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古代“钱”的九种不同叫法,能说出三种来就算厉害了

金钱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全球最原始的金属货币。历史上最早出现钱字的货币是三国时期的“太平百钱”。古钱币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有趣的别称和轶事,且听逐一道来。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古代“钱”的九种不同叫法,能说出三种来就算厉害了

称呼一:“泉”

战国时期称钱为“泉”。钱称为泉,北周货币。“始皇一声令,方圆乾坤定”。始皇建秦之后,统一币制,规定以“半两”方孔圆钱为帝国的统一货币。主要还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因为秦半两,外圆内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义。故泉就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泉是由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钱与“泉”又是近音,直到现在,集币迷们仍以“泉友”相称,如今的钱学家也称泉学家。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古代“钱”的九种不同叫法,能说出三种来就算厉害了

称呼二:“邓通”

邓通就是钱的别称。《汉书 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邓通是西汉文帝刘恒的一个宠臣官居上大夫。相人说:“邓通的命会穷困饿死。”文帝说:“能使邓通富有的在于我,怎么说他会贫困呢?”文帝曾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山,并破例允许邓通开矿铸钱,因而邓通钱遍布天下。故邓通成为钱的别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古代“钱”的九种不同叫法,能说出三种来就算厉害了

称呼三:“货泉”

王莽称帝后,十分嫉恶刘氏。因为钱字有“金、刀”,而“刘字正是由“卯、金、刀”组成(皆指繁体字),王莽便改称钱为“货泉”。货泉是最常见的一种汉代钱币,它是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货币改制的产物。钱文悬针篆书,“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与货布二品并行”(《汉书 食货志》)。货泉传世最多,品类最杂。从现今发现的版别来看,有传形、异书、异范、合背、呈月、决纹、剪边、圆穿、花穿等近百种之多。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古代“钱”的九种不同叫法,能说出三种来就算厉害了

称呼四:“白水真人”

张衡《两京赋》:“我世祖忿之,乃龙飞白水,凤翔参墟”。李白《南都行》:“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以后,对王莽货泉十分欣赏,继续沿用货泉达16年之久。如今发现的货泉,绝大多数为刘秀后来新铸。刘秀为何喜欢货泉?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是因王莽货泉,钱文篆书,独具特色,“货泉”中的“泉”字,可以拆成“白水”两个字,“货”(货的繁体=貨,字形如同亻+真)字又可以拆成“真人”两个字。刘秀当初起兵白水乡,他把货泉视为他受命中兴之兆,便把自己比作“白水真人”,把货泉也改称为“白水真人”钱。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称呼五:“阿堵物”

典出《世说新语 规箴第十》:南北朝名士王夷甫(即王衍)“雅尚玄远”,为人清高,从不提“钱”字。他的妻子想试试他,就趁他睡熟时让婢女拿钱把床围起来。王夷甫醒来后气得连叫婢女“举却阿堵物”。“举却”就是拿开的意思。“阿堵”为六朝人口语,意为“这,这个”。从此“阿堵物”就成了钱的别称。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称呼六:“孔方兄”

“孔方”、“兄”,最早见于晋人鲁褒所著《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并说“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古人把一百来个半成品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锉外沿,圆棍穿钱,修锉时来回转动,方棍穿钱,就避免了这些 麻烦。于是,铜钱中间有了方孔。钱为何称“兄”?钱字由“金、戈、戈”组成,“戈”与“哥”音同,于是“称兄道弟”。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称呼七:“青蚨”

此典故见于晋干宝的《搜神记》。据说其虫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无论远近。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买东西,无论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青蚨飞去复飞来”,寄托了希望钱久用不减的心愿。在古老的故事里,据说在南方有一种叫青蚨的虫。你把它抓来,用母虫的血涂逾八十一枚铜钱,另外,再取子虫的血涂另外八十一枚。涂完以后,你就可以把涂了母虫的八十一枚钱拿去买东西,再留下涂了子虫血的钱在家里。过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花掉的钱很神秘地又一个一个的飞回来了。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称呼八:“上清童子”

唐贞观中,岑文本在山亭避暑,午寐初醒,有叩门者,药竖报云:“上清童子元宝,特此参奉”。文本性素慕道教,束带命入,乃二十以下道士,谈论至日暮而别去,至院墙下不见,文命掘地得墓,有钱一枚。方悟上清童子为青铜之名,元宝为钱之文。见唐谷神子《博异志 岑文本》。唐代的郑还古的《博异志》中也有一个故事载:在唐贞观年间,岑文本在 一座山的山顶避暑,有一天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只见一个自称“上清五铢”的童子。一番对话后,童子出门而消逝在墙角。岑文本在墙下拣到一枚五铢钱,他顿时 领悟到“上清童子”原是钱的化身。唐代以后,人们用“上清童子”作为钱的雅号。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称呼九:“没奈何”

洪迈《夷坚支志戊 张拱之银》记载:“俗云张循王在日,家多银,每以千两熔一球,目为没奈何”。翻译成白话就是,宋人张循王家中富有,怕人偷盗,为此,他让人把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称为“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连窃贼也没法偷窃。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钱最奇怪的别名便是“没奈何”,顾名思义,其义为“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此名来源于南宋张俊。张俊与岳飞等人屡立战功,后来他为保全富贵,投靠秦桧,还多方聚敛钱财。他担心家中招贼,将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称之为“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连窃贼都没法偷窃。南宋洪迈《夷坚支志戊 张拱之银》无怪乎有个演员讥笑他:“只有张郡王在钱眼内坐耳。”南宋罗点《闻见录》。于是,“没奈何”也一度成为钱的别名。

古代“钱”的九种不同叫法,能说出三种来就算厉害了


“钱”除了上述几个别名外,还有“盘缠”、“不动尊”等其他别名。民国初年,因发行的银币上有袁世凯像,钱被称为“袁大头”;新中国成立后,10元面额人民币面上印有“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图案,“钱”被称为“大团结” 等。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钱”的别名仍在不断演变,例如陕西人将面值100元的钞票诙谐地称为“么洞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