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此女為日本皇室近親,嫁至中國,不讓女兒嫁日本人,被稱“王妃”

提示:這樣的日子一直陪伴了嵯峨浩17年,女兒們長大了,到了戀愛的年齡,她對她們說:“媽媽嫁給了中國人,就是中國人的妻子,媽媽和爸爸生下了你們,你們也是中國人,應當嫁給箇中國人。”



此女為日本皇室近親,嫁至中國,不讓女兒嫁日本人,被稱“王妃”


誰都是知道的,想要通過一個女人來改變歷史,成功的幾率基本為零。但二戰期間的日本關東軍卻用上了這一套,他們當時在偽滿給傅儀的弟弟傅傑,找了個日本女孩嵯峨浩,希望她能生個兒子,並給這個兒子以“帝位”,來提升偽滿的“日本血統”。這讓傅儀很擔心。

1939年2月,與傅傑成婚並來到中國的嵯峨浩要生孩子了,日本人很興奮,如果是個男孩,他們就可以讓他來接替傅儀了。但是,嵯峨浩卻非常“會生”,生了一個女兒,曾經為她和傅傑“牽線”的關東軍高級參謀吉岡安直當場拂袖而去,他代表的“希望”和“夢想”落空。傅傑和嵯峨浩為這個女孩取了一個名字——“慧生”——取其“智慧高深”的意思。

此女為日本皇室近親,嫁至中國,不讓女兒嫁日本人,被稱“王妃”

慧生


傅儀放心了嗎?不會!因為嵯峨浩還會生。事實也是嵯峨浩在後來又生下了第二個孩子,依然讓日本人失望,依然讓傅儀可以放心一段時間。其後,偽滿灰飛煙滅,“帝位”的問題已沒必要讓傅儀擔心,而嵯峨浩和傅傑也被分開,嵯峨浩帶著兩個孩子輾轉回到了日本。

迎接嵯峨浩的將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呢?這裡,請允許我們將她作個簡單介紹:1914—1987年,侯爵嵯峨公藤的孫女,是侯爵嵯峨實勝與夫人尚子的長女。與日本皇室是近親。從小受過好的教育,畢業於女子學習院高等科。愛新覺羅溥傑的妻子。

此女為日本皇室近親,嫁至中國,不讓女兒嫁日本人,被稱“王妃”

先來看兩個細節:溥儀對嵯峨浩和傅傑的婚姻是心存警惕的,甚至,懷疑浩是日方派在他身邊的密探,平時見面時總是坐得遠遠的,在一桌吃飯時也不吃一口嵯峨浩製作的飯菜,實在不得已時,只好在溥傑下過筷的地方,勉強夾一口嚐嚐。

第二個細節是傅傑的自述:浩(嵯峨浩)對於家中諸事,事無鉅細,皆親自操作。甚至蓬首敝衣,收拾一切。傑不在家時,自以簡單食物果腹。傑歸時,將撙節之餘,豐饌為餉。誠傑有生以來初嚐到此種家庭之幸福也。

雖然讓日本人很“失望”,並受到溥儀的猜忌,但在傅傑的眼裡心裡,嵯峨浩就是一個地道的好妻子。事實也是,嵯峨浩把愛情與當時日本人給予她的愛情之外的附加,劃分得非常清楚,這如同她婚前給友人寫的信裡說的那樣:多麼希望能夠是一個平凡的婚姻(1937年1月24日)。

此女為日本皇室近親,嫁至中國,不讓女兒嫁日本人,被稱“王妃”

嵯峨浩是日本皇室的近親,這個階層在日本曾被稱為“華族”,是日本的貴族階層,1884年,日本頒佈《華族令》,將華族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個等級,享受特權與優待。嵯峨浩輾轉回到日本時,這個階層的特權與優待已經被取消。她說:

一九四七年,我們開始了母女三人相依為命的生活。當時還是個糧食相當短缺的時期,主食大都是什錦菜湯、馬鈴薯、地瓜等等。慧生就讀的學習院校地也是任由荒蕪一片,冬天還得在沒有暖爐的情況下,穿著手套與外套上課。可以說是個相當艱苦的時代。幸運的是,我還有可以依靠的雙親。貴族制度廢除之後,我們便過著樸實平靜的生活,從前具有侯爵身份的父母親現在則是搖身一變,自己種蔬菜、番茄,也養雞,並不忘時時補充我和女兒們的營養。剛從中國撤離回到日本的我,尚無謀生之力,只能仰賴父母親的照顧,這讓我心中滿懷著對他們的感恩之情。

此女為日本皇室近親,嫁至中國,不讓女兒嫁日本人,被稱“王妃”

一個出嫁的女人帶著兩個孩子回到“孃家”,其境遇是可想而知的,嵯峨浩說,女兒們常常帶她去山間“拔草”,她們在偽滿時也有過這樣的“活動”,但此時她的心情已沒任何“野趣”可言了,“所感受到的盡是一種悲寂”。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嵯峨浩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丈夫傅傑,只要有參戰的士兵回到日本,她都會前去打聽傅傑的情況,得到的消息從無到有,而“有”的消息大約用這樣幾個字可以概括——傅傑可能還活著。

嵯峨浩說,活著就好,活著就意味著她和傅傑還有團聚的日子,而這也讓她的生活變得有“頭緒”了起來,可以幫她把艱難困苦支撐都過去。她和女兒們把一些紫堇種植在庭院內,還編寫了一首有關紫堇的歌。同時,她還將筆頭菜、野芹或是蕨菜等等和紫堇種在一起,把它們變成了女兒餐桌上特別的菜餚。她說:“在丈夫生死未卜的這段不安的日子裡,我專心一意地投入兩個女兒的教育,將她們培育成優秀的人才,就是我生存的價值,也是對丈夫的愛始終如一的最好證明。”

此女為日本皇室近親,嫁至中國,不讓女兒嫁日本人,被稱“王妃”

這樣的日子一直陪伴了嵯峨浩17年,女兒們長大了,到了戀愛的年齡,她對她們說:“媽媽嫁給了中國人,就是中國人的妻子,媽媽和爸爸生下了你們,你們也是中國人,應當嫁給箇中國人。”關於這件事,傅傑在後來的回憶中說:“浩這種熱愛中國的想法,始終讓我感動……我覺得作為一箇中國人,不能不如一個加入中國籍的外國女人呀!我要保持中國人的尊嚴。但是在兒女婚姻問題上,應該是尊重本人意願的,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阻礙女兒和一個日本人結婚。”

然而,在那個年代,作為嵯峨浩的女兒,想要嫁給箇中國人的確是有難度的。很快,慧生戀愛了,她找了一個日本人,她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嵯峨浩,嵯峨浩堅決反對,她只好寫信救助傅傑。傅傑說,慧生寫信告訴我她有個男朋友,她很喜歡他,但沒有提到結婚,也沒有說明她的母親持反對態度,只是問我她該如何辦?我想我是有罪之身,長期不和女兒在一起,也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實在沒有資格來答覆她這種問題,因此回信中只說我不瞭解情況,希望她照母親的意見辦。

此女為日本皇室近親,嫁至中國,不讓女兒嫁日本人,被稱“王妃”

1961年5月12日,嵯峨浩終於來到中國,終於有了與丈夫團聚的機會。當天,溥傑親自前往廣州火車站迎接,嵯峨浩和小女兒嫣生走下火車,嵯峨浩穿著一身旗袍,已是一箇中年女人;小女兒嫣生上前叫了一聲“爸爸”,已經是個21歲的如花似玉的大姑娘了。她們懷裡抱著的是大兒女慧生的骨灰——因為與日本人戀愛,遭到母親的反對,也沒有得到父親的支持,慧生自殺了……

此後,嵯峨浩一直生活在中國,一心一意地跟溥傑過日子。1980年,嵯峨浩在訪日期間得了腎病,但在病情緩解後,她便隨溥傑回到中國,寧願放棄在日本接受更好的治療,也不願在日本待著。1987年,嵯峨浩在北京友誼醫院病逝,她在遺囑中說,把骨灰一半留在中國,一半灑向日本。這一年,嵯峨浩73歲,她用大半一生的精力與時間向人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愛情不可以擁有“附加值”,並因為純粹而完美。

此女為日本皇室近親,嫁至中國,不讓女兒嫁日本人,被稱“王妃”

因為溥傑是溥儀的弟弟,溥儀是中國末代皇帝,所以,有些人把溥傑也叫“皇弟”,進而把與溥傑白頭到老的嵯峨浩稱為“王妃”。也許,這些人並沒有發現,這種稱謂是對當事人的一種不尊重,因為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早就灰飛煙滅,在不存在皇帝的年代裡,這麼稱謂曾經存在的人很不禮貌,甚至還有別的意思。然而,我們認為,在沒有“妃”的年代裡,如果把“妃”理解為“妻”,嵯峨浩這個“王妃”則是名至實歸的——妻中王者。(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