支票並不是利用網絡小貸通道對接資金,而是“賒銷+保理+保險”的模式運轉消費金融業務——此種模式下庫支票分期業務產生的應收賬款資產,在保險承擔信用風險的情況下可以以較低的資金成本對接機構資金。

梳理採訪可以發現,採用賒銷方式涉水消費分期業務,已經成為不少電商平臺的普遍玩法,這一模式的前提是平臺擁有貨品的所有權。從早期的京東白條到現在的唯品金融“唯品花”、寺庫“庫支票”、蘑菇街“買唄”等,這種以應收賬款為底層資產的融資模式由於不受槓桿限制而備受貿易類企業青睞。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監管此前曾注意到以賒銷方式參與消費金融的風險。去年6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在某科技金融領域的公開論壇上曾提到,金融和技術的深度融合仍有很多界限不清楚,需要在監管政策方面進一步明晰。例如,一些電商平臺沒有消費金融牌照,通過貸款賒銷模式,一旦出現違約也可能存在風險。“相關界限和監管怎麼管理,是一個挑戰。”

寺庫金融對此類風險的把控方式是加入保險這一增信主體。寺庫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彭祥喜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透露,寺庫金融目前與眾安保險和陽光信保已建立了合作關係,合作中寺庫與保險公司共建反欺詐及風險評估模型,用戶經過寺庫篩選後推送反欺詐及風控模型進行風險評估,雙方根據庫支票產品額度策略確定最終分期額度,並由合作保險公司對資產進行承保。在彭祥喜看來,上述業務模式形成的資產安全性較高,從目前運營的數據來看,M3的用戶還款逾期率為千分之二左右。

眾安保險方面告訴記者,在上述合作模式中,眾安保險會對每一單分期用戶進行穿透審核,並將審核後的資產推薦給資金方,“一些主體信用不是非常強、集中度不高的資產,從銀行直接得到授信的可能性較低,眾安保險扮演風控和承保兜底的角色後,資金方更有意願放款。”據瞭解,截至2017年12月31日,採用上述模式與眾安保險連接的合作平臺已達到53家。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採用賒銷方式涉足消費金融並不與現有法律法規相沖突,但一些環節仍需要明確。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嘉寧告訴記者,通過網絡小貸途徑放款和通過賒銷放款主要存在三點區別:首先,賒銷方式沒有槓桿限制,小貸一般是2倍槓桿,商業保理是10倍槓桿;第二,賒銷不是信貸業務,不可以收取利息,只能以“服務費”名義收取,不受相關利率限制;第三,賒銷是商業信用而非借貸範疇,一旦逾期違約屬於商業糾紛,不會記入央行徵信。

事實上,賒銷、保理這些傳統供應鏈金融中的工具正在被廣泛使用在消費金融業務中。一位從事供應鏈金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通過供應鏈金融很難快速增量,企業傾向理性付費,決策鏈條長,盈利的週期更長,而消費金融則可以快速打開局面。

陳嘉寧認為,在現行牌照和槓桿等約束下,面對市場需求,機構肯定會尋求合法合規的方式去開展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賒銷方式涉足消費金融領域在業界有不同看法。

一位券商投行部人士告訴記者,保理機構的定位是供應鏈金融,解決企業貿易中的融資困難,現在被大規模用於給互聯網消費者“放款”,是否符合其定位初衷?

有投資行業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賒銷主要風險並不在轉嫁供應商,而是在於這本身是個金融業務,經營者卻沒有相應的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等限制。

有行業內人士曾認為,所謂應收賬款應該是以產業鏈為背景,以核心企業為起點,在產業鏈條的某個環節中滿足融資需求。但是消費金融領域的保理缺乏產業鏈這樣一個概念,主要還是消費的概念。

仍需差異化模式突圍

據彭祥喜透露,庫支票分期額度平均在1.5萬元,目前基於前期用戶轉化的考慮,在運營策略上採取“0分期服務費”。在其看來,這一定價是因為奢侈品客單價高,不少商品在國內市場受品牌價格保護約束,存在較大利潤空間,能夠可以覆蓋分期的成本。不過,庫支票產品用戶規模達到一定階段後也會收取相應分期服務費用。

雖然客單價、目標人群存在很大差距,但按照業務邏輯、電商背景來看,寺庫的金融佈局容易被拿來與唯品會對標。公開信息顯示,後者近年來已經拿到支付、網絡小貸等一系列金融牌照,並計劃對金融業務進行分拆。

“我們暫時不會進行多業務線的綜合性金融服務佈局,攤子鋪得過大不利於業務的持續發展,現階段重點是尋找到差異化發展模式。”據彭祥喜透露,目前每週都有資金方上門尋求合作,資金不是問題。如何尋找到一個不同於其他平臺的業務突破口才是關鍵。

事實上,對於類似分眾電商平臺,如何從簡單流量變現走向靠特色化產品、精細化服務吸引用戶的階段仍是巨大挑戰。在已有的先例中,以京東這樣的體量,金融業務最終也是依靠白條在市場上佔了一席之地。據此前流出的京東金融融資文件顯示,消費金融業務在整個業務收入中佔比仍在五成以上。

而在消費金融市場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其他的電商平臺是否還能依照這一模式走通?答案依舊模糊。

在陳嘉寧看來,電商涉足金融業務的動力一方面來自傳統金融服務難以滿足生態體系金融需求的客觀現實;一方面則來自場景搭建投入後流量變現的主觀需要。

“除了幾大巨頭,多數電商類平臺自身能力均非常有限,如何利用好平臺的優勢,在商業模式和交易結構設計上有所突破,通過和金融機構合作把利潤和優勢最大化是關鍵。”

據彭祥喜透露,在沒有更好商業模式的前提下,服務好寺庫體系內的客戶是目前寺庫金融的主要定位。

不過,從支撐金融業務盈利所需要的規模前提看,寺庫的流量增速是否能為其金融業務提供足夠動力仍需要打個問號。根據年報顯示,2017年寺庫首次實現盈利,但目前股價仍徘徊在發行價13美元以下。市場環境則是,天貓、京東等巨頭在奢侈品電商領域正在加大布局力度。

顯然,想要實現金融業務發展所需的規模化,則必須要尋求業務多元的基礎上,探索走出寺庫。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寺庫金融已經開始與百盛、凱撒旅遊等線下場景進行合作,推動庫支票走向線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賒銷+保理”的模式解決了寺庫體系內消費金融業務運轉問題,但一旦走向線下,則仍需要相關牌照支持。而據記者瞭解,目前寺庫金融也正在推動相關牌照的申請。

奢飾品電商的金融路線如何選擇,此前未有太多參考樣本,面向人群、客單價決定了其必須依託這一群體特徵開發出獨特的金融業務模式,“全面開花”並不是最明智的路線。而據記者瞭解,寺庫擁有的大眾富裕階層和高淨值用戶客群的財富管理需求,是其有別於其他平臺的最大價值,因此針對這一領域的財富管理已經列入其佈局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