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日本为何管东北叫“满洲"?

日本为何管东北叫“满洲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日本人似乎总是管中国的东北三省叫作“满洲”,

例如,日本在1905年打赢日俄战争,攫取了中东铁路南段之后,将该段铁路命名为“南满(洲)铁路”;

又如,1915年的《民四条约》,通篇多次出现“满洲”的字样:

再如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在日本人那边,则叫作“满洲事变”,等等。

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和日本政府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外交谈判,在谈判桌上,日本代表开口闭口“满洲”“满洲”“满洲”,而国民政府代表则总是强调,那叫“东三省”“东三省”“东三省”。

双方不要说政治立场不一致了,就连这个简单的地名称呼,都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根本就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以上这些历史事实,很容易给我们历史爱好者留下一个这样的印象,当年的日本人是存心放着“东三省”这个正式称呼不叫,

而偏偏将它叫作“满洲”,这是日本鬼子“别有用心”,就是为了否定那片土地属于中国。

是这样的吗?

本文无意为日本侵略者辩护,近代史上的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东北三省的确怀有野心,这是不争的事实,也已经是历史铁案。

但是,一事归一事,一码归一码,当年的日本人将东三省称作“满洲”,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事实上,日本人管东北叫“满洲”的原因,其实简单得出奇。

因为在日本人开始管它叫“满洲”之前,“东三省”这个名词在国际上还并不普及。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满洲”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

首先,“满洲”一词最初的意思,指的是“满族”,它是一个民族的名称,而不是一个地名。

清朝天嘏所著《满清外史》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受到相当多历史学者的认同。据他考证,最初是西藏人称呼满族人为“曼珠”,满族人于是跟着自称“曼珠”,后经汉文取音译,写为“满洲

《满清外史》的相关原文,是这样的:

出山海关东行,若奉天,或吉林,若黑龙江,中外人士皆以满洲称之者也。然试问满洲之何以见称,不独汉族不能尽知,即满族亦几数典而忘祖。考满洲旧壤,本在白山、黑水之间,于古为肃慎,汉为辰韩,魏晋为勿吉,隋唐为靺羯,宋为女真之完颜部,明初为建州左、右卫。至其满洲之所以见称,本非地名,实由部族而假借用之也。盖女真建部之始,本由肃慎转音,而名为珠里真,后讹为女真。爱亲觉罗氏既为珠里真后裔,遂由珠里真而渐名为珠申。迨部族之势日强,欲并吞邻近诸部,爰先通好于西藏。西藏喇嘛以其为珠申之后也,慢呼之曰曼珠。爱亲氏译曼珠之义,知为妙吉祥,乃舍珠申,而以满珠名其部族。后之汉字,易“珠”为“洲”者,以“洲”字义近地名,故假借用之,自此遂相沿不改云…

可见,“满洲”二字,最初不过是满族名称“曼珠”的汉文音译,但是因为“洲”字的存在,其词义产生了讹传,以至于到了后来,“满洲”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指称“满族的土地”,这就是“满洲”成为中国东北土地统称的基本来历。

日本为何管东北叫“满洲

满族铁骑入关之后,“满洲”二字在中文典籍中开始频繁出现,例如“正黄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满洲副都统”“满洲实录”等等。

不但如此,直至民国初年,部分中国人基于习惯,仍然沿用“满洲”地名,例如“满洲省委”等,抗日烈土赵尚志,就曾经当过这个省委的军委书记。

不但中国人如此,其实,西方人也曾经称呼中国的东北三省地区为“满洲”。

其中,沙皇俄国在早期,沿袭了满族人的叫法,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将中国东北的土地称为 MaHbypH,这个俄语单词的读法是“满洲利亚”,意思是“满族人的地盘”。

从清朝中叶开始,英国人也越来越普遍地将中国东北地方称为“满洲”,其相应的英语单词为“ Manchuria"”,读法也是“满洲利亚”,几乎是直接将俄语词汇吸收进了英语。

日本是从明治维新(868年)之后,才真正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的东北地区。当年中国的东北,地广人稀。为什么地广人稀呢?因为清政府认为,东北大地(满洲)是满族的“龙兴之地”,不容破坏,因此,清政府不允许汉人移民东北。

所以,明治时期的日本侦探到中国东北的土地“考察”,放眼望去,绵延无际,人烟稀疏,物产丰富,整个感觉就是两个字:震撼。不但是震撼,而且日本人还觉得很受刺激,当年的日本人认为,清王朝是“暴殄天物”,放着这么好的一大片土地荒置不用,而且是宁愿荒置不用,也不肯将它“借给”大和民族使用,真是“自私至极”“岂有此理”。

日本人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东北大地之后,在报告里称呼这个地区,也沿用了当时在国际上普及的词汇—“满洲”。自然而然,日本人开始将大清国的东北地区,叫作“满洲”。

也就是说,日本人称呼东北为“满洲”,只是沿用了当时国际上普遍流行的既有名词,并没有另搞一套。从字面上,“满洲”二字,似乎也看不出有什么“歧视”或者什么“吞并”“蓄谋”的意思。说得更明白一点,“满洲”这个地名的称呼,在最初,其实是属于中性的,并没有任何特别的含义。

那么,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为什么不把中国东北叫作“东三省”“东北三省”“东北”呢?原因其实简单得出奇,因为在明治维新的那个时候,“东三省”“东北三省”这些汉语词汇,在国际上还没有得到普及。在当时的国际上,无论俄国人、英国人美国人,都是管东北叫“满洲”,于是日本人也跟着叫。当时大家都管它叫“满洲”,没有谁觉得有什么不妥。

那么,“东北三省”“东三省”这些现代汉语词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流行和普及开来的呢?其实,“东三省”这个汉语词汇早就有了,只是在国际上,并不通用。

1907年,“东北改制”,大清国正式设置“东北三省”,任命东三省总督”。“东三省”这个汉语词汇,才开始真正踏上加速度传播的轨道。这个事情,又与历史上另一件事有关—“闯关东

清朝在早期乃至中叶,都不允许汉人移民中国的东北地区,所以直至19世纪6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都很少能见到汉人。不是说一个都没有,而是很少见。

少数贿赂山海关守军而进入东北的汉人有没有?有,但那是属于极少数。总之,在整个清朝初期直至中叶,中国东北地区一直没有多少汉人

那么东北地区的汉人后来是怎么来的呢?

19世纪60年代之后,清朝对于汉人移民东北这件事,尽管法令还在,但是管制逐渐开始宽松,一些汉人开始移民东北。到了1875-1878年,大清国的华北地区,山西、河北、山东等地,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饥荒,饿死人数高达一千万左右,这件事,史称“丁戊奇荒”。

日本为何管东北叫“满洲

“丁戊奇荒”迫使大量的华北人民进行迁徙,其中有很多人向东北方向迁徙,这个现象,在当年叫作“闯关东”。“闯关东”的字面意思就是,到山海关以东去闯荡闯荡,谋个生存。“闯关东”的热潮,持续了二三十年之后,中国东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汉人,他们主要来自于山东和河北两个省。这批汉人的涌进,改变了东北地区的民族结构,使得汉人超越满族、蒙古族等民族,成为了东北地区的第一大民族。

到了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逐渐意识到,必须防卫东北,否则无以阻挡沙俄和日本的野心,而要防卫东北,则必须继续大量引入汉人,开垦东北。

基于同样的目的,1907年,清政府废止了“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三个职位,并将东北原本的军事建制,改成行省建制。于是,清政府在中国东北地区,设置了三个行省它们分别是“奉天省(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时称东北三省”,简称“东三省”“东省”。

这件事,史称“东北改制”。相应地,清政府设置了一个新的官职东三省总督”。第一任“东三省总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徐世昌。

经过1907年“东北改制”之后,“东三省”这个称呼,开始像长了翅膀似的,迅速传遍大清国的大江南北,报纸、杂志、书刊,包括政府文书,越来越多的国民,在提及关外地区的时候,开始称之为“东三省”。

那么,大清国1907年“东北改制”后,为什么日本人没有跟着大清国,改称“东三省”呢?

没有!

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习惯了。在“东北改制”之前,日本人已经叫满洲”叫了39年,甚至更久。在日本国内,报纸、书籍、杂志、

教科书,一直都是叫“满洲”,大清国在1907年突然正式改称“东三省”,日本人觉得不习惯,反而是喊“满洲”喊习惯了,要改

就得全民改,工程太大,改不了。

原因之二,战胜国心态。当时的日本人瞧不起清国,在他们的眼中,“满洲”是日本皇军在1905年从俄国人手中“打下来的

不少日本人认为他们自己才是“满洲的主人”。所以,日本人才不管你清国搞什么“东北改制”,叫什么“东三省”,随你便,日本人还是叫他们的“满洲”。日本人为什么要跟着清国人改称呢?他们犯不着。

这样一来,在清末乃至民国时期,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中国人叫“东三省”,日本人叫“满洲”,各搞一套,你喊你的,我叫我的。直至日本1945年战败之后,出于对战胜国(中国)的敬畏,以免刺激中国,日本人才不敢再提“满洲”。从那以后,满洲”二字,才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行文到最后,请容许笔者做一个简短的总结:

1.中国东北地区,在国际上旧称“满洲”,俄语、英语、日语都是称“满洲”。“满洲”是一个中性的、普遍性的称谓,这个

称谓在最初,并没有歧视或者阴谋的意味。

2.1907年,大清国“东北改制”,在东北地区设置三个行省“东三省”作为一个正式名词,开始加速度传播。

3.大清国东北地区正式改称“东三省”之后,日本人不愿意跟随清国使用新名词,而坚持使用旧称“满洲”,直至战后为止。

整件事的来由,简单说,就是这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