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武汉从宋朝到清朝期间,名称的变换

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武昌)达八年,在此兴师北伐。宋代武汉制瓷业发达,于江夏区梁子湖发现宋瓷窑群百余多座。南宋诗人陆游经过武昌时,写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来描写武昌的繁华。

武汉从宋朝到清朝期间,名称的变换

元明清时期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武汉首次成为省级行政单位的治所。元代诗人余阙在诗中曾把武昌、汉阳称为“双城”。元末时红巾军领袖徐寿辉曾将其天完政权国都迁至汉阳。朱元璋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后朱桢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

武汉从宋朝到清朝期间,名称的变换

在此后274年中,朱桢及历代楚王皆在龙泉山(今江夏区)为修建陵地,使龙泉山形成了有“三龟九寝十二景”之称的古建筑群。明成化十年(1474年)汉江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汉口方才脱离汉阳独立发展,嘉靖年间在汉江新河道北岸形成汉口镇,来自各地的商贾纷纷前来经营,当时汉口货物山积,居民填溢,商贾辐辏,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和中国内河最大的港口。

武汉从宋朝到清朝期间,名称的变换

武汉从宋朝到清朝期间,名称的变换

明末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故有“货到汉口活”一说,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享有“楚中第一繁盛处”美誉。明崇侦八年(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瑁在汉口修筑了一条长堤(西起硚口-汉正街,东迄堤口-四官殿,即今长堤街),长堤以内即汉口早期镇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张献忠破武昌城,火焚楚王府。

武汉从宋朝到清朝期间,名称的变换

武汉从宋朝到清朝期间,名称的变换

清乾隆年间,汉口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清嘉庆年间,汉口居民已达三万七千户,计十三万人,但汉口任然隶于汉阳县,故当时“武汉”任指武昌、汉阳双城。清道光二年(1822年)范锴所著《汉口丛谈》中“遂陷武汉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汉阳两府。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首次在奏函中使用“武汉”两字,如“武汉为荆襄咽喉”、“若使武汉克复”、“武汉两城对峙”等等,也是指武昌、汉阳(包括汉口)两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