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二战德军最纠结一役:撤退必败,不撤退,损失将顶4个斯大林格勒

军力的一时之强虽然能够极大地影响一段时间内的局势,但战争最根本的还是交战国之间国力的较量。就拿苏德战争来说,德国与苏联的较量,就好像是一个中量级选手碰到了重量级选手,虽然可以用灵巧的身手占据一定优势,但是在历史的大舞台上,“体重”的劣势最终还是要吃亏的。法兰西战役后,即便是二战时国力达到最巅峰的德国,仍比苏联要稍逊一筹。

二战德军最纠结一役:撤退必败,不撤退,损失将顶4个斯大林格勒

有人可能要问了,既然德国在战略物资储备上并不占优,为什么德军不去占领实力相对较弱、石油储量又非常丰富的中东,而是将绝大部分兵力消耗在与苏军的死磕中呢?其实,当时的德国并非没有进军中东的计划,只是最终没能实现罢了。

1942年中旬,德军高层就意识到,苏军已经渐渐扭转战局了,德军的战略优势开始消耗,如果不能再前方开辟一个相对可靠的战略支点,一旦苏军完全缓过神来,德军将面临无比巨大的压力。这个战略据点,最佳选择便是生产粮油、战略物资丰富的高加索地区。7月23日,德军最高统帅部颁布第45号命令,要求德军首先包围并消灭部署在罗斯托夫南部、东南部的苏军,控制北高加索地区;随后,德军将派遣两个集团军群的庞大兵力分别从西南、东面两个方向包抄,夺取新罗西斯克、图阿普谢等地区。

二战德军最纠结一役:撤退必败,不撤退,损失将顶4个斯大林格勒

德军的战略计划大胆而充满理想主义,如果计划奏效,那么德军便有机会同苏联边境的26个土耳其师汇合,这将为轴心国势力进入中东地区打开局面。然而,千算万算的德国人仍然算漏了两点:第一,此时的苏军不再是1941年冬季之前的苏军,如今苏军不但渐渐适应了战争强度,还对德军战法有了一定的研究,苏军官兵战斗情绪高昂,战斗力有了极大的提升;第二,高加索地区也是苏军眼中的必争之地,一旦被苏联人盯上,那就意味着无论付出多大代价最终都会拿到手中。

不过,在德军第45号命令下达的节点上,德军在高加索地区部署有16.7万人,苏军只有11.2万人。德军不但在数量上占据优势,战略部署上也是领先于苏军一步。综合方方面面的因素考虑,德军高层决定不再拖延,于1942年7月25日执行“鼠曲草”作战行动,A集团军群从顿河下游发动进攻,分兵多路分别向萨利斯克、斯塔夫罗波尔和克拉斯诺达尔等重要目标发动突袭。由于事发突然加上德军攻击强点众多,苏军一时难以应付,不得不采取“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有计划地向东南方撤退。德军趁机占领大片地区,仅不到一天的工夫,德军就向前推进了80公里。

二战德军最纠结一役:撤退必败,不撤退,损失将顶4个斯大林格勒

值得注意的是,苏军是撤退并非溃败,而这却让德军高层盲目乐观,做出了冒进的决定。而从7月28日开始,苏军就完成了战略调整,将南方面军并入北高加索方面军,由功勋卓著的布琼尼元帅统一指挥。除此之外,苏军高层还调来多个集团军支援,并派出黑海舰队、亚速海区舰队协同作战。反观德军,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第4装甲集团军不得不前去支援,此消彼长之下,德军的兵力优势被大大削减。

1943年1月,苏军正式展开反击。苏军军事行动的核心便是迂回包抄,试图切断德军的补给线和退路。比起德军的进攻计划,苏军的反击计划更加疯狂,胃口更大。如果苏军能够按照原计划实现合围,那么德军将蒙受4倍于在斯大林格勒的损失。不过,苏军先是遇到了对方高强度的反抗,包围全歼的企图破灭;接着,德军高层决定放弃进攻,有计划地撤退。

二战德军最纠结一役:撤退必败,不撤退,损失将顶4个斯大林格勒

从1943年开始,在保证整体局势不乱的前提下,德军开始将已经占领的据点一个个地抛弃,首先是新罗西斯科,接着是塔曼半岛。10月9日,苏军基本肃清了整片地区的德军,高加索会战宣告结束,德军以惨败收尾。

整场战役,德军高层虽然想方设法地减少伤亡,仍损失了超过40万精锐。经此一役,德军建立一个稳固的战略支点的企图没有实现,进军中东地区的尝试也彻底破灭。不过,这场战役对德军也并非是百害而无一利,由于选择撤退,A集团军群避免了在高加索地区被苏军包围歼灭,这极大地保存了有生力量,也避免了德国在1943年就输掉东线战争。

二战德军最纠结一役:撤退必败,不撤退,损失将顶4个斯大林格勒

其实,高加索会战结束后,德军在东线的失败就基本上已经注定了,然而高层并不死心。随后,苏军对敌人展开了强力而迅速的追击,却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地区反遭歼灭,损失相当惊人。即便如此,德军的这样一场大胜也只是续了口气,苏德战争彻底失败的局面,是绝无可能挽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